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织“交”的经纬网 做好“融”的大文章
——锡林浩特市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4-01-23郭静娟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锡林浩特市交融民族团结

郭静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三项计划”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锡林浩特市立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实际,制定实施了《锡林浩特市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锡林浩特市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锡林浩特市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343”十项举措,推动“三项计划”落地落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搭建三个平台,创造“融”的新路径

(一)搭建主题交流平台。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以“一周两月”为契机,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活动共计70余场,开展“颗颗石榴籽,共筑同心圆”为主题的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和“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手拉手示范队会70 余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民族团结共筑中国梦,健康运动乐享亲子趣”亲子趣味运动会、“两笔字”比赛、演讲比赛等各类活动120余场次,覆盖师生4万余名。

(二)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实践磨练意志,实践增进友谊。锡林浩特市教育系统开发锡林浩特市课外实践活动基地、嘉沃源青少年劳动实践基地、锡林郭勒盟战狼军事拓展实践基地,全力搭建起中小学生假期课外实践活动平台,开展中小学生假期课外实践活动150 余次,让各族青少年在人文、自然、劳动、国防教育等社会实践大课堂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搭建结对共建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团结进步。搭建“手拉手结对共建”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锡林浩特市第十小学、锡林浩特市油田学校、锡林浩特市第十一小学等10 所中小学与正镶白旗、乌拉盖管理区、阿巴嘎旗等兄弟旗县共同开展“手拉手结对共建”教育教学结对帮扶活动,累计开展活动20多场,充分发挥了各自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建设方面的优势,有效促进各族师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优质高效协同发展。

二、实施四个“互嵌”,构建“融”的新格局

(一)实施空间互嵌。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为抓手,打造民族团结宣传栏、民族文化展板等200 余处,集中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润物细无声中精准滴灌在各族群众心中。宝力根苏木、爱民社区、华油社区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长廊,嵌入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和中华文化符号,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村规民约,营造各民族交融氛围。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守望相助”理念,将宝力根苏木传统那达慕景区改造升级为“‘守望相助’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各民族在空间上的相互嵌入,从空间上奠定了各民族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基础,树牢了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二)实施文化互嵌。加强各族群众文化交流,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嘎查、社区是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阵地。各苏木镇场、街道原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民族团结“心连心”全景式情景剧,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百姓大舞台文艺演出活动、“国家的孩子”民族团结故事分享会、“民族团结润民心,争做同心石榴籽”主题知识竞赛、“团结杯”全民运动会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134场次,引导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积极巩固嵌入式文化环境,进一步构筑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生活环境。

(三)实施服务互嵌。坚持以共同缔造各族群众美好的环境与幸福生活为主要路径,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结合基层的实际,完善民族工作三级网络,压实联络员责任,实现网格化管理,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各社区设立“民族团结促进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累计发放“两条例一办法”5000 余册,解决各民族流动人口实际困难400多个,社区各民族人口底数和需求台账具体到每个人。通过网格化管理,真正拉近了各族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四)实施区域互嵌。加强与毗邻地区优势互补、互促共进,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锡林浩特市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创共建活动,两地民委、教育局、文体局、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和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镇共同签订了联创共建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和特色,共同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增强各族群众情感互动,逐步实现两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嵌入,巩固“中华民族一家亲”大好局面。

三、探索三种模式,激发“融”的新动能

(一)探索“旅游+民族产业”。深入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各类文化遗产,设计、研发以锡林浩特市旅游景区、蒙古马文化、蒙古包等为原型的旅游文创产品“锡林好礼”,充分体现锡林浩特市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特色。发展夜间经济,促进旅游消费,自今年6 月份开始,在马都景区、元和建国饭店、蒙古丽宫、国际商贸城、首放·锡林郭勒奶酪文化产业园等城市的“东西南”五个区域分别启动夜经济系列活动,打响锡林浩特夜市品牌,让来锡各族游客真正体会到“享受草原、乐在草原、吃在草原、玩在草原”,在感悟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增进彼此了解、相互团结。

(二)探索“旅游+文化发展”。举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2023 锡林浩特市消夏文化节,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幸福锡林浩特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截至目前已开展30 场演出,观众人数达7 万人(次)。成功承办“相约草原·遇见那达慕”内蒙古自治区第33届旅游那达慕,举行了男儿三艺比赛、草原游客三项赛、少年那达慕、草原足球邀请赛等锡林浩特市系列赛事活动,吸引10 万多名各民族游客到锡林浩特旅游,通过旅游讲好锡林浩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同时,在主会场搭建“艾里群”展示展销区,通过“文创+非遗”传统技艺与商业开发的双向奔赴形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文化认同“强”起来。

(三)探索“旅游+文化传承”。立足地域特点,发挥传统文化优势,组织参加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内蒙古体验区展演活动,展示金银錾刻技艺等非遗项目。组织举办非遗手工艺技能大赛,来自全区各盟市400 余名参赛者齐聚一堂,相互切磋绣艺、交流经验,让非遗文化更加贴近大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成功举办第四届“哈扎布杯”蒙古族长调、潮尔道大赛,来自区内外70 余名长调、潮尔道爱好者参赛。组织开展非遗研学体验、课外实践等活动,让非遗资源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打造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进一步展现中华民族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项计划”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新思路、新举措。下一步,锡林浩特市将进一步把实施“三项计划”作为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的有力抓手,建立健全“三项计划”实施的长效机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运用新兴技术,创新宣传方式,大力宣传“三项计划”的重要意义、先进典型和显著成效,讲好锡林浩特“三交”故事,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锡林浩特市交融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之歌
真美
锡林浩特市火山地质公园平台山顶近地面大气电场变化特征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Problems Faced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锡林浩特市地区教师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交融的独特优雅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