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美学角度的色彩教育思考

2024-01-23沈炜荣福州英华职业学院

流行色 2023年11期
关键词:跨学科美学色彩

沈炜荣/福州英华职业学院

0 引言

色彩不仅是视觉艺术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文化表达和审美体验的重要载体。在艺术教育领域,色彩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关键环节,承担着传承和创新文化艺术的使命。中国美学,作为一种悠久且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西方色彩理论的广泛传播,中国高校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1 中国美学概述

1.1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是在长期的文化演进中形成的,它们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审美取向。其中,和谐、自然、意境与情感是中国美学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概念。

和谐是中国美学的基石。这一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音乐、建筑到文学和绘画,都强调在对立中寻求平衡,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在色彩运用上,这意味着色彩搭配要协调,既要考虑色调的统一,也要考虑色彩对比与过渡的自然美感。

自然则是中国美学追求的另一个核心目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不仅仅是山水树木,更是一种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态度[1]。在色彩教学中,这一理念强调色彩的自然过渡,拒绝过分人工的修饰,提倡色彩的自然真实感。

意境是中国艺术与美学中极具特色的概念。它指的是艺术作品中不言而喻的内在气氛和情感,是艺术家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抒发所创造出的一种超越形式的意象。在色彩应用上,意境的营造往往依靠色彩的象征性和隐喻性,通过特定的色彩组合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情感则是中国美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国古代文人强调艺术创作应当“情景交融”,即情感与景物的结合。色彩作为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其变化能够直接影响作品的情绪表达和观者的情感体验。

1.2 色彩在中国美学中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美学中,色彩不仅仅是视觉感知的结果,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深层的象征内涵。色彩的使用和理解穿越历史,与中国的哲学、道德、社会和文学紧密相连,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2]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与喜庆、好运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它是最为吉祥的颜色,常在节日、婚礼及其他庆典中占据主导地位,全是红色的环境氛围会给人一种热烈、积极、快乐的情感冲击,它非常直观地反映了中国人对喜庆事物独特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乐观信仰(图1);绿色,在中国美学中象征着生命、春天和新的开始。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绿色常用来描绘自然风光,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绿色也与安宁和健康相关联;黄色,因其与皇帝的龙袍和帝王的权威相关联,而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尊贵和权力的象征。另外,黄色也与土地和丰收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表达出对大地的敬畏和感激;白色在中国传统中与纯洁和悲哀相关,它是丧服的颜色,这一点与西方将白色视为纯净和无瑕的象征不同,因此,中国的这种色彩象征意义体现了文化间的差异;黑色在中国美学中则是严肃和稳重的代表,与宇宙混沌的初始状态相联系,而在五行中,它与水相对应,代表智慧和深邃。

通过对色彩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应用,中国艺术家们在绘画、服饰、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创造了富有内涵和美感的作品[3]。在高校美术色彩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体会这些传统色彩象征意义,帮助他们在创作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色彩来表达特定的文化情绪和理念。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认知的重要培养,使他们能够在全球化的艺术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2 从中国美学角度完善高校美术色彩教育有效措施

2.1 强化民族色彩文化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强化民族色彩文化的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传承中国丰富的色彩文化。中国的色彩理念深植于传统文化和哲学之中,如五行学说中对应的五种颜色,以及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的色彩使用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深意。[4]

例如,在某高校美术课程中,教师设计了一堂以五行色彩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课堂上,首先由教师讲解五行(木、火、土、金、水)与相应的颜色(青、红、黄、白、黑)的文化内涵,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这些色彩在中国传统绘画、服饰、建筑等领域中的应用。

学生被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种五行色彩的研究,并收集该色彩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运用实例。例如,探讨红色在中国传统婚礼中的象征意义,分析黄色作为皇家专用色的历史背景等。每个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图片收集、文献研究等方式,最终准备一份报告和一个以该色彩为主题的创作作品。作品形式不限,可以是绘画、装置、服饰设计等。在课程的最后,各小组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例如,火组的学生创作了一系列以红色为主题的服装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古代祭祀服饰;金组的学生则制作了一组以白色金属质感的现代雕塑,融合了金元素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

