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古典园林艺术特征分析及现代性传承思考

2024-01-24

山西建筑 2024年3期
关键词:东湖纪念园林

韩 瑞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0)

0 引言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成就斐然[1]。地方园林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以及丰富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均有重要意义。四川历史文化悠久,气候湿润、地形地貌丰富、植物种类繁多,为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文化[2]。隋唐五代时期是四川园林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园林类型丰富,官署园林修建盛行,这一时期出现的官署园林是成都许多传统纪念园林的前身[3]。而新繁东湖以官署园林为前身,后发展为以臣子为纪念对象,保存较为完好的唐代园林之一,研究其造园艺术对于四川园林的保护与现代性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1 新繁东湖概况

东湖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新繁街道,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有遗迹可考的少数唐代园林之一[4]。据新繁东湖碑记,东湖由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为新繁县令时开凿,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建园早于苏州园林,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5]。

园林占地1.8万m2,水面约占全园1/3,水面从开凿至今面积有减小的趋势,但水体类型变得更加丰富[6]。园林建筑及整体艺术布局仍保持唐代古典园林风貌,造型各异、类型繁多[7]。园林内百年参天大树林立,四季景色各异,美不胜收。凿湖垒成的山石,造型朴实,咫尺山林,步移景异,构景变化之深意,有唐人所谓的奥如旷如之感。

2 新繁东湖造园艺术特征分析

2.1 山水布局

东湖的山水格局总体上保持初创时的结构,北部建有古城墙,中部偏南处有蝠岩,将园林中的主要水体分为大小两个近似方形的水面,水系贯穿全园、山水连通。新繁东湖为“山水集中”的布局模式,整个园林以水为主,中心有开阔水面,借助挖湖而堆叠形成的土山成为园内高地,也有作为边界的城墙,形成山水呼应的总体格局。

2.2 总体空间布局

整体布局较为自由,从平面上看,无轴线可寻,园内水体约占整个园区面积的1/3,水面形式多变。园内的城墙和蝠岩是较好的观景区。建筑总体上以怀李堂为中心,其余建筑及园林景观环绕湖面布置,形成环形游览路线及中心点状景观结合的布局方式。园林东部与西部分别设置桂花园和梅园、桃李园,以植物造景取胜,并在平面布局上形成园中园的平面布局模式。

2.3 景观序列

通过蜿蜒的园路、起伏的地形空间变换、水系的回环萦绕,结合不同的造景手法,营造富有变化的景观序列,具有较高艺术成就。

从南门开始,映入眼帘的是三贤堂,沿园路向前是青白江楼,为序幕空间。再向东看到较小的水面,景观序列由此展开,经过曲折的石桥到达城霞阁。向北看到蝠岩和古柏亭,古柏亭位于全园的制高点,吸引视线的同时与蝠岩形成视线遮挡,引导游人继续向北探索。

从城霞阁沿园路向北,到达瑞莲阁,视线豁然开朗,开阔的湖面映入眼帘。湖面北部即为全园中心建筑怀李堂,其他建筑环湖分布于其西侧。从怀李堂回望,其又与见山亭形成对景,此为景观序列的高潮。再向北,水面沿路变为蜿蜒溪流绕于城墙之下直至城外,最后登上城墙,俯瞰全园、望城外,这是全园的尾声、景观序列的最后。

2.4 造园要素

2.4.1 山石

建于成都平原的园林较少有地形起伏变化,而东湖内的假山、土丘、城墙、叠石共同构成了高低变化、层次丰富的园林空间[8]。

1)假山、土丘:蝠岩(如图1所示)位于园内中部偏南的位置,是凿湖取土堆筑而成的假山,外部砌筑砖石,高8 m左右。见山亭建于蝠岩之上,为园中心的制高点,可眺望观景,与园内主要建筑怀李堂遥相对望,可以作为园中视线与景观屏障,也可作为园内地形变化参与全园山体结构。此外,蝠岩还将全园分为一大一小两个空间,在景观序列上,其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景观屏障,是从小空间到大空间的一个过渡空间。

2)城墙:城墙(如图2所示)分布于园林北部,是先前建造保留的,相传此城墙与李德裕之相位有关。保留原有城墙造园,不仅形成了园林与外部的边界,还能将园外景色收入园中。在空间上,和蝠岩以及园内水系一同构成全园的山水骨架,达到丰富园林空间的效果。

3)叠石:四川园林用石讲究就地取材,用石材料多为卵石、青石、黄石、英石等,山石所置常作为园林中的配景[9]。没有过多的叠山置石的技法,以体现大气粗犷、古朴自然的独特气质为主。

新繁东湖公园内古柏亭与见山亭之间的山石景观,采用特置的手法,从古柏亭向北可以透过特置山石与见山亭对望,不仅可以突出山石的自然、质朴之美,还可以起到丰富与点缀景观空间的作用。

