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模态和叙事话语的学习强国平台“一带一路”纪录片分析

2024-01-22波,周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叙事学纪录片话语

徐 波,周 晔

(乐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学习强国平台上的“一带一路”纪录片作为一种多模态和叙事话语形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然而,在学术界,对于该纪录片所采用的多模态和叙事话语的系统性分析仍然相对有限。因此,本文旨在基于多模态和叙事话语的理论框架,对“一带一路”纪录片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其叙事行为、叙事策略以及多模态话语特点。通过对纪录片中声音、图像、语言等多模态符号的分析,旨在揭示纪录片在再现意义、构图意义和互动意义等方面的特点,以及纪录片中中国话语的传播机制。

学习强国平台的国际栏目下有6 集“一带一路”纪录片,分别是《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和《筑梦丝路》。这些纪录片记录了国内外60 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故事,通过普通人物的小故事视角来阐述国家的大战略,用事实和事例证明了“一带一路”并不是中国独自进行的一曲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的宏大主题。

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在对“一带一路”纪录片的分析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多模态、视频传播特点与效果以及话语国际认同等角度,而缺乏对其进行多模态和叙事话语分析。

众所周知,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找到丰富的图像、声音和语言等多模态符号资源。同时,纪录片也具有宣传的功能和目的。因此,从多模态叙事学的视角对“一带一路”纪录片进行分析具有非常必要的意义,可以揭示其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深入分析其多模态话语的特点,并解释纪录片话语传播的机制。

本文关注纪录片中的多模态表达,探究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在纪录片中的呈现方式,同时分析纪录片的多模态话语特点,以更好地理解纪录片的传播机制。通过这项研究,希望能够为学术界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关于“一带一路”纪录片的分析,丰富多模态和叙事话语研究的领域,并为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

此外,本文尝试将语言学理论和新闻传播理论相结合,拓展语言学与新闻传播的交叉领域研究,并为话语分析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通过此类研究,希望能够深入理解“一带一路”纪录片中多模态和叙事话语的运用方式,以及其对于中国国家战略的传递效果,从而推动该领域的学术探索和理论发展。

一、多模态叙事话语分析的发展

传播学家Walter Fisher 在20 世纪提出了叙事学(narrative paradigm)的范式。Fisher[1]认为叙事学范式主要是指能反映出跨学科学者们所共享的某种现存观念,特别是和叙事性相关的观念。

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新闻报道当中存在的共同叙事性元素。齐爱军[2]认为,新闻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文本,其研究方法是综合运用话语分析,对新闻的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进行研究。新闻叙事学的三种主要理论框架包含新闻叙事文本和话语结构、新闻叙事行为以及策略研究。新闻叙事文本呈现出连续开放的特征,其话语结构是完整的、有重心的;新闻叙事行为体现为传递真实可靠、全面完整的信息,并以风格叙事和话题叙事为主导;在新闻叙事策略研究中,风格叙事主要包括细节策略、场景策略、视角策略;话题叙事主要包括平衡策略、语词倾向性策略、消息来源策略、叙事结构选择策略和媒介包裹策略。

赵玲,程鑫颐[3]对“一带一路”微视频《大道之行》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他们运用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模态分析《大道之行》在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所体现的中国形象,探讨在数字媒体背景下,社会符号学视阈中中国文化在中国形象“自塑”过程中的作用。陈岳芬、李珂[4]对“一带一路”短视频传播特点和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短视频具有周期性特点,发布渠道以网络视频为主,手机短视频为辅。马安妮、周丽[5]以“中国一带一路网”丝路时刻短视频为例,探讨了中国话语如何得到国际社会认同。贾文山、卢芳珠[6]从学科建构(理论学科、应用学科);语境层面(全球中国学、中国全球学、战略文化,元宇宙等);元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天下体系、汉语哲学)构建了新全球叙事学的学科框架。韩艳方[7]认为,尽管多模态协同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但对于其系统性的探索仍相对不足。他从系统功能视角出发,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模态协同进行了多维分析。研究发现,模态之间的协同表现在语境、符号分工、符号可供性、表达通道和媒介等方面。这些方面体现了模态协同在非物质性与物质性之间的连续性,以服务于多模态话语的目标。

