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问题及策略
2024-01-24曾水英苑菁菁
曾水英 苑菁菁
[摘 要]现阶段,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化是贯彻民生理念的时代尝试。德州市相继出台政策法规来落实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工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但德州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方面仍存在投入占比低、沟通渠道梗阻、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主体单一的问题,故而有必要持续更新供给理念、着力搭建数字平台、分类推进服务工作、积极驱动多主体协同,推进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向精准化与便民化发展。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民主协商机制研究”(23BZZ070)。
[作者简介]曾水英(1978-),女,政治学博士,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苑菁菁(1997-),女,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01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居民文化需求与权益保障备受社会关注。城市社区既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又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前沿窗口,肩负着维护居民文化权益、普及文化惠民成果、落实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职责。因而,精准供给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是居民的诉求,更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内容。围绕如何实现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徐顽强、李敏从供给主体角度,认为“多中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能够促进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公共服务的精准化。(徐顽强、李敏:《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化研究——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为例》,《中国房地产》2019年第3期。)林敏娟、石良亮从供给技术角度,指出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融入的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中需求的精准识别、服务的精准供给、过程的精准管理与效能的精准评价。(林敏娟、石良亮:《精准化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一个分析框架》,《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胡志平、许小贞从供需匹配角度,提出兼具公益和商业特征的社会企业可以凭借社区嵌入、社区分层、社区赋权等社区化机制,让社区文化供给精准匹配居民文化需求。(胡志平、许小贞:《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何以精准:社会企业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国外由于国情不同,鲜有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的研究,多是对具体文化业态像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进行分析。尽管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但聚焦于宏观理论层面研究成果较多,以微观具体案例展开的实践研究相对不足。
基于此,本文立足德州城市社区,运用问卷调查了解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的发展现状,深层次讨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符合地方实际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的策略,完善德州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德州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概况
(一)供给政策状况
在供给政策方面,德州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来落实社区文化建设工作。2015年,德州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本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德州市把乡镇、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列为重点建设工作,并将这项内容纳入了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让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真正发挥惠民利民作用。2018年,德州市文广新局正式制定《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标准》,进一步调整了乡镇、街道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加强了基层综合文化站及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行管理。2021年,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德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计划用五年时间使90%的村(社区)建有多功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配建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使全市所有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同时配备数字文化设施,以及探索在城市社区内开展送文艺进小区活动,持续优化城市社区文艺供给……上述系列政策明确了德州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工作的任务目标,为德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
(二)供给内容状况
在供给内容方面,积极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首先,德州已建成有标准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921个和国家三级以上标准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4个,
(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建议〉(对市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第249号建议的答复)的回复》,2021年5月26日,http://whhlyj.dezhou.gov.cn/n3110280/n39723010/n45772887/c65689826/content.html。)
均配备了图书报刊阅览室等室内活动场所,以及棋牌、锣鼓、音响、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设备;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并且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还统一安装了“移动e播宝”与“智能e播宝—总分馆系统”,使居民可以通过手机接收信号在线阅读乡镇文化站图书阅览室中的数字图书。此外,德州市政府与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合作,共同推进城乡书房建设,打造城乡15分钟阅读圈,到目前为止已建成38家城乡书房。其次,德州市将县(市)两馆、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等作为基层文化阵地,每年举办冬春文化惠民季、文化惠民公益演出、元宵节文艺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创建了德州市广场舞大赛、德城区百姓大舞台及董子文化节庙会、乐陵周末剧场、武城邻里艺术团、平原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品牌。2022年,全市以村居、社区为基本单位,共组织常态化活动12万余场(次),进行“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6065场,放映公益电影6.57万次,举行“全民阅讀”活动2.35万余次。
