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整合型课程设计与实施效果
2024-01-22邰玉蕾金大智陈悦青杨珺
邰玉蕾 金大智 陈悦青 杨珺
1杭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化学教研室,杭州 310053; 2杭州医学院浙江省生物标志物与体外诊断转化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53; 3杭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微生物学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研室,杭州 310053; 4杭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免疫学与临床免疫学检验教研室,杭州 310053
中共十九大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1],教育部提出了应对医学领域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变革的“新医科”建设[2],这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3]。“新医科”建设要求注重医学交叉学科的“新理念、新背景、新前沿”,同时关注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和立德树人成效[3],将“医德医风”等医学类课程思政教育渗入到各个教学环节[4]。专业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能够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阅读和翻译相关专业英文文献,运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层面的交流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目前,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基于“传统三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蕴含的前沿进展不足,多媒体教学方式未能解决专业词汇难记、难学,实际应用场景偏少,课程考核缺乏挑战性,课程思政融入生硬等突出的教学痛点和难点[5],既无法匹配“新医科”和“课程思政”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层学习(deep learning)[6]能力。深层学习是一种基于自身学习经验,以自身能力发展为动机,注重理论知识原理和实践应用之间的关联,并能够进行反思的一种学习方式[7]。何玲、黎加厚[8]认为,深层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联系与建构、迁移与应用,而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和有效的过程性评价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层学习的能力。若能够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实现深层学习的教学目标,同时与课程思政教学紧密融合,无疑将有助于“新医科”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美国著名课程设计专家L.Dee.Fink于2003年提出的整合型课程设计模型(model of integrated course design,ICD)[9],其核心思想是基于“有意义的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进行课程设计。对知识基础、知识应用、知识整合、人文、关心和学会6类学习目标不进行等级化分层,而是基于整合一致原则通过课程设计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深层学习能力[10],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将其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11],注重人文素养和价值导引作用。显然,这些都与“新医科”和“课程思政”的要求相吻合。我们认为,利用 ICD进行专业英语课程设计,有望解决其教学中存在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有利于创设专业英语的应用情景,结合具有挑战性和高阶性的教与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层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专业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1 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整合型课程的设计
1.1 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整合型课程的设计流程
为了实现专业英语课程深层学习的教学目标,我们首先通过收集相关信息确定情景因素,基于反向设计原则确定学习目标,进而设计反馈、评估程序和教学活动,最后基于整合一致性原则将上述4部分内容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做到互相促进和支持,构建动态闭环式的课程设计[10]。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杭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整合型课程设计流程
1.2 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整合型课程的设计内容
1.2.1 基于整合一致性原则确定课程设计的情景因素 情境因素是指教学设计者需要考虑到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学生的背景特征(如文化、社会经济背景、语言能力等)、学习环境(如教室设施、课程时间、教学工具等)、学习目标和任务等方面的信息。教师首先应当根据学生、教师和专业的特点,调查诸如在学习目标、反馈和评估、学习活动等方面存在的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其相互联系,进而确定课程设计的情景因素,以使教学更加有效[9]。因此,本文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杭州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选修专业英语课程的2018级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9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对本研究内容均已知情同意。在专业英语课程开课前一周,通过问卷星向其发送自制调查问卷,学生采用匿名方式答卷。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 90.0%。问卷共设置4个开放性问题:自身英语水平的评估、专业英语学习内容的认知、学习专业英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期望、专业英语学习对自身专业英语能力提升的诉求。通过SPSS 23.0软件对调查问卷内容进行文本分析、词频分析和主题分析。初步调查问卷主要是进行文本和主题分析,采用开放形式的问卷调查是因为其更具灵活性,能够使被调查者更为自由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将上述开放性问卷的质性分析结果与我校师生特点、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定位,以及学院、专业、学校对课程教学的要求和课程的痛点难点相结合,确定了课程设计的情景因素。具体内容详见表1。
表1 杭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确定的专业英语整合型课程设计的情景因素及其具体内容
1.2.2 确定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目标 基于情境因素的确定和有意义学习目标分类,结合专业背景知识、专业行业发展前沿、国家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设定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并指向高阶思维,在目标设定的过程中充分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具体内容详见表2。
表2 杭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确定的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目标
1.2.3 构建促进学生深层学习的教学反馈与评估体系 构建多元教学的反馈和评估体系,通过交互反馈促进知识深化从而促进深层学习。首先,课前通过发送调查问卷进行前瞻性评估,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以及个人期望,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其次,在课中和课后通过微助教课程平台发送课程在线测试、课后系列章节词汇在线测试、章节性英文总结报告、根据实验报告内容撰写英文研究论文、查阅文献撰写中文综述等进行过程性考核。再次,通过微助教课程平台发送过程性教学效果评价的调查问卷,学生以匿名方式在线答卷。采用等级导向型评价量表的构建原则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授课态度与学习效果、课堂点答与口语锻炼、授课方法与授课内容、课程考核方法、课程项目作业的学习效果5个维度及其25个条目,采用Likert 量表5级评分法,设置“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5个选项,分别赋值1~5分。采用 SPSS 2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克朗巴赫系数校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得出克朗巴赫系数为0.991;用KMO 和 Bartlett 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得出KMO值为0.852、巴特球形值χ2为7 553.867,P<0.05。这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根据学生过程性考核和过程性教学评价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并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最后,基于决策导向CIPP(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评价模式[12]设计课程的终结性评估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4个维度及其22个条目[5],采用Likert量表 5级评分法,设置“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5个选项,分别赋值1~5分,评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星将调查问卷发送给学生,学生以匿名方式进行答卷。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979,KMO值为0.675,巴特球形值χ2为2 286.414,P<0.05,这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
