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研究★
2024-01-24雷钦,魏帆,李帅
雷 钦,魏 帆,李 帅
(1.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000; 2.平遥县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平遥 031100)
0 引言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属于晋中地区,平遥县地势复杂,位于晋中盆地,东南方群山环绕,中间丘陵起伏,西北部是广袤的平川,平遥古城则位于中偏西北,整个古城地势平坦,南高北低,衍生出独具特色的大院建筑。平遥古城于1997年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整座古城的规划还是古代县城格局,主街四大街交错链接,八小街、七十二条巷构成,古城里现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县衙、马家大院、镖局、票号等等各类建筑,受当地民俗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民居建筑,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影响平遥古城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因素
1.1 地域环境资源的因素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环境的差异造就了独特的民居建筑。平遥位于晋中盆地,域内河流众多,有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也有众多小川河溪,如惠济河、柳根河、瀴涧河、昌源河等,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民居的聚落发展。古城位于县城中北部,此地势平坦,遂产生了体量较大且规整的民居院落,例如:马家大院、雷履泰故居等等。
平遥有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资源和黏土都很丰富,烧纸砖瓦更加便捷容易,由于早期对木材资源的砍伐使得整个山西地区森林资源匮乏,明清时期的平遥民居大多是砖木结构的瓦房,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木材为辅的建筑结构[1]。
气候也对民居的形态、建造材料以及院落布局有一定的影响,平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寒冷的冬季使得当地居民在民居建造时增加了外墙的厚度,最厚的外墙可达500 mm,增加了建筑的保温性能。也因为冬季寒冷,民居多为坐北朝南的布局,这样的正房能够在冬季接受最多的光照,正房也最适宜居住。为了冬季御寒,平遥民居房屋内修建有火炕。
1.2 传统社会文化的因素
民居建筑深受当地的地域文化影响。民居建筑中无不体现儒家尊卑礼制与宗法制。明清时期,平遥民居建造深受礼制文化的影响。当地的民居房屋的朝向、建筑规模、建筑等级、建筑装饰无不体现传统礼制[2]。
《宋史·舆服制》中规定:“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用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无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辅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平遥普通民居中多为三开间,无斗拱无装饰等,瓦也多为盖瓦,屋顶也多为硬山顶,平顶窑洞,青砖灰瓦[3]。这种礼制的影响直到清末才开始慢慢淡化。有经济条件的地主商人通过捐官买官来提高社会地位,修建的房屋多为正房五开间,宅门也采用门楼装饰,院内雕梁画栋无不精美。在清同治年间,进士以上的官员才可以建造“七间七檩”,当时任职日昇昌票号掌柜侯殿元私自修建了“七间七檩”,这也看出清廷礼制束缚的减弱。
在平遥民居院落中,通常位置最好的正房为家族的长辈一家之主居住,厢房则多为子女居住,如若家中子嗣较多,东为上的礼制,长子则居住东厢房,次子则居住西厢房,倒座则是供佣人居住或为储藏使用[4]。此居住规则至今仍在沿用,如若违反此规则,子居住正房,德不配位,则为忤逆不孝,会引发左邻右舍的道德谴责,陷入流言蜚语的舆论压力。有经济条件的会在家中为出嫁的闺女修建绣楼,多修在深院中,通常在二楼,女子在未出嫁之前一般是不下楼的,衍生了一句俗语“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在平遥传统民居建造中深受传统风水相地和风俗禁忌的影响,这些风水相约民俗的禁忌制约着民居建造的各个方面,从择地、奠基、破土、上梁、封顶、乔迁、大门开设位置、建造形制高度等等[5]。