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乐之体 谱中华古韵
——赋格曲《冲淡》 分析
2024-01-22张文龙
韦 辉 张文龙
20 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系统的作曲理论知识,中国的作曲家们积极探索, 在创作复调作品时主要是对传统西欧复调技法的吸收借鉴, 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民族化处理。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社会环境的稳定, 复调作品的数量激增, 但仅是在西方的音乐体裁 (如奏鸣曲、协奏曲、 赋格曲) 下采用民族性的音乐材料创作, 对于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较为保守。 改革开放后社会各方面实现多元化创新发展, 中国作曲家通过对外交流积极学习西方现代作曲技法, 尝试采用更复杂的技法、 更多元的风格、 更多面的观点来表现 “中国性” 的音乐风格。这个时期复调音乐创作中西方20 世纪的现代作曲技法大量增进, 作品中历历可辨的 “中国性” 风格也向着在深层展现 “中国故事” 的内在神韵逐步演进。 涌现出如汪立三 《他山集》、 于苏贤 《二十四首钢琴赋格曲及创作分析》、 林华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曲解集注》 等一系列优秀的当代复调作品, 在现代作曲技法下演绎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气韵, 将中国故事与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体裁相融合, 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一、 作品创作溯本求源
倘若把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作对照, 主调音乐就像是白话文, 而复调音乐则像是文言文。[1]复调音乐的最高级形式 “赋格” 以特定符号秩序作为其形式的基础,“赋格” 这两个中文字正好暗合了这个体裁的些许内涵,赋乃填词作赋, 格为格律, 从字面意思便可看出这一体裁是如同中国古代诗歌那般按照一定格式进行写作的。林华教授于1989 年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前奏曲与赋格形式的钢琴赋格套曲——《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曲解集注》,在形式上借鉴了由巴赫首创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集》 由十二首前奏曲和十二首赋格组成, 前奏曲和赋格曲各自独立成章, 互不关联, 每首曲子都是对单个诗品的意境阐释。 作品对赋格形式进行了风格性的处理与创新, 基于古代诗词中的气韵创作主题写就赋格曲,调性按半音先上行后下行拱桥形排列, 用西方音乐的体裁讲好中国故事。 《曲集》 的题材构思来自唐代诗人司空图①司空图 (837 年-908 年), 河中虞乡 (今山西运城永济) 人, 祖籍临淮 (今安徽泗县东南)。的 《二十四诗品》, “诗” 为古代诗歌之意,“品” 有品评或品级风格的意思。 《二十四诗品》 是司空图为表现二十四种诗歌风格意境而创作, 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 境界分为雄浑、 冲淡、 纤秾、 沉著、 高古、典雅、 洗炼、 劲健、 绮丽、 自然、 含蓄、 豪放、 精神、缜密、 疏野、 清奇、 委曲、 实境、 悲慨、 形容、 超诣、飘逸、 旷达、 流动二十四类。 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 形式整饬。 作曲家将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对照进行创作, 以每首诗歌的标题命名乐曲, 在创作之初便意图用赋格来展现具体的音乐内容, 而非构建抽象的理性意义,[2]经由音乐摹仿诗歌中的气韵, 除却原旧传统赋格中固有的理性音乐逻辑, 是文学、 哲学与音乐思想的全面融合。 本文拟通过分析第二首作品 《冲淡》 中的音乐结构, 找到西方体裁与中国传统诗歌之间的契合点,探求中国风格与现代作曲技法之间的平衡。