1.2.4 设计和选择教与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层学习 教与学活动的设计与选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主动学习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构建个性化智慧教学环境和泛在化智慧学习环境,具体设计如图2所示。基于课程平台构建“课前引导式慕课自主学习、课中专业英语问题或案例式教学和课后自主式科技文献项目教学”三位一体的智慧课堂。注重师生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讲授知识、进行讨论、提供学习建议、发送课程任务和课程资源、发送调查问卷、指导论文撰写、指导查阅文献、组织课堂案例讨论、使用微信和微助教课程平台进行交流等。将课程视频和教学内容系统整合,体现知识的联结。课堂讲授以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为主,促进学生回忆与构建知识,关注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核心论点和概念。以中英文论文为课程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把知识与观点迁移到新的情境之中,得出新的思想或运用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高阶思维。采用小组答辩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逐渐加深理解,进行批判性反思,培养自主性和自信心。同时,加入多元化的教学反馈,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发布课程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和学生感受,以便更好地及时改进教学安排、提高教学效果。
图2 杭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课程教与学活动的设计
2 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整合型课程的实施效果
2.1 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整合型课程设计的过程性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基于微助教课程平台,本研究在授课中期向教学班级的90名学生发送了过程性教学效果评价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2%。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授课态度与学习效果、课堂点答与口语锻炼、授课方法与授课内容、课程考核方法、课程项目作业的学习效果5个维度的评分值分别为(4.77±0.26)分、(4.74±0.35)分、(5.00±0.23)分、(5.00±0.41)分、(4.97±0.32)分。结果表明,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方式、混合式课堂管理方法、综合性考核学习效果、专业英语口语授课方式,以及基于深层学习目标的课程项目作业对自身综合能力素养的锻炼效用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由此可见,基于深层学习目标的专业英语整合型课程设计,有望通过适宜的教与学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通过具有挑战度的过程性考核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2.2 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整合型课程设计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深层学习能力
本研究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星分别向教学班级的90名学生发送课程终结性评估问卷,了解和分析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及课程的收获情况。回收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9%。各项调查内容评分值分别为内容知识价值(4.55±0.18)分、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目标(4.58±0.25)分、参考资料(4.53±0.14)分、案例(4.66±0.31)分、内容系统完整性(4.61±0.33)分、内容深度与广度(4.66±0.28)分、任务启发性(4.66±0.36)分、课程参与度(4.53±0.21)分、课堂秩序(4.68±0.35)分、教学手段(4.71±0.22)分、教学组织(4.63±0.19)分、教学能力(4.58±0.32)分、课下反馈(4.74±0.21)分、师生互动(4.66±0.33)分、内容掌握(4.55±0.36)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整体评价较好,比较突出的是教学手段、教师课下反馈和课堂秩序,这说明课上和课下活动的组织实施获得了学生的肯定。在教学内容方面,学生认为案例形象贴切,教学内容具有深度和广度,任务具有启发性、案例与参考材料具有高阶性,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效果方面,学生认可了课程的组织方式,认为教学促进了学习自主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口语讨论,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表达上构建了知识联结,在专业情景中的英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英文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基于模拟学术论文的学习场景进行的学习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方法、风格和结构等进行深度迁移及应用,学生专业英语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促进了其新旧知识的信息整合,提升了专业核心素养。学生通过中文文献综述的撰写,其专业英语翻译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改善,且能够基于内在的学习动因主动地提升了自身信息素养,促进了知识的建构。小组答辩的结果表明,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叙事和反思的习惯,课程设计有效地培养了元认知能力。由此可见,基于ICD的课程设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深层学习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在满足“新医科”的高等教育新要求的过程中所做的尝试是可行的;同时也可以看出,通过小组作业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评分以及课程参与度评分相对较低。这需要我们今后继续寻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适度的课外时间中,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更为有效的方法。未来可以探究通过对小组合作的分组和考核机制的完善、考核评价方法的优化、更多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3 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整合型课程设计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课程思政的融入
课程终结性评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责任感与使命感、合作精神、理性批判性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等各项内容的评分分别为(4.66±0.18)分、(4.55±0.31)分、(4.63±0.25)分、(4.55±0.16)分、(4.58±0.29)分、(4.66±0.22)分、(4.71±0.34)分。由此可见,专业英语课程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科学文化自信方面的评分是最高的,同时在增强学生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方面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也表明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的整合型课程设计有利于课程思政的融入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3 结语
基于深层学习的专业英语整合型课程设计与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强化了专业英语教学的智慧化;采用国内外丰富的慕课、微课,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了不同的专业英语学习路径;结合智慧课堂基于数据和个性化等特点设计教学评价反馈,激发了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结合传统教学、交叉协作学习、混合式教学、小组讨论教学、演讲教学、基于真实应用场景的案例教学等多元且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深层学习能力,学生的专业英语口语、阅读、翻译、撰写能力均有了明显的提升;加入科学前沿和案例思政等教学内容,契合了“新医科+课程思政”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同时,针对专业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反馈与评价的科学系统性不足、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手段单一等问题,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基于专业培养要求和课程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细化深化各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利益冲突作者声明均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邰玉蕾:研究设计与实施、数据收集和统计、论文撰写;金大智、陈悦青:研究实施;杨珺:研究设计、论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