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名“推辞学”而非“拒绝学”

2024-01-23沈佳瑶

大学生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家室友指南

“还差0.01,快来帮我‘砍一刀’吧”

“借我登一下你的XX网站会员呗”

“哎,你去跑步打卡吗?顺便帮我也打了吧”

“我赶时间,不介意我插个队吧”

如果你也常常被这些问题困扰但又愧于说出“不”字,那么这份“当代大学生推辞学指南”将是你解决苦恼的不二之选。

……

沈佳瑶,浙江大学新闻学在读本科生,长期坚持对“豆瓣小组”等青年亚文化群体观察

“推辞学”三大类

“推辞学指南”孕育于豆瓣“推辞学”小组,小组创建于2020年7月,现已聚集26万多名“推辞学家”。他们或苦于寻求推辞的门路,或积极分享成功的推辞案例。在3年多的探索交流与互助中,一部凝结了各方智慧的“推辞学指南”应运而生。纵观全组,“推辞学”说大致被分成了三类:

一是“装疯卖傻”,让对方找不到逻辑漏洞来反驳。比如面对三番五次要求帮忙早8签到的室友,用“我上课打游戏了,老师点到我,我自己都不一定能听见”来糊弄则不失为明智之举。再比如回应长辈在饭桌上劝酒,用“我喝出事了你们可要担责哦!”来震慑也许会有不错的效果。即便都是些小概率和无伤大雅的理由,但这些推辞的话一出口,对方也便不好意思再追问了。

二是以理服人,也许人情不能被算计,但一定可以被计算。“网购帮忙‘砍一刀’可以,那能把省下的钱分我一份吗?”多次给某些远房亲戚家的熊孩子辅导作业也可以,但“每小时120元的课时费,您什么时候结一下?”这类方法的秘诀在于:如果对方大量占用你的休息时间,却又不小心总是忘记帮忙成本,好意告诉他就好。灵活运用等价交换的原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三是开门见山,直接将问题的症结揭示出来。比如半開玩笑地说,“我们还没熟到可以单独出去玩”。这类主动揭示内心的推辞法往往能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但它是最难运用于实际的一类。

除了推辞案例的交流,小组内也弥漫着浓厚的鼓励促学氛围。在这里,没有人会因为一个人推辞而责怪他小气,也不会有人对他人的推辞不满意而“怒其不争”。“推辞学家”们友好地探讨着每个困局的出路,旗帜鲜明地反抗“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陷阱。

在外界看来,组内的一些推辞理由似乎显得有点荒诞可笑。但小组内的确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逐渐摆脱自我纠结和内耗的圈子,勇敢地迈出了拒绝的一“不”。

超出“举手之劳”的范畴

在“推辞学家”总结讨论出的所有精华帖中,朋友和家人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两类被推辞人群。这两类人群将推辞的客体自然划分为两大阵营,一是没有边界的妄自索取,二是以爱为名的权势压迫。大家被囿于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似乎“拒绝”这个词一出现,一段关系就会走向两败俱伤的局面。

但“推辞学家”们用自身丰富的经验逐渐洞悉了一切。推辞与被推辞双方都看到了问题的棘手之处,也知晓拒绝的后果,所以齐心协力寻求一场更为委婉灵活的坦白局。小组之所以取名为“推辞学”而非“拒绝学”也是这个道理,推辞其实是一种更高手段的拒绝,是高手过招而不是单方面的理亏或者耍小聪明。当然,“推辞学”也是建立在对方先出拳的前提下,因此,拒绝他人而心生愧疚的反思终归是不成立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的时间成本被大大提升,multi-tasking(多任务处理)、多边形战士……社会对年轻人的期望不断提升,在忙于碎片化生活的同时,大家也愈发注重情绪价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求迷茫无措的年轻人无条件地兼顾他人情绪,何尝不是一种奢谈。

而且很多时候,他人的要求实际上超出了“举手之劳”的范畴。当对方的要求或是言论没有对我们表示尊重和理解时,我们不必为行使拒绝权而过于自责。少数通过道德绑架年轻人要求其让座的地铁老人、某些义正词严帮忙介绍对象的远房亲戚,还有那些没有距离感、蹭吃蹭住的所谓“闺蜜”……都是畸形社交的来源。对“推辞学家”而言,缺乏真诚和换位思考的人际往来不过是无意义的消耗,与其勉强自己,不如想办法拒绝。

迈出拒绝的一“不”

也有不少人并不看好“推辞学”,认为这只是年轻人不分黑白地宣泄情绪的表现,他们的推辞看上去也不那么靠谱。

但这些外界的干扰无法动摇“推辞学家”们遵从自己内心的决心。大家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害怕拒绝是一种变相的讨好。为了维持自己在他人乃至社会中的良好形象,我们常常尽力表现得温顺可亲。许多患有推辞困难症的人,往往都是“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上也称“迎合型人格”。在这种行为模式下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似乎变得不那么正当,因此做出为了避免批评而迎合一切不合理要求的言行。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推辞学家”们看到了自己的窘境,开始将个人体验放在第一位。重视自我感受而非他人评价,这是所有“推辞学家”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一节课。

其实,年轻人意识到要“为自己而活”,也正是他们内心充盈的一种表现。群里的许多“推辞学家”纷纷表示,在学会勇敢说“不”后,额外的生活负担减轻了不少。“大家都知道我不喜欢看别人脸色行事,所以给我甩脸色的人也少了”。

一位在“推辞学”小组内“潜水”多年的资深“推辞学家”发过一篇长文,分享自己学会推辞后的感受。从每天默默帮室友带饭,到用饭卡没钱来推辞,再到最后直抒胸臆表示不满,她一步步敢于直面内心所想并表达出来。她还发现,室友其实并没因她的推辞而责怪她,反而对她更加尊重,再也没有出现过“顺手一带”的人情绑架。所以适时拒绝他人不当的要求,并不会减少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价值,有时反而会增加自己真正的价值。

从目前小组内的帖子更迭情况来看,“推辞学家”们已经向着寻求越来越直接、果断的推辞方法发展。从取悦他人到悦纳自我,摆脱依附心理,用独立的人格反抗隐形的社交压力。

其实,年轻人并不排斥社交,也不逃避助人为乐或者被人关照的机遇,大家真正缺乏的,只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彼此真诚相待。

责任编辑:刁雅琴

猜你喜欢

学家室友指南
猪一样的室友
还有梦
挖秘密的X学家
和鱼类学家交朋友
跟踪导练(五)4
俄罗斯联邦睡眠学家学会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