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性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 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2024-01-22陈婧
陈 婧
高校景观作为展现校园文化的场所和进行环境育人的空间,是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现代校园景观空间从设计到施工往往依附于建筑,容易被弱化处理。以提升景观空间参与度为核心的改造设计不仅能增强用户体验,更能助力传播校园文化。本文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旨在通过分析景观空间现状提出有效设计方案,创建参与性强、文化氛围浓厚、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景观。
1 高校景观现状
1.1 景观设计的同质化
景观设计同质化是指在不同景观设计中元素运用、形式表达甚至设计手法相互模仿,导致设计风格逐渐趋同的现象[1]。很多高校选址在城市郊区,满足了校园扩大规模的需求,但弱化了校园与城市的联系。加之有限的建设预算和迅速建设的需要,校园景观设计倾向于采用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方法,不仅难以体现学校和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进一步导致校园景观设计风格的同质化[2]。这种现象造成了位于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学校在设计元素运用和场地功能划分上过于相似,不仅使校园景观在视觉和功能上失去了特色,也削弱了景观在塑造校园文化方面的潜力。缺乏差异化的景观设计难以为师生营造出具有强烈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环境,也不利于给校外访客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如何开发具有标识性和创造力的个性化景观设计方法,已成为校园景观设计中亟需解决的问题[3]。
1.2 场地功能需求变化
在部分校园设计实践中,景观设计仅强调与建筑风格的视觉和谐,使得其主要功能倾向于视觉审美,导致景观的实用性和多功能性相对较弱。作为校园景观的主要使用者,师生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观赏功能,而是转向寻求一个能满足互动、休闲和学习等多元需求的综合性景观空间。因此,现代校园景观设计需从单一功能分区的设计转变为多维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布局设计,以满足师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活动区域的设计也需适应这一转变,设计不应单一为特定活动划分功能区,而应整合不同的活动需求,以实现功能区的综合布局。此方法有助于确保校园中的每一个空间都能适应学生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活动需求,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式校园环境。
1.3 景观参与度低
随着师生对景观场地功能需求的变化,他们对景观的可参与性期望也在提高。然而,很多校园景观设计在参与性设施与元素的设置上单一且缺乏吸引力,未能有效融入互动和参与的设计理念。例如,校园内的雕塑常常孤立地展示,既没有配备解说发声装置,又缺乏供人们近距离观赏触摸的通道。
一些校园广场大量安置固定的石制桌椅,旨在鼓励师生在此聚集和互动。但石材易受温度变化影响,可减弱师生使用时的舒适性,降低了他们参与和使用的意愿。这种刚性设计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未充分考虑使用者对空间灵活度和体感舒适度的需求,空间的参与度不如设计预期。因此,景观设计需引入多功能互动设施及符合人体工学的户外家具,增强场地的参与性,提高师生的参与度。
2 参与性景观概念与设计策略
2.1 参与性景观概念
参与行为可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根据人的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行为,参与性景观包括设计用于参与性活动的空间和安置促进用户互动的参与性设施,它们共同构成参与性景观的整体[4]。参与性活动包括体育健身类活动、艺术文化类活动、社交类活动、自然探索类活动及主题展示类活动。体育健身类活动有蹦床、攀岩、轮滑等,艺术文化类活动有户外摄影绘画、草地音乐会等,社交类活动有社交游戏、草地派对等,自然探索类活动有自然观察、种植体验等,主题展示类活动有党建特色展示、传统文化体验、社团展示等。参与性设施包括融入声光电等感官元素的互动装置和具有互动性的户外家具。互动装置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媒介实现人与人或人与场地的互动。户外家具通过合理的造型设计和能满足交互需求的组合,也成为参与性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观赏性景观形态相比,参与性景观更加多样化,更强调互动性。参与性景观概念示意图如图1 所示。
图1 参与性景观概念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2.2 设计策略
以展现校园文化为目的,避免校园景观的同质化现象,设计师需将校园文化与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校园景观[5]。景观设计中融入校园文化,可以有效传播学校的理念,并强化使用者对环境的认知。如南京林业大学将“樱花大道”打造成标志性景观,每年3 月举办“樱花节”,不仅深化了“树木树人”的校训理念,还吸引了众多访客。
校园景观改造中需以满足使用者需求为导向,应充分满足场地使用者的需求。开展设计工作前,通过问卷调研、座谈会及现场勘查等方式,精确收集教师、学生、员工及其他使用者的偏好与需求。制订具体的设计方案时,应综合考虑空间的形态、尺寸、地形、现存植被、建筑物布局及空间视觉走向等实际情况,结合使用者游览动线分析,最大程度挖掘空间潜力。设计师还应考虑场地的可持续发展,为景观场地的长期演变预留空间[6]。在设计深化过程中,景观场地在满足景观功能和空间美学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参与者的安全感需求、社交需求、舒适感需求。场地设计过程中应合理划分动静区,减少不同活动之间的冲突,降低意外伤害的风险。
在校园景观改造过程中以参与性改造为重点,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景观模式,引入参与性元素激发空间活力是改造的重点。设计通过互动设施的设置和参与性活动场地的规划,鼓励使用者进入场地积极体验。例如,加入具有触动感官效果的水景,不仅增加了视觉的美感,更促进了参与者间的沟通和互动;引进交互式触摸屏和声光特效等科技元素,可为学生提供体验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机会。这种参与性改造活化了景观场地,使校园成为一个融教育、体验与互动为一体的开放性空间,不断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校园的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提升整个教育环境质量的目标。
3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参与性景观改造
3.1 项目概况与现状分析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溧水校区的景观场地与周围建筑形式高度统一,采用简洁的设计语言。场地设计基于开放式布局,创造通畅无阻的视觉和行走流线体验。但这种通用的设计手法使得景观设施缺乏创新元素,功能显得单一,导致用户参与度较低。此外,教学楼间的景观空间未被充分利用,导致空间浪费,也影响了校园整体形象的塑造。
此次改造设计场地位于教学楼1和教学楼2 之间的景观用地,改造区域面积约2400 m2,现状空间由一处覆盖设备间的屋顶平台及毗邻的草坪区构成。目前此场地处于空置状态,除通往屋顶平台的石板汀步,场地无其他道