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挖掘地方文献的策略研究
——以临沂市为例

2024-01-24王婷婷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35期
关键词:临沂市临沂文献

王婷婷

(临沂市图书馆,山东 临沂 276000)

0 引言

地方文献产生的基础和源泉是地方区域文化,离开地方区域文化,也就没有地方文献。地方文献是地方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记录和反映了某一特定区域不同历史时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1],是研究本区域必不可少的珍贵材料,也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东夷文化发祥地的临沂市,拥有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智圣文化,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文化,王祥为代表的孝文化和以王羲之、颜真卿为代表的书法文化等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临沂市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这里建立了鲁中、鲁南、滨海革命根据地。随着八路军一一五师、华东局、华东军区领导机关和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在这里,临沂市成为当时华东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都曾在临沂工作或战斗过。当时沂蒙山根据地涌现出了以王换予为代表的“沂蒙母亲”,以明德英、祖秀莲、李桂芳为代表的“沂蒙红嫂”,以“沂蒙六姐妹”“英雄七姐妹”为代表的爱党爱军英雄典型,他们是这一时期革命文化的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继续发扬“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涌现出了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等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临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规模扩大,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现在,临沂市早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具有浓厚的物流文化、商贸文化。

近年来,临沂市积极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临沂历史文脉,重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临沂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更应在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及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因此,公共图书馆挖掘地方特色文献的文化价值,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构建开展临沂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显得极为重要。

1 地方文献开发利用与地方文化传承存在的困境分析——以临沂市为例

经过调研发现,临沂市地区公共图书馆通过单位采购、征集、捐赠、复制等方式,地方文献资源已经累积35 960册,同时各图书馆还积极参与全市地方文献工作会议、开展地方文献方面的讲座、举办相关展览、提供信息查询服务等。虽然临沂市公共图书馆都非常重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和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目前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各公共图书馆各行其是,缺乏明确的方向和长远战略规划

在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各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核心概念理解偏差,对地方文献收集范围认识不清,既没有统一的征集和编目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区域性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规范来遵循,更没有制定临沂市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长远战略规划,导致各个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盲目性和重复性,缺乏文献资源建设的协调机制。

1.2 地方文献搜集“多而不精”,采集渠道相对单一

通过对临沂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统计分析发现,图书馆地方文献采集渠道主要是采购、捐赠和交换相结合的方式,采集渠道相对单一。

为了尽可能多地搜集地方文献,各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概念定义过于广泛,普遍存在只注重地方文献的数量,忽视地方文献质量的现象。各馆收集到的地方文献鱼目混珠,难以甄别筛选,导致部分地方文献保存价值不高,真正具有利用价值的地方文献数量有限,严重影响了特色地方文献体系的完整性。

1.3 地方文献资源“空有其藏”,知识深层次的加工整理比较少,利用程度不高

地方文献具有较高的专业性、研究性。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读者群体主要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者、有学术研究需求的大学生等,地方文献的利用率较高。而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群体大多是区域内居民或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学术研究的读者群体较少。在地方文献服务过程中,像《沂州府志》《临沂县志》这种类似古籍排版、繁体文字的图书,读者看起来通常很困难,想要找到自己查询的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因此公共图书馆某些地方文献的利用程度不高。

公共图书馆需要对地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整理和知识挖掘,形成二次文献或三次文献来帮助读者利用地方文献。但临沂市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服务项目主要是文献阅览、复印扫描两种形式。目前,公共图书馆没有开展深层次的信息整理和知识挖掘服务,如提供专业的参考咨询、文献查引服务,编制二次、三次书目,课题分析、定题跟踪服务等,更不用说为用户开展科技立项、成果鉴定、专题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可行性分析或研究报告。

1.4 地方文献展示空间缺乏文化内涵,展示方式单一

临沂市大多数的公共图书馆没有呈现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间,有些县区图书馆甚至没有单独设置地方文献借阅室。地方文献展示的空间设计和普通借阅部没有多大的差别,读者很难一眼看出馆藏资源建设的特色和亮点,会有地方文献质量不高、数量不多的错觉。地方文献展示个性不显,特色不彰,调动不起读者对地方特色文献阅读的激情,调动不起当地作者捐赠作品的热情,也调动不起市民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使得地方文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如何借助线上线下活动,定期展示获奖地方作家的作品或某一专题经典的优秀地方作品,将是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

1.5 地方文献数字化水平低,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滞后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是地方公共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开端,可成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2]。多年来,地方文献重收藏轻服务。公共图书馆重视纸质图书、报刊的收集,忽视了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当然,某些县图书馆经费不足,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和硬件设施等客观因素,也是导致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没有开展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工作的重要原因。

1.6 地方文献从业人员流动性强,素质参差不齐

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学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专业的、稳定的图书馆员。调研发现县区图书馆工作人员较少。地方文献从业人员通常是兼职人员,工作变动较大。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缺乏专业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理论知识,工作不能够持续深入,也不具备深层次挖掘地方文献资源的能力。

