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党员分类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2024-01-23强,陈耀

关键词:分类管理工作党员

李 强,陈 耀

(1.浙江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2.浙江工业大学 学校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0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推进事业单位党建工作。这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中央组织部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31 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 804.1万名①自新华社北京2023年6月30日电,《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高校是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发展、培养、教育党员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党员教育管理中还存在着精细度不够的情况。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重要任务。PDCA 管理循环模式可以作为高校全面提高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理论工具,PDCA 循环理论计划、执行、检查实施效果、处理反馈问题流程与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的类型划分、实施分类管理过程、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进行总结完善过程高度契合。基于PDCA 循环理论的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是适应新时代高校党员队伍新变化、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精准化水平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党员教育管理质量、激发党组织和党员生机活力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党的建设质量。

一、PDCA 循环理论与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

(一)PDCA循环理论的内涵特征

PDCA 循环又称戴明环,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Deming)根据统计质量控制专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A.Shewhart)的“PDS(Plan Do See)理论”提出,并进行宣传、实践和普及[1]。该管理模式最早被应用于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方面,应用开来之后在学术界、企业界等多领域多学科被广泛的推广和使用,PDCA 循环以质量建设作为其运行的根本目标,并且建有一套完整并且严密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PDCA 循环中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和A(Act)处理分别代表质量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四个不同阶段[2]。它的整体运行规律即在产品的质量管理过程中,按照实践生产活动做出计划、遵照执行、检查反馈、处理反馈问题的进程,在过程中总结出的好的经验在沿用到下一个循环之中去,对于还没有解决的或者还没有发现的问题同样也延续到下一个循环之中去解决,从而不断循环,不断解决问题,达到质量提升的目的,这是其质量生产实践的基本过程。

PDCA 循环作为质量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理论,有其独特的表现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可颠倒的顺序性、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整体的不断上升性、不断循环往复性等特征。不可颠倒的顺序性是指PDCA 循环理论的四个环节制定计划、遵照执行、检查反馈、处理问题四个环节是不可颠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是指PDCA 循环理论的四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虽然制定计划、遵照执行、检查反馈、处理问题处在不同阶段,但他们都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和方面,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整体来看待四个过程,不能脱离他们的联系脱离整体来看待其中的某个过程,这样才可以更加科学地认识PDCA 循环的实质要义。不断上升性是指PDCA 循环不是机械的过程循环,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都会总结出新的经验,同时也会处理掉在本循环或者上一个循环中的问题,从而在下一个循环时实现质量的不断提升。不断循环往复性是指PDCA 循环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并不会只循环一次或者几次就会停止,它是以质量的最优为目标,在没有达到质量最优的状态下是不会停止的,处于一个不断的循环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一些问题会在循环结束时得到解决,“遗留问题转入新一轮PDCA 循环,及时做出调整,并持续反馈跟进”[3]。

(二)高校党员分类管理与PDCA的关系

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目标是不断提高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体的过程包括科学的划分高校的党员类型、实施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具体过程、建立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科学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PDCA 循环模型中包含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简称PDCA)四个主要阶段[4]。每个需要运转的目标管理体系按照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对照要求,结合实际进行修正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目标是全面提高质量管理。PDCA 循环理论和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在目标和实施路径上具有一致性。

将PDCA 循环理论迁移到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中,其意义是以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为核心。将上述4 个程序步骤循环运转机制应用到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体系中,建立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使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体系的各项工作方法始终处于不断创新状态。基于PDCA 循环理论构建科学的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在坚持原则基础上更好地激发广大高校党员的创新活力,从而提高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效,推进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5]。

二、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时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党员,采取精准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当下高校的党员教育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存在“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尚未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没有制定各自单位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制度文件,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单一、考核评价机制缺乏,高校党员先进性体现不明显。当下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员类型划分不够科学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尚未开展党员的分类教育管理工作,只是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完成相应的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并没有结合各自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精准化、精细化的对高校党员进行分类管理,没有制定任何关于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制度或文件,缺少对党员类型的分类教育管理环节。还有部分高校存在党员划分类型过于粗糙的情况。比如有的高校将所在学校党员简单的划分为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两类,忽略了教职工党员类型内部以及学生党员内部本身的再细分,党员类型划分仍然不够精准和科学。在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实践中的深入思考和认知不足,导致不同类型党员的先进性发挥不够明显。