二、 《冲淡》 诗品解读
《冲淡》 是二十四诗品之中的第二品。[3]“冲淡” 之美是作家对平衡调和、 淡泊悠远的审美风格追求。 原文如下:
素处以默, 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 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 苒苒在衣。 阅音修篁, 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 即之愈稀。 脱有形似, 握手已违。
诗品结构布局严谨, 行文句式齐整。 首二句言冲淡之产生; 中六句以实物取象, 刻画冲淡; 末四句强调创造冲淡要重真情, 勿造作。[4]“冲” 在这里指的是对立事物调和之后的状态, “淡” 即为淡泊之意。
《冲淡》 的开首两句为作者对于 “冲淡” 风格创作者的要求。 “素” 有平素之意, “素处” 讲的是恬淡寡欲的人生态度; “默” 为沉默, 指的是一种恬静清湛的心境; “机” 为通机; “微” 表示冲淡诗韵的精微, 结合起来不难看出前两句是司空图阐明对于能创作出冲淡风格诗人的修养。[5]诗和人是一体的, 先有冲淡的思想, 才能创作出冲淡的风格, 需要创作者平时保持淡泊心境冷静思考, 如此才能更巧妙地领悟那冲淡的精微。
接下来的六句言则是对 “冲淡” 意蕴形象化的描绘比喻, 吞吐着雅淡的太和之气, 宛若 “高雅” 的白鹤翾翔。 和煦的春风扑面, 衣袂翩飞, 伴随着竹林中的丝竹之乐, 将一切美好带上归途。 这六句诗运用形象的比喻向我们传达了柔和鲜明、 飘逸灵动、 深厚醇和的冲淡之意境。 末四句是作者论述达到冲淡风格的方法与途径,自然的遇合不在深究, 勉强去追求反而希微。 如果只追求形式近似, 那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比较明显地点出了本品的特点: 变幻不居、 无形无迹、 难以人力相求。 司空图将诗性之美与思想之论相结合, 将形象描述与理论阐释融为一体, 强调诗人自身修养的同时又提倡崇尚自然、 淡泊澄澈。
三、 《冲淡》 乐曲分析
《冲淡》 是一首单主题二声部赋格曲, 由呈示部、展开部、 再现部三部分构成, 结构图示 (见表1)。
表1 结构图示
《冲淡》 呈示部主题首次从低声部进入, 为一个二部结构的主题 (参见谱例1)。 作曲家通过短小的4 小节诠释出诗品之气韵, 前2 小节多为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 悠长舒缓的旋律刻画出创作者淡泊清寂的心境, 同时旋律小幅度的波动起伏则是偶然间 “冲淡” 风格微妙之体悟; 随后音符变为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组合,仿佛创作者达到了 “遇之匪深” 的冲淡意境, 第4 小节音符的时值又回到了四分音符, 是创作者顿悟后的回归, 也是作曲家对之 “握手已违” 的譬解。 音区方面最高音出现在第1 小节为小字一组的E, 最低音大字组的G 是出现在第4 小节。 长时值与短时值、 高音区与低音区的转换都体现了阴阳相冲的冲淡调和之美。
谱例1: 第1—4 小节
在主题旋律中还出现了十个二度装饰音, 均匀的分布于主题的两个部分, 模仿出古琴演奏中 “走手音” 的旋律音响。 走手音的运用使音点之间相互连接起来, 不再是一个个点状的音, 而是一条圆柔的曲线, 为乐曲所要表现的林水之间幽深渺远的意境效果提供了一个物理的条件,[6]加之作曲家对旋律曲线的创作, 将诗品中 “犹之惠风, 苒苒在衣。 阅音修篁, 美曰载归” 那古朴深邃的画卷用音乐勾勒了出来。 整个主题完整的体现了诗品文本之韵, 作曲家用简练的音乐语汇阐释出诗品奥义。
答题在高音声部采用完全答题的形式继续进行, 严格的将主题旋律音移动到属调上。 然而答题旋律的进行没有沿用古老的赋格 “规则”, 而是在第6 小节出现了对主题旋律的加花变奏处理, 新加入的经过音与辅助音像是那偶然间体会的 “微妙”。 第8 小节则是将答题错位到了一个全新的旋律音区、 一个全新的节奏时值, 在高音区用密集的节奏型陈述, 在音符 “才思泉涌” 之时却保持着最平素的骨干音阶 (bE-bD-bC-bB-bA) 为基础。在传统赋格中, 对题作为伴随着答题出现的材料, 一般运用复对位的手法进行固定对题的创作, 音程之间以协和音程为主, 带有明确的和声功能; 而在民族风格的旋律中, 由于调式中的音级不具有很强的倾向性, 其和声的功能性也相应削弱。[7]因此, 对题与答题主要是进行“色彩性” 结合。