(德州市统计局:《2022年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4月7日,http://dztj.dezhou.gov.cn/n3100530/n3100065/index.html。)
与此同时,德州市大力开展文艺演出进基层进社区活动,积极落实基层文体“三有”(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工作,例如2022年6月1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在经开区八里庄社区举办“喜迎二十大,浓情端午节”文艺演出,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年9月13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德城区西长社区开展“戏曲进社区,文化润民心”活动,用《梨花颂》《状元媒》《白蛇传》等经典剧目使社区居民充分领略到京剧的魅力。
(三)供给保障状况
在供给保障方面,加大财政资金供给力度,实现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常态化。首先,据2019—2021年度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部门决算数据,德州市2021年共投入文化和旅游项目经费6663.77万元,占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财政拨款收入的76.82%,(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2021年度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部门决算》,2022年8月31日,http://whhlyj.dezhou.gov.cn/n3110280/n39723067/index.html。)
大部分用于图书馆、群众文化、艺术表演场所及团体等方面,相比2020年5350.29万元的文化和旅游项目经费有明显增长。其次,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方案》要求,德州市积极与人社部门对接,至2022年年底已争取基层文化管理员岗位1983人,并且每年都会组织5天以上的培训,对文化管理员进行思想教育、业务流程、工作交流等相关内容的培训。目前,该市通过举办群众小戏小剧专业水平提升班、广场舞培训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共计培训基层文体骨干1000余名,使得基层文体队伍不断壮大,具体表现为所有村都已建有1支文体队伍,而建有3支文体队伍的社区村数量可达4486个。
(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案(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15010361号)的回复》,2022年10月9日,http://whhlyj.dezhou.gov.cn/n3110280/n39723010/n45772910/c78418054/content.html。)
另外,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有3名左右的编制人员,其中各文化站站长需要每年接受市级培训,包括但不限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e播宝使用管理、数字化建设的专题培训。财政资金和文化人才的双重支持有助于深入完善地方基层文化建设,为提升德州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德州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存在的问题
虽然德州市持续发力促进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但其供给的精准化程度还不足以契合社区居民文化需求。为了解德州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情况,本文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法,对德州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供给资金、供给内容、供给主体等方面开展实证调查,向北园社区、舜昕苑社区等部分城市社区居民发放问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16份,有效率96.09%。经信效度检验,问卷数据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9(>0.8),KMO值(Kaiser-Meyer-Olkin)为0.93(>0.9),显著度为0.00(<0.05),说明数据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一)文化资金投入占比不高
从时间纵向上分析,尽管近两年来德州市对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投入有所增加,但相较于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2022年,德州市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74612万元,比前一年支出有所下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30%,与教育支出(18.20%)、卫生健康支出(10.44%)及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54%)所占比重仍有较大差距。(德州市财政局:《德州市2022年决算情况表》,2023年8月24日,http://czj.dezhou.gov.cn/n61609920/n61610050/index.html。)从地域横向上分析,德州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体处于中下发展水平,对比山东省其他城市有一定差距。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中文化和旅游项目内所属的四种拨款款项,包括图书馆拨款、文化活动拨款、群众文化拨款和艺术表演团体及场所拨款,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状况。据2021年度山东省各市文化和旅游局部门决算数据,综合对比省内其他城市相关数据,除没有公开发布具体拨款金额的城市之外,德州市文化和旅游拨款金额、图书馆拨款金额与群众文化拨款金额均居本省末位,远低于经济良好的济南、青岛等市,说明该市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有限,相对应地用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工作的资金也较少。究其原因,政府的思想认识影响着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投入的多寡,正确的观念能够指引基层政府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增加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错误的观念则会导致基层政府轻视公共文化服务,降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形成文化滞后、经济受阻的不良后果。
(二)居民需求表达途径梗阻
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居民,理应是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中的重要发言的群体。但据本文调查问卷所得数据显示,居民诉求未能有效表达,具体表现在:第一,居民表達需求意愿低。在问及居民主动向社区表达文化需求情况时,约半数以上的居民几乎没有反映过自身需求,说明居民缺乏较强的内在表达动力,面对意见征询时倾向于保持沉默态度。第二,社区需求表达渠道不畅。仅14.14%的居民反映个人文化需求得到足够重视并给予及时回应,绝大部分社区针对居民所提出的需求是否合理、是否满足、怎样满足、何时满足等问题,采取拖延甚至不予理睬的方式,所以居民在向有关部门传递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时存在一定阻碍,无论是非正式途径出现的回复不及时问题,还是正式途径存在的流于形式和身份限制问题,都会影响居民需求表达的积极性。政府轻视居民参与的作用,造成居民消极对待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而居民的态度又影响政府是否让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畅通居民向上沟通渠道,激发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热情,提升居民表达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意愿,成为优化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德州市政府不仅需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设施供给,更需要培育对居民负责的意识,重视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力量。