(二)分类实施办法不够精准

在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高校党员没有因需施教、因材施教,没有把党员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考虑进来,对不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发挥不够。高校的党员教育管理形式较为单一,以开会学习、传达文件等为主,方法较为陈旧,观念较为落后,没有结合高校不同党员群体、不同岗位类型、不同业务背景的实际情况,导致党员分类管理教育的效果打折扣。对于解决此类问题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高校流动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机制,很多时候是遇到具体问题处理具体问题,缺乏系统、成熟的规律总结。还有不少高校虽然制定了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相关文件,但是相应的经费和制度配套等不到位的问题,导致在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没有达到高校党员分类管理预期的目标,影响了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质量。

(三)考核评价机制不够有效

不少高校比较重视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工作开展,制定了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经费和相关制度等也都能够配套进行。但是在考核评价方面有的高校会存在分类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的情况。首先,不少高校各类不同类型的党员在考核评价时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从而导致在对党员进行考核评价时不够科学和精准,在考核评价环节没有把党员分类管理的核心要义贯彻到底,从而影响了整体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效果。其次,有的高校能够做到党员的分类考核评价,但是评价标准与党员的具体业务背景、岗位特征、优势特长等的具体结合不够,不能够起到以党员评价引领党员作用发挥的作用,以高校党员作用发挥为导向的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分类评价机制有待探索和完善。

三、基于PDCA 循环的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模式构建

PDCA 循环的模式是一个连续循环的科学过程,按照Plan(制定计划)、Do(遵照执行)、Check(检查反馈)和Act(处理问题)的流程应用于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之中。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中党员类型科学划分、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执行、建立科学分类评价机制、检查优化高校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与PDCA 循环理论的四个阶段是高度对应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提升质量的过程。基于PDCA 循环理论进行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模式构建,不断促进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整体质量。

(一)Plan(计划)-科学划分党员类型

Plan(计划)阶段是根据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党员类型的科学划分。“根据党员队伍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科学划分类别,根据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探索实施不同形式的教育管理”[6]。按照新时代高校党员队伍特点,以“身份—岗位—流动”3 个核心维度为划分依据,根据不同党员的身份、年龄、岗位、职责和特征等关键因素,将高校党员划分为教学科研型党员、管理服务型党员、学生党员、离退休党员、组织关系保留在校党员等5 类党员。教学科研型党员是指承担学校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在职教职工党员;管理服务型党员是指承担学校管理、服务等工作的在职教职工党员;学生党员是指全日制在校学习、有正式学籍的党员,不包括有工作单位、脱产学习或进修的党员;离退休党员是指离休干部党员、退休党员和内部退养党员;组织关系保留在校党员是指工作单位、经常居住地发生变动的,或外出学习、工作、生活较长时间,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学校的党员。

(二)Do(执行)-党员分类管理的具体过程

Do(执行)阶段即是在科学进行高校党员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在发展党员、学习教育、日常管理、作用发挥4个维度对高校党员的5个群体实施分类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型党员实施“骨干式”管理、管理服务型党员实施“标杆式”管理、学生党员实施“先锋式”管理、离退休党员实施“关爱式”管理、组织关系保留在校党员实施“连线式”管理。

分类发展党员。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思想入党,从源头上确保政治合格。实行差异化考察,分别明确各类人员发展党员的具体标准要求。除了政治标准等共性要求外,对教学科研型教职工重点考察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方面表现,对管理服务型教职工重点考察日常业务、服务师生等方面表现,对学生重点考察学业学术、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同时,要不断加强在高知群体中的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在高知识群体中的吸引力,可以采取发展计划指标单列、发展指标倾斜等办法进一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

