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呼和浩特人民心中

2024-01-23娜慕罕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呼和浩特民族团结共同体

娜慕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增强文化认同,以有形、有感、有效为抓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呼和浩特人民心中。

一、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增强文化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如今我们使用书写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我们口中念着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几千年前至圣先师的话语。五千多年的共同历史记忆丰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华入夷则为夷,夷入华则华”就是以文化为基础建立起的共有精神家园,这样强烈的文化认同将中华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缺少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就无法建立起共同的精神家园,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华民族,就不会凝聚起强大的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

中国56 个民族情感相通,血脉相连,互相帮助,团结和睦。国外学者惊叹于这种“惊人的统一”,称之为“中国神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的强调要不断强化“五个认同”,而其中最深层的认同是文化认同,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认同是各民族情感亲近和认同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我国各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障。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家园,只有建立起了共有精神家园,解决了文化认同的问题,才能不断加强和巩固对中华民族、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有形有感有效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从有形、有感、有效上下功夫。让民族工作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

(一)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之举

有形就是让载体实起来。“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呼和浩特市是一座具有2300 多年历史的古城。1986 年,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她北亘阴山,南濒黄河,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在这里碰撞与交融。自古以来,它便是中国北疆一个非同凡响的焦点地区。呼和浩特地区历代建造了共87 座古城,在这些古城中,虽然大部分建筑已经成遗址,但其昔日独有的风貌仍在诉说着塞外名城民族团结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云中城”为它拉开了草原城市的帷幕,这是汉、匈奴、鲜卑、羌等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相互往来的地区,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盛乐城”源于拓跋鲜卑的南迁建都,公元一世纪,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北端的嘎仙洞出发,一路南迁,于公元258 年到达这里,140 多个鲜卑姓氏从那时改为汉姓,比如现在常见的元、李、陆、窦等。“盛乐城”存在着非常发达的青铜文明,说明当时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上的交流是非常频繁的,更重要的就是中原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发达的青铜文明已经逐渐北移到中国的边疆地区。“丰州城”是辽王朝在西南部兴建的一座军事重镇,金元两代相继沿用。丰州城内的白塔内壁留下了诸多墨书题记,时代最早的题记是金代,数量最多的是元代,题记者所使用的文字有汉文、八思巴字、契丹小字、西夏文、藏文以及古叙利亚文等多种民族文字,内容非常丰富。可见,元代时期的丰州城就是一座南方和北方以及中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融汇集之地。“归化城”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明代音译为“库库和屯”,为蒙古语,“青色的城”之意。是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与其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兴建的,明廷赐名为“归化城”。归化城是蒙汉两族互通交融的历史见证,蒙汉人民在这里交往交流,铸造了一座民族团结和睦,各民族人民和平友好的塞外名城。“绥远城”是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在归化城东北兴建八旗官兵驻屯的新城。绥远城是清代内蒙古最重要的政治中心,由此产生的军府制度保持了辖区近180 余年的社会繁荣和安定。绥远城将军的事权统一,对巩固清朝在漠南蒙古的统治,促进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北疆的边防和安全,遏制沙俄的侵略势头,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便于中央政令的贯彻和执行,有利于清廷对蒙古地区的直接管理,稳定了蒙古地区的社会秩序,使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从而加强了蒙地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如今的呼和浩特是一座兼具历史与现代的塞外名城,一座座古城,一个个古迹就是一所大学,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增强文化认同,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以时代精神激活文物古迹的生命力,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建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使之成为讲述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推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课堂。呼和浩特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大青山脚下、黄河岸边这片神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座历史古城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如今民族团结的宝鼎仍屹立在呼和浩特的土地上,越是了解呼和浩特的历史,越是明白这是一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烙在血液中的城市。

(二)融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感之法

有感就是让共鸣强起来。呼和浩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革命运动的发源地,是内蒙古抗日斗争的主战场,是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和平起义运动的重要地区。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以乌兰夫同志为代表的一批蒙古族进步青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是独一无二的。1923 年39名土默特蒙古族青年进入北京蒙藏学校学习,李大钊多次到蒙藏学校开展工作,向他们介绍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1924 年下半年开始,这些青年陆续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坚强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呼和浩特地区一大批蒙汉各族青年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这在内蒙古其他地区是绝无仅有的。一百多名蒙汉各族青年爬过大青山,渡过黄河,向着心中的理想圣地延安前进,学习文化知识,参加革命斗争,很快成长为中共开展少数民族工作,领导蒙古民族解放斗争的骨干力量。延安民族学院也成为抗战时期一批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革命干部成长的摇篮。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乌兰夫等一大批共产党人率领内蒙古各族人民走上了民族解放之路,创建了党领导下的内蒙古自治政府,为全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辟了先例,这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是独树一帜的。1947 年5 月1 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标志着内蒙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实现了蒙古民族长期以来渴求民族解放与自治的愿望。