(三)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德州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主要表现为供给低效、供不适求和供给范围狭窄。据本文调查问卷所得数据显示,第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低效。城市社区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供给存在效能低下,居民对其具体位置知晓率高达87.21%,却仅有16.86%的居民使用频次较多,说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偏低。第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不适求。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相对单一,没有充分顾及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如博物馆(83.33%)、健身俱乐部(85.27%)等居民期望的文化设施,供给量较少,供需错位明显且矛盾较为突出;又如电影放映(71.12%)、文娱竞赛(86.05%)等居民急需的文化活动,尤其是后者,尽管上级供给已向其倾斜,但由于单向统一的灌输式供给,仍无法摆脱服务形式化问题,缺乏居民喜闻乐见的供给内容。第三,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范围狭窄。近六成的居民认为城市社区文化供给没有过多关注不同的居民群体,如社区往往容易忽视青年群体,认为青年人工作忙碌、时间紧张,既没时间也没兴趣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所以活动内容更加贴合有时间有精力的中老年群體;另外,残障人士、低收入阶层等特殊群体,社区帮扶力度不足,相关公共文化设施配置不完善,相应公共文化活动开展较少,偶尔只在节庆活动中有所体现。由此可见,供需矛盾已成为德州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道路上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四)供给主体偏单一化
政府一元供给下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是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过程中的一个显著问题。据本文调查问卷所得数据显示,第一,政府基本垄断社区公共文化供给。约60%的居民认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多由政府来供给。事实上,市政府的确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承担主导者角色,管理、服务、生产等多种职能一把抓,直接掌握社区文化资源的分配,而其他供给主体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相对有限,很难向居民提供多样的文化产品及服务。第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供给不足。多达73.26%的居民认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社会力量参与普遍不足,其主要原因为德州市社会组织发展缓慢,自身生存能力稍弱,整体处于“散、小、软”状态,即内外管理松散,组织规模较小,文化功能不强,还尚未起到有效弥补政府文化供给不足的作用。除政府之外,居民选择由社区居委会提供相关公共文化服务的意愿较强,侧面反映出政府“大包大揽”供给已无法满足居民文化诉求,而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委会需要被赋予足够的供给参与权,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精准化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另外,尽管居民参与文化供给逐渐呈现良好趋势,但居民个人参与意愿还有待增强,只有13.56%的被调查居民期望主动参与,参与供给积极性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成效。
四、德州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策略
(一)更新文化供给理念,提升精准供给意识
1.树立社会化的供给理念。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即供给由单一主体、国家力量向多元主体、社会力量转变,政府“管”“官”角色淡化,加强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作用。(陈世香、王余生:《基层治理现代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研究——基于三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比较分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推动城市社区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发展,首先需要政府从思想上重视社会化供给,明确相关制度标准,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内容,规范细化社区公共文化场所的收费目录,或向居民免费、优惠开放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以解决两者边界模糊问题。其次,需要政府从行动上丰富多元融资渠道,探索税收减免、社会众筹等模式,并动态追踪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做好社会化运营全过程监督,定期组织阶段性考核评估活动,对于超额且高质量完成指标的运营主体予以表彰、补贴和奖励,对于达不到指定标准的运营主体予以通报、整改,必要时强制其退出社会化供给行列。
2.重塑以人为本的供给理念。
以人为本的供给理念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避免供需错位的有效途径。遵循这一理念的指导,能够最大程度激发社区居民的创造力,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因此德州政府应该贯彻人本思想,重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理念。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首先应兼顾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坚持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原则。其次,应加快扭转“内制外销”式供给,广泛推行“外定内制”式供给,以精准满足不同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何晓龙、韩美群:《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空间壁垒及其治理转向》,《图书馆论坛》2022年第11期。)最后,应引导文化产品与居民生活相契合,鼓励社区文化工作者在进行文艺创作时,注重从居民真实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创作出展现居民精神风貌的优秀文化作品。
(二)搭建数字化云平台,实现需求精准识别
1.挖掘居民潜在文化需求。
首先,准确定位相似的居民社群。城市社区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准确定位具有相同爱好和兴趣的居民群体,并引导他们主动形成社区内的文化自组织,完成培育社会文化组织的准备环节。其次,真正瞄准居民喜好的内容。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居民在各种网络设备上的行为痕迹、个人偏好等数据录入数据库,预测其未来可能的文化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推送社区居民偏爱的文化服务,尽可能地增强用户的体验感与获得感。最后,提升数字信息平台间的整合联动。即使不同社区数字平台已经实现彼此互联互通,但如果要达成更高层级互通仍需加大投入。因而城市社区在加强不同平台资源整合的同时,还需建立海量且庞大的数据资源库,全面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信息。此外,德州政府还应加快制定大数据标准体系,统一数据采集、数据开放、数据质量、指标口径等关键指标,以方便各部门获得一致且快捷的数据访问和系统管理入口。(谢紫悦、陈雅、王丹:《全景与远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进向分析》,《数字图书馆论坛》2023年第5期。)
