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预算一体化视域下高校预算管理系统建设

2024-01-24张美霞集宁师范学院

财会学习 2023年35期
关键词:管理系统信息建设

张美霞 集宁师范学院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高校发展中,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高校预算管理系统建设中,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结合学校实际,加快推进高校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将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效率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为下一步推进全国层面的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本文从当前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对高校的预算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并提出相应策略,以确保高校能够实现有效的预算管理。

一、预算一体化形势下高校预算管理系统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高校各业务部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预算一体化建设是国家层面对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提出的新要求,是各地推进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预算一体化建设,各高校可以将所有资金统一纳入一个平台进行管理,通过一套完整的制度、一套系统、一套流程进行规范管理,实现财政资金在部门、项目、单位之间的统筹和配置,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预算一体化建设将全面推进“零基预算”,有助于高校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二)可以推进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预算一体化建设在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同时,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改进业务制度,不断强化预算管理约束,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管理行为,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内部控制水平。同时,通过对预算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和细化,将预算指标分解到相关部门和项目中去,从而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并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各业务环节进行规范和约束,减少因执行制度不到位导致的各类风险。

(三)有助于解决高校预算执行管理问题

高校预算管理系统建设涉及资金管理、预算管理、财务核算、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预算全过程的高效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资金下达不及时、支出进度慢、预算控制难等问题。通过一体化系统建设,可以将高校各部门的各类经济活动进行有效集成,实现财政预算一体化。通过系统设置预算指标控制规则和分部门预算指标控制规则,实现对不同部门的不同经济业务进行全过程监控[1]。同时,在预算一体化系统中可以对涉及高校的经济业务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实现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和控制。

(四)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化水平

高校财务部门需要适应当前会计核算制度要求,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提升管理水平。预算一体化平台能够实现业务数据与财政数据的自动衔接,推动业务系统与财政信息系统的有机融合。通过将财务系统中的会计核算模块与预算管理模块进行无缝对接,财务部门可以实时获取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财政信息系统及时获取其他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为预算管理提供有效支持。在预算一体化平台上,高校可以将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政府采购、资产管理、收入支出等业务进行模块化处理,通过设置预算控制节点来加强对各项业务的管控,从而有效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

二、高校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模块及功能

(一)预算管理系统功能

一是基础信息管理。在预算管理的初期,基本信息管理对于推进预算编制工作、预算执行的规范有效、预算监督的透明公开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基础作用。为进一步强化基础信息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对基础信息进行高效利用,高校预算管理整合,通过统一管理预算管理的每一个步骤中的基础信息,促进基础信息的标准规范、完整一致,提升管理水平。

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通过强化基础信息管理子模块的利用,实现基础信息统一登录,加强对其的维护、更新,从而使管理过程更加标准化,降低了人工输入的误差,从而提高了管理自动化程度。基础资料主要有单位信息、人员信息、绩效指数信息等。其中,单位信息指的是被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类单位基本信息,人员信息是指单位在职、退休、长聘等各类工作人员的具体信息,绩效指标信息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其他基础信息包括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会计科目、政府采购基础信息和账户信息等。

二是项目库管理。在我国实施部门预算制度的背景下,项目库管理在预算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预算管理一体化使得高校项目库管理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拓宽了高校项目库管理领域。

按照支出的性质和目的,可以把一体化管理分为三类:人员类、运行类和具体指标等。其中,人员类是指与本部门有关的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对本人及其家庭的补助等支出;运行类项目是指预算单位为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公用经费项目,以及专门为大型公用设施、专用设备及专业信息系统的运营维修而产生的其他项目。特定目标类是指各财政部门为执行某一工作任务而产生的各项费用。

(二)业务模块功能

一是预算编制。在一体化预算体系下,高校预算编制还是按照“二上二下”进行的,“一上”是指每个业务部门在制定自己部门预算时,要以各自的责任和每年的工作计划为依据,以部门需求为导向,以优先次序为依据,在已经进入的项目中,选择细化完成二级项目,并制定年度支出方案。“一下”就是财政对每个业务单位的“一上”预算提案进行审查,其审查的内容包括:审查各项事业单位的开支标准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对绩效目标与指标的科学规范性、相匹配性等进行审核,对各个业务单位的“一下”预算案进行计算和确定;“二上”是指各职能单位按照“一下”的控制数和其他情况,将各自职能单位的预算初稿提交给财务部。财务部对各专业的“二上”预算稿进行审查,并将其归纳为高校的预算草案;“二下”就是批复业务部门预算。

