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测评维度与建设实践

2024-01-24王傲雪

理论探讨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风农村居民中国式

◎刘 萍,荆 梦,王傲雪

哈尔滨商业大学 a.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b.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8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为有效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明确建设方向,落实主体责任,因此,有必要设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测评指标,建立多元主体联动的驱动机制,通过分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找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

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测评维度

我国推进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该现代化并非以城镇化发展为前提,而是城乡互助互利融合发展,推动基础设施、生态、经济、人才、民生服务、文化等全面振兴的耦合联动现代化[1]。具体而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且以人为本的现代化,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缩小城乡差距;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需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根据这一要求,本文认为,要想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建设“天人合一”的宜居环境、“因地制宜”的乡村经济、“以人为本”的民生服务、“健康向上”的乡风文明。

基于概念操作化理论,针对现阶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程度设计三个层级测评指标。以居住环境、乡村经济、民生服务、乡风文明等四个维度为一级指标,按不同维度内关键问题进行了二级、三级指标设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测评维度设计见表1,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测评指标能够进一步明确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方向,有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的落实。

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多元主体联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探索,逐渐形成了解制放权、行政推动和市场机制等三种阶段性解决方案[2]。在不同时期,各主体发挥着各自作用,完成了各阶段农村发展任务。随着时代变迁、环境变化,多元主体联动成为加快建设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形式,即政府部门、社会力量(企业、非政府组织等)以及农村居民联动,共同发挥主体作用。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模型,本文构建各阶段各主体发挥作用模型(见图1)。图1中不重叠部分为各主体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各自发挥作用,重叠部分为各主体联合发挥作用。

图1 多元主体三重螺旋理论模型

区域1表示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共同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政府部门是方向引领者,社会力量是外源力量,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及智力或技术团体等三个维度[3]。政府部门为社会力量提供政策支持和增加其社会影响力等附加优势;社会力量要在政府部门引导下进行资金等多领域资源投入、科学技术指导咨询以及公益捐助。

区域2表示政府部门与农村居民共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政府部门要重视农村居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农村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制度设计及公共服务体系[4];农村居民要在政府部门的引导、组织和领导下发挥自身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区域3表示农村居民与社会力量协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村居民将自己的需求以及可发展的资源面向社会力量;社会力量在坚持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原则下与其进行合作,提供资金支持、科学技术服务、公益慈善等。

区域4表示多元主体联动共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各方主体协同整合,形成以农村居民需求为导向、政府部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助力的多元主体联动逻辑体系(具体见图2),其中包含双边和多边联动形式。

图2 多元主体联动共建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践

(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效

基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2》《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2021)》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开数据中的农业农村重要经济指标、政府工作报告等,根据上文构建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测评指标,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效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1.居住环境维度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居住环境优劣一般受农村绿色生态环境和生活公共物品供给等因素影响。农村绿色生态环境由农村卫生厕所设施普及率、生活废物污水处理水平、房屋规划与绿化覆盖率等决定;生活公共物品供给由路网水电的普及率与使用率等决定。

从农村生态环境情况看,截至2020年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25.5%,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超过90%,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5],中国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农村耕地生态保护效果显著,化肥农药使用量等呈递减趋势,2021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比2020年降低1.13%,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降低5.64%,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比2020年降低1.29%,农用柴油使用量比2020年降低2.50%,农业污染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向好。

从生活公共物品供给情况看,截至2022年年底,近5年农村新建改建公路约125万公里,基本实现行政村道路互通;近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80%提升至87%。截至2021年11月底,中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通光纤、通4G比例均超过99%。截至2022年6月,农村网民达到2.93亿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8%。5G网络加速向农村普及,截至2022年8月,5G网络已覆盖96%的乡镇地区。我国农村居民生活公共物品供给得到保障。

2.乡村经济维度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农村经济发展受劳动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影响。

从劳动力流动情况看,截至2022年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65.22%,比2021年提高0.50个百分点。2020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010万人,比2019年增加160万人,同比增长19%,是近年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一年,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政策初见成效。

从农村产业发展趋势看,截至2022年年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近5年共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升至73%。农业机械总动力呈递增趋势,2021年同比上年增加2.03%,在发展机械化的同时,信息化、智能化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下,农村产业类型增多,如旅游业带来的家庭农场、农家乐等新型模式,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建立,乡镇产业园区的建立,农业企业的建立,新型农业的创建[6]等。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前景向好。

3.民生服务维度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应通过民生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与农民生活水平反映出该地区的民生服务质量。

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看,在医疗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均补助标准逐年提高,新农合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50%和75%左右,为农村居民就医提供兜底保障;在教育方面,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累计已有26个省份、2,809个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数占比96.8%,普惠教育推进工作在农村成效显著[7];在养老方面,自2022年7月1日起,国家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93元提高至每人每月98元,养老福利政策日渐完善。随着国家对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机构正在逐步提高服务标准,养老模式也日益丰富,例如农村互助幸福院、颐养之家等村级互助养老形式,为农村老人提供了更为便利和舒适的养老环境。

从农民生活水平看,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比上年增长6.3%,首次登上两万元新台阶。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45,比上年缩小0.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缩小。对比2020年与2021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构成数据,发现农村居民消费中居住与教育娱乐消费占比提升较大,医疗保健消费相对减少,可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乡风文明维度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重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截至2021年年底,农村居民未上过学占比2.7%,小学文化程度占比28.9%,初中文化程度占比54.6%,高中文化程度占比11.7%,大学专科及以上占比2%,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占比较2020年有所下降,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占比较2020年有所提高。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农民接受各类培训人数也逐年增加。从总体趋势看,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提升。

