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中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
2024-01-31许斯捷昆山市陆杨中心幼儿园
许斯捷/昆山市陆杨中心幼儿园
0 引言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语言表达形式,对于美术作品而言,色彩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幼儿绘画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帮助幼儿认识各种颜色,掌握颜色的名称。相较于成人绘画,幼儿绘画会更愿意使用活泼跳跃的颜色,以红黄蓝等丰富热烈的色彩为主,表达他们对于外界天真烂漫的感受,是幼儿年龄特点的重要反映。
1 幼儿色彩感知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幼儿在两岁多时就具备了一定的色彩感知能力,会较为偏爱红黄蓝绿等明度较高的颜色,但区别色度的能力尚未发展成熟,无法将颜色和对应的名称匹配。而当幼儿成长到4—5 岁升入中班之后,他们开始能够认识橙、紫、黑、白等颜色,并开始偏爱某一种色系,也逐渐形成了区分颜色明度和纯度的能力。
不同年龄段和生长环境下的幼儿色彩感知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在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力时,需要先了解幼儿的特点,由于先天性不足和智力尚未发展成熟,导致他们的色彩感知觉会受到诸多限制。多数幼儿都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对美好的外界事物都想迫不及待地进行尝试,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对幼儿进行正确耐心的引导,逐步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同时强化幼儿对于色彩的接受能力。幼儿园教育面对的多是3—6 岁之间的儿童,他们的智力、行为、思想、认知都处在萌芽阶段,这同时也是他们性格、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通过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教育,为幼儿后续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2 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重要价值
色彩感知能力是幼儿绘画表达的基础。只有当幼儿对色彩建立了较为系统性的认知,才能够开始涂色练习、绘画练习等,感知外界环境的千姿百态,并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另一方面,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力能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强化幼儿的色彩运用能力,引导幼儿形成深入观察的习惯,对色彩的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的呈现进行细致观察,帮助幼儿意识到色彩的运用并非简单地运用某一个颜色进行涂抹,而是需要用不同色彩丰富一个物品,使其呈现的更加饱满。色彩感知能力的形成对幼儿绘画能力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在未来幼儿绘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致力于研究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而有效提升幼儿的美学素养[1]。
3 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原则
3.1 适应性原则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色彩感知觉特点,甚至不同幼儿个体的色彩感知也存在差异。为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时需要遵循适应性原则。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不能单纯依赖自身的教学经验,避免想当然地认为该教学内容可行,而是需要贴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需要对班级幼儿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幼儿学习色彩的共性和特殊性,从而挑选出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
3.2 递进性原则
对于幼儿而言,感知色彩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教师在向幼儿讲授色彩知识和色彩表现方法时,需要经历感受—兴趣—认知—模仿—尝试—表现这一系列过程,最终才能成功建立色彩感知能力。不同阶段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材料也需要逐步递进,给幼儿建立一个愉悦、轻松的感知环境,使其更充分体会色彩的美,并尝试用色彩表现自身的情绪,帮助幼儿获得色彩感知能力的同时,实现色彩表现能力的形成。
3.3 生动性原则
由于幼儿本身的思维认知较为青涩,他们的自制能力较为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幼儿的认知活动基本来源于行动过程,无意识性较为突出。再加上幼儿的有意注意水平较低,常会出现无意义的观察行为,并不会有顺序地记录每件事物,对形象鲜明、生动有趣的事物才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情绪。为此,在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力时也需要注重生动性,包括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教学材料的生动性。例如,教师可以运用色彩鲜艳的水果或者卡通形象帮助幼儿认识色彩,还可以选择自然界色彩鲜明的事物,类似红色的西瓜、绿色的葡萄、黄色的树叶等,将颜色和对应的物体结合教学,帮助加深幼儿对色彩的感知[2]。