2.4.2 水体

1)水系结构:水系萦绕整个园区且有中心水体,总体来说属于水绕全园的用水模式。从南部到北部,依次可以观赏小水池、开阔湖面、蜿蜒溪流:小水面上有岛屿分布,分别建有古柏亭与城霞阁,两者之间由曲折桥面联通,绕过蝠岩,可以看到开阔的湖面,以怀李堂为主体,建筑环绕水面布置,怀李堂后有一片小水池,西侧溪流曲折蜿蜒一直延伸至城墙直至园外。整条游览线都有水景可赏且富有变化,丰富了园林内部空间景观序列。

2)水体驳岸形式:鹅卵石护砌驳岸是四川古典园林中所特有的驳岸类型,因四川地区盛产鹅卵石,新繁东湖也多为鹅卵石砌筑的驳岸(见图3),园内水体与建筑之间多采用石砌驳岸(如图4所示)或鹅卵石与石砌驳岸相结合的方式。

2.4.3 建筑

园内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有亭、台、楼、阁、廊、榭、轩、堂庑、桥、舫居等20余处[10]。建筑多为开敞式,木构梁架,悬山或歇山顶,小青瓦屋面,青、灰、褐三色,简朴古雅,小巧轻盈,具典型的川西风格。

1)亭:亭的选址较灵活、样式繁多,既可以提供休憩交谈的空间,又兼具造景与观景功能[11]。

知稼亭建于1930年,原名观稼亭,为地方官员关心农事、观看庄稼生长和春种秋收而建。位于高耸的新繁古城墙上,后易名知稼亭,意在体现“应知稼穑维艰”之悯农思想。

古柏亭相传唐代李德裕开凿东湖时,曾沿湖遍植楠树和柏树,大部分楠柏已枯亡,唯此处尚有古柏四株,苍干参天,知县程祥栋乃建此亭,以兹纪念。

2)台:台是园林中常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其形制开敞且露天,供休憩、远眺、娱乐之用[12]。只要符合高于四周让人仰视或攀登两个条件的建筑就可以称为台,四川名人纪念园林中代表性的台有东湖的平远台。

3)楼与阁:在长期的建筑修建与园林营造过程中,楼与阁之间的区分越来越不明确,楼阁也常常连用,现泛指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13]。楼阁建筑除基本的建筑使用功能外,还可以起到扩展园林中观赏视线、增加观景范围、丰富观景层次的作用[14]。同时,楼阁建筑体量与高度较为庞大,可以作为园林的主体建筑,承担名人纪念园林中最重要的纪念功能。

青白江楼(如图5所示)有两层,上层建筑空间较为开放,既可以登高观景,又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相传为了纪念宋代成都知府赵抃而建,他曾说为官者要像这江水一样清白,青白江楼由此得名,具有纪念性质。

城霞阁(如图6所示)建于清同治三年,四面环水,前面和右侧也有石桥相通。阁临湖东,面向城西,伫立阁前,早晨可观旭日朝霞,暮夕可观落日晚霞以及倒映湖面的彩云霞光,故名城霞阁。城霞阁建筑空间较为通透,可以观赏四周不同景色,也可自成景观。

瑞莲阁建成年代不详,为纪念治繁有功的新繁知县王益而建。建筑内部视线更为通透,几乎开敞,在内部可以观赏湖面及对岸景色、停留休息。

4)廊:园林中的廊,主要起到连接建筑单体的作用,形态灵活多变,可以打造移步换景的景观效果[15]。东湖的月波廊建筑造型曲折多变,建筑形式轻巧灵动,连接冰玉轩与怀李堂两个单体建筑,建筑空间开敞轻盈,适宜休憩赏景,也可作为观赏对象。

5)榭:园林中的榭多被修建在水边,与园内的水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园林观赏对象,丰富园林水岸景观。东湖此类型建筑为连接怀李堂与瑞莲阁之间的篁溪小榭,造型轻巧开敞,可以为游客提供观景休憩的场所。

6)厅与堂:在园林中,厅与堂常作为提供纪念场所的祠宇建筑,在纪念性园林中是最为重要的建筑,是提供会客活动、议事聚会以及纪念祭祀等活动的场所,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赏景的功能。

怀李堂为园内最重要的建筑,是为了纪念开凿东湖、有功于蜀的唐代名相李德裕。堂前两侧植有罗汉松,堂前中央置李德裕纪念雕塑,整体营造出一种纪念的氛围。

三贤堂(如图7所示)是为了祭祀有功德于新繁的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知县王益以及龙图阁学士梅挚。

四费祠(如图8所示)原名费公祠,清道光八年建于新繁城南纪念明清时期新繁乡贤费密;1922年易名四费祠,以纪念费密祖父及儿子四代中的六位学者和诗人。目前主要起到纪念与展览的功能,内部展陈了四费的生平与贡献。

7)轩:园林中的轩在建筑体量上不及厅堂建筑,选址布局也较为随意,一般作为点缀。东湖园林中的冰玉轩建于1930年,取“冰清玉洁”之意,比喻高尚纯洁的人品,也喻为官者的清正廉洁。冰玉轩现为东湖碑廊的主体部分,陈列有清代碑石14通,这些碑刻大多出于名人名家之手,具有较高的地方文献与书法艺术价值。

