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屋逢春
2024-01-23周彤刘思彤高艺菲
周彤 刘思彤 高艺菲
2023年暑期,作为“人民城市”大思政课的一项实践活动,北京建筑大学“守望经典 复兴邻里”实践团对北京和平里、幸福村街坊、真武庙等居住小区开展了历史研究、现状调研以及交流访谈等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建国初期北京居住小区的价值特征,了解了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针对老旧小区出现的各种人居环境问题,同学们积极建言献策。
和平里七区
西起安定门外大街,东到北中轴线的和平里街道,位于东城区北部,与朝阳区接壤。1952年,国家机关为筹建在京多部门办公楼与居民楼,将地址选定在安定门外大街东部区域,并将这里命名为“和平里”。
和平里七区位于街道的中心地区,交通便利,毗邻地坛公园等北京市知名旅游景点。作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社区,这里有许多不同年代所建的楼与路,它们记述与展现了新中国70余载的历史变迁。
目前,社区内有32栋居民楼,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13家企事业单位,其中有两座灰砖青瓦的3层小楼,是当年国家聘请前苏联建筑专家安德烈耶夫等人,专门为前苏联专家规划设计的办公、住宿楼。2021年5月,这几栋前苏联式小楼被评为了“北京市优秀历史建筑”。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平里地区这些历史建筑的历史沿革、变迁与保护,我们选取了和平里七区作为此次调研的主要对象。走访中,我们发现七区有许多历史建筑的外立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许多楼房存在飞线、异味严重等情况,它们已无法满足小区居民对舒适住宅的需求。如何保护、发展以苏式小楼为代表的七区社区历史建筑群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此,我们建议将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打造社区博物馆,增设社区活动中心。对于住户较多的历史建筑,可以将住户整合,打造公寓式住宅,取消公共厨房和公共卫生间。将原本厂房空间恢复公共属性,打造老年食堂,满足社区内养老需求。
幸福村街坊
位于北京龙潭湖公园附近的“幸福村”街坊,也有近70年的历史,它是北京第一个设施全面配套的小区,当初为了纪念人民翻身作主过上幸福生活,且根据当时比较流行的“幸福生活万年长”的说法而得名的。
我们对该小区的问卷访问进行得并不顺利,几乎没有居民愿意配合,大部分人觉得我们在做无用功,无法实质性地改变老旧小区现状。直到一位热心楼主阿姨的帮助,我们的调查才得以完成。
通过对小区内居民的问卷调查及对3位居民的深度访谈,我们发现,目前在幸福村街坊中有约74%的居民年龄在50岁以上,老龄化问题严重。其中有部分老人是当时因建造人民大会堂而搬迁过来的北京第一批拆迁户。
由于修建年代较久,“幸福村”街坊的各项设施已比较陈旧。但在访问中,我们发现由于地理位置優越,周围又有丰富的生活资源,大部分居民并不愿搬离,他们希望能进行改造或拆迁重建。
在对小区休闲广场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后,我们看到休闲广场北部设置的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等,可以满足居民日常活动。区域间还设置了数量较多的休憩座椅,既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息场地,又能满足社区中老年人使用的需要。但这里活动区很小,仅在东北角有很小一块空地,而南侧的树木凌乱地分布在步道的中央和两侧。此外,在片区的最南部,入口是一个斜坡,且坡度很大,对老年人较多的小区来说,不太适合。
在对休闲广场进行详细的测量和记录后,我们查清了植物种类和各景观间的距离。经商讨,我们规划出了相对合理的优化方案:将休闲广场分为两边的活动区及中间的休闲区,将南部坡度不平整的入口处的坡度放缓增加扶手,改为平缓无障碍通道,方便老年人行走。将原本凹凸不平的南侧地面提升到与整个休闲广场平行的高度,入口旁边空地增设居民活动场所,如羽毛球场地或乒乓球场地。对原来杂乱无章的树木进行了划分,增加草坪的绿化面积,在两侧设置一条健康的步道,增大使用空间。
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
真武庙邻里住宅也称复外邻里,其建设借鉴了前苏联模式,建筑风格也极具年代感,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住宅小区的缩影。我们这次主要调研的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是一栋20世纪50年代初建设的机关单位宿舍楼,还是当年流行电视剧《我爱我家》的取景地。
走入小区,仿佛置身于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刚刚走进改革大潮中的北京人民的生活画卷。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小区房屋独特的花瓣状镂空石质阳台栏杆,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大部分栏杆都被水泥和砖块等填补了。走进片区内部,其建筑风格也发生了改变,栏杆花纹又变为竖状,且保护情况较差,大部分栏杆已经老损严重,有的甚至暴露出内部钢筋。我们看到小区里种植了许多树木,其中还有一棵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树,虽然提升了区域的历史感,但看起来,这些树木使得片区居民的活动空间被大面积占据了。
一位从小就居住在此地的阿姨告诉我们,该片区分为甲、乙、丙3种房型,几十年来,因为小区里房屋产权发生变更等原因,这里的楼出现了建筑风格差异较大的特点。
关于阳台栏杆被填补的问题,阿姨解释说,早年间,小区里的阳台全都采用镂空栏杆,设计师巧妙地将阳台排水系统与总排水管相连,这样就算遇到下雨天,阳台也不会有积水等问题。但近几年,因为水管翻修等原因,原先的小区排水系统被破坏了,致使大部分住户不得不封闭阳台。
阿姨还告诉我们,在建造小区初期,这里的绿植多为矮树,如桃树、苹果树等,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小区中有一位在市园林局工作的居民,建议将植被类型全部换成了杨树。事后证明,杨树并不适合种植在这里,它旺盛的生长能力不但导致房屋地基被破坏,还使居民的采光及小区活动空间受到影响。
结合访谈和收集到的历史资料,我们认为真武庙小区的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从立面的形式、材质和色彩等均与周边其他社区存在明显差异。社区内外立面窗框、入户门、阳台花纹等不同形式保存了较多历史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等状况。对于其中出现的诸多历史花纹损坏,居民生活不便等问题,我们将进一步调研分析。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