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五社联动的实践探索与模式创新
——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

2024-01-23陈李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海曙区社会工作者社工

张 荣 陈 承 陈李红

(1.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2.宁波市海曙区社会工作协会,浙江 宁波 315010)

“五社联动”是伴随社会发展、基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全面发挥为动力、在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基层社区治理创新模式。从“三社联动”“四社联动”到“五社联动”,联动主体从“三社”“四社”增加为“五社”。作为人力资源的志愿者和作为物质资源的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加入,使得“五社”之间的互联互动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进而日益凸显出社会工作专业在其中的重要性。因而“社会工作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亦即如何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发挥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建构社区场域和专业平台,进一步激活社区活力、有效整合社区资源,便成为非常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这也是“五社联动”如何彰显社会工作专业作用的重要表现。围绕这个研究议题,宁波市海曙区在“空间+”五社联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其实践模式非常值得借鉴。

“空间+”五社联动实践模式是指通过专业空间、平台空间、资源空间的打造,利用空间的场域性、流动性和整合性的优势,创新性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作用,有效促进“五社”之间的互联互动,全面激活社区内生力,深入推进基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有效提升基层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1 五社联动:理论内涵与现实进展

“五社联动”社区治理创新模式与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方针紧密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基层社区是开展社会治理的重要场域,基层社区治理因而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实践探索的落脚点,也是创新工作模式和建构治理机制的重要平台和基础。

“五社联动”是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志愿者(社区自治组织)的联动,即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社区治理的专业化、精细化,使社区居民生活更有质量,幸福指数获得提升,提升基层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其中,社区是场域和平台,社会组织是载体和媒介,社工是专业力量,志愿者与社会资源为社会力量。从“三社联动”到“五社联动”的升级是社会力量逐渐加入、社区治理主体更为多元、社区治理的内涵获得进一步体现、社会工作专业力量进一步彰显的发展过程。

在概念提出上,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意义上的“五社联动”首现于上海。后来,广东、安徽、湖南等地也开展了相关实践。但这些实践探索普遍具有试验性、零散化的特点,并未形成体系化的实践模式。并且不同区域在“五社”的要素构成上也并未取得一致看法:上海市提出的“五社联动”中,“五社”主要包括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1]广州市番禺区则推出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人才、社区企业、社区基金的五社联动;[2]珠海市翠香街道建构起社区(主导)、社会组织(主体)、社会工作者(主力)、高校社团(辅助)、社会力量(协同)的五社联动格局;[3]合肥市政府正式出台《合肥市“五社联动”实施意见》,指出“五社”即社会服务平台、社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社会组织;[4]湖南省民政厅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行“五社联动”,其中“五社”主要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居民、社区企事业单位。[5]从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各地在“五社”构成要素中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这三个方面取得一致认识,而在关于社会资源的融合上并未取得一致看法。

在实践探索上,系统而全面的“五社联动”实践则出现于湖北省。面对“五社”即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之间的联动需求,从2020年5月开始,在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的支持下,湖北省民政厅先后引入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等慈善组织,投入资金共计 4200 余万元,在武汉市、黄冈市等地的 210 余个社区、街道(乡镇)实施“五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推动形成“五社联动”服务机制,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促进基层社会治理。[6]概括而言,湖北省“五社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主要体现为三个类型:社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突出型、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突出型、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筹措突出型。[7]

从本质而言,上述不同区域五社联动的“五社”差异,主要体现为资源内容的不同,无论是社区基金、社区企事业单位,还是高校社团、社会资本等,都体现出不同区域在开展基层社区治理创新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重视。虽然由于社会背景、区域特点、经验基础、现实需求等差异,不同区域的资源内容有所差别,但面对日新月异的基层社区发展,都共同面对一个难题,即包含社区(主导)、社会组织(主体)、社会工作者(主力)在内的“三社联动”治理模式在联动机制、资源挖掘、服务提升、社区营造等方面越来越难以适应这些社会变化。2020年以来,伴随着我国以社区为基础单元的治理模式的形成,两股社区新力量——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开始发挥与“三社联动”中的“三社”同等重要的作用,进而成为“三社联动”的重要“两翼”,有力地参与到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在“五社”构成要素中的重要性也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概括而言,与“三社联动”“四社联动”相比,“五社联动”具有主体多元、结构稳定、资源凸显的特点。首先,主体多元使得相互之间的互动更加多样,“五社”之间的互联互动能够释放更大能量,产生更明显的实践效应。其次,与“三社”的三角形(图1)、“四社”的四边形(图2)相比,“五社”所组成的五边形(图3)能够呈现更为稳定的结构,进而有力推动“五社联动”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过程更加程序化、规范化。最后,如图1、图2、图3所示,“五社联动”在“三社联动”“四社联动”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源要素,这也体现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与“三社”“四社”相比,“五社”更为强调公益慈善资源的作用。在“五社联动”实践中,“社区志愿者”与“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构成两大重要的资源基础,即人力资源基础与物质资源基础。