近年来,多模态话语分析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Kress,G.&T.van Leeuwen[8]构建了视觉语法理论框架,其理论基础是韩礼德(Halliday,M.A.K)的系统功能语言学[9]。他们认为图象和文字说明是有联系的,两者之间具有互补的关系,视觉结构生成现实世界各种图像,并表达意识形态。朱永生[10]探讨了多模态话语的产生、定义、性质、理论基础、内容、方法和意义。张坤坤[10]把多模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进行了比较,梳理了西方学者在两者研究上存在的争议和分歧,并展望了两者未来的研究方向。以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以李子柒系列动态视频为语料,桑修月[12]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视角,分析了李子柒系列视频中多种符号模态间如何构建互动意义。张德禄、赵静[13]探讨了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是否需要分析多模态语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国内外学者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对“一带一路”短视频的传播、微视频的特点和传播效果进行了探讨,有新闻传播领域学者对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一带一路”的传播和中国话语构建进行了分析。从多模态叙事学视角对“一带一路”纪录片进行分析很有必要,是一个拓展语言学和新闻传播交叉学科的一次有益探索。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多模态叙事话语分析的基本框架见图1。

图1 多模态叙事话语分析框架

该理论框架把新闻叙事学和多模态话语进行融合,主要包括了五大要素:叙事行为、叙事策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其中,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属于新闻叙事学层面,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属于多模态话语层面。

二、“一带一路”纪录片的多模态叙事话语分析

(一)“一带一路”纪录片中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分析

1.纪录片的再现意义分析

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再现意义是通过叙述形象和概念形象来实现的。叙述形象主要包括行为过程、反应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和转换过程。行为过程指的是通过视觉符号来展示人物的动作和行为,如人物的姿态、移动和手势等。反应过程则是通过面部表情、体态等来揭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言语过程指的是通过语言的使用来表达人物的观点、意图和交流。心理过程则是通过内心的独白、回忆和想象等方式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转换过程是指通过剪辑、场景变换等方式来转换不同情节和时间段[14]。

除了叙述形象,概念形象也是再现意义的一种表达方式。概念形象主要通过类别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来实现。类别过程是通过分类和归类来表达事物的属性和关系。例如,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通过将不同国家、不同人物或不同事件进行分类和归类,展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分析过程则是通过解剖和分析来阐述事物的结构和机理。例如,纪录片可以通过解释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模式和政治关系,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方式和对各方的影响。象征过程则是通过符号和象征的使用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例如,在纪录片中使用特定的符号或象征来代表“一带一路”倡议的和谐、互联和繁荣。

纪录片的再现意义主要通过“路”这一核心主题来实现。比如第二集《互通之路》中不同的商品和物品的运输通过陆路和海运来实现,比如始于重庆的中欧班列,承担了把笔记本电脑运往欧洲的功能,因此,笔记本电脑象征着中国制造的商品之一,与古代的丝绸等产品一样,现代中国制造销往世界各地。同时,老挝基本没有铁路,其境内只有3.5 公里长的铁路,需要修建铁路,这与中国境内高速铁路里程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承担了土耳其境内的190 公里的高速铁路修建工程,象征着中国基础设施技术实力雄厚,带来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繁荣。

在第三集《光明纽带》中,电力短缺问题困扰着巴基斯坦和几内亚等国家。巴基斯坦经常停电,商场、政府机关、学校等都配有发电机。几内亚城市克拉克电力短缺,孩子们借助路灯温习功课,反映出几内亚国内电力极度短缺。这些视频的象征意义在于中国与这些海外国家开展合作,新疆的电器公司制造变压器等产品远销海外,运到巴基斯坦,中国建设者协助巴基斯坦建设者建造国内最大的水电站,还建设了卡西姆港燃煤电站,解决照明问题。该集纪录片通过中国隧道工程先进的掘井设备、水利水电工程、运输等画面,呈现了一片繁忙的工程建设景象,通过大型设备的发出的声音,设备的特写镜头,来叙述中国形象,展现中国的基建实力,给受众形成听觉和视觉上的冲击力,这不仅树立了中国是一个基建大国,更是一个基建强国,可以帮助巴基斯坦解决电力基建,树立了中国的正面大国形象。