8)舫:舫是一种形状类似舟船的建筑物,修筑于园林水滨,新繁东湖的珍珠船,在形制上与江南园林类似,但形式上更遵循四川园林整体朴素自然的风格,较少繁复装饰,是四川名人纪念园林中舫的佳例。珍珠船初建于清同治三年,为东湖之西的水上船形建筑,1930年改为陆地建筑“三百梅花馆”,1994年恢复珍珠船旧貌。

9)桥:桥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之一,既可以起到连通作用,又兼具分割水体以及丰富空间层次、增加景观趣味性的作用。新繁东湖中有一处造型曲折的桥,曲折蜿蜒,丰富了游人行走空间、增加了景观丰富度。

2.4.4 植物与其他元素结合造景

1)总体概况:新繁东湖的另一特色便是丰富的植物景观。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在建园之始,就有梅、竹、柏等多种植物,历代文人诗词中皆有描绘。后人又种植了桂、兰、菊等四川特有的植物,还有几百年历史的各类古树,其间配置桃、荷、桂、梅等花木,形成了现在东湖茂林修竹,古树掩映的景观[8]12。在植物的选择上重视植物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观赏性,并与建筑、山石、水体等搭配共同营造园林景观。园内植物资源丰富,且保留名木古树62株,均受到较好地保护。

2)与其他元素结合造景。

a.植物与山石:“蝠岩”与植物结合构景。蝠岩上乔木参天、盘根错节、从石缝中生长而出,少有灌木,形成一种自然幽远、原始古朴的感觉,乔木的种植也为见山亭营造了良好的光影变化以及遮阴效果,营造良好的小气候[16]。

特置山石与植物组合构景。特置山石周围仅少量草本类植物点缀,后方有少量乔木作为背景,少量的植物软化山石边界,更自然地将山石与园路衔接,同时丰富山石景观。

b.植物与水体:东湖的荷花在北宋时就已闻名遐迩,王安石之父王益作新繁知县时就写下《东湖瑞莲歌》的诗篇,后人便在湖畔修了观赏荷花的瑞莲阁,因此荷花便在东湖种植不绝[14]48。瑞莲池遍植荷花,周围乔木繁盛、茂林修竹,乔木(包括垂柳)与竹子环绕瑞莲池,如诗画般清新脱俗,营造出良好的观景效果。

c.植物与建筑:植物可用来分隔空间,构成园中园,达到虚实相生、步移景异的效果,如东湖东西侧的梅园、桃李园、桂花园形成了园中园的景观[6]163。同时,植物还可以起到提升建筑活力、软化建筑线条的作用[17]。

补充建筑功能,软化建筑边界:青白江楼周围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不仅可以软化建筑边界,还可以提供遮阴、吸引游客停留休憩(见图9)。梅园入口(如图10所示)利用海棠的缠绕形成了一个虚设的“门”,起到了指引游人的作用。

形成画面,构成层次丰富的园林空间:园林中漏窗的运用,与植物相结合,可以借园外之景,形成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画面。东湖中也有与植物相结合的景观设置(见图11)。

营造丰富的园林意境:东湖内的怀李堂是园林内的主要建筑,其主要是纪念李德裕而建造,堂前的罗汉松置于两侧,结合雕塑,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纪念性氛围(见图12)。

2.5 造景手法

2.5.1 借景

最典型的即北城墙借景园外的造景手法。登北城墙不仅可观园内全景,还可观园外景色,是于园林中延伸空间的范例。

2.5.2 对景

怀李堂与见山亭隔湖相对,登蝠岩而上于见山亭上又可俯瞰怀李堂,园林核心建筑与园林制高点遥相呼应,此种对景手法在东湖广泛使用。

2.5.3 框景

从梅园之门望去,梅园的门将沿园路两侧种植的乔木、灌木以及门旁的竹子框入画面,植物的高低错落丰富了园林画面,园路将画面延伸、引导游人向前游览观赏。

2.5.4 漏景

梅园的围墙与漏窗结合,透过漏窗,可以看到梅园外两侧的棕竹,从园门可以看到园内的樟树、桂花、竹丛等植物,引导游人继续探索。

2.5.5 障景

向主湖展望,视野开阔,湖对岸青白江楼与蝠岩形成景观屏障,将园内高潮景观挡于蝠岩之后,绕过蝠岩,景观视线豁然开朗,此障景设置是营造全园景观序列的重要环节之一。

3 现代性传承思考

四川古典园林现代性传承主要在于立足本土,突显地域文化[18]。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特色植物的运用。使用当地特色的乡土植物不仅可以体现地域特色、减少造园成本,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19]。2)当地材料的本土应用。当地石材的运用,如鹅卵石、条石等作为铺装,或结合现代生态需求设计结合本土自生植物设计生态驳岸,对于园林水体驳岸设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0]。3)造景手法及建筑色彩与元素的提取运用。东湖多样的造景手法与景观序列营造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建筑色彩、风格的元素提取与设计运用可以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进行传承与发展。如竹作为特色植物也可以用作建筑与小品的原材料。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中立足本土、保留地域文化,让四川园林成为丰富中国园林体系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环,并为当前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东湖纪念园林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东湖一角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忘不掉的纪念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游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