图1 三社联动框架图

图2 四社联动框架图

图4 “空间+”五社联动的实践框架

资源是“五社联动”的重要基础,“五社联动”实践效果的发挥与资源的全面激活、有效整合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便更加凸显了社会工作在“五社联动”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原先的“三社联动”中,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从“嵌入”发展到“嵌合”,社会工作者由从属者发展到主干作用者,专业力量获得重要展现,在联动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并且在“三社联动”的“主体联动”和“要素联动”中,社工具有灵活性、流动性的特点,能够以“液体角色”发挥联动过程中的沟通协调、资源整合等作用[8],在多方“嵌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五社联动”的实践探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实践议题即探讨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全面而有效地发挥“五社联动”的实践效能。宁波市海曙区在“五社联动”实践探索中创新思路,从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出发,结合当代社会中“空间”的重要性,从空间视角对“五社联动”实践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创建了“空间+”五社联动实践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2 “空间+”五社联动的理论基础

从“三社联动”到“五社联动”,联动主体增加,互动关系更加复杂。如何有效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激活基层社区活力,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成为“五社联动”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从理论层面来看,“空间”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当代社会中,空间价值日益彰显,空间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五社联动”的空间议题值得深入分析和探索。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探索“五社联动”中的空间议题,挖掘空间的平台、媒介、途径等功能,提升“五社联动”实践效能。

2.1 当代社会中空间的重要价值

在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里,空间兼具地理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一个极具伸缩力和弹性的概念,能够超越物理局限,具有丰富的符号、文化意义。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空间形态愈加多元,空间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当代社会中,空间分化现象明显,比如空间形态主要包括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职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等。空间形态越多元,越是展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影响,也更加凸显了空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空间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一方面,空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物理空间产生影响的重要结果和产物;另一方面,空间也能够影响人,比如特定的地理区域和文化场域都能够对生活于该空间的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等。

空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动关系。伴随着社会发展,空间与空间、人与空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因而应该重视对空间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分析空间的社会意义,能够有助于探究空间背后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对空间的建构和营造,可以间接通过空间的媒介作用对空间中的人产生影响。

2.2 基层社区治理的空间维度

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空间维度。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空间既是分析视角也是介入途径,因而在“五社联动”创新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需要重视从空间维度予以分析并开展实践。

空间是基层社区的重要组成元素。从空间视角而言,社区是社会成员的聚集空间,主要由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组成。因而基层社区建设也必须同时注重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建设。其中,物理空间建设主要包括社区活动场所的提供、社区基础设施的增加等;社会空间建设主要包括人文空间的打造、文化空间的营造、空间社会性的提升等。随着社会发展,空间的种类日益多元。从空间视角分析社区构成,并探索实践路径,会更有效地发挥“五社联动”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社区治理而言,空间在资源整合、社会动员层面都能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比如空间营造是开展“五社联动”实践、发挥“五社联动”实践效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空间营造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志愿者,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发挥,提升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平台地位,从而进一步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

2.3 增强“五社联动”的空间途径

如何增进“五社”的互联和互动是有效开展“五社联动”的重要议题。面对这一议题,可以将空间作为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探索如何发挥空间在“五社联动”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增强“五社联动”的空间途径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打造空间平台,促进五社联结。“五社”的互联互动需要一定的平台和场域,因而需要以社区为主体,打造空间平台,围绕社区需求,促进“五社”之间的全方面互动,提升“五社”互联能力。