二是预算批复。在高等学校预算管理中,预算批复是联系预算编制和预算实施的一个关键步骤,它要确保已核准的预算能够及时准确地下达和实施。在获得了预算的批准之后,要在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综合系统中注册一个预算指标,并产生一个收入的预算指标和一个支出的预算指标。利用该制度,构建了一套报警机制,对所需的开支进行了监督,以保证其与收入的总体或详细项目相匹配,以保证其达到了收支平衡,避免了收不抵支;支出预算是对各种类型的开支进行严密的控制。无预算支出指标,则不能支出。

三是预算调整调剂。预算应由校务委员会及院系常务委员会通过批准,要加强对财政的制约。但是,在高校预算的实际执行中,因为情况的改变,为了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对预算进行相应的调整。财政收支变动以财政总开支变动为主,财政收支结构变动除外。预算调整是指在预算实施期间,通过对预算账户、项目之间的经费的调节,使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四是预算执行。高校预算管理的实施,是学校预算案通过校务会和党委常委会审议后,正式付诸实践的一个环节。高校财政预算执行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要对财政预算案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组织,使各项预算指标得以实现,间接目的是透过预算执行,来推动高校的战略发展目的。

三、高校预算管理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信息管理有待加强

基础信息指的是按照预算管理需要,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存储或再加工后,所产生的有关预算管理对象或管理元素的基本文件和数据[2]。为了方便对各种管理信息进行分析和使用,从而提升信息的品质和管理效率,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使用标准化、规范化、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信息。当前,我国地方院校对基础信息的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没有统一的制度与标准等。比如,许多高校在人事、资产、基建、科研等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信息管理平台。但是,因为不同的平台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交流连接,所以,在填写各种报表的时候,财务人员经常要与各个职能部门联系,进行数据重复核对和填报的工作。但在财务报表中,由于财务报表的不同版本,并未实现财务报表的唯一与统一,导致账表与实际不相符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迫切需要强化高校的基础信息化管理。

(二)预算的全过程管理不健全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绩效评估、预算结果反馈等是预算全过程管理。预算管理一体化需要将预算管理系统的各个组件之间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预算管理全流程顺向控制和逆向反馈的管理闭环。当前,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各个业务环节之间的协作与配合还不够健全,制约因素多,制约着经费支出工作的纵向、横向发展,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体系仍然“各自独立”,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孤岛”。与此同时,在对预算进行绩效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在预算执行与绩效评估的情况下,并没有对各个部门与项目在未来的一年中进行实际的评估,没有对那些被评估不佳的项目进行适当的惩罚,也没有完全建立起一个反向的、动态可溯的反馈机制。

(三)预算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预算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对预算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进行全面的提高,它是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必然需要。当前,地方高校的信息系统建设,尽管在财务核算和服务手段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预算综合管理对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体制+技术”的预算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其具体体现为:各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较低,数据共享较差,缺少对预算执行的分析模块,预算管理的决策分析功能不够完善。

四、预算一体化视域下高校预算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一)加强业务部门协同,做好地方高校基础信息管理工作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预算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尚未实现一体化,其原因主要是业务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存在业务系统相对独立、数据不能共享等问题,同时,财政部门在资金分配方面也没有很好的制度。为加强地方高校的预算管理,应该加强业务部门的协同,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的预算管理机制,为高校提供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3]。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业务系统相对独立,各系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要建立财政预算一体化系统与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机制。例如:通过对各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单位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解决各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高校还应积极与财政部门进行沟通交流。针对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地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将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融合。地方高校应该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为核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要注重结合财务实际和预算管理要求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地方高校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健全项目库管理制度,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高校预算管理要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管理规则,建立项目库,将所有项目纳入统一的预算管理系统,实现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学校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每个项目进行立项审批、评审等流程。同时,在预算管理系统中设置项目库模块,根据项目申报信息、立项审批信息和预算信息进行比对,确定是否列入预算项目库。若该项目符合预算申报的要求,则予以入库。在入库环节,要充分考虑高校事业发展规划、年度资金使用计划、上级部门任务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后,将所有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预算项目库。在预算管理系统中设置项目库模块后,部门财务人员可根据相应的审批流程将各个部门报送的项目申请添加到该模块中[4]。同时,财务人员可在预算管理系统中对已入库项目进行审核、审批等流程操作,根据审批后的结果对相关业务进行办理。

(三)优化系统框架,完善系统分类管理功能

在高校预算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高校预算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框架,并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建设。其次,对高校预算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优化并按照不同部门进行设置和设计,以便更加完善地实现对高校资金的综合管控。

结语

综上所述,在预算一体化建设中,高校要加强与财政部门、银行、税务等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互联互通,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监管,对预算数据进行实时跟踪和动态控制,提高高校在资金使用方面的效率和质量,促进高校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管理系统信息建设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订阅信息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
展会信息
基于RFID的仓储管理系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