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泥炭藓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4-01-25

南方农业 2023年20期
关键词:蝴蝶兰泥炭贵州省

李 贺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

泥炭藓,属于泥炭藓科(Sphagnaceae)泥炭藓属(Sphagnum),又被称为水苔、山毛草、海花草,多生长于湿润、阴凉的酸性基质上,主要分布于高湿沼泽、森林山坡湿润的沟边林下草丛中[1]。泥炭藓独特的植物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具有较强的吸水透气性。正因如此,泥炭藓在我国主要作为蝴蝶兰的种植基质被广泛使用。贵州省有泥炭藓18 种1 亚种和1 变种,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日本、欧美发达国家等开始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进口泥炭藓,这一时期主要依靠农户采集野生泥炭藓获得[2]。随着我国花卉产业的悄然兴起,只依靠采集野生泥炭藓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进入21 世纪以后,黔南州一部分泥炭藓原产地农户开始利用闲散田块,进行人工种植泥炭藓的尝试,在积累一定的种植经验后,农户开始自发采用大田方式人工种植泥炭藓。同时,一些地区出现专门经营贩卖泥炭藓的致富带头人,他们有组织有计划地收购农户种植的泥炭藓,并主动前往广州市、厦门市、漳州市等地建立销售渠道。2013—2019 年,贵州省泥炭藓产业逐步发展成型,一批专门经营泥炭藓的公司和合作社相继成立,并逐渐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1 贵州省泥炭藓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规模及利润

贵州省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采集售卖泥炭藓,至今已经从采集野生泥炭藓发展到大规模人工种植泥炭藓,农户也从闲散、无组织逐渐走向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截至目前,全省种植泥炭藓0.67 万hm2,规模化种植0.62 万hm2,利用荒山、坡地、干塘等种植约270 hm2,结合收集整理的数据分析,贵州省平均每667 m2可产干泥炭藓300~400 kg,年产值约11.05 亿元。泥炭藓是一种贫营养化的藓类植物,氮、磷、钾肥对泥炭藓生长影响不大,加之日常管护简单,因此生产成本较低[3]。按照2022 年的泥炭藓种苗价格、人工费用进行估算,每667 m2生产成本在2 000 元左右,按照当时泥炭藓收购价40 元·kg-1计算,每667 m2收益在1 200~8 000 元。

1.2 经营及销售情况

贵州省泥炭藓产业的经营主体主要由农户、农业经理人、合作社、公司组成,一般情况下,农户负责种植和晾晒,农业经理人、合作社、公司负责收购、包装、物流、销售。2020 年以来,受贵州省连续旱情的影响,国内泥炭藓价格持续上涨,仅2022 年,泥炭藓价格每千克上涨了将近10 元。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原来逐步成熟的“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也随即瓦解,买卖双方临时交易并现场完成交割的情况变得更为常见。同时,一部分农户不愿继续将适宜种植泥炭藓的田块流转给公司或合作社,致使原有连片种植的地块被分割,无法进行集中管理,标准化的种植流程和采收流程也失去了实施的前提。

贵州省的泥炭藓销售主要有出口和内销两个途径。出口对象主要为韩国、日本、美国、越南等国家,其价格与国内相比,平均会高出25%~30%,但是对品质的要求也远高于国内的销售标准,同时由于出口贸易需要相当的资金、技术支持,国外市场主要由省内的两家龙头企业占有。内销方面主要针对台湾地区、福建省、广东省等地,主要由贵州省从事泥炭藓经营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完成,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相对固定;但是,2022 年以后,一些村寨也开始自主联系国内市场,以期建立直接的销售渠道。

1.3 科研及生产技术革新

关于泥炭藓的科学研究,国际、国内的关注度都比较高。从已发表的论文来看,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植物分类、组织培养、环境污染治理、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等。贵州省主要是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在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研究内容基本与上述相同,总体上,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大。因此,泥炭藓产业在贵州省发展多年,基本没有技术革新,更谈不上新技术推广。同时,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对泥炭藓产业的关注度不高,国内、省内基本没有人研究泥炭藓产业的发展规律,也没有人研究关注泥炭藓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学、社会学问题,更缺少系统、科学、有效的对策建议。