通过巧妙的内容设计,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传统色彩理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深度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研究和创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从中国美学角度出发,发展个人艺术语言和创新思维的平台,为他们将来的艺术创作和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在高校美术色彩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5]创新思维不仅帮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突破传统束缚,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而审美能力则使他们能够更深刻地鉴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例如,高校可以开展一项名为“跨文化艺术融合”的教学项目,项目鼓励学生从不同文化中吸取灵感,创造具有跨文化特征的艺术作品,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第一阶段,学生们接受关于世界各地不同艺术流派和文化背景的知识讲座。教师介绍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各种艺术形式在色彩上的应用发展,例如日本浮世绘、非洲部落雕塑、欧洲印象派绘画等。

第二阶段,学生们分组进行跨文化研究。每个小组选择两种或以上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深入研究它们的历史背景、艺术技法和表现特色,学生们需要通过网络搜索、访问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

第三阶段,基于收集到的信息,每个小组开始设计和创作自己的跨文化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被鼓励打破常规,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例如,可以结合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手法和非洲图腾的造型元素,创造出一系列新颖的绘画作品。

第四阶段,将学生的绘画作品收集整理,然后一同展出。展览期间还需要举办评议会,邀请校内外的艺术家和学者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的热情。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从不同文化中汲取灵感,而且通过实践活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另外,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还学会了如何将不同文化的艺术理念和表现技巧结合起来,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作品,并且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欣赏艺术。

2.3 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在现代高校美术色彩教育中,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网络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学生对中国美学色彩观念的深入理解。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中国传统节日的色彩文化融入教学内容。通过展示不同节日的图片和视频,例如春节的红色、清明节的翠绿、中秋节的金黄,让学生感受到节日色彩的象征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观察到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还通过多媒体与现场互动,讨论各色彩的文化内涵。

其次,教师可以将虚拟现实(VR)应用到色彩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运用VR 技术,构建一座虚拟的故宫博物院,学生可以佩戴VR 头盔,仿佛亲临故宫,观察并分析宫墙、陶瓷、织品等中的色彩运用。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皇家色彩的等级意义和审美风格,并在随后的实践作业中,尝试将这些色彩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建立了一个专门讨论中国传统色彩的在线论坛。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们可以上传自己的色彩作品,同时观摩和评价同学们的作品,教师还定期发布关于中国美学色彩的挑战任务,如利用古代诗词中描述的色彩来创作现代插画等,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加强他们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4 注重色彩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色彩不仅仅是理论的抽象概念,它更是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体验和理解的艺术元素。因此,注重色彩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于学生掌握色彩运用至关重要[6]。首先,应该建设更多的实践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色彩的实际运用中,包括但不限于校内外的艺术项目、社区美化活动,以及与企业合作的设计工作。

其次,应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将色彩学知识应用于不同领域。将色彩教育与建筑学、室内设计等专业进行融合,不仅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感,也从侧面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文化传统等内容传授给学生,进一步丰富色彩教学内容,并促使学生建立起色彩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图2)。此外,高校可以举办定期的色彩研讨会和工作坊,邀请艺术家、设计师和产业界人士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案例。通过专家的指导,学生能够获得关于色彩创新应用的第一手资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学生对色彩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应用能力。

图2 色彩的应用

最后,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创作个人或团队的作品集,将所学的色彩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色彩知识能力的检验,也是让学生为将来步入职场做准备。

2.5 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在当前多元化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不能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色彩教育中,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综合性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为他们将来的艺术创作和职业生涯提供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跨学科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从多角度理解和解析色彩的能力。例如,将色彩学与心理学结合,可以探讨色彩对人情感的影响;将色彩学与市场营销结合,可以研究色彩在品牌形象塑造中的作用;将色彩学与环境艺术结合,则可以探讨色彩在塑造公共空间氛围中的应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色彩的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其次,跨学科的学习模式还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多学科团队中工作,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和协作,这对于他们未来在多元化工作环境中的适应至关重要。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跨学科项目、建立跨学科实验室等方式,来鼓励和支持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旨在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深化他们对色彩学的理解和应用。

最后,高校还应该鼓励教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他们之间的合作可以模糊学科界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灵活的学习环境。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同专业的教师团队需要共同开发课程,共享资源,协同研究,从而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

3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美学与色彩教育的交汇点,强调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重要性。另外,文章提出的措施不仅促进了中国美学原则与现代教学实践的结合,而且为色彩教育注入了文化深度和审美内涵。面对西方色彩理论的盲目应用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探索适合本土的教学模式,既保留中国色彩文化的精髓,又不失创新和国际视野。也只有这样,高校美术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艺术家。

猜你喜欢

跨学科美学色彩
仝仺美学馆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盘中的意式美学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纯白美学
神奇的色彩(上)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