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图景与实践要求

2024-01-23黄思樱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群众

黄思樱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排在“六个必须坚持”的第一位。“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开创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宗旨的光辉体现。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

政党对所代表主体的利益选择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政治前途,其利益观的核心问题是从谁的利益出发、以谁的利益为标准的问题。“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其他政党兴衰存亡的重要启示。

(一)“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立场

《共产党宣言》鲜明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即“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站在了整个无产阶级一边,肩负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追求和历史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初,就坚定贯彻《共产党宣言》关于建党的宗旨和原则,为广大工农阶层的利益发声和抗争。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其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因此,“人民至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立场。

(二)“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根深深扎进人民之中,为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自身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虽饱经磨难,但初心如磐,虽历经艰险,但信仰如炬。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我们可以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人民至上”就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

(三)“人民至上”是世界政党兴衰存亡的重要启示

苏共在拥有35万多名党员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拥有554 万多名党员时打败了法西斯,而在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时却亡党亡国。导致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严重偏离了人民立场,丧失了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资格。国外众多政党的实践表明,只会空喊口号、好高骛远的政党是得不到民众真正和持久信任的。此外,还有不少政党因缺乏治党治国的过硬本领,为赢得选举而在竞选中作出不切实际的允诺,在执政中又难以兑现,最终因失信于民而黯然落幕。而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其重要秘诀就是强调并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为全世界很多国家和政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事实上,只要心里装着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做出正确决策,确定最优路径,并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图景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但这些目标和任务总体上都是服从和服务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任务的。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人民至上”,为民而立、为民执政、为民谋利、为民兴业的奋斗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民而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勇敢地挑起了时代的重担,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险,相互扶持,和人民群众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与紧密联系。党深刻地认识到“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也是中国农民的根本问题,更是民心所向的突破口。1928 年,我们党领导的政权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的施行,让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从事实中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的,从而在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随后,土地革命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被极大激发。在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要求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他强调:“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寇的猖獗侵略,面对顽固派的封锁打压,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坚持减租减息政策,在满足战争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障“民生与军需兼顾”,赢得了人民支持。1947 年9 月,党颁布并实施《土地法大纲》,极大调动了农民进行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对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就是老百姓用小木船划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奋勇拼搏、冲锋陷阵,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因此,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民而立、为民而争,坚决地和人民站在一起,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从而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民执政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为民执政。党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健的政策措施,有条不紊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工农业生产。为制止因投机资本操纵而加剧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成功组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使得国营经济取得稳定市场的主动权。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物资调度、现金管理,初步建立起了集中统一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方针,全力恢复国民经济。1952 年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1956 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1953 年到1976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1%。在我国人口从1949年的5亿多增长到1976年的9亿多的情况下,同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从418 市斤增加到615 市斤。在这一时期,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伟大实践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民谋利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聚焦发展大计,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共同富裕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目标。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1978 年至2012 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 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的同时,各项民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民兴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始终将“人民至上”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真切表达,大力抓重点、抓实在、抓持久、抓组织,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解决了许多人民群众关切的民生难题,办成了许多人民群众期盼的民生大事。与此同时,党中央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组织开展了脱贫攻坚这场世所罕见的人民战争。经过多年接续奋斗,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得以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21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尤其是2020 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增长2.2%,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并将其体现在造福人民的大事小情,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祖国的事业成就斐然,人民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发展。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应始终坚持以人民的立场谋篇布局、以人民的利益担当尽责、以人民的情怀解难排忧、以人民的力量监督权力、以人民的智慧推进发展,最终引领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以人民的立场谋篇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求我们以人民的立场谋划高质量发展,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一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性是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符合中国人民愿望,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道路遵循。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勇毅前行,成为现代化开拓者、引领者。二是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深厚根基的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带领人民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塑造新经济格局的发展。为此,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着力推进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紧紧把握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继续创造历史伟业。三是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求我们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要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紧迫感、忧患感和责任感,主动识变、应变和求变,统筹抓好脱贫人口返贫风险、安全稳定风险、财政金融安全风险、生态安全风险、能源安全风险、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等防范化解工作,努力化危为机、开创新局。

(二)以人民的利益担当尽责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要求。一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定信念。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和信仰的认识,积极投身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伟大实践,在为民造福中建功立业,在追求人民幸福和自身奋斗价值的有机统一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二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艰苦奋斗。新时代的艰苦奋斗不是“穷则独善其身”,而是必须体现在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中。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求我们大力弘扬实干精神,为人民的长远利益艰苦奋斗。同时,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维护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同向发力。应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继续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以人民的情怀解难排忧

坚持“人民至上”,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必须以人民的情怀为人民解难排忧,把“人民至上”落到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点点滴滴之中。一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至上”,就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决策的最高准则。一切工作都从尊重最广大人民的意愿、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用决策的民主性保障科学性。要始终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尤其要深入到社会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群众矛盾,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二是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于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总结群众经验,在调查研究中提高领导水平、工作本领。我们要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同时,把握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让互联网成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心桥”。三是要回应群众关切。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必须精准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有预期的收入、更全面的社会保障、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超过客观实际好高骛远、吊高胃口、空头许诺,也不能畏难“躺平”,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真抓实干,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把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四)以人民的力量监督权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坚持“人民至上”,要着力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活动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一是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应大力打造全链条全方位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到民主选举全过程、民主协商全过程、民主决策全过程、民主管理全过程、民主监督全过程。推进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参与城乡社区民主管理、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社会组织民主管理,让人民的事人民管,人民的事人民办。二是持之以恒抓好党的作风建设。作风建设关乎民心向背,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抓早抓小抓重点,重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坚定不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让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保障作用,努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三是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三不”一体推进,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在实践中,要坚持细处着力与高处站位结合,“拍蝇”与“打虎”并重,持续加大惩治力度,持续深化标本兼治和培厚廉洁文化。

(五)以人民的智慧推进发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凝聚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非凡之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一是要坚持问计于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适应在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努力把加强顶层设计与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通过开门问策,网络问计,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基层经验等充分吸收,不断激发众人拾柴的心劲儿和披荆斩棘的干劲儿。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人民至上”,要鼓励人民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创新,始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三是让人民评判工作成效。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坚持“人民至上”意味着我们必须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工作的最高标准,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走进群众,从实际出发,把会上定的、纸上写的、嘴上承诺的,变成群众看得见、实实在在的举措和行动,实现公共政策与群众需求的双向奔赴。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