APP下载

常秀芹:用镜头和脚步还原历史

2024-01-25郭蓓蓓

走向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滩区鱼骨洋洋

郭蓓蓓

“这是一个可以成就梦想的年代,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纪录片《河水洋洋》结尾的一句解说词道出了该片导演常秀芹的心声。从法制栏目记者、财经栏目制片人到摄影家、纪录片导演,她始终在追梦,成就更好的自己。而这一次,她追寻着黄河滩区人民的安居乐业梦,带领团队往返菏泽滩区数十次,用镜头记录下黄河滩区由脱贫迁建转入乡村振兴的一段历史性进程,推出系列纪录片《河水洋洋》。在过去的近6年时光里,那些走过的路,那些相逢的人,那些流过的汗水和泪水,那些温暖的记忆,那些刻骨铭心的故事,都成为她坚持用镜头和脚步还原历史的无限动力。

2018年7月,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常秀芹随学校考察团赴菏泽市就黄河滩区改造的艺术创作问题进行为期两天的考察。在-城县董口镇正在建设中的黄河社区,一片遍布钢筋混凝土的大型工地深深地震撼了她。

炎炎烈日炙烤着这片滚烫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黄土的气息。常秀芹看到,那些陷在嘈杂工地里头戴安全盔的男人女人,不时撩起脖子上搭着的毛巾擦把汗,动作迅捷,手中的活未曾停歇过。他们偶尔抬起头,每个人的脸都黑亮亮的,泛着一股从泥土里生发出来的原始力量,朴素中洋溢着大写的希望。

“当时整个工地刚刚扎起了一层楼的高度,工作人员说,按照进度,每七天左右就会盖起一层楼来。”常秀芹突然意识到,不能再拖了,就从这个黄河社区正式入手吧。“这里轰轰烈烈进行中的,是一场志在改变滩区百姓命运的世纪大迁建。”

沿此地西行不足千米,是浩浩蕩荡的黄河水正奔涌前行。远道而来的大河之水,日夜不歇地冲刷着两岸的土地,也哺育着世世代代的黄河子民。常秀芹说,“生活在两岸滩区的人们,生命中大多数时光要耗费在反复垫台、反复建房的苦难循环中。与大河比邻而居,滩区人对黄河的感情总是爱恨交加。”

“家有娘在,若故乡能实现梦想,何苦去远方?”《河水洋洋》中的这句解说词,道出了多少黄河滩区人的无奈。在滩区,常秀芹带着她的研究生团队,目之所及的是建在高高房台上的一座座“孤岛”、只有一名教师在默默守护的农村小学、随时可能被黄河水吞噬的岸边田地,还有明明近在眼前,却因浮桥拆除只有绕过2个省、3个县、6个镇才能抵达的黄河对岸。透过滩区人的目光,她看到搬出滩区、重建家园的迫切愿望。

“即使生之艰难,他们也能坦然接受一切;即使偶尔被冲垮,他们也能跌跌撞撞站起来。就像这浩浩荡荡的黄河之水,只管一路往前,从不回头,也永不停歇。”常秀芹说,这是大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影视创作的深厚土壤。“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甚至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值得用艺术去记录,去歌颂。”

2018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常秀芹自驾带着她的研一“五朵金花”第一次到滩区创作时,内心是忐忑的。“影视创作,拼的绝不仅仅是脑力,更是对体力、耐力和毅力的终极检验。”从基层记者成长起来的常秀芹,深知一线采访的苦,再高强度的创作环境对她来说也不在话下,但她担心的是学生们会吃不消。

到了-城,正是周末,常秀芹一通电话打给滩区迁建指挥部主任马华峰,想约在周一商谈采访事宜,却不料常年无休的马主任挂了电话便驾车急奔而来。常秀芹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落实采访计划时,马主任扫了团队一眼,慢悠悠地说:“我们夏天每天都是早上五点半出发,六点到指挥部,你们能行吗?”那时正值“易地扶贫搬迁百日会战”期间,常秀芹立刻明白了马主任的眼神。

第二天,团队赶到指挥部时比预定时间早了五分钟。此后几天,日日如此。“我们在工地、村庄和田间地头有序组织拍摄,跟大家一起在工地吃大锅饭,参加他们的晨会、夜间会和协调会。很快,从大家赞许的眼神中,我知道,我们已经融入到集体中。”常秀芹和她的“花儿们”立住了。

在后来的采访过程中,不论清晨还是夜晚,不论在建设工地、镇政府驻地、黄河岸边还是在滩区村庄、群众搬家现场,常秀芹总能看到基层建设者辛勤劳碌的身影。“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他们。”于常秀芹而言,只有人民,才是创作中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藏。“艺术家必须先俯下身、沉下心,先要到人民中去,去发现人民的关切、触摸人民的悲欢。”

镇上的干部在徐竟哲闹胃病时给做了鸡蛋羹;官寺村的石爷爷、石奶奶把刘京京和陈小雨当成了他们的亲孙女;邓庄村的老奶奶要给孙一闻补她的破洞牛仔裤;鱼骨村的大姐一定要让冯丽桦和杨柯璇尝尝她锅里的热地瓜……“给团队最多感动的,总是这些平凡的芸芸众生,和那些拼尽全力战斗在一线的建设者。”常秀芹说。

起初的一年,几乎所有的节假日,拍摄团队都是在滩区度过的。也因此,他们跟滩区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走入他们的生活、工作乃至融入他们的一段生命历程,一起昼夜兼程,迎朝阳、送日落。”

《河水洋洋》的故事,是从在黄河岸边沉寂了600多年的鱼骨村开始的。

鱼骨村是位于鲁豫交界处的滩区小村庄,西接河南省濮阳市,东邻黄河,与所属的-城县董口镇政府隔河相望,仅一座浮桥与之相连。从卫星地图上看,孤零零的鱼骨村,触动了常秀芹的创作神经。