第六集《筑梦丝路》中,来自中国、俄罗斯、格鲁吉亚、乌克兰的360 名演员通过具有浓厚民族气息和恢弘奇幻的舞蹈表演来展示丝路文化。纪录片通过采访格鲁吉亚演员乔特内和俄罗斯演员安娜来展示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服装,通过演员的话语来实现言语过程。在演出中,西域的史诗与梦境在空间表演中得以重现,纪录片通过丰富的色彩、奇幻的场景,让冰山雪峰、沙漠胡杨、洞窟飞天、楼兰古城等复原了丝绸之路场景,通过场景的不断转换来实现时空的互换。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商业往来。马可波罗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撰写了《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描述了让西方世界向往的中国。唐朝唐玄宗天宝十年,一个叫杜环的人来到撒马尔罕,一个被唐朝人誉为“大食”的阿拉伯帝国,他见证了中国的纺织和冶炼技术在当地的流传过程。回国后,他撰写了《经行记》,书中记录了西亚、北非的地理、物产和民族风俗等资料,这些信息非常宝贵,为后人研究西亚、西非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书籍记录,纪录片呈现了两人所描述的中国、西亚和北非,中国和西方的形象通过行为过程和书面记录的形式得以展现。

福建泉州的清真寺见证了泉州的辉煌与沧桑,清真寺里曾经居住着上万名外国商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长眠于清真寺。泉州所发现的墓碑上镌刻着古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预示着泉州不仅是各国商人的港埠,还是各种文化交融汇合的港口,纪录片中所呈现的墓地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直接证明,这部分主要是通过象征过程来实现泉州的概念形象,该部分通过言语过程和象征过程来体现叙述形象和概念形象,从而实现纪录片的再现意义。

2.纪录片的互动意义分析

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互动意义主要通过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来实现。接触是指人际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主要通过需求和提供来实现。需求是指人们在互动中对信息、资源或其他方面的需求,而提供则是指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或动作。在纪录片中,接触可以通过观众与纪录片中的人物、事件或场景建立联系和共鸣来实现。观众通过观看、倾听和参与,在接触中获得信息和体验。

社会距离涉及互动中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非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层面的社会距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在互动中所处的社会关系。在纪录片中,涉及到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合作关系或权力关系等。社会层面的社会距离则是指个体与社会机构、社群以及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纪录片通过展示不同地域、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展现互联互通的主题和意义。非个人层面的社会距离则是指个体在互动中与非人类元素(如自然环境或技术)之间的关系。纪录片通过展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以及科技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互动的多层次和多维度。

态度是指在互动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和立场。主观态度是指个体在互动中表达出的个人情感和观点。观众对纪录片中的人物、事件或主题的态度和反应,可以通过情绪表达、评论和评价等方式体现。客观态度则是指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所形成的看法和立场。纪录片通过客观的数据、专家的解释和科学的观点,呈现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客观评价和理性分析[14]。

纪录片中互动意义主要通过记录片解说者、60 多个普通人物的近镜头特写和所说话语来实现。比如,第二集《互通之路》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托马斯萨金特的近镜头特写,正是互动意义的体现,他对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进行了积极正面评价,他认为中国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领导者。视频从第三者话语中印证了中国的基建实力,与受众形成话语上的直接互动。

在第六集《筑梦丝路》《千回西域》丝路文化展演之前,纪录片采访了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两位演员,他们对丝绸之路贸易和中国做了积极正面的肯定性评价,与观众形成了语言上的互动。同时,两位演员的语言也是对信息需求的回应,属于主观态度,与观看纪录片的观众形成了互动。

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和中国的杜环通过撰写《马可波罗游记》和《经行记》对推动中西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两本游记的形成,通过书籍与观众形成互动,与两本游记的读者形成阅读经历上的互动。

在第三集《光明纽带》中,纪录片通过大型机器诸如挖掘机和掘进机的轰鸣声来凸显声音符号,通过特写精确定位系统来保证工程锅炉的误差小于2 毫米,这里通过巴基斯坦的建设者发出OK 的手势和声音语言来体现与观众的互动,这部分通过社会距离和态度来实现纪录片的互动意义。

3.纪录片的构图意义分析

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构图意义主要通过信息价值、凸显和框架来体现。信息价值是指构图中所包含的信息的重要性和价值[14]。左边和右边的构图常常被用来传达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左边通常被认为是熟悉或已知信息的一侧,而右边则暗示着新的、不确定的信息。这种构图方式可以帮助观众建立对纪录片中所展示信息的认知和认同感。