第二,依托空间媒介,激发联动活力。社区空间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还是增加了人类实践过程的具有社会性的空间,是物理空间、符号空间、权力空间、资本空间的复合体。社区空间的形成是社会交往、符号创造、权力变动、资本运作等多元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社会实践影响社区空间;另一方面,社区空间也影响社会实践。“五社联动”中,可以通过空间的媒介作用,即“五社”作用于空间然后空间影响社区成员,从而达到有效激活基层活力的目的。

第三,营造空间场域,整合联动资源。营造空间场域是整合社区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五社联动”中,通过空间文化生产,促进社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特定空间中的聚集和整合,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资源在“五社联动”中的重要作用。

3 “空间+”五社联动的实践框架

“空间+”五社联动实践框架,主要是指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主导,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力,运用空间思维、建构空间途径,通过对平台空间、资源空间、专业空间这三个场域和平台的打造,运用转换空间属性、赋予空间意义、整合空间功能、提升空间价值的方法策略,更有效地促进“五社”之间的互联互动、激活基层活力、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具体内容如图 4 所示。

“空间+”五社联动实践框架中的三个空间场域和平台分别为:平台空间、资源空间、专业空间。其中平台空间是聚集整合“五社”力量的空间;资源空间为有效整合志愿者与公益慈善资源的空间;专业空间即着力发挥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力量的空间。

“空间+”促进五社联动的方法策略主要包括:转换空间属性、赋予空间意义、整合空间功能、提升空间价值。具体内容如图5所示。

图5 “空间+”促进五社联动的方法策略

第一,转换空间属性。即在五社联动实践中,通过转换空间属性使空间属性发生变化,包括改变空间性质、增加空间容积、提升空间效用等,比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中,基于工作需要,将物理空间转化为社会空间,将资本空间转化为公共空间,将经济空间转化为社会空间,将单一空间转化为多元空间等,从而达到激活社区成员,提升社会动员能力的社区治理目标。

第二,赋予空间意义。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的出现,人们可以应用这些技术挖掘、打造、提升各项空间及其附着物的文化意义。如果被赋予更多文化意义,空间会发生重要聚合效应,进而对活动于该空间的人产生影响。

第三,整合空间功能。不同空间发挥不同功能,整合空间功能,即对空间功能进行重新归类、划分,采取一定途径,将同类空间的功能予以整合,将同类空间予以合并,以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功能。

第四,提升空间价值。提升空间价值,即提升空间的利用率,任何一个空间,只要空间功能能够获得全面的发挥,空间的利用率能够提升,空间价值便能获得提升,空间价值的提升能够激活社会交往,提升社区资本,增强五社联动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实践效能。

4 宁波市海曙区“空间+”五社联动的实践探索

宁波市海曙区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中心城区,区域优势明显,社会治理基础好,社会工作起步较早,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成效显著。基于坚实的“三社联动”和“四社联动”的实践基础,围绕“五社联动”的空间议题与实践思路,宁波市海曙区创新实践,从空间视角和空间路径出发,在大力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平台空间、资源空间和专业空间,并运用转换空间属性、赋予空间意义、整合空间功能、提升空间价值等方法策略,有效地促进了空间联动,激活了社区活力,在“空间+”五社联动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1 平台空间:优化城乡一体化基层社区治理

无论是“三社联动”“四社联动”还是“五社联动”,平台空间的打造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平台空间是开展社区治理的主要场域;另一方面,平台空间也是其他“四社”汇聚力量的重要平台。宁波市海曙区在五社联动实践探索中,积极引入空间思维,通过打造社区层面的城乡一体化平台空间,进一步优化了城乡一体化基层社区治理。

城乡一体化平台空间的打造是宁波市海曙区五社联动实践的重要特色。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背景下,与城市社区相比,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比较缓慢,面临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宁波市海曙区打破传统的从物理空间思考问题的固化思维,聚焦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运用空间思维,利用空间的伸展性、流动性、包容性等特点,着手打造城乡一体化平台空间,为促进“五社”的互联互动奠定了基础。