“本人姓高,高贯福,山东省-城县鱼骨村,村民。”小高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中时,常秀芹还没开口,他就开门见山,然后咧嘴一笑,露出一对小虎牙。“纪录片的魅力源于所展示内容的本色自然,而在拍摄过程中能够遇到富有表现力、充满生命质感的人物则是锦上添花,小高的出现给了我惊喜。”常秀芹说。

多年来,鱼骨村人或父子或兄弟或邻居,彼此搭伴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被戏称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三八”代表留守妇女,“六一”代表少年儿童,“九九”代表年迈老人。高贯福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滩区家庭。当小高父子结伴外出打工时,八十多岁的奶奶在家坚持每天“撕头发”补贴家用。“这些勤劳的老妈妈们一边双手托举,把儿女送出滩区到外面打拼;一边固守家园,协助儿女扛起一家人的日子。”常秀芹说,她们生生不息的力量感动了很多人。

鱼骨村有个鱼骨寺,逢年过节或是村里有大事小情,村民们都会到这里上香祈福。2019年元宵节,高家奶奶在目送小高父子俩出发后,一个人步履蹒跚地来到鱼骨寺,点上一炷香,虔诚地做祷告。“我们在拍摄途中恰巧遇到这一幕,于是快速支起两个机位,默默记录下了整个过程。”常秀芹说,这些故事情节性并不强,他们采取了以细节化叙事代替强情节的方式,来表达滩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河水洋洋》結尾时,高贯福喜迎第二胎,小夫妻为孩子起名为“高明”,并阐述“高明、高明”——“明天更美好”的吉祥寓意。在续篇开头,一个稚气的小姑娘面对镜头腼腆地说:“我叫高明,今年五岁了!”画面中,她成长的环境与父辈截然不同,这是一个远离黄河水患的全新世界。

2019年11月,鱼骨村村民从黄河滩区搬进黄河社区,一字之变,开启了滩区群众的幸福生活。于滩区人而言,当内心不再被肆虐的黄河水所牵动,当生活不再被随时可能拆除的浮桥所左右,当“归雁经济”大潮推动着前行的脚步,还将发生怎样的故事?常秀芹仍在持续记录着,不曾停下脚步。

近六个年头,常秀芹的大部分时间被两条线分隔开:一条是胶东方向,一条是鲁西南方向。奔波于胶东方向,是为了拍摄影片《战争中的母亲——胶东乳娘》。这部片长75分钟的纪录电影耗时3年,于2021年10月在济南首映,影片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入选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并被“国家影像典藏工程”永久收藏;入选建党百年百部优秀影片;获一个国际金奖、数个国际奖项提名;入围第二届华语纪录电影特别推荐音效奖;复评入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长片名目等诸多奖项。

作为编剧兼导演,常秀芹循着每一点线索,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拍摄的素材浩如烟海,仅采访场记就整理了80余万字。“当年被哺育的乳儿如今大部分都已七八十岁,而就在拍摄到成片那段时间里,又有几位摄制组已寻访到的乳娘相继离世。”常秀芹越发觉得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和时间赛跑,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留住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为历史留影,为时代存像。”目前已推出阶段性成果的《河水洋洋》亦是如此。

在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之前,常秀芹持续20余年的影视编导职业经历,练就了她严谨的职业精神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加之科班出身的摄影专业背景,这些综合的学术积累,使她在黄河题材的纪录影片创作中,也能敏锐地意识到静态影像对于黄河滩区乡村振兴的特殊意义。

在带领团队于2019年推出纪录片《河水洋洋》之后,常秀芹又精心编著了一本厚重的以静态影像为主导的著作《河水洋洋——黄河滩区乡村振兴影像图志》。“这些影像所承载的历史具有不可复制性,其社会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显珍贵。”常秀芹还将利用这些珍贵影像,为黄河滩区的乡村记忆馆添砖加瓦。

不久前,由菏澤市人民政府和山东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筑梦——黄河滩区乡村振兴影像展”在菏泽市档案馆开幕,共展出常秀芹团队创作的五部纪录短片和150幅摄影图片。展览以“筑梦”为引领,最后落脚在“万物之生”,以一张朴实无华的巨幅照片作为结束。

照片中,麦浪如海,一片金灿灿的光芒笼罩着麦田中孤独伫立的大树。对于鱼骨村的人来说,这棵古树就是曾经故乡的所在,它像一位长者守护着滩区,默默地见证着小村庄的沧海桑田,它望向河水洋洋而去的远方,那里有黄河滩区人新的故事。

编辑/郭晓娟

Chang Xiuqin: Restoring History with Camera Lenses and Footsteps

“This is an era when dreams can come true. We are all running. We are all dream chasers!” The closing remark of the documentary Vast River poured out the heart of Director Chang Xiuqin. From a legal column reporter and financial column producer to a photographer and documentary filmmaker, she has always been chasing dreams, and striving to be a better version of herself. This time, she pursued the dream of the people in the Yellow River beach area, led her team to the Heze beach area for dozens of times, and recorded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Yellow River beach area from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loca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camera lenses, thereby launching the documentary Vast River.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ose roads she travelled, those people she met, the sweat and tears she shed, those warm memories, and those unforgettable stories have become her infinite driving forces to insist on restoring history with camera lens and footsteps.

猜你喜欢

滩区鱼骨洋洋
清代黄河滩区治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奶奶爱拼鱼骨画
洋洋兔 编绘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山东投资260亿元迁建黄河滩区60多万人
一鸣惊人
鱼骨千万别丢 它能帮你增寿
竭泽而渔(下)
黄河下游滩区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