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炳添成功因素探析

2024-01-24高国程赵鲁南徐明月郭进修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3年4期
关键词:兰迪苏炳添肌纤维

高国程 ,赵鲁南,徐明月,郭进修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65)

自2015 年尤金站后,苏炳添100 m 成绩逐年提升,多次打破10 s 大关,并以9.83 s 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跻身于世界短跑领域的顶尖行列。为了更好地把握100 m项目的制胜规律,深挖我国短跑项目优势与不足,为我国短跑运动员备战巴黎奥运会提供借鉴,本文对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成功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

1 苏炳添取得成功的因素

1.1 举国体制的优势及社会支持

在举国体制的作用下,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备战东京奥运会过程中,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为各地区、各队伍提供充分的后备资源[1]。苏炳添近几年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举国体制的优势,不论是教练团队还是日常生活、训练、比赛都得到保障,使其全心全意投入到比赛中,成绩逐年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感受竞技体育魅力的同时,对运动员也多了一份宽容与支持。如苏炳添因伤病比赛失利时,人们能正确、客观地看待,社会对苏炳添的支持、鼓励是促使其进步的重要因素。

1.2 身体因素

1.2.1 遗传因素

苏炳添出生在农民家庭,他的母亲是运动爱好者,母亲少年时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60 m、100 m、200 m 和4×100 m 接力比赛,夺得冠军。苏炳添中学阶段进入学校田径队,第1 次参加中山市中学生100 m 比赛就以11.72 s 的成绩(秒表计时)夺冠。2007 年进入广东省队,2009 年进入国家队。身高只有172 cm 的苏炳添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和弹跳力。苏炳添的运动天赋有一部分来源于母亲的遗传。

1.2.2 身体形态

国际顶尖短跑运动员平均身高是185 cm,世界纪录保持者博尔特身高196 cm,而苏炳添的身高只有172 cm(表1)。身高是影响其步幅提升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影响其步频快、爆发力强的优势。身高并不是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决定因素,可通过后天科学的训练来弥补。苏炳添大腿肌肉十分粗壮发达,爆发力十足。身体肌肉线条明显,手臂肌肉发达,有利于摆臂时力量的传递。苏炳添的臀部尤为突出,臀肌被称为跑步的发动机,是蹬、伸、扒地动作的重要动力来源。发达的臀部肌肉可保持身体稳定性,可更好地保持骨盆平衡,为跑步时供能,因此,拥有强壮的臀部是跑步的关键[2]。良好的身体形态是成为顶尖运动员的有利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表1 苏炳添身体形态

1.3 心理因素

东京奥运会推迟一年举办,训练周期过长,加上年龄较大,苏炳添曾一度想过退役,但亚运会跑出9.91 s 的优秀成绩,使他重燃希望。自2015 年起,苏炳添的成绩稳步提升,成绩的提升使他很有信心,证明其还有上升的空间。苏炳添在职业生涯中出现过大大小小的伤病,无法进行系统训练,只能做一些恢复性训练。100 m 跑运动员的黄金年龄是22~27 岁,苏炳添已超过黄金年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但他正确看待运动生涯中的伤病,调整自己的心态,较大的年龄反而成为他实力的积淀。这正是当今年轻运动员值得学习之处。强大的心理素质、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循序渐进尤为重要。

1.4 训练因素

1.4.1 成长经历

苏炳添初中时被体育老师杨永强招入学校田径队,在杨永强的指导训练下,体能逐渐增强。中山市体校田径教练宁德宝在2004 年将苏炳添招入麾下,通过训练,他在香港获得100 m 和200 m 双项冠军,100 m 成绩为10.59 s,达到国家级水准。2007 年他进入广东省田径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师从田径名将袁国强。2017 年兰迪成为苏炳添的主管教练后,苏炳添频繁刷新纪录。兰迪属于“科研型”教练,以“冠军模型”为指导,通过高科技仪器和设备对苏炳添跑动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根据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寻找不足与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提升其综合竞技能力。