在城乡一体化平台空间的打造过程中,社工站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宁波市海曙区按照“一镇街一特色、一镇街一品牌”的发展思路,并按照“1+X+1”的模式设置服务项目(1个针对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的基础项目+X个特色项目+1个支持项目),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乡镇(街道)社工站发展道路。[9]具体的社工站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首先,结合区域特点,将全区乡镇(街道)社工站定位为专业服务提供、人才培养交流、资源整合链接、参与基层治理的综合服务平台,在城区街道、城乡结合街道、乡镇三个层次的地域上实现除山区乡镇外的地区全覆盖,在物理空间上为城乡一体化平台空间的打造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设计社工站LOGO,使全区社工站的标识统一化,使得分散于不同地点的社工站通过统一标识整合为一个大的平台空间;再次,通过名师指导、示范标杆、相互交流等途径,加强社工站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促进社工站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使社工站更好发挥其在城乡一体化平台空间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全方位提供资金保障、技术保障、宣传保障,推动社工站的有序发展,促进社工站专业能力的增强和社会知名度的提升,进而不断扩大城乡一体化平台空间的社会影响。

4.2 资源空间:有效整合志愿者与公益慈善资源

宁波市海曙区立足于本地丰富的公益慈善资源,积极创新工作方法,通过构建公益生态圈、建设社区微公益空间、搭建网络线上空间等“空间+”形式,进一步激活了公益慈善资源活力、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形成了稳定有序、特色明显的工作格局,资源利用效果非常显著。

4.2.1 公益生态圈空间的构建

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主要运营方,整合各类公益性资源,发挥引导、规范、拓展功能,搭建了一个具有良性发展态势的“公益生态圈”空间。该空间的打造起始于2016 年 9 月成立的“善集”公益街。“善集”公益街具有“四个中心”的目标定位:公益产品展销中心、公益服务集聚中心、公益活动体验中心、公益人才创业中心。公益街长约 120 米,店面总面积达 1200 余平方米,分为 9 个实体店铺,采用政府搭建平台和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依法运营的模式,将各类有公益产品、可市场化运作的公益组织引入“门店”,促进公益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实现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形成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旗舰级服务中心。后来的发展中,以“善集”公益街为基础,又整合海曙区公益组织孵化园、白云街道公益片区、科技治水园区共同组建公益生态圈——“善集”公益街区。该街区集生活、服务、体验为一体,汇创新、创业、创益于一身,形成了丰富多元的街区文化,空间的文化元素非常突出,市场力量增强。打造公益生态圈空间,培养凝聚了一批面向市场、具有自我造血能力和发展后劲的社会公益组织,提升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效能。

4.2.2 社区微公益空间的建设

宁波市海曙区通过“慈善商店”建设、社工站建设等,打造了社区微公益空间,促进公益慈善资源的再利用,让公益融入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使居民与公益慈善资源的连接更加紧密。宁波市海曙区在全区各个镇(乡)、街道、农村社区,依托村社党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陆续建立公益超市、公益活动对接点、公益服务集市等二级服务展销网点,使更多居民群众能够了解、参与和享受这些社会服务。另外,宁波市海曙区还以社工站建设为核心,将社会工作督导、社会组织、高校学者专家等资源予以整合,建立工作共享、信息互通、联合决策的社会工作服务资源整合平台,有力发挥了社会工作在基层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10]

4.2.3 线上空间的搭建

宁波市海曙区通过移动终端,搭建了“甬志愿”线上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涵盖志愿服务岗位发布对接、微心愿征集认领、公益项目众筹、公益产品展销等功能,使社会组织、社会资源、社会需求实时对接,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实现了范围最大化、效率最高化、效果最优化。比如早在 2016 年 7 月,海曙区民政局管理的广安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便将“互联网+”引入养老领域,通过搭建线上平台,将全区所有的居家养老站点、志愿服务团队、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公益企业的资源予以整合。该养老服务中心利用数据化、智能化、物联化的线上平台,精准对接供需两端,有效激活志愿服务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了面向社区居家养老的专业服务能力。