1.7 文化推广活动“虚有其形”,服务方式有待创新

临沂市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逐渐从被动收藏向主动服务转变,投入大量物力人力来开展地方文献的阅读推广活动。活动形式主要有讲座、展览、参观阅览等。但这些活动往往存在着桎梏,忽视了宣传和推广,而且活动方式相对传统,频率较低,读者参与度有限,社会影响力不大,削弱了读者对地方文化的整体把握。

2 挖掘地方文献的途径与策略

2.1 构建开展临沂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临沂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以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以保障市民对地方文献阅读需求和交流信息、传播地方文化等为目的,集合区域内公共图书馆各项职能、提供公益性服务的文化工程。它要依托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地方文献研究中心是为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利益互惠。临沂市地区公共图书馆在自愿基础上,遵守约定好的协议规则,搭建地方文献专业人才、地方文献资源、地方传统文化综合平台的图书馆集合体。通过区域内图书馆上下联动、左右联动,不同图书馆之间相互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既能保持各个图书馆的特色,又能在统一的规划下协调资源,共建地方文献数据库,多方位展示地方文献的历史文化价值。

地方文献研究中心设中心管理委员会。中心管理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一般由市图书馆馆长担任,委员会成员由全市公共图书馆馆长担任,承担领导、部署、协调全市地方文献工作的职责。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下设办公室、技术部、科研部、资源建设部和外宣部5个部室。办公室主要承担研究中心的会务安排、档案整理、数据征集等工作;技术部担任搭建平台、地方文献数字化、数据库建设等技术支撑工作;资源建设部承担地方文献普查、统一编目、调配等工作;科研部承担培养地方文献专业人才、科研课题立项结项、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科研工作;外宣部则承担全市地方文献的宣传工作和对外交流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团结一致,共同推进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地方文献研究中心组织机构

2.2 拓宽地方文献的收集渠道,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体系

2.2.1 制定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长远战略规划

地方文献的征集,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对各成员馆的地方文献进行分门别类梳理,形成《临沂市地方文献目录》,并对各馆的地方文献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价。根据各成员馆自身的地域特色、历史、现实条件等因素确定各馆的发展重点,制定临沂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长远战略规划,并以此为据协调各成员馆进行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搭建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的平台,实现全市地方文献馆际互借、互通有无。

2.2.2 多方位、多渠道收集、整理地方文献

首先,促进了临沂市人民政府印发《临沂市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呈缴本制度的制定为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提供了保障,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变成政府行为,变成合理合法的社会行为。其次,通过媒体、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发布征集地方文献的公告。最后,加强社会合作,与本地史志办、档案馆、出版发行等部门密切联系,注重联络社会上的知名学者、专家,喜欢传统地方文化的收藏人士等。地方文献的采集可以是采购、征集、交换、复制,也可以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来采集。

2.2.3 深入群众,加强民间搜集和挖掘工作

2.2.4 注重开展口述历史项目

作为革命老区的临沂在革命战争时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当事人或知情人年龄已经渐渐大了,记忆不那么清晰了,亟须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将他们口头表述的内容整理成文字或数字化的资料,为临沂地区留存一份真实、生动的档案。

2.2.5 建立《临沂市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规范和标准》

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对外学习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先进单位,对内征求成员馆的意见,制定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规范和标准,使各成员馆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收集地方文献,按照统一的方式编目加工地方文献。

2.3 加强地方文献活化利用,整理挖掘馆藏临沂地方文献资源信息

公共图书馆深层次地整理和挖掘地方文献,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3]。地方文献研究中心通过主持文献整理出版项目、编制文化普及的图书等形式来保护、传承和宣传地方文化。

2.3.1 主持文献整理出版项目

出版《临沂作家文库》《临沂书目》《临沂地方文献系列丛书》等。根据临沂地方文化确定项目方向,深入研究地方文献,深度挖掘地方文献的内涵。为了充分发掘和利用反映城市概貌及人文特点的地方文献,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可成立专门的地方文化学术研究部,取得相关单位、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帮助,推进临沂方言、地方文库、诗词曲艺、民间习俗、民间工艺等文化项目的立项,推动临沂历史文脉资源梳理成果转化应用。

2.3.2 编制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信息

首先,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思路,重新认识现代职业教育决策。国家打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性调整,是打造本科职业教育化,充分利用本科的教育资源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素养的适应科技时代需求的新型技术工人。因此,打造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独立学院要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发挥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将优势专业与产业相结合,培养特色专业背景强的、面向基层一线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人才培养方式更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具科学性。

在地方文献基础上,按照某一主题或时间线,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和汇编,形成包括书目、索引、文摘、研究报告等形式的浓缩型、导引型文献。二、三次文献能够节省读者时间,使读者快速获取目标信息,提高了地方文献的使用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市图书馆编制了临沂作家文库的书目、临沂作家人物索引、沂蒙文学文献书目,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官网进行公布。