如今的呼和浩特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之下,无数草原儿女沿着革命烈士光辉的足迹,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继续播撒红色种子、传播红色声音、赓续红色血脉。这样厚实的红色文化,能够滋养政治认同。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增进“五个认同”。共同的红色历史记忆能够激发“团结就是力量”的共鸣。这些革命英雄事迹、革命精神的遗址、场馆、纪念日、文艺作品等,强烈地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身份标识。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人物,将红色文化的认同上升为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一系列政治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丰富的史实和鲜活的事例,是那一代呼和浩特地区青年人的革命故事,他们的故居、后代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革命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不断增强呼和浩特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

(三)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之果

有效就是让氛围浓起来。新形势下,要用市民喜闻乐见、便于参与、乐于参与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吸引他们,让市民当主角,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进呼和浩特地铁一号线列车,红色的玉龙造型手环格外惹眼,它的灵感来自于一件出土于内蒙古的国宝级文物——中华碧玉龙。半圆环的形状,卷曲的弯度,触碰之间,仿佛与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交握、交融。走进新城区团结小区社区,民族团结长廊格外引人注目,长廊里展示的宣传标语、宣传展板、墙体彩绘,都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氛围。在团结小区的活动中心,传来一阵优美的歌声,那是小区的合唱团在进行排练。合唱团里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多个民族,彼此之间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照、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走进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历史文化广场、塞上老街正在举行非遗集市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态灵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个非遗美食、非遗文创等如火如荼地展示售卖中,让人们零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促进文明交流借鉴,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呼和浩特市通过开展主题宣讲、流动宣传、“石榴籽课堂”、小小讲解员活动、文化展览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和形式,立体化的宣传教育体系,扩大覆盖面,将新兴媒体和传统传播渠道有机结合起来,线上与线下双向推进。运用当今社会泛在学习、移动微型学习、碎片化学习、定制学习、沉浸式学习等在即时性、便捷性、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各类平台,采取多种形式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真正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气氛充盈整个社会。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在呼和浩特人民心中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汇聚呼和浩特各族人民之力,号召呼和浩特市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吹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结号,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呼和浩特人民心中。

(一)紧紧围绕、毫不偏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紧紧围绕、毫不偏离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

1.全力推动首府民族工作走在前、作示范

市委始终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第一时间学习传达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巩固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将民族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工作责任制,纳入呼和浩特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方位监督考核全市各地区各部门民族工作开展情况,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全力推动首府民族工作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2.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对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召开专题培训班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核心课程;组织培训、辅导讲座、专题研讨等,真正做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对各族群众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利用全市电视、电台、报纸作为重点宣传途径,利用新媒体、主题宣讲、举办各类活动等作为宣传工具。对全市青少年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出台《在全市青少年中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深入持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2021-2025 年)》,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印发《呼和浩特市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推行使用三科统编教材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方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深入挖掘、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细致入微地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诸多方面。呼和浩特市命名首批10家单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术成果,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提供智力支持。深入挖掘、充分利用驻呼高校、研究机构和展陈场馆等单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资源禀赋,用好这些载体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展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深入改造已有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充实展陈内容、改进展陈方式,精选一批凸显中华文化特色的经典元素,应用在城市建筑、文体广场、旅游景点中,把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催生共同的情感体验,激发各民族的情感共鸣,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用心打造一批主题雕塑、主题公园等文旅融合基础设施,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意义。使这些载体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动阵地、重要载体,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催生各民族精神相依的家园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共同的政治责任。要根据宣传对象的不同,确定宣传内容和方式,分级分类进行专题培训。要在宣传教育过程中,注重面向基层一线的宣传教育。把宣传教育与各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与各族人民群众的心理期待结合起来、与各族人民群众的民族情感结合起来,使宣传教育更好地贴近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

呼和浩特市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以民族工作、民族政策为主题讲专题党课;在市级媒体和各单位微信公众号开设“民族团结一家亲”专栏;以节日为依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广大居民切身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举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为主题的2023年“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活动,结合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工作要求,聚焦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立足首府实际,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向更大广度、更深层次宣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以实际行动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首府力量。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需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要把中华各族儿女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形成强大的向心磁石效应;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形成强大的同频共振效应;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赓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让中华文化这棵大树根深干壮、枝繁叶茂,形成强大的文化聚合效应,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在文化上兼容并包,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守正创新,共创文化繁荣,我们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维护者,我们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建设者;我们在情感上相互依存,在共有精神家园中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我们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者,我们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推动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猜你喜欢

呼和浩特民族团结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呼和浩特之旅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工商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操作实例
呼和浩特
美丽的呼和浩特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