4.3 专业空间:提升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效能

专业空间是“空间+”五社联动的重要空间,发挥着对其他两个空间即平台空间和资源空间的引领、包容作用。专业空间即着力发挥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力量的空间。其中,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宁波市海曙区社工协会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以社会组织建设为核心,运用空间思维,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力量通过空间予以整合,打造专业空间。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专业发展,宁波市海曙区社工协会不仅搭建起为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平台,更使自身发展成为政府购买公共性服务或社会公益性服务的重要承接者,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过程中,使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社会工作者有效联动起来。一直以来,协会一直进行着三种社会工作路径的探索:第一,是社区专职工作者从事带有一定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或服务的模式;第二,是社工专业毕业的学生通过培训、历练成为专业社工、承包社会项目的模式;第三,就是专业的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的模式。这三种路径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在各自的独立发展中相互促进,最终相辅相成。[11]

依托专业空间的打造,宁波市海曙区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在五社联动实践中的作用发挥。目前深圳、珠海等城市主要通过大力培育社工专业机构,发展社工专业服务。而海曙区社会工作的特色一直是根据自身实际,依托本区成熟完善的社区建设实践,将社区专职工作者与专业社工结合起来,从专业空间打造视角出发,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为枢纽,以专业社工人才为骨干,将社会工作的专业作用发挥得非常充分,实现了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组织的联动发展,将社会工作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探索出了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作用的海曙模式。

5 总结与讨论

“空间+”五社联动实践模式是宁波市海曙区基于前期的实践基础,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形成的五社联动实践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空间+”五社联动实践模式对于其他地区探索和创新五社联动的实践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概括而言,宁波市海曙区的“空间+”五社联动实践模式具有四个优势。

第一,契合了当前社会发展中日益彰显的空间维度。后工业社会中,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人类的生产和交往关系的时空基础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是“流动空间”的出现使得空间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对于基层社区治理而言,空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先在性要素,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需要予以重视。相比于传统的以社区物理空间为基础的五社联动实践模式而言,“空间+”五社联动实践模式能够超越物理空间的限制,从具有更丰富社会内容的空间维度去思考问题,有助于拓宽工作视野,创新实践思路。

第二,在项目运作基础上更加有效地促进了“五社”的互联互动。“五社联动”是新时代社会工作方法的创新,不仅要求社会工作者这一主体在社区基层治理中承担重要角色和发挥重要作用,还要求社会工作者与其他主体开展互联互动,形成合力,提升服务成效。[12]“五社间的互联互动”一直是五社联动实践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相比于其他地区以“项目运作”为核心的五社联动实践模式,宁波市海曙区的“空间+”五社联动实践模式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五社”的互联互动。这是由于“空间+”五社联动实践模式增加了空间维度,在项目运作的基础上,注重利用空间的流动性、动态性等特点,通过拓展、转换和整合空间的途径,更易激发社区活力,增强“五社”互联度,提升“五社”互动力,为“五社”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联动基础。

第三,进一步增强了专业社会工作在“五社联动”中的参与能力。在“五社联动”中,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扮演直接参与治理服务的主体角色,同时又发挥主体育化、机制建构的支持性建构性作用。[13]“直接参与+间接赋能”的工作任务对于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空间+”五社联动模式中,“空间”成为社会工作发挥专业力量的重要工具。由于有了空间的助力,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果都获得了增强。一方面,对于“五社”完善的社区而言,在社会工作力量的影响下,空间作为一个媒介能够进一步激发和优化多元主体的相互配合;另一方面,对于“五社”力量薄弱的社区而言,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能够在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引导下发挥培育和促进的功能,进而不断增强“五社”力量。

第四,发挥空间作用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空间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空间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之一。与其他五社联动实践模式相比,“空间+”五社联动实践模式更加注重空间资源的发掘、空间关系的建构和空间氛围的营造等,更加注重通过影响空间进而影响处于该空间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五社联动中,“人”主要体现为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物”主要体现为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等。进而在此实践模式的影响下,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互动性更强,营造“人人公益、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社区公益氛围,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综合来看,宁波市海曙区在“空间+”五社联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开拓价值,能够为其他地区的五社联动提供经验借鉴。但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基础、资源条件、社会工作专业程度的差异,该模式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探索。在未来的发展中,期待“空间+”五社联动实践模式进一步完善,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海曙区社会工作者社工
一波三折养花记
青春社工
甜甜的可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水镱霖??《几何体写生》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工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