顶部和底部的构图则主要传达虚构和真实的信息。顶部通常与理想化、幻想和梦想等相关联,而底部则更接近现实和实际情况。通过运用这种构图方式,纪录片有效地引导观众对所呈现的信息进行评估和理解。而中间构图则是将重要的核心信息放在中心位置,而次要信息则放在周围。这种构图方式帮助观众更清晰地抓住关键信息,并构建信息的层次结构。凸显主要通过大小、颜色、语调、焦距、视角、重叠和重复等来实现。框架主要是使用线条和主线来实现[14]。

在纪录片中,构图通过将重要的信息放在突出和显眼的位置,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强调该信息的重要性。构图意义主要通过第二集《互通之路》中哈萨克斯坦的“光明大道”计划、蒙古国的“草原之路”计划和印度尼西亚的海上高速公路、跨海大桥、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公路在视频中的位置,这些国家的道路都放在视频的底部属于真实信息,同时在叙述不同国家的修路计划时,为了凸显公路的颜色多样,使用了远景图,这样使观众能看到全景。

第六集《筑梦丝路》中《千回西域》的丝路文化展演,有来自中国、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360名演员的演出,纪录片中重点采访了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两位演员,时间从2 分45 秒到3 分15 秒,都是通过近镜头和鲜艳的颜色来凸显,两位演员位于视频的中部是核心信息。泉州清真寺的轮廓呈现通过由右向左的远镜头呈现,而墓地的呈现刚好由近及远,凸显了重要信息,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部分通过凸显、框架和构图来实现纪录片的构图意义。

(二)“一带一路”纪录片的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分析

新闻叙事学主要从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角度来分析新闻话语。6 集纪录片通过“命运”“路”“纽带”“通途”“金融”“丝路”六个不同主题进行叙事,六个不同主题通过“一带一路”来实现互通互联。比如,在第二集互通之路中,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历史上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通过陆路和海路与中国建立交通运输网。非洲移民的拿着手机渴望信号,表明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人民渴望沟通,渴望信号。纪录片的叙事行为通过10 多个第一视角和60 多个第三者的视角传递真实可靠、全面完整的信息,并以话题叙事为主导,展开叙事行为。

新闻叙事视角策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亲历者是记者自己,把对现场切身观察感受写出来。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会增强,从而使读者产生亲近感、认同感。第二种是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记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客观地记录周围所发生的事件,隐藏自己的个性。这种角度会让受众对事件有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第三种是第三者的叙事角度。通过第三者的叙述将时间凝固在某一时刻,通过第三视角让现场复原,从而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并获得具体印象。6 集纪录片叙事视角占比统计情况为,第一人称视角占11%,公众代言人视角占14%,第三者视角占75%。从统计中不难看出,“一带一路”纪录片主要通过第三者视角(占75%)和公众代言人视角(占14%)来进行新闻叙事。其中,第三者视角所占比例最大,第三者视角主要是通过讲述或评价,传递出真实和客观的信息;公众代言人视角位居第二位,增强了信息传统的公信力和说服力。

三、结语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和新闻叙事学理论,我们构建了一个多模态叙事话语分析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五个主要分析要素,即叙事行为、叙事策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以多模态话语和新闻叙事学为理论基础,选取了学习强国平台国际栏目下的“一带一路”6集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分析了这些纪录片的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同时,基于纪录片中的声音、图像、语言等多模态符号,从再现意义、构图意义和互动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了纪录片所呈现的多模态话语特点。通过分析,发现纪录片主要采用客观事实叙事,并通过第一人称、公众人物和第三者的视角来传递真实可靠的客观信息。同时,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带一路”的互融互通功能和意义,纪录片采用了话题视角来强化这一倡议的远见和重要性。纪录片通过普通小人物的视角来解释国家大战略,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走向未来之路。

通过对“一带一路”纪录片进行多模态叙事话语分析,把语言学理论与新闻传播理论相结合,拓展了语言学和新闻传播的交叉界面研究,丰富了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本文解释了“一带一路”纪录片中中国话语的传播机制,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猜你喜欢

叙事学纪录片话语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