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

2024-01-23闫卓群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党际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闫卓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梳理其演进历程,总结其形成发展的重要经验启示,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更好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不断推动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开创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演进

新型政党制度孕育于我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确立于协商建国之际,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形成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和伟大创造性。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孕育与萌芽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深刻改变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走向,使新型政党制度在革命土壤中得以孕育。1922 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革命方针政策,随后在党的三大确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拉开了政党合作的序幕。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统一战线策略逐渐成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以“党外合作”方式进行第二次合作,并与其他爱国民主力量建立了广泛密切的联系,为后来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三制”的实践探索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团结合作的成功制度实践,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1948 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公布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与普遍支持,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楫笃行,为建立新中国贡献力量。可以说,“五一”口号为新型政党制度奠定了政治根基与合作基础,开创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光明前景。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正式确立与探索发展

从1949 年9 月新政协召开到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初期,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初创阶段和顺利发展时期。一是新政协顺利召开,新型政党制度正式确立。1949 年9 月新政协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得以明确规定,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架构初步搭建,意味着新型政党制度正式确立。二是党际关系逐渐规范。1950年3月,李维汉在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中对民主党派的性质作了初步说明,指出“它们都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此后,各民主党派积极投入革命和建设事业,在巩固革命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和发展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后,1956年2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指出“各民主党派已经基本上成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同年4 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准则,成为我国政党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坐标。三是主体建设不断加强。新型政党制度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完善自身组织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帮助各民主党派加强思想和组织建设。第二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了“民主党派要坚持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方针”,这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提供了遵循,进一步巩固了新型政党制度。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曲折发展

从1957 年反右派斗争错误扩大化到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曲折发展时期,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型政党制度初步遇挫。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性质作出了错误判断,把民主党派当作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来看待。这直接影响了民主党派正常工作的开展。二是多党合作事业有所恢复。1958 年夏反右派斗争基本结束后,中共中央开始对工作中出现的“左”的错误进行部分纠正,在此形势下多党合作关系得到改善。1958 年7 月的第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对待党外人士要讲“文武之道”,保持“一张一弛”,引导他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62 年4 月的第十二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重新强调,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重申了统一战线的长期性和重要性。三是多党合作事业陷入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政协和统战部门被迫停止正常办公,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遭到严重破坏,我国多党合作事业陷入停滞倒退。但多党合作制度并未在法律意义上被完全废除,这为改革开放以后新型政党制度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新型政党制度的恢复发展与逐步规范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是新型政党制度恢复发展与逐步规范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新型政党制度恢复发展。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重新阐释了民主党派的性质等基本问题,将其定位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并从制度层面对我国多党派合作的优越性进行了阐明。党的十二大将“八字方针”适时发展为“十六字方针”,这成为新时期处理党际关系的准则。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治概念,新型政党制度开始步入制度化发展阶段。二是新型政党制度步入制度化发展轨道。1989 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了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首次提出“参政党”概念,这是新型政党制度走向制度化的标志性文件。党的十四大将新型政党制度写进党章。此后,坚持并完善这一制度经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党的十五大,先后被写入宪法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并在党的十六大被列入必须长期坚持的十条经验。三是新型政党制度逐步规范。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新型政党制度的政策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具体机制持续完善。2007 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坚持完善这一制度,同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问世,首次对新型政党制度进行了系统阐述。

(五)新型政党制度的创新发展与日益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政党制度日益完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2013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使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更加明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政党协商”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协商民主渠道之首,促进了新型政党制度体系化建设。《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首次完整界定了政党协商的内涵,进一步规范了政党协商的内容、程序和保障机制,实现了政党协商有制可依,优化了新型政党制度的体制机制。

2018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概念,并阐释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特征及优越性,使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和话语体系建设加力提速。2020 年底,《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经修订完善,成为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重要法规依据。2022年6月,《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作为第一部规范政治协商的党内法规正式发布,对政治协商的方式、对象、内容、保障机制等作了明确界定,使政治协商有规可守,推动新型政党制度日趋完善。总之,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和伟大创造性,随着新型政党制度的日臻完善,其内在价值与独特优势将持续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新征程中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发展的重要经验

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演进表明,其形成发展是在世情国情党情等众多因素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之下实现的,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探索历程,其形成发展的重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障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存续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前提。在党的领导之下,新型政党制度在我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孕育而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逐渐规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走向完善。可以说,新型政党制度这一伟大创造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的魂之所在。

其次,坚持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一表述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新型政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历程表明,只有在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之下,新型政党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优势,反之新型政党制度的功能就会被限制,甚至失效。

再次,坚持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完善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能够确保新型政党制度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前进,使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发力,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

(二)坚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是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保障

纵观新型政党制度历史演进,其确立、发展和完善与统一战线密切相关。首先,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发展是以统一战线实践为基础,且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统一战线实质是实现阶级阶层的联合,统一战线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党派合作与协商,表现在制度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统一战线实践中创建发展了这一制度形式和组织形式。新型政党制度作为统一战线理论的实践结晶,体现了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契合了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要求,发挥着以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功能。