4 幼儿绘画中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4.1 培养幼儿绘画兴趣
在绘画教学中,色彩感知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幼儿对绘画有着强烈兴趣的前提之上的。对于刚入园的幼儿而言,他们的手部肌肉和功能都尚未发展完善,多数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学习之前并不会画画,甚至都不认识画画。基于此,教师在绘画教学开始之前,不能急于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从急于求成的功利性教学思想中跳脱出来,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无需着急要求幼儿绘画某种特定物体,相反,可以让幼儿拿起水彩笔在白纸上随意涂画,在肆意涂鸦的过程中,感受画纸和画笔的质地,感悟绘画的奇妙。之后,教师还可以和幼儿共同观看自己和其他同学绘画的作品,激发幼儿对于绘画的好奇心,培养绘画兴趣。
4.2 开展课堂集中教学
在幼儿教学课堂中,教师面对的并非某一个学生个体,而是一群难以掌控的儿童,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各种突发情况。在绘画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对颜色进行认知,建立对色彩的初步认知,才能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为了让幼儿对集中教学课堂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需要组织生动、有趣、形象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些教学用具辅助教学,例如色彩鲜艳的气球、不同颜色的水果等,只要是颜色各异且色彩纯度高的实物即可,颜色类型尽可能选择红、黄、蓝、绿、紫等。以气球为例,教师可以准备上述几个颜色的气球,利用幼儿对于气球天然性的喜爱,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之上。之后,教师再引导幼儿对气球进行仔细观察,同时以气球作为回答问题的奖励,教师可以运用回答出气球颜色即可获得该气球为奖励的方式,进一步刺激幼儿的探索兴趣。
4.3 组织多种美术游戏活动
对于幼儿而言,游戏环节可以冲淡教学的枯燥性,让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得到专注,换言之,游戏活动是开展绘画教学的重要途径。对于3—6 岁的幼儿而言,他们逻辑思维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可以运用自身的逻辑能力分析事物背后的逻辑规律。所以,通过一些具体化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发散性思维发展,以幼儿兴趣爱好为前提组织美术游戏活动,可以使绘画教学进展更加顺利。通常,游戏活动可以分为户内和户外两种。在户内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捉迷藏、猜谜语等多种形式,发挥幼儿想象力。例如,“胖胖身子绿油油,切开一看红彤彤,吃上一口甜滋滋。”部分儿童会立马联想到是西瓜,但也有儿童说是苹果,或者番茄等。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幼儿结合水果的内外颜色不同进行思考,就能快速得到正确答案。又例如“捉迷藏”,教师可以将涂有不同颜色的纸条藏在幼儿背后,再让找的人根据教师的指令找到对应的颜色,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掌握更多色彩知识。而在户外游戏活动中,教师则可以利用色彩各异的儿童游乐设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借助色彩丰富的玩具开展绘画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天性的释放,同时也能更沉浸式体验到色彩带来的绚丽体验。
4.4 设计色彩科学小实验
色彩感知能力本质上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并非艺术家独有的,每个人都有色彩感知觉,但是画家和普通人的色彩感知能力有所差异。换言之,幼儿园中3—6 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色彩识别能力,只是有强弱差别。为了充分发挥色彩科学实验对幼儿感知能力形成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设计科学小实验之前,需要确保实验的准备性、合理性、实践性。对于幼儿而言,由于他们本身的色彩分辨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倘若接受了不正确的科学引导,会对他们的未来发展造成较大不良影响。此外,教师在设计科学实验时,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审视实验内容,了解幼儿对于色彩的不同想法,以便于开展更贴合幼儿色彩认知特点的教学实验。以最基本的“三原色实验”为例子,教师需要事先准备好实验所需道具,包括三原色颜料、装有水的水杯、搅拌棒、毛笔、画纸。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任意挑选自己想要的三原色之一,将其加入装有水的水杯中,并用搅拌棒混合,就会发现水杯中的水出现了颜色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三原色进行学习,建立基础认知。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将三原色进行两两混合,就会出现三间色,红色与黄色调和得到橙色;黄色与蓝色调和得到绿色;红色与蓝色调和得到紫色。当幼儿调制出不同的三间色之后,教师可以将实验主导权交由他们自己,让他们将自己调制的颜色绘画到画纸上,使其对色彩的奇妙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4.5 丰富幼儿园环境色彩