1.4.2 技术改变

苏炳添在2014 年前从未突破过10 s 大关,成绩一直在10.1 s 左右徘徊。2014 年底苏炳添把起跑脚改成右脚后, 次年5 月30 日以9.99 s 的成绩成为首位突破10 s 大关的黄种人。2015 年8 月北京世锦赛,苏炳添在逆风风速0.4 m/s 的情况下再次跑出9.99 s,成为首位闯进世锦赛百米决赛的黄种人。从表2 可看出,改变起跑脚后苏炳添的成绩明显提高。他曾表示:“改变起跑脚是为了获得新的跑步节奏。百米跑的节奏十分重要,好的节奏会使力量分配均匀,运动员跑起来更舒服,更有利于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3]在未改变起跑脚之前,苏炳添只在起跑加速阶段占据优势,重心过早地抬起,最高速度在前程就已出现,导致后程身体过于僵硬。改变起跑脚后,分配力量更合理,获得新的跑步节奏。百米跑需要完成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等不同阶段的技术动作,需要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形成自己的节奏,将其内化为本能[4]。

表2 改变起跑脚前后苏炳添年度最佳成绩对比 单位:s

1.4.3 专项技术特点

苏炳添曾表示跑步最好的状态是匀速跑,各阶段的能量支配、个体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5]。在跑步过程中,利用摆臂积极带动身体向前,腿的前摆、上肢与下肢的有效配合产生更好的向前性,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建立身体范式和技术范式,是身体感的表达。“无效腾空”的时间应尽量减少,两条腿在跑步时力的传递都是加速的[4]。

1.4.4 100 m 跑各阶段特点(以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为例)

国外著名教练 Loren Seagrave 根据百米跑过程中运动员速度、步长、步频的分配情况,将其分为4 个距离阶段:加速期是0~30 m,高速期是30~60 m,速度维持期是60~90 m,减速期是90100 m[6]。苏炳添在起跑前10 m 明显领先,前60 m 完美地压制其他对手,一路领跑到90 m 左右,对手逐步紧逼,苏炳添做出压线动作冲过终点。从力学上分析,起跑后加速跑需重心前倾,重心落在支撑点的前方,身体的重力转化为动力,有助于途中跑加速。苏炳添臀部肌肉带动腿积极下压,连贯性强,频率快,途中跑阶段,膝关节及摆动腿充分折叠,落地角和后蹬角度比例极佳,支撑与腾空比例相对稳定。在最后5 m 压线阶段,身体略有僵硬,身体摆动幅度过大,加上雅各布斯选手触碰到苏炳添手臂,导致其成绩受到部分影响。

1.5 国际化的训练团队

1.5.1 团队成员国际化

苏炳添的教练兰迪依据苏炳添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首先是科学训练取代埋头苦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找到“冠军模型”,以“冠军模型”为指导,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技术指标、恢复程度等进行全方位监控。最后是个性化教育。由表3 可见,兰迪教练训练后苏炳添的身体各参数指标明显提高,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苏炳添的康复师团队重视其恢复。康复师埃里克每次集训、比赛前对苏炳添的身体状态进行监测、观察,提出个性化的方案及计划。例如:在零下100℃以下进行超低温冷疗、水中训练和水中恢复等。用科学数据监控、评估、指导训练,苏炳添在训练、比赛中均有专人进行管理和协调,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训练和比赛,他所取得的成绩证明了科学训练的成功。

表3 兰迪教练训练前后苏炳添各参数对比

1.5.2 智能仪器

Keiser 是国际顶级气动阻力训练设备,相比传统配重块阻力形式,气阻阻力恒定,特别适用于爆发力训练,同时还可监控训练数据,是目前国际顶级职业队和竞技训练中心标配的训练设备。Gymaware 通过一根缆绳连接在杠铃杆上,评估运动员举重时的爆发力。Woodway 是世界著名跑步机品牌,国际空间站宇航员使用的跑步机就是Woodway,苏炳添在室内用Woodway 短跑训练机等仪器进行冲刺训练。这些智能化的仪器对苏炳添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从而使其能更好地安排各阶段的训练计划。

