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澳中柱桁艚捕鱼概述

2024-01-23熊燕军

寻根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柱竹排南澳

□陈 雍 熊燕军

中柱是南澳渔业大村,历史上以桁艚生产著称于世,自明万历年间至20世纪80年代,延续400余年。对每一个中柱人来讲,桁艚不仅是曾经的衣食之源,更是其文化记忆的核心,堪称“中柱之根”“中柱之魂”。

南澳桁艚简史

桁艚,旧称网桁,俗称“死柴掮活鱼”、贵桁,是中国传统海洋捕捞方式的一种。桁艚是南澳渔业最先采用的一种大型捕捞方式,也是南澳“三艚”(桁艚、䑩艚、犁艚)之一,以云澳为发达,尤以中柱村闻名。

南澳桁艚兴起于何时,史无明载。澳前村天后宫《皇明两院详允南澳海桁禁示碑记》载,诏安县乡官胡江先后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二十一年(1593年)、二十四年(1596年),3次买进南澳云盖寺的海桁凡二十四艚,至迟明万历年间,云澳就已经存在桁艚这一作业方式。

明清时期南澳由闽粤两省分辖,结果在桁艚传入方向上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来自广东饶平,一种说法认为来自福建。由于桁艚最早见于云澳,而云澳为闽属,且英阿六也是福建人,故后一种说法更为盛行。

南澳桁艚虽然明万历年间即已出现,但当时建桁打桩技术尚未过关,桁艚不牢,常常被风浪冲走。明崇祯年间,有福建连江人英阿六来到云澳,带来更先进的建桁技术,南澳桁艚始进入大发展的时期。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为解决云澳桁艚渔业纠纷,南澳镇标右营游击陈朝正奉广东总督、巡抚两院之命,立“奉广东督抚两院会禁云澳网桁碑”(今存中柱天后宫内),详细规定云澳网桁的船户、人数、税收及渔场拈阄轮流制度等。官方的介入与调解,表面上看是桁艚发展遭遇瓶颈,遇到困难,实际恰恰是云澳桁艚大发展的表征,毕竟只有存在利益才会有纠纷。

乾隆年间,南澳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出现桁艚。乾隆《南澳志》卷五《杂税》载,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南澳的海洋捕捞业应征税银的有云澳桁艚25艚,年征饷银一百五十二两四钱三分八毫;隆澳长山尾案屿桁14艚,年征饷银一十四两一钱二分七毫;隆澳鹿仔坑桁4艚,年征饷银四两;青澳竹栖澳网桁3艚,明朝时也被征饷银,到清朝时才免征;深澳石狮头的网桁征饷,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为文庙祭费。如此,则南澳四澳(隆澳、深澳、云澳、青澳)均有桁艚。

◇奉广东督抚两院会禁云澳网桁碑

清代中后期,隆澳地区的䑩艚作业迅速发展起来,且获利大于桁艚作业,隆澳地区的案屿、长山尾和鹿仔坑桁艚先后被放弃,渔场逐步为澄海县南砂和饶平县港西的渔民所利用,唯云澳桁艚继续保持生产作业。另一种说法是,咸丰年间,有人在云澳与隆澳之间的牛母礁海面新设桁艚,云澳桁户一纸诉状告到南澳同知处,一致反对在上游设网捕鱼,得到南澳同知支持,形成牛母礁、竹栖湾严禁设桁艚的定例,隆澳桁艚业最终消亡。

民国时期,南澳县桁艚作业基本稳定在20~30艚,1949年最多,为32艚。1952年9月,南澳“特委会”决定,由政府拨贷新建的16艚桁艚,连同新中国成立后没收的7艚,共23艚桁艚,统一归云澳渔民协会(中柱村)管理。