基于幼儿学习特点,环境创设是绘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部分。良好的色彩环境更利于教师开展色彩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具有突出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更贴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丰富的色彩环境能够使幼儿处于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均衡幼儿情绪,使幼儿的绘画行为变得可控且协调。所以,在幼儿绘画教学中,需要给幼儿提供舒适、积极的色彩环境,从而提高幼儿的色彩学习兴趣,健全幼儿的人格。那么,如何通过色彩搭配为幼儿建立满意的色彩环境呢?首先,需要从整体布局上着手,将其分为物质创设和精神创设。从物质创设角度而言,幼儿玩耍的娱乐设施、幼儿生活所需的生活设施等都是幼儿色彩感知能力形成的来源。通过对这些设施的色彩布局,利用设施好玩又好看的特性,让幼儿在长期接触下,形成对简单色彩的区分和记忆能力。精神文化指的是对幼儿思想、价值观、行为举止有导向作用的构成。根据幼儿的色彩感知特点,可以为墙面漆上好看的色彩,张贴上好看的图案等,传递美好情感。通过建立色彩浓郁的环境,于无形中强化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同时训练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感知事物的良好习惯。在丰富幼儿园环境色彩时,需要符合幼儿的审美天性,尽可能选择色彩明亮、温暖活泼的色调,同时还可以加入幼儿喜欢的元素、事物等,吸引幼儿注意力。
4.6 提供多类型的赏析作品
欣赏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幼儿的眼界,同时也能够让幼儿更深刻体会美、欣赏美、感知美,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欣赏活动主要包括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儿童作品,亦或是欣赏大师的美学作品等。在开展欣赏活动时,教师可以选取国内外优秀的儿童作品,选择更符合幼儿年龄段的美学思想,和孩子们共同欣赏,引导他们自信观察,同时也可以和幼儿讲解自己对于作品的感受,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美学感想,并从中收获一定的美学提升。色彩感知能力也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挑选不同类型的名人作品、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作为绘画教学的赏析内容也是很有价值的。例如,在和幼儿共同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之时,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欣赏问题带动幼儿观察画作。例如,向日葵的颜色组成有哪些?这些颜色有什么不同呢?通过教学问题设计,幼儿的注意力会被画作上深浅不一的黄色所吸引,看到画作中黄色的背景、黄色的花瓶、黄色的花,而这些黄却又不尽相同,囊括了柠檬黄、橘黄、土黄等。之后,教师可以提出更具思考意味的欣赏问题,为什么梵高运用了这么多种黄色来进行绘画呢?因为梵高在这幅画作中倾注了复杂的情感,而这也恰恰是梵高作品的特色所在[3]。
4.7 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色彩
除了理论性知识、实验内容、美学活动等教学方式,大自然是幼儿获得色彩感知能力最直接的途径。大自然的色彩会随着四季变换而变化,四季不同的色彩可以成为教师开展绘画教学的重要载体。例如在春天,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春游活动,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当中去,沉浸式体验大自然的色彩变化。万物复苏时节,植物生长抽出嫩绿的细芽,这是生命力的颜色,教师还可以告诉幼儿不同的绿色代表树木生长的不同阶段,绿色代表着森林,是一种冷色调,有着安静、清醒的心理感受。在秋天,教师则可以带领幼儿去自然中感受代表丰收的黄色,一望无际金黄色的稻田,随风纷飞的落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对黄色进行联想,对比生活中常见的黄色物体,例如柠檬、香蕉等,并同步讲授黄色代表着希望、光明。在冬天,教师则可以带领幼儿去大自然看大雪纷纷的场景,感受天地一片素白的意蕴,引导幼儿感悟白色的特性。在一片雪白之中,体会到舒适、明亮、肃静。通过大自然中的颜色变化,幼儿逐渐对色彩形成更强烈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将对比强烈的颜色放在一起观察,例如冬天雪地里穿着红色棉服的小女生,两个色彩的强烈对比会使幼儿更强烈体会到色彩的美,帮助幼儿对世界建立多彩认知。
5 结语
总而言之,对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力而言,每位教师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之后,需要兼顾到班级内的每个学生,保障教学全面习惯的同时,根据不同幼儿学习特点、色彩感知觉基础因材施教,开展差异化教学。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能够增强幼儿的审美情趣,并帮助其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艺术教育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