1.4 蝴蝶兰产业现状及需求简述

蝴蝶兰(Phalaenopsis aphrodite)为兰科蝴蝶兰属植物,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喜欢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4]。20 世纪90 年代末,蝴蝶兰作为一款高档花卉从台湾地区引进大陆,凭借其花色丰富、花姿优美、开花期长等特点迅速成为国内年宵花和商务花卉市场上的新宠[5]。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如今国内蝴蝶兰产业已日趋成熟,主要分布在广州市、佛山市、厦门市、漳州市及山东省等地,年产在2 亿株左右,并按照每年10%~15%的速率递增。就贵州省泥炭藓而言,蝴蝶兰产业是其唯一的需求方,在没有新增需求的情况下,蝴蝶兰产业的需求直接影响贵州泥炭藓产业的发展。

笔者2023 年6 月、8 月前往广州市、佛山市、厦门市、漳州市等地开展调研,并对当地蝴蝶兰种植企业和蝴蝶兰行业协会进行访谈。调研和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蝴蝶兰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前景;2)蝴蝶兰产业对泥炭藓的依赖度;3)对使用贵州省泥炭藓后的实际体验;4)对贵州泥炭藓新的需求。

调研访谈的相关反馈整理如下。1)蝴蝶兰产业发展20 余年,虽有起伏但总体平稳,产业链中各区块功能划分明晰,各细分目标市场明确,利益分配逐渐固定。2)广州市、佛山市种植蝴蝶兰的企业几乎全部使用泥炭藓,对泥炭藓的依赖度较高,有少数种植户开始尝试用名为Xcellent Plug 的产品替代泥炭藓。厦门市、漳州市大部分种植企业依然使用泥炭藓进行蝴蝶兰种植,但是已经有部分种植企业开始使用泥炭土、Xcellent Plug 种植蝴蝶兰。3)无论是广东省还是福建省的使用者,对贵州泥炭藓的品质提出不满,特别是对泥炭藓中附着的大量杂质深恶痛绝。4)希望贵州省泥炭藓品质稳定,价格与品质相匹配,同时希望能对泥炭藓进行分拣评级,按照标准化流程采收、包装,对出品泥炭藓统一消杀,杜绝霉变、腐烂的情况发生。

2 贵州省泥炭藓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方式粗放

贵州省泥炭藓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户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仅平整田块就开始进行泥炭藓的种植,种植方式基本没有技术含量;在遇到一些种植方面的难题时,农户基本上仍然依赖土方法、老经验解决问题,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极为粗放,分拣分级标准不一,防潮和消杀处理不到位。此外,科研机构、农技部门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也很少有针对性的技术帮扶。

2.2 产业缺乏科学布局,集群效应难以发挥

贵州省泥炭藓产业的分布相对集中,但各区县泥炭藓产业同质化发展特征明显,虽然发展程度并不相同,但模式和结构几乎一样,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各区县在整体产业中的功能和作用没有体现出来,相互之间的协作性不强,整体产业发展也缺乏系统性。泥炭藓产业在贵州省的兴起主要依靠广大农户自发组织,虽然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政策支持,但总体来看,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没有进行必要的规划和产业布局。同时,各区县在发展泥炭藓产业的过程中缺乏差异化发展的思路,没有将泥炭藓产业发展与自身特点、优势结合起来。

2.3 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2018 年,黔南州制定并颁布了《贵州省黔南州地方标准 水苔生产技术规程》(DB5227/T 083—2018)(以下简称《技术规程》),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对标准化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有生产经营者按照《技术规程》的指导进行生产,也没有按照《技术规程》严格地对产品品质进行把关。加之泥炭藓价格上涨、需求量增加,生产经营者产生了轻质量、重效益的思想。此外,贵州省没有相关产业的行业协会,缺乏质量监督机制。