分类学习教育。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特点,要结合其实际岗位特点和实际需求构建具有多样态的党员常态化学习教育体系。突出教学科研型党员的政治信仰教育、管理服务型党员的“窗口能力”教育、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针对离退休党员建立结对联系、送学上门等学习机制,针对组织关系保留在校党员构建网上学习教育体系,引导师生党员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探索将学习教育与岗位、专业等紧密结合,依托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创设符合党员需求的学习载体和平台,不断提高吸引力感染力。分类日常管理。完善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明确不同类型党支部针对党员管理的年度重点任务。因人制宜分类施策,对教学科研型党员建立业绩排行榜,对管理服务型党员实行定岗明责,对学生党员实施“党员领航工程”,对离退休党员建立关爱机制,对组织关系保留在校党员实行专人管理、专线联系、专项台账。完善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根据不同类型党员特点和需求,创新组织生活内容形式,通过党建微博、钉钉、微信等,探索开放式、互动式党内活动,切实增强组织生活的时代性、实效性。关心各类型党员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健全党内关怀、帮扶长效机制。

分类发挥作用。立足各类型党员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实际情况,分别在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成长成才、老有所用、爱国奉献等方面搭建平台,健全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结合党员的岗位实际、身体状况、思想水平、兴趣爱好等不同条件,针对性的设立不同性质和岗位的党员先锋模范岗,让每个不同类型的党员都可以发挥所长、发挥所学、发挥所能,立足自身来做贡献,这既是党员个人本身成长、生活的社会性需要,也是党员身份要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真正做到分类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高校的各类党员中,可以引导教学科研型党员争当“育人先锋”、管理服务型党员争当“服务先锋”、学生党员争当“成才先锋”、离退休党员争当“银领先锋”、组织关系保留在校党员争当“流动先锋”,自觉立足本职、积极创先争优。

(三)Check(检查)-建立科学分类评价体系

Check(检查)阶段是对高校党员分类管理教学科研型党员、管理服务型党员、学生党员、离退休党员、组织关系保留在校党员5 类党员在发展党员、学习教育、日常管理、作用发挥4 个维度进行分类评价。“全面推动党建质量评价对象的可监测性、可感知性与可测量性”[7]。教学科研型党员实施“骨干式”管理、管理服务型党员实施“标杆式”管理、学生党员实施“先锋式”管理、离退休党员实施“关爱式”管理、组织关系保留在校党员实施“连线式”管理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将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实施效果与设定的目标进行对照,检查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目标是否到达,是否实际提升了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质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是一个重要整体性参照指标,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跟踪检查执行效果,并及时总结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获取经验及存在问题。以“共性内容+个性内容”相结合方式,制定不同类型党员的考核标准,开展量化考核和民主评议,将结果作为干部任用、评优评先等重要依据。将教学科研型党员学术诚信不端、管理服务型党员违反廉洁自律、学生党员违反考风考纪、组织关系保留在校党员不参加党组织生活等设置为不合格“红线”,做好党员监督和组织处置。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四)Act(处理)-优化完善党员分类管理工作

Act(处理)阶段主要是根据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的检查和反馈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再处理,对整体的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再总结、调整和改善。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注重党员教育管理质量和实效,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根据Check(检查)阶段的反馈结果,系统总结成功经验,形成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和要求,供推广和参考。在其他高校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时,可以进行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对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检查出来的问题也应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备案,及时进行问题原因分析,并找出问题的解决和改善办法。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科学划分党员类型、党员分类管理实施的具体过程、分类评价体系、优化完善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四个阶段不是在一个循环之后就结束的,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对于提高党员教育管理有益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再进入下一个循环,对于出现的影响党员分类教育管理质量的问题,则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处理解决。一些在本循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也将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在下一个循环中再进行新的处理和解决,即现在进行的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PDCA 循环是在上一个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PDCA 循环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这一过程将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提升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质量。

猜你喜欢

分类管理工作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分类算一算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