乐谱5—8 小节, 答题与对题在强拍上不协和的音程纵向结合。 随后对题在强拍骨干音的基础上延展出了一条中国风格浓郁的旋律线条, 与答题相互对抗。 节奏方面两个声部则是以对比互补的形式出现, 形成一动一静的音响效果。 两条体现着浓郁中国风格的音乐材料,通过对比的方式使旋律更加饱满厚重, 深化了乐曲主题中平衡调和、 淡泊悠远的审美意蕴。 随后的副呈示部,主题又在属调、 主调再次出现, 加深听众对主题乐思的印象。 连续四次的主题进入固化了音乐的形象, 连接部分leggiero 记号的出现奠定了连接段轻巧、 明亮的音乐风格, 采用的新材料不再使用古琴般的装饰音, 而是以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为组合, 同时音符上方标有跳音记号, 为乐曲增加新的音响效果, 推动音乐情绪的发展。
展开部用音乐对 “冲淡” 意蕴进行形象化的描绘比喻, 主题进入bE 宫调式, 自由对题的材料为静谧、 幽然的五声性旋律, 音响效果到达全曲最弱, 竹林抚琴的高雅之境跃然涌出。 间插段材料来自主题, 两个声部的纵向结合在旋律材料以及音符时值方面呈现出最大程度的对比。 高声部将音区提高八度演奏, 低声部舍弃了装饰音的使用, 仿佛苍穹之上的鹤鸣与和煦的春风交相辉映。
再现部主题首次出现时, 可以看到中音区罕见的出现了一条C 宫的旋律, 与两个外声部形成双调性叠置,并与高声部形成支声复调, 在纵向上构建了一种既带有民族色彩特征又有 “现代” 感的音响效果。 作为赋格再现部, 按结构划分对应着诗品中的尾四句, 横向上作曲家采用模仿写作手法使每条旋律节奏相对一致, 强调淡泊冲淡的韵味, 而纵向上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使音响效果产生更大的色彩张力, 如同 “遇之匪深” 那样领悟到了冲淡的奥秘。 随着乐思的发展音乐重回两条旋律线,偶然间对冲淡的领悟逐渐淡去, 最后在主音bD 上结束。
四、 理性思维之冲淡
(一) 民族调式的延展
汪立三先生曾说过: “宫调系统在中国人民的音乐感觉中比调性本身更为重要, 也就是人们更加在意的其实为宫调系统而不是调性。 ”[8]作曲家通篇使用民族宫调式进行写作, 在西式的体裁下锲而不舍的追求中国人民的审美风格。
《冲淡》 悠扬的主题旋律在主调bD 宫调式中奏出,乐曲清逸淡雅的形象呼之欲出。 值得关注的是每个调式音前加入了装饰音的写作, 装饰音的出现除了为乐曲增添古琴之韵外, 还补充了调式中缺失的音级。 创造性地设计出用装饰音与调式音进行结合, 使整条旋律呈示出十二音的音响效果, 在乐曲浓郁的中国风格中增添了一抹现代质感。
(二) 主题变奏
“赋格的主题是构成完整赋格的最基本、 最重要的部分, 也是体现着赋格在音乐形象、 音乐风格上的特征的最集中、 最核心的部分。 可以说, 赋格主题是对整个赋格起决定作用的成分。 ”[9]可以看出主题对一首赋格曲来说十分重要。 《冲淡》 这首作品中赋格主题共出现了十次, 作曲家在写作 《冲淡》 时为了整体音乐的气韵通畅, 每一次声部之间主题的转换都采用变化模仿的形式进行, 使整体音乐展现出一种 “冲而不散, 淡亦有味”的律动和韵味。 通篇变奏手法的使用, 是对传统作曲技法的延展探索, 同时表现了作曲家任达不拘的翛然感。
结 语
《冲淡》 无论在主题发展、 赋格结构以及对位技法的运用方面无不体现着 “阴阳调和” 之旨, 其中模仿古琴音响的装饰音将我国传统美学中的 “意境” 刻画出来。 作品将中国古诗词通过同样极具格律性的赋格体裁呈示, 虽借鉴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 但旋律音调仍根植于民族五声调式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使整首作品体现出清远淡泊的文人气质, 将诗品之韵阐释得淋漓尽致。
在这个多元化、 自由化的音乐创作时代, 很多传统意义上的体裁、 形式都能在不同个性的作曲家手中焕发出又一春的光彩。 人们很难将高深、 严谨的赋格体裁与古朴、 轻灵的古诗词联系在一起, 但作曲家林华以其专业功底为基础, 将历史悠久的赋格体裁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其赋格创作中做到了有机的多元融合, 显示出其鲜明的创新性特征, 从而形成作曲家自己的个性特点及音乐审美特征, 为中国风格赋格曲的创作开阔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