桁艚捕捞对象大致为小鱼、小虾及其幼鱼,主要有:康氏小公鱼(公鱼)、青带小公鱼(乌饶)、中华小公鱼(金线饶)、日本毛虾(苗虾)及带鱼、梅童幼鱼等。据海岛调查资料,其渔获物所占百分比为:康氏小公鱼78.3%、小带鱼11.3%、小虾3.8%、梅童0.9%、其他5.7%。1947-1949年,桁艚每艚的年平均产量为54.6吨。1950年,全县桁艚为25艚,渔船50艘,投入生产的劳力390人,当年的平均产量每艚为38.1吨。最高产量是1982年,全县23艚,总产量2476.45吨;最低产量为1975年,仅372.65吨。偶尔捕到名贵品种,1992年12月捕到黄唇鱼(金钱)1尾,重20公斤;1993年7月捕到特大的鱿鱼(中国枪乌贼)体重5公斤。

◇《中国海洋渔具图集》中的桁艚形制

桁艚之于中柱村意义重大,正是凭借桁艚稳定而丰厚的收入,中柱村逐渐发展成为云澳地区的中心,所谓“二十四支桁艚挺起个云盖寺”。一方面,中柱桁艚为云澳其他渔村的捕鱼作业提供饵料,比如澳前村95%以上的靠放绫作业,西畔、南台有五六台捕龙虾的竹排,他们都依靠桁艚之产品做饵料,没有桁艚他们就失业;另一方面,也为周边乡村(包括渔业村和农业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比如西畔村、南台村有拖柴、拖船工种可做,周边农民可打工掠竹篾索、打桁桩、搬(担)鱼等。云澳商贸活动主要是鱼类加工,如煮熟鱼、晒鱼脯、腌咸鱼等,毫无疑问,这些都与桁艚有关。而春节过大年游神庙会,各庙老爷都在各艚桁位搭棚,桁艚没做老爷也就不能出来游神了。

20世纪80年代,渔业逐步实现机械化,风帆船换代为机械船,机船振动,海水污染,加之航道开拓,云澳湾基本没有小鱼集结条件,桁艚就逐步淘汰了。

桁艚形制、构件及作业工具

(一)桁艚形制

桁艚作业方式属于定置张网类中的打桩(樯)张网。基本原理是,利用鱼类洄游规律,以木桩或木樯,横断潮流,打入沿岸浅海海底,成排加以固定,在桩或樯上结系网具。打桩张网有单桩和双桩之分,通过桩上的绳子与网相结系,网口向潮流展开,拦截随潮漂流的鱼虾使之陷入网内。

(二)桁艚构件及作业工具

1.木桩

①桁柱:俗称“柴”或“桁柴”,使用一人抱粗,二三十米长的松木,用石头和南北根等固定在海中,一部分露出海面,其延展的方向与流水垂直。由于桁柴尺寸巨大,桁柴并非打入海中,而是由碇石和桩固定。一座桁艚一般为7根桁柱或13根桁柱,称六门水或十二门水,桁网就是绑在两根桁柱中间。桁柱使用的松木来自客家地区的蕉岭,沿韩江到澄海东里,再通过船运到云澳。新松木在使用前会先用火烧以防腐。桁柱一般可以重复使用多次,桁柱从海中收回后,放在外面一直晒,直至来年重新开始桁艚作业。

◇桁槽图(据云澳中柱天后妈祖宫理事会郑木才会长手绘图制作)

②桩:较之于桁柴,桩所用木头尺寸较小,功能亦不一样。桩需要用锤打入海泥中,通常位于桁柴的南北方向,通过“根”的系结,与桁柴绑定在一起,起固定桁柴的作用。一条桁柴往往需要四根桩,南北各二。如果是第一和最后一条桁柴,为保证桁艚牢固,需要多打一些桩,有时甚至有几十条。

2.绳子

不同的绳子根据其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名字,主要有以下几种:

阄绳:绑桁网的网嘴(口),两条阄绳绑一张网,把桁网固定在桁柱上。

抽仔:绑桁网的网尾,把网尾扎紧,收获时解开抽仔将渔获从网尾倒出。

揽(缆)探:船开到桁艚时,可用其将船固定在桁艚附近,不会乱跑,船员就可以下网和收网。

桁绳:绑在桁柱上方,以固定桁柱,系用竹篾打制而成。所用之竹亦来自蕉岭,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竹劈成四瓣,通常在竹木集散地东里完成,运回云澳后,再将四瓣竹篾用稻草包起来,接成一条长绳,然后再将多股长绳裹成一条,这就是桁绳。为使桁绳具有韧性,包竹篾的时候就需要用力拧,很辛苦,绳子也很粗。20世纪70年代后其内开始包裹钢丝绳,往往4条长绳裹成一条桁绳。桁绳一般一年一换。

根:采用3股竹篾绳,分南根和北根,一头绑在桁柱上,一头绑在木桩上,用以固定桁艚,位于桁艚的南北方向。

摘:与根类似,绑在第一根木头和最后一根上,固定桁艚,有几十条之多。

3.网

所谓“网桁”,有桁必有网才能捕到鱼,桁网的改革创新非常重要。桁艚作业早期采用竹编制的捕鱼工具,以后逐步改用苎麻制作网具。苎麻吸水性强,入水后十分沉重,拖动不易,又不耐海水腐蚀。1963年“小四清”期间,当时南澳县委书记徐国良带工作组进驻中柱大队,看到染薯莨汁的网具非常落后不耐用,遂指派工作组副组长(原水产股股长林呖)主抓网具改革工作,要求桁网必须改为胶丝桁网。胶丝网轻便,耐腐蚀,但不能割片使用,只有用科学数目(包括公分、大小疏目和密目)算成一个箍围接一个箍围从网嘴至网尾合成一领完整的胶丝剪裁桁网。这种算式桁网的改革者,是当时的桁网师傅林亮用三个月时间研算而制作完成的,后推广到广东、福建沿海一带。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国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化纤原料供应充足,价格亲民,胶丝网终于普及开来。

◇织网的工具

4.船

渔船。渔船是桁艚作业的重要生产工具,建造桁艚以及搬运渔获都需要用到渔船。渔船的基本样式如下图(中柱村老人手绘)。建造桁艚的时候,往往需要四艘船一起合作,而桁艚建好后,则每艚一船即可。

竹排。建造桁艚的时候,需要用竹排将桁柱拖到建桁地点,其他时候一般不用竹排。竹排一般由苗儿竹制成,近海作业,尤为轻便高效。

桁艚位置分布及名称

云澳中柱桁艚主要位于云澳湾内。云澳湾是南澳最大海湾,从牛母礁至云澳澳前外青山,有六七公里长。海湾坐北朝南,是避西北、东北风的好港湾。云澳湾地质条件优良,地表组成以海沙为主,利于打桩。流水猛且直,南流(涨潮)时间长,鱼群密集,这也是中柱桁艚业独领风骚的根本原因。

中柱桁艚共24艚,具体名称如下。中柱24桁艚表

不过,笔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当地老渔民也给出了不一样的说法,认为中柱村桁艚不是24艚,而是25艚,名称和次序也小有不同。

中柱25桁艚名称表

要说明的是,各桁艚并非整齐一字排开,而是根据海况(主要是流水),分布有陛凹之分。

◇桁艚排布图(郑木才手绘)

桁艚建造及运营

(一)拈阄定桁位

桁艚挂网的桩位,俗称“桁位”。“桁位”有优劣之分,不同的位置,渔获有较大差异,为保证公平,南澳自有桁艚时起,相关从业人员每年拈阄重定桁位。因桁艚作业期在农历十月至翌年六月初,故拈阄时间通常在九月。明朝时拈阄的地点不详,自清康熙年间创设天宫后,拈阄地点即固定于此。有两个瓮,用红纸书写,一个是船长的名字,一个是桁艚的位置。这边抽船长名字,那边抽桁艚,然后拿来配对。

(二)建造

1.确定方向。张网定置渔业对位置十分敏感,要求桁桩必须与流水方向垂直,受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流水方向不容易确定,这就要求主事者要有丰富的经验。中柱人在建造桁艚的时候,往往通过南澳山上的石头来确定方向。