其中主要以风水禁忌对民居建造影响最大。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中,风水观念深入人心。在建造前最重要的就是选址,这关系到一家族的气运,通常要先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定阴阳,根据主人的生辰八字结合选址地势。一般的选址原则是“近水向阳”“负阴抱阳”。如遇到风水不理想的选址,就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此地,使之化凶为吉,达到理想居住的目的,修建风水楼、风水影壁。通常还会在民居建筑的一些关键部位设置镇物,如路口直冲的墙会设置泰山石敢当,一进门的地方会有风水照壁[6]。针对不同的情况也会使用一些镇物,如八卦镜、桃枝、一些特殊的雕刻画像。风水理学中的九宫飞星是平遥民居主要的相宅之术,主要的风水布局以两种为主,一是坎宅巽门,民居坐北朝南,倒座的东南方位开设大门;二是坎宅离门,民居坐北朝南,倒座的正南方向开设大门。除了风水的影响,平遥民居还带有很多原始拜物教的色彩,土地爷、门神爷、灶王爷都是居民供奉的神灵。在当地的民居中家家户户必有土地祠、门神祠。通常在大门门后或者是影壁中心设置神龛,承担着当地人的精神寄托[7]。
1.3 晋商对平遥古城传统民居的影响
明朝“开中法”的实施使得晋商开始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活跃在各行各业。晋商利用手里的物资与关外的游牧民族进行贸易往来,后期,晋商开始从商业贸易转移到金融行业。清末道光年间,平遥日升昌票号创立,是中国银行业的先河,其票号遍布全国,汇通天下,平遥古城也号称东方华尔街,此时城内票号林立。受到儒家思想与本土文化的影响,晋商人大多在外事业有成,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便会选择回乡修建宅院,促进了民居建筑的发展。由于晋商普遍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修建的宅院规模气势恢宏,装饰精美,形成了独特的晋商大院式民居建筑,促进了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8]。
2 平遥古城传统民居的院落特征
2.1 院落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平遥古城传统民居院落平面主要是以四合院为主,由正房、东西厢房、倒座围合而成。整体院落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布局严整。平遥传统民居院落大多是以坐北朝南为布局,与北京四合院有一较大的区别就是,平遥传统民居南北狭长而东西短(见图1)。按照主人的家族大小和经济情况,修建规模由一进院到二进院落不等,串联式结构,呈“日”字或“目”字,多进院落的中轴线上设中门或过厅用于院落空间的分割。大家族更有甚者修建并联式的跨院群院[9]。造成这种窄院的情况主要是当时人们由于传统礼制文化的影响,正房修建开间多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三开间的正房采用一明两暗的室内布局,中间为堂屋用于会客,左右两边常用木隔断或者隔墙分割,用于书房或卧室;五开间时,中间采用一明两暗格局,两侧梢间则单独对外开门,常用于子女们的卧室起居[10]。一明两暗三开间的平面布局也常用于东西厢房中,例如雷履泰故居,中间开门用作客厅,两边则是卧室。倒座的平面布局也采用此法布局,常在倒座的梢间设立大门与厕所,坎宅离门的院落布局则在倒座中间开设大门,此类布局常用于一些商铺,利用临街开设铺面。
平遥古城传统民居院落空间整体呈递进式,由倒座-中门-厢房-正房等级依次上升(见图2),这也是传统风俗讲究的连升三级,整个院落中由外到内建筑的屋脊逐渐的拉高,地势也由外到内逐步抬升,这样的布局也有助于院内排水[11]。
2.2 外部造型特征分析
外雄内秀是梁思成先生当时对山西民居建筑的评价,平遥传统民居的立面造型外墙高大雄伟,内部装饰秀丽,色彩整体呈黄灰色。平遥传统民居院落由单体建筑四面围合而成,外墙不开窗,缺失部分则砌筑墙体,院落外墙整体由青砖砌筑,外墙的天际线不是一成不变,随着倒座-厢房-正房的等级高度变化而变化,错落有致,独特的烟囱帽脊兽伸出屋面,活跃生动。山墙顶部女儿墙装饰独具特色,平遥人常称为花墙,常用的花墙图案以圆形方孔铜钱样为主,采用青砖砌筑,镂空的花墙为生硬的外墙增加了些许装饰,其除了装饰功能还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可以保护墙体,减少雨水的冲蚀;在古时也可以用作防御,类似城墙的垛口[12]。
2.3 屋面造型特征分析
屋面是中国古建当中最典型的代表,形式丰富,造型精美,被称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平遥古城传统民居院落的屋顶主要是以硬山顶为主,受到传统风水风俗的影响,水为财,屋顶常常采用单坡硬山顶[13]。多进院落时,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才会用双坡硬山顶,如中门、过厅、过堂、正房,雨水犹如财气汇聚于院内,再通过排水渠排到院外,达到四水归堂的效果。