2.4 产业链短,产业发展依赖性强

贵州省泥炭藓产业现阶段主要提供的是初级产品,基本没有精深加工,因此蝴蝶兰成为唯一的需求市场。近几年,蝴蝶兰产业总体向好,加之出售初级泥炭藓产品利润仍然可观,泥炭藓产业总体上也就将这一发展模式固定下来。但是,完全依赖下游产业而发展的模式,本身就带有巨大的风险。而且,据了解,贵州周边省份目前也在大力发展泥炭藓产业且有些已初具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泥炭藓的需求很快就能达到饱和状态。因此,着手研究如何延长产业链,拓宽泥炭藓需求面成为当务之急。

2.5 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专业人才稀缺

关于科技支撑力度不够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1)研究内容、成果很难指导实际生产,可操作性不强,生产经营者实际接受度低;2)没有形成相关的科技支撑、科技帮扶机制,大多数生产经营者没有接受过相关技术培训,也没有科研机构对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系统性研究。

2.6 信息来源单一,信息鸿沟问题明显

目前,泥炭藓生产者主要是农户,其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单一,很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市场需求、市场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即便是从事泥炭藓销售的企业,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获取更为全面的市场信息,这种单一的信息来源及不对称的信息差,严重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对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及需求变化难以及时发现,不利于泥炭藓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3 贵州省发展泥炭藓产业的对策建议

3.1 优化生产流程,建立科学高效的生产经营体系

传统的泥炭藓生产流程简单粗放、生产效率低,给后续加工、包装环节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为优化泥炭藓生产流程提供科技支持。还可以成立省级泥炭藓产业协会,在不断研究优化生产流程的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逐步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泥炭藓生产流程更加合理、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最终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生产经营体系。

3.2 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差异化发展新格局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贵州省泥炭藓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性,也没有关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各区县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发展合力。因此,需要根据各区县产业发展的程度、自然条件、种植习惯、区位优势,强化或调整各区县在整体产业中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对各区县的发展要强调差异化,逐步形成发展战略明确、布局合理、职能分明的产业新格局。

3.3 促进产业标准化进程,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制定并实施符合泥炭藓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化技术规程势在必行。泥炭藓生产流程的标准化、精细化是提高泥炭藓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浪费的关键,而制定泥炭藓行业标准是提升产品质量的前提;同时在实际销售过程中,标准化的产品更利于市场长期稳定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制订整个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要以市场的需求为主,要充分结合产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制订好规程后,还需要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引导并监督标准化的具体实施,确保其落到实处。

3.4 不断延长产业链,拓宽市场需求

泥炭藓的生长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供给不稳定,加之作为原材料价格太高,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泥炭藓的精深加工,依然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但是,通过此次对省外蝴蝶兰产业的调研发现,蝴蝶兰产业在不断发展,对泥炭藓产品精细化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可以根据蝴蝶兰的种植习惯研发具有更多功能的产品,以简化蝴蝶兰生产工序、降低蝴蝶兰的生产成本为目的,从而拓宽市场需求。

3.5 加大科研投入,健全科技支撑体系

加大科研投入应主要面向实际生产,针对一些技术难题,要突出解决方案的可操作性。科研成果应尽可能以专利、技术操作流程的形式出现,缩短科研成果转化时间,以便其快速、高效地服务产业发展。建立科技帮扶机制,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技服务中心的科技人员为基础,定期组织生产经营者进行技术培训,并以多种形式服务企业实际生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派遣科技人员和生产经营者外出观摩学习,以获得更先进的生产经验。

3.6 建立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发挥各级政府职能,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贵州省泥炭藓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泥炭藓产业预测预警体系。建立泥炭藓产业产销信息数据库,并利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预测,及时、准确地向政府、行业协会提供市场风险点。同时,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服务平台,收集整理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再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市场需求,科学统筹生产经营活动。

4 结语

随着其他省份泥炭藓产业的不断发展及泥炭藓替代产品的日趋成熟,国内泥炭藓市场的需求即将迎来较大变化。贵州省泥炭藓产业只有不断提高认识,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才能使变化成为契机,使从无到有发展成从有到优。

猜你喜欢

蝴蝶兰泥炭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那簇绽放的蝴蝶兰
污泥炭的制备及其在典型行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超微粉碎泥炭发酵产生物甲烷的研究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泥炭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室内蝴蝶兰落尽又放》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主流媒体聚焦泥炭产业发展
我最喜欢的蝴蝶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