其次,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不断促进新型政党制度的规范完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发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作用,夯实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确保了新型政党制度的顺利运行。新型政党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同样也推动了统一战线制度化法治化建设进程。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型政党制度运行的价值遵循和根本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属性,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力量之源和发展遵循。首先,新型政党制度始终以人民主体地位为中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这一基本立场,决定了新型政党制度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真正做到以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新型政党制度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中心。新型政党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这一制度的人民性,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一致,发挥界别联系优势,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奋斗目标,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再次,新型政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满意,这是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检验的实践依据。新型政党制度正是坚持以人民地位、人民利益为中心,才在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得以建立,并以人民满意为检验准则,不断发展完善。总之,新型政党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色,具有西方政党制度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是对西方政党制度的超越与突破。

(四)保持和谐稳定的党际关系是新型政党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和谐稳定的党际关系是“在政党围绕执掌与参与国家政权、社会管理等政治实践过程中,政党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关系状态”,具体来说,在我国就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内部运行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种优化状态,是一种新型党际关系。这种新型党际关系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与新型政党制度一体多元的制度结构相符,能够最大限度兼顾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其反映在制度层面就体现为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与效能。

党际关系在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党际关系和谐稳定是新型政党制度顺利形成的前提条件与重要基础。在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对处理党际关系问题高度重视,通过建立统一战线积极争取与民主党派展开合作,以团结、抗战、进步为总方针,在政治上互相信任,紧密团结各民主党派,初步建立了和谐稳定的党际关系。和谐稳定党际关系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了多党合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夯实了基础。

其次,党际关系是否和谐稳定直接影响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状况。新中国成立之初,多党合作的新格局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同心并力,一道致力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创造性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准则,使党际关系不断规范,促进了新型政党制度的顺利发展。但当这种和谐稳定的党际关系缺位时,新型政党制度则会陷入曲折发展甚至停滞失效。改革开放以后,多党合作环境得到了改善,党际关系逐渐优化,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着力点

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和完善中展现优势、克服不足。新征程推进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新型政党制度行稳致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于新型政党制度历史演进的全过程,是新型政党制度开创发展、规范完善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焕发强大生命力、效能发挥更加充分的必然要求。

其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党对重大工作领导机制和重大决策落实机制,巩固党的领导的制度保障,使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更加充分发挥。

其二,要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改善党的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多党合作中处于领导地位,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制定的方针政策对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必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效能,使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强大向心力。

其三,强化多党合作意识,提高多党合作能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在政治上是领导关系,但同时又是亲密友党关系。在多党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应重视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主动提高多党合作意识和能力,构建和谐的党际关系。

(二)不断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切实提升履职意愿与能力

“中国共产党要持之以恒加强自身建设,民主党派也要持续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是有效履行职能的现实需要,是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一要着力深化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这决定着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方向与成效,是其自身建设的核心。民主党派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协同发展,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牢固树立政党观念,自觉承担使命责任。二要加强和注重民主党派作风建设。一方面,民主党派应把作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引导成员自我教育,提高思想素质和改进工作作风。另一方面,民主党派应恪守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的初衷,加强同所代表群体的联系,同时注重借鉴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三要稳步推进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这关系到民主党派队伍质量和履职效果,是自身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强化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建设,切实提高五种能力,同时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储备,推动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制度治党,规范完善民主党派组织运行需求的各项制度,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有效性,使制度建设更好保障民主党派各项建设。四要切实抓好民主党派履职能力建设,这事关民主党派作用发挥,是其自身建设的重要支撑。

(三)加快构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充分展现制度价值和影响力

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是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解释权、表达权和引导权”,其构建与提升是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能有效打破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不断增强我国制度自信,有力破解新型政党制度“失语”困局。

一是要遵循话语权生成逻辑。按照话语权生成理路,首先话语权本质是对经济实力的反映,必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其次话语权获得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要不断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彰显制度优势和效能;再次话语权提升与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及时占据宣传高地讲好中国故事。

二是要构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话语体系为话语权提供现实基础和学理支撑,一方面要巩固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已有的体系与概念,增强制度自信与制度认同;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本土化学术理论话语体系,用带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来阐释新型政党制度的规律性,使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与优势不断突显,同时要具备开放性和包容性,批判吸收有益政治文明成果。

三是要涵育中国特色政党文化。政党文化为话语权构建提供文化共识与重要动力,为话语权构建汇聚力量。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促进政党文化建设稳步发展,确保话语权构建正确方向;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推动政党文化创新发展,为话语权构建提供养料;要合理借鉴国外政党文化,增强我国政党文化包容性,丰富话语权构建的文化资源。

四是要加强新型政党制度的交流传播。构建话语权需要以交流传播为载体,提高新型政党制度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要创新话语表达与传播方式,将传统话语载体与现代话语载体相结合,主动占据国际话语权高地,推动话语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加强国际交流,扩大新型政党制度国际传播,使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了解新型政党制度。

(四)有效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制度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实行新型政党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作用”,不断提升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效能。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和保障,要强化人民政协中党的全面领导,注重政协党组的作用发挥,确保政治组织优势有效转化;要强化政协系统中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政治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最终发挥政协在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

二是要借助统战优势,紧扣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统战功能和优势,一方面应不断扩大代表性,广泛吸纳优秀人才,持续扩大团结面和联系面,加强政协委员履职培训,使人民政协实现人才集聚、力量汇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及时吸纳新兴阶层和特殊利益代表,提高代表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建立健全各种协商平台,提升政协委员的履职效果,最终发挥政协在新型政党制度中的凝心聚力作用。

猜你喜欢

党际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我国党际协商民主的时代价值及完善路径
增强党际协商实效性问题研究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党际协商在中国式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