正脊由黏土烧制,呈青灰色,整体由上中下三段组成,上下分别为瓦筒,用于连接保护防水的作用,中间为脊砖,正房的脊砖上施砖雕花卉装饰,常用的装饰纹样有牡丹、莲花、葫芦、葡萄等象征吉祥寓意,其他房屋的脊砖装饰要相对简单以卷草纹为主,或直接清水素做[14]。
2.4 建造类型特征分析
平遥古城传统民居院落最常用的建造形式主要以木构抬梁式砖瓦房、独立式锢窑,非常具有地域特色[15]。
木构抬梁式砖瓦房的院落,也不是所有的单体建筑都采用木构,常用的是砖木混合式,为了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通常墙体较厚,最厚有500 mm,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正房在院落中等级最高,坐北朝南,有经济能力的财主,正房常建造二楼、五架梁、明柱抱厦、单踩斗拱、耍头常用木雕龙头纹样装饰,工匠对正心万拱进行雕刻变形,两侧雕刻出翅膀形状,当地人也叫“翼拱”[16]。建筑的木材主要使用常见的松木。厢房在平遥古城传统民居建造中,为了节省木材,通常主体青砖修筑,采用硬山搁檩的方式,三架梁,屋面为单坡。倒座根据院落的等级可作单坡或双坡硬山顶,富裕的晋商还会修建后廊檐式倒座,例如平遥雷履泰故居(见图3),可供路过的行人在此避雨或进行休闲活动。
独立式锢窑是非常具有平遥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平地起窑,不受地形限制,以青砖拱劵承重,其冬暖夏凉深受当地人的推崇,至今修建房屋时还会修建锢窑式窑洞。锢窑根据窑洞的孔或者眼来计算窑洞的数量,几孔或几眼,建造数量常采用单数,常建造3孔窑洞、5孔窑洞居多[17]。锢窑的建造流程为选址—夯实地基—定向放线—挖地基—砌筑基础、墙体—起劵筑拱劵—加固拱劵—屋顶覆土—砌筑窑脸—门窗安装,其中起劵筑拱劵是锢窑建造中的难点,根据不同的起劵方式分别为尖头四段式拱劵、平头四段式拱劵、两段式拱劵和半圆形拱劵。本地主要是以尖头四段式拱劵和平头四段式拱劵为主。在起劵筑拱劵的过程中劵顶中间的一道砖的砌筑称为“合龙口”,类似于木构建造过程中的上梁,本地人都会举办一道祭祀仪式,为了祈求建造顺利,这天房屋的主人会宴请建造的匠人师傅们,感谢工匠师傅们的辛苦劳动[18]。砌筑窑脸完后,在拱劵顶端会砌筑挑檐(见图4),檐厦的修筑有砖石叠涩、木结构檐厦和条石檐厦,本地修建通常是使用青砖叠涩和木结构挑檐。砖石叠涩是在拱劵顶端两层砖块上开始一层一层向外挑出,铺设四层到五层青砖,第一层横铺出头四分之一砖,第二层使用斜铺45°出头,第三层横铺齐边,第四层则竖铺,第五层横铺压顶,上施镂空女儿墙,通过砖块的排列组合形成丰富的图案造型,主要的图案为十字型和钱币型[19]。青砖叠涩出檐减少了雨水对窑脸的冲刷侵蚀,对窑脸墙面以及门窗起到保护作用,其错落的排列也丰富了整个建筑的立面形象(见图5)。
木结构檐厦分为无柱檐厦和有柱檐厦,无柱挑檐是运用杠杆原理,将较短的木梁自身的三分之二插入墙体内,上承檩、椽、望板、瓦等屋面构件,由于结构的限制,檐廊进深为2 m~3 m之间。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则会修建有柱檐厦,有柱檐厦则是在窑脸前建筑传统的木构架屋顶,窑脸前立设立檐柱,将木构架的瓜柱和脊檩砌入墙体内,抱头梁用榫卯链接墙内的脊瓜柱,窑脸顶部不修建女儿墙而是传统木构架的正脊,正脊两端设脊兽,中间部分也有修建风水楼。檐厦屋面为硬山顶屋顶(见图6)。其檐下空间比无柱的檐厦空间更加宽敞,提供了院落中一个半开放式的休息空间,夏日时本地人常在此处吃饭纳凉,而秋后则在此处放置粮食[20]。
对于一些有经济能力的财主,会把窑脸修建成木结构的外立面,其主要的营建方式是通过砖石的雕刻模仿木结构的形象,将其镶嵌于墙体内,柱、梁、枋、斗拱等木构件一应俱全。整个窑脸凹凸有致,极具有韵律,仿木结构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为现代民居修建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3 结论
在院落空间的布局上,中轴对称,布局严谨,居住文化上讲究长幼有序,整体院落外雄内秀,独特的窑洞式建筑也反映了当地人适应环境的策略。通过对平遥传统民居的研究,为现代民居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解决千户一面民居建造的痛点。同时也能够唤醒人们对地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平遥传统民居院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传统古建筑民居独特的魅力,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民俗等文化内涵。这种空间不仅仅是建筑形式,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