2 苏炳添的成功对我国短跑运动的启示

2.1 打破百米赛人种论偏见

从生物学来讲,人体全身上下的骨骼肌都由不同的肌纤维混合而成,而肌纤维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黑人短跑运动员的白肌纤维可达90%以上,但黄种人的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大概各占50%,即便是出色的黄种人运动员,其白肌纤维仅占70%左右, 与黑人运动员有极大的差距。这种先天的基因差距无法通过后天训练而改变,与其他人种不同,黑人脚部根骨大、足弓高,脚底厚实多肉,这样的弓形脚弹跳能力强,落地时震荡小,所以黑人在短跑领域更具优势。20 世纪有研究提出,黄种人进不了百米决赛,但苏炳添用实力打破了所谓的“人种论”。培养体系完善、训练实践理性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而且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6]。苏炳添用实力证明黄种人一样可站在百米跑决赛场上,为中国短跑运动员打开了一扇大门。

2.2 发扬苏炳添精神

苏炳添十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才有如今的成就,32岁仍保持在竞技巅峰水平,是努力,是拼搏,更是坚持,成为中国田径史上里程碑式的英雄人物。运动员应以苏炳添为榜样,不仅学习其训练方法及手段,更要学习他训练中的严谨刻苦品质。比赛中,苏炳添总会携带一把米尺测量起跑时的距离。细节决定成败,年轻运动员也应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2.3 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

教练员在运动员职业生涯中起主导作用,我国教练员与国外教练员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中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当运动员水平到达一定高度后,科学化、国际化的教练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苏炳添的教练兰迪是典型的“科研型”教练,他善于应用现代化训练仪器监控和指导训练,利用“冠军模型”在技术、力量等细节上寻找差距,弥补个体的薄弱环节,使训练更加客观化、数据化、精细化,使我国短跑项目和跳跃项目有了质的提高。教练员应与时俱进,紧跟国际化的训练理念,借助各种先进科学仪器进行训练[7]。所以,要实现我国短跑的全面发展,须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训练手段,积极创造科研型教练团队,提高我国短跑教练员的科学观念,将科学理念融入运动员的生活、训练中。

2.4 运用科学、智能的仪器设备

苏炳添的训练团队有数十人,分别负责其运动素质、运动技术诊断、运动康复等。高科技、智能的仪器设备能准确判断运动员是否更好地恢复、更好地提高,实时监测运动员各方面的状态,教练员根据这些数据安排相应的训练、 比赛。苏炳添的成功离不开高科技的设备、智能的仪器、准确的监测、科学的训练,这是我国体育运动项目新的发展趋势。

2.5 注重人才培养

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可带出另一名优秀运动员, 甚至出现一批优秀运动员,因此,要有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8]。我国短跑名将张培萌已退役,苏炳添也已32 岁,谢震业身体有多处伤病。虽然近年来我国有大批优秀运动员出现,但与其他体育强国相比还远远不够,因此,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选拔和培养短跑新人显得尤为重要。苏炳添希望年轻选手能踩着他的肩膀,创造更好的成绩,把我国短跑运动带上新的高度。

3 结论与建议

苏炳添有良好的遗传因素,他在竞技比赛中展现出的水平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经过后天努力才取得的。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大专业科研人员的引进,“科研型”教练将成为主流。运用科学、智能的仪器设备,有助于我国短跑运动进一步提升整体水平。

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开放的国际化道路。

我国在短跑后备人才储备上存在明显不足,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短跑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猜你喜欢

兰迪苏炳添肌纤维
兰迪和她的牙齿
更多的可能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中国短跑运动员苏炳添进入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
苏炳添:泥巴地里跑出的飞人
苏炳添:百米飞人 亚洲荣耀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microRNA-139对小鼠失神经肌肉萎缩中肌纤维的影响
苏炳添:最起码我没有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