2.3.3 编制文化普及的图书

根据临沂地区的智圣文化、兵文化、孝文化、书法文化、革命文化、物流文化、商贸文化七大文化主题,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信息,编制文化普及读物。推进临沂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提高市民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2.4 建设临沂地方文献独具特色的文献展示空间,活态呈现地方传统文化

独具特色的文献展示空间,能让人瞬间感受到愉悦、舒适,产生强烈的地方文化认同感。公共图书馆活态呈现地方传统文化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

2.4.1 馆内建设主题专架

各成员馆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和本地文化的特色,设置主题专架或主题馆,方便读者多维度、多方位地了解地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临沂市图书馆可以设置临沂作家文库专架、临沂戏曲专架,以满足对临沂文学、戏曲感兴趣的读者精准获取文献资料。

2.4.2 布置获奖作家作品展柜

对一些地区内有突出贡献和显著业绩的作家,设置专门的作品展柜,按照获奖级别、年份、类别等进行展示。一方面,可以大力宣传地方优秀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地方作家捐赠自己的作品或收藏的地方文献到图书馆来,从而增加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馆藏量。

2.4.3 地方文献外观设计统一风格

地方文献布局的馆藏空间外观设计上体现传统文化元素,色彩基调展现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细节设计上要体现地方独特风格。地方文献研究中心设计出统一的Logo和装修风格,各个成员馆既要展示出统一风格,又要有自己的独特细节展示。

2.5 开发数字化合作平台,建立地方特色文献信息数据库

图书馆通过照相、视频、音频、文字化等技术对馆藏地方文献、地方期刊、报纸、古旧字画等特色资源数字化;同时,建立特色文献书目数据库、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等揭示和开放地方特藏[4]。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和协调作用,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合作平台,建立地方特色文献信息数据库。

第一,组建地方文献研究中心技术部。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开展技术研讨会,集合各馆技术人员成立技术部。技术人员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地方文献数字化的相关技术,或具备迅速接受新技术、新技能的适应能力。

第二,组织技术部工作人员到省图书馆、其他做得比较好的地市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去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考察确定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平台,制定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和规范。

第三,分阶段、有重点建立全市地方文献的全文数据库。地方文献研究中心要定期调度各馆全文数据库建设情况。

第四,结合临沂市地方传统文化,如孝文化、书法文化、商贸文化等,整合相关主题的全文数据库,建立专题特色数据库,提高图书馆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2.6 培养从事临沂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人才,积极寻求社会合作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和利用的关键。公共图书馆要开发利用好地方文献,传承地方文化,离不开专业人才。作为地方文化的专业人才,首先,要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其次,要通晓文史知识,精通地方历史文化;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地方文献数字化的相关技术;最后,要具备深层次知识挖掘的能力和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临沂市图书馆由于建馆时间短、人员岗位轮换频繁、资金不足等原因,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有所欠缺。成立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后,各个公共图书馆尽量固定1~2名地方文献专职人员,定期参加业务学习和交流会议,经过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把专职人员培养成地方文献专业人才。

传承地方文化,同样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或是了解、喜爱临沂本土文化,或是从事研究文献资料工作,或是地方文化相关的单位或团体。第一,和业界专家、学者、社科联、文联、作家协会等密切联系,可以协助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深层次挖掘工作;第二,在文旅融合大环境下,和旅游景点合作,建设文旅融合基地,开展研学活动,促进诗和远方的完美结合。第三,各级党政机关对地方特色文化服务的需求,促使地方文献研究中心要集思广益,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等。唯有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传承地方文化的积极性,才能打造多主体合作共建地方文化资源的格局,努力拓延传承群体,地方文化的挖掘才会犹如源头活水,绵延不绝。

2.7 优化地方文献推广内容,多途径推广地方文化

2.7.1 在城市建设中找准位置,形成城市文化品牌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记忆,都有自己的文化。图书馆通过收集和整理地方文献,为城市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开展各类“城市记忆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推进城市文化的推广与宣传。

2.7.2 丰富地方文献阅读推广活动形式

创建类似于“人文沂蒙”活动品牌,邀请当地知名人物讲述与临沂的故事;加强与学校的长期合作,鼓励孩子参与地方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开展地方文化传承的品牌讲座或课堂教育,发挥图书馆文化宣传、社会教育的职能。

2.7.3 开发临沂地方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

通过将临沂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想法相结合,设计出既实用又新奇,还能够被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引起年轻人探索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应该在文创产品中突出图书馆的标志性特征,比如特色的地方文献,可以作为封面、背景、基调制作各类文创产品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必须承担起区域内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区域内公共图书馆要互助互利,共建共享地方文献资源,建立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地方文献研究中心统一调度区域内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深化挖掘地方文献的文化价值和专业地方文献人才的培养等工作,从而扩大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图书馆的文化魅力,更好地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发挥地方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丰富城市文脉。

猜你喜欢

临沂市临沂文献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老年大学校歌
临沂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临沂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临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临沂利信铝业有限公司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山东临沂:铁腕治污,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