2.拓宽居民需求表达渠道。
首先,构建数字化信息交流平台。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借助“百姓文化超市”以及专业公共文化服务微信平台,帮助社区居民便捷快速“下单”,可以在完成选择符合个人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后,在线下与工作人员还有文艺演出团队协商具体的时间、地点等要求。(罗浩:《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现状与创新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德州市可参考该供给方式落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服务方式,使其既能精准满足居民差异化需求,又能达到供需信息精准对接的目标。其次,丰富社区文化服务平台的功能。一是推动信息服务平台可视化建设,包括多增加一些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从感官上吸引居民关注和参与信息沟通。二是多提供即时交流工具,借助聊天功能与社区进行在线互动,提出服务问题或反馈个人意见,以此拉近社区与居民双方距离。三是建立各类专题讨论组,精准搜集居民多元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供给存在的问题。四是利用论坛等平台畅通文化需求表达渠道,以发布贴子、实时回复和匿名评论的方法,反映居民迫切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
(三)分类推进服务工作,深化产品精准供给
1.落实特殊群体文化服务。
首先,制定法律法规,实施政策激励。德州市政府应大力引导企业提供特殊人士专业化服务,探索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特殊群体的供给模式。同时,对社区内的公共文化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中心进行改造,以确保残疾人士也能便利地获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其次,开展关怀行动,注重人文关怀。对老年人群体,社区应组织知识讲座、文艺兴趣培养和优质节目巡演等活动,关注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对未成年人群体,应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并将此纳入教学计划。而对残疾人群体,应积极实施盲文出版计划,为其供应各类视听读物,设置相应的有声图书室。(完颜邓邓、陶成煦:《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的特殊群体包容性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22年第12期。)最后,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文化服务精准度。德州城市社区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启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篇章,通过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方式,精准向特殊群体提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2.打造区与县差异化服务。
对于德州城区范围内的城市社区,首先,认真管理社区内的各类场馆,及时上架与本地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的书籍,便于居民从事生产和走进生活。其次,社区博物馆应根据时代要求,组织关于歌颂地方建设、社区英雄和特色文化的汇展。对于德州县域范围内的城市社区,由于财力有限,因而要合理科学制定社区文化设施发展规划,保证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益。以场馆建设为例,出于社区实际情况考虑,不宜建设很多规模大、档次高的社区公共文化场所,而应设立集展览、演出、会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场馆,实现一馆多用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率。(沈邦应、吴红松:《转型中的嬗变:文化场景理论视角下县域“多馆合一”的场景构建》,《图书馆》2023年第5期。)相较于城区,县域城市社区的“软件”服务需要侧重吸引人流量,在活动内容以及形式上多下苦功夫,增加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频次,比如县域城市社区可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像武城状元文化等,通过编排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吸引居民前来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四)驱动多元主体协同,确保过程精准管理
1.明晰多元主体角色定位。
首先,加快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德州政府还需重新定位自身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的角色,从全能者转变为主导者和管理者,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理念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江易华、郭瑾:《协同治理视角下提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Q区为例》,《改革与开放》2021年第13期。)其次,划分多元主体相关责任。在鼓励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基础上,合理界定其供给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边界,而政府则把时间精力集中于制度创新与监督,非必要不直接参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具体过程。最后,明确各主体参与者角色。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都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受益者,有责任为维护其文化权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社区文化供给工作的参与者和协助者。只有当多元主体真正直视他们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作用,主动加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实践,才能形成供给主体间能力、资源等互补优势,凝聚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合力,使得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达到稳定平衡。
2.凝聚多元主体协同合力。
首先,推动企业平等参与文化供给。政府应创造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环境,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等,同时加强市场竞争机制在供给过程中的作用,激发各企业参与社区文化供给的活力。除此之外,政府也应加大企业参与社区文化供给的监管力度,诸如内容、质量和价格等方面。对于供给效果明显的企业,可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以促进社区文化供给市场化和精准化目标的实现。(王卓维:《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实现机制研究》,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其次,明确社区居委会相关职责。政府应赋予社区居委会独立的管理权,发挥其在基层政府文化供给决策和社区居民需求表达之间的承上启下作用,让居民的文化权益能够得以保障,而本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也能够得以提高。最后,扶持社区文化团体参与文化供给。德州政府需加快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文化供给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建设进程,为文化团体参与城市社区文化服务供给提供制度支持和政策依据。(胡艳蕾:《依附抑或合作?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生产关系重塑——基于A省6街道办社区的调查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