2.放置桁柱。放置桁柱是建造桁艚最关键的一步。由于用作桁柱的松木体量巨大,无法打入海泥中,且松木本身又有浮力,一旦定位不准,或固定不及时,整个桁艚就毁了。

放置桁柱的做法是,先用竹排将桁柴拖到桁位,靠在船边,然后在桁柱的一头绑上近300公斤的大石头,另一头一前一后绑上两条绳,中间再绑上一条绳吊在船上,在两艘船的配合下,操作一前一后的两条绳以调整位置,调到非常正的时候,放掉中间的绳子,桁柱由于石头的重力就直直沉下去,固定在海底。与此同时,另外的两艘船一南一北快速将桩打入海泥,一俟桁柱落下,迅速用绳将桁桩与桩绑结在一起,桁柱就固定好了。

(三)运营

桁艚建好后,剩下的就是下网与收网。涨潮的时候下网,满潮的时候收网,收网时直接将整张桁网收走。一天有两次涨潮退潮,故可作业两次。

桁艚作业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看天吃饭”。天气不好、流水不正,收成就不好,甚至还有生命危险。过去没有天气预报,渔民们完全靠看流水的经验,比如南流(涨潮)方向突然偏了,那就是天气要变差,船就要赶紧回来。再比如日落的时候,如果太阳上面不好看,五颜六色,则三日之内有坏天气,可能要起台风,也要赶紧收工回来。

由于桁艚投资巨大,新中国成立前通常都是由几家合作运营,你出几条柴,他出几条柴,形成股份制经营方式。并通过向政府申领“网艚牌”,获得经营资格。为保证分配公平,合作的几家会轮流调换桁艚位置和收获时间。即如果合作的几家不止运营一座桁艚的话,则今年负责这座桁艚的主家,明年就得换到另一座桁艚。具体到每一座桁艚,则每天24小时轮换。所获渔产,主要制成鱼干,除自己食用外,少部分供本地市场,大部分通过韩江运至潮州销售,偶尔也会运至福建。

作业人员配置与分工

1.以船为单位,平均分配劳动力。中柱桁艚共24艚,一艚一船,共24艘船。中柱以前有12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有两条船,24座桁艚就以拈阄的方式由这12个生产队平均分。有时也分为24个生产队,则一队一船。

2.船上操作人员有工位的分工。一座桁艚一条船,船上一般有8个船员(原本是7个),按工位依次为:长年(船长)、头目、头脚、尾脚、放网、搭奇、打杂、担水桶(结抽)。

长年:负责指挥,看流水,决定出海作业的时间。长年是船长,是桁艚作业的领导者。桁艚行军令,说的是桁艚纪律和军队一样雷厉风行,长年的行动就是无声命令。云澳俗语:“长年无来,流水无到。”在生产实施中,长年说一不二,没有异议,要不要出海,生产时何时持网,何时起网,皆由长年说了算。

据说很早的时候,有一山边老渔民,因中年失妻,有俩孩子十岁左右,既当爹又当妈,生活艰难,大年除夕三四点钟时,正在做饭煮菜,准备奉公拜祖,围炉过大年,忽有人来说要挂网,只得放下手边活计,随船出海,到桁时固定好船。长年得知此事后,即下令返航。从今以后不管大年三十日桁再多产量,大年除夕夜至初一都停产。旧社会资方老板也不敢制止,成为惯例。可见长年之言的分量。

◇林庆俊老长年的回忆材料

长年具有桁艚生产的全面技术,云澳人谓长年应6部转到才能胜任,即全船各个岗位,长年除本职外,还应会属下6个工位的具体操作技术,遇到下属不能完成时,应做好示范和指导其操作,因此人人都敬重他,信服他。逐年资方得聘请为长年,船员由长年组队,资方不得干扰,资方推荐丁壮参加得长年同意方可。

