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华可摹 凄凉难诉

2024-01-23凌芙张芊一

大学生 2024年1期
关键词: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华工

凌芙 张芊一

编者按:北京外国语大学167名同学,于2023年暑期组成16支海外社会实践团,前往西班牙、俄罗斯、日本等8个国家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其中,“走进白桦林”实践调研团来到俄罗斯远东地区两座边境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和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从中俄人文合作、经贸往来、跨境民族等角度对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调研。

俄罗斯拥有一条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即著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它西到莫斯科,东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全长9288公里,其中约19%在欧洲部分,约81%在亚洲部分。本次实践我们来到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第一站就是前往火车站进行参观。

我们的汽车停在了矗立着青铜列宁雕像的广场旁。站在广场中央抬眼望去,远处金顶的教堂流光溢彩,静默伫立。教堂后的建筑依次向山上排开,错落地围绕山腰。云从最高处的楼后探出头来,一些掉落到了海里,被揉碎成了浪花。淡黄色的火车站建筑群被白色线条勾勒出清晰的轮廓,点缀其间的墨绿色墙面与四周赭红色的墙基相得益彰。这里的鸽子开朗无畏,在我们身旁盘旋俯冲,寻觅果腹的食物碎屑,一路伴随我们来到火车站大厅。

1893年11月2日(俄历),此火车站举行了隆重的开揭仪式。起初,这座建筑主体部分为单层,两侧有两层楼高的塔楼。随着客流量增多,为了缓解客容压力,同时凸显该站作为西伯利亚大铁路东端站的特征,1912年该火车站按照西伯利亚大铁路西端站——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火车站的规模和风格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整体建筑风格以19世纪末流行的新俄罗斯风格为主,同时融入了现代派和当地地方建筑风格。

之后,该火车站的外部和内装潢均经历了多次改造。双头鹰雕塑被移除,以俄罗斯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为题材的陶瓷浮雕被石膏覆盖,外墙也由黄色变为绿色。

值得一提的是,火车站没有检票口,我们一行人没有买票也可以直接走到站台。候车厅里的广播催促旅客尽快上车,我们也随着人流,在鼓囊囊的背包和五颜六色的旅行箱的裹挟下来到了月台,鼎沸的人声逐渐化为一条远去的线。头顶错综的电缆无序横行,在远处与一列列灰色的车厢交于一点,人们将要面临的离别与重逢,怅惘与欣忭都回荡在这狭长的时空里。

“9288”纪念碑矗立在月台上,碑高4米左右。碑身由下方上圆的几何形状组合而成。“9288”四个黄色的铜字镶嵌于包裹碑身的黑色大理石条带上,标志着横贯欧亚两大洲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从此处到首都莫斯科的距离是9288公里。

莫斯科通常被认为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起点,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自然成为这条大动脉的终点。一个有力的见证是在莫斯科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分别建有“0”公里和“9288”公里的石碑。然而,历史的考证却颠覆了人们的习惯记忆。1891年5月31日(俄历),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始动工时,俄国皇储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火车站参加了开工仪式并为这条新铁路奠定了第一块石头。他还亲自用推车将第一车泥土撒到火车站的地基上。因此,从建造的角度看,该火车站才是真正意义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起点。

到访火车站之前,我们阅读资料时注意到了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中的华工相关内容。当时,沙俄觊觎中国山水秀丽,物產丰饶,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修筑东清铁路,宛如一把利剑深入中国腹地,而且还有无数华工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桥梁隧道的工程中命丧道枕。列宁曾说:“每一根道枕都枕着华人劳工的冤魂。”可以说,西伯利亚大铁路也是用中国劳工的血汗筑成的。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历史上的华工印迹在当下的远东仅残存着一些碎片。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市中心,坐落着一个唐人街——百万庄,这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当地人对华人社区的自发性称呼。“百万庄”在区域上属于城市西南部的第十八街区,位于谢苗诺夫大街、朝鲜大街、喷泉街和阿列乌茨克街之间。

调研第一天的傍晚,在当地导游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这片与华工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故地。走在“百万庄”的主干道“中国街”上,一个保留有中国城市所有特点和典型面貌的街区跃入眼帘。长长的拱形门通向狭窄的院落,门的两边曾是中国人的小货铺,在房子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处有与房子一样长的有顶的走廊,小而狭窄的廊桥与耳房连接起来,还有许多入口、出口,有些隐秘的小门,需要仔细观察方可发现。

现如今,在这个历史上包括华工在内的俄罗斯华人聚居地,随着新式咖啡馆和酒吧的纷纷落户,已逐渐成为了当地年轻人的日常休闲之地。过往历史的痕迹越来越淡,透着凄凉。导游告诉我们,这里不时也会有旅游团体来参观。在中俄两国不断深化远东地区多领域深层次合作的背景下,将来会有更多来自中国的旅游者来触摸这段历史,希望历史不要在他们眼前消失。

走进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火车站,西伯利亚铁路从蓝天尽头蜿蜒而来,月台上的乘客摩肩接踵。绰绰人影间,仿佛看到了百年前的华工,栖身于颓圮而拥挤的砖瓦房中,忙碌于堆满沙土与钢轨的铁路旁。烈日灼伤他们黧黑的皮肤,他们的脊背向下弯曲,血与汗滴进砂石,却仍保持着最后一丝坚忍。

(作者简介:凌芙,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22级本科生;张芊一,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2022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俄罗斯民族学)

责任编辑:贾倩颖

猜你喜欢

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华工
一战英招华工遣返问题研究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中国航空公司新开义乌直飞符拉迪沃斯托克航线
一起跳
光影视界
战斗民族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
李鸿章为秘鲁华工维权
俄争议把海参崴租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