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重要文化场所,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多样的文化活动空间。随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传统艺术表演等各类文化活动在农村地区蓬勃开展,极大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农村民俗文化愈发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一定保护和传承。

(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面临问题

1.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在生态环境方面,随着农村“厕所革命”的全面展开,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相关政策,但实施效果参差不齐,一些地方的厕所下水排污主干道受地理气候环境以及村落分散布局影响,规划设计难度大、投资费用高,同时农村排水系统大多落后,致使农民厕改后下水排污难,清洁费用高。农村生活废物的处理仍是难题:一方面,农村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生活垃圾不集中,使得垃圾的收运难度大;另一方面,部分村落虽然设立了垃圾投放点与投放分类箱,但部分农村居民受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垃圾乱掷、不分类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生活公共物品供给方面,道路建设标准不高,乡路较窄,部分路段坡陡、路口交汇处安全隐患严重,路灯、路标、护栏等配套设施不到位。网络、供水、供电系统运行不稳定,时常出现信号差、电压水压不够的情况。乡村广场、乡村公园等设施设计雷同,缺少乡村特色,有的不适应农民实际需求,致使一些设施成为摆设。

2.经济发展要素配置效率不高

在劳动力方面,在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的驱动下,造成农村劳动力外流。加之教育、医疗质量的城乡差异,加剧高质量人才流向城市,农村常住群体多为老弱妇孺。多种因素耦合,造成农村“空心化”,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虽然各地纷纷出台政策积极推动人才返乡创业,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

在资本方面,城乡配置不均衡。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受马太效应影响,资本优先流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地区。虽然农业生产总值持续上升,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农村产业项目存在的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产业链雷同等问题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增值低[8],致使农业农村现代化动力不足。

3.农村基层民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9]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降低了因病致贫的风险,但各地乡镇卫生室和卫生院建设数量仍然有限,卫生人员配备的数量和质量城乡差距较大[10]。另外,农村医疗、教育、就业与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备的相关仪器设备都不足。

在社会治理方面,一是一些地区农民提出的诉求与问题反馈传输不及时,制约治理效能的提升;二是虽然现阶段数字化政府已经初见成效,网络办公十分普遍,但一些农民受文化与观念影响,习惯线下流程,使社会治理效率降低。

4.乡风文明树立仍待努力

乡风文明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灵魂。党和政府不断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地运用多种形式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倡导节俭之风,破除陈规陋习,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不断提升乡风文明水平,但由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还不高,一些固有观念难以扭转,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仍然存在,乡风文明树立仍待努力。

(三)多元主体联动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路径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天人合一”的宜居环境

要明确村民“主人翁”地位,农村居民是宜居环境的使用者,是道路、网、电、水等公共物品的需求者,政府要鼓励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此,政府必须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汇总群众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作为制订相关政策和基础设施配置方案的依据。同时,政府要积极为社会力量搭建多元主体协作平台,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组织引导社会力量与农村居民根据各自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合作。政府还应注意完善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应的配套措施,建立后期管理养护相关机制,切实做到从民意、保民生。另外,政府要发挥在资源配置上的引导、规制、弥补作用,逐步缩小基础设施建设的城乡差距。

2.凝聚乡村资本,发展“因地制宜”的乡村经济

发展“因地制宜”的乡村经济必须解决劳动力流失问题。一方面,农村居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政府应引导农村居民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培养农村居民自主创业的意识,提高农村居民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为吸引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为此,政府应制定系统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人才激励政策,真正激发人才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政府还应凝聚乡村生态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发展乡村经济。要详细了解乡村的整体资源,制订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方案,逐步建立产业试验区,以点带线、以线聚面,打造可持续的产业集群。要构建多元主体合作联动模式,建立产业集群,实现政府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和农民参与的新发展方式。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合理分配资源,规范市场秩序,提供政策支持。另外,政府、村民和社会组织应明确利益和责任关系,防止权责过界对市场环境造成影响。

3.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增进“以人为本”的民生福祉

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我国社会保障服务特点为覆盖范围广、领域多,因此,加强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是增强社会保障韧性的关键。政府应着眼于不同地区的社保参与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成因,制订灵活的提升社保参与率方案。同时,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企合作、公益组织捐赠、技术团队支持和爱心人士帮扶等方式缓解财政压力。要建立城乡帮扶轮岗机制,为乡村引进高级人才,通过行政与社会力量协同共治,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现代化。农村治理水平决定农民生活质量,政府要继续优化基层治理结构,实现上下联动,确保政策落地。同时,政府应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为农民提供更便捷的办事流程,提高治理效率。政府应调动社会力量打造数字乡村,建立简易快捷、操作方便的网络办事小程序,让农民充分享受数字政府的便捷。

4.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围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转变农民传统观念,纠正不良的乡村习俗。为此,政府要对优秀村民的乡风文明事迹进行宣传,通过树立模范榜样,使村民摒弃陋习,形成科学、文明的思想观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和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荣誉感。要动员社会力量共建乡风监督体系,革除陈规陋习,确保乡风文明落地生根。要鼓励农村居民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乡风文明试点村镇。要积极协同社会公益组织积极为村民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一步增强村民对红色资源保护意识,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与产业结合,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乡风农村居民中国式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中国式民主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乡风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文明乡风聚人心
中国式失败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