头目:一般由年纪大的有技术的人担任,协助长年,在做桁艚时负责具体技术指导,相对轻松。

尾脚:负责买米、舀米和起火。饭煮好后,尾脚和头脚要负责拿给别人。

搭奇:买菜劈柴、切菜切鱼洗碗。船上主要吃鱼,过去的人生活不好,鱼一顿一簸箕,有剩的长年拿回家。搭奇是吃之前洗碗,收碗筷。在船里都是坐着吃,两人一个钵,八人四钵,吃完碗筷就放着,全部收去给吃最慢的洗。

打杂:负责做饭。

担水桶:也叫结抽,负责担(淡)水上船和操作抽仔。

上述作业人员新中国成立前通常为雇工,以粮食充当工钱,船员一人五斗米(50公斤米),船长是双倍,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生产队,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人民当家作主。

桁艚的补充——犁艚(上罾)、钓鱿、拗罾

为了躲避台风,桁艚作业期一般在十月至次年六月。桁艚作业空档期,也即夏季,中柱人往往在南澎列岛及台湾浅滩一带从事犁艚(上罾)和钓鱿作业,也有少部分在近海拗罾。

(一)犁艚(上罾)

犁艚俗称“驶犁”,约始于清朝,民国19年(1930年)未使用汽灯前,渔民称之“驶乌暗犁”。犁艚大体是夜间作业,属灯光敷网。其生产工具有:竹排、渔船、汽灯及渔网。竹排犁一般由两只带渔网的竹排(称公母排)和几只照火的竹排(称火排,中柱犁艚作业往往有三只火排)组成;若竹排犁配上一艘渔船担负拖驳和熟鱼加工,则称为大犁;竹排犁由船带往渔场称为流动犁。网具按网目的疏密分大中小三种,分别捕捞不同鱼类。作业时两只网排把网展开成畚箕形,每条竹排上面站在上面,看流水和有没有鱼。流水差不多要停的时候,就把那两个竹排划到主灯这里,把鱼都引到主灯这里来。然后用红布把灯包起来,或者将两支灯架收回放到筐里,结果那个灯光没有了,那些鱼就跑到主火这里来,最后收网即可。

(二)钓鱿

钓鱿俗称“掇鱿”“钓尔”。初时,渔民未使用灯光诱捕前,夜间坠钓称“掇乌暗鱿”。传说在清咸丰年间,在南澎列岛上已驻有从事钓鱿的渔民,开始用灯光诱捕,先采用四角灯(四面用玻璃罩起的小灯),后改用汽灯。

钓鱼的渔具较简单,主要有竹排、船只、汽灯、钓具及抄网。钓具由钓线(干、支线)、钓钩、沉子及转环组成,有主钓与诱钓两种。渔法十分讲究:竹排到渔场后点上汽灯,放出钓具,用手提钓线,一上一下活动,当感到有鱿鱼时,先缓后急提拉起钓(掇之间),快到水面见到鱿鱼时,可用抄网兼捕防止逃脱。当鱿鱼趋光(俗称“食火”)群集在上层,尤其是幼鱿时,可直接用抄网捕捞。鱿鱼若不趋光(俗称“不食火”)时,须改变汽灯亮度,用红布遮挡。

(三)拗罾

所谓的“罾”其实是一张可开可合的活动渔网,这张细目渔网的四个角被两根架成“×”型的竹竿的末端捆住。另将这个“×”架的中心点与另一根长竹竿的末端拴紧在一起。同时,由此处接驳出一根粗绳作为牵引绳操在渔人的手里,捕鱼时拉住牵引绳缓慢放松,让罾网靠着自身的重量慢慢沉入水中。大约十几分钟后,快速将罾网拉出水面,之后用长柄小勾网袋将鱼虾提取上岸。

猜你喜欢

中柱竹排南澳
童年“悔”事
实验和理论方法比较TWB和CR420/CFRP复合材料中心柱增强体的碰撞试验结果
3版参考答案《竹排嫂》
南澳的骄傲
未及终点
浅埋单层三跨地下结构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海岛寻踪 南澳海防遗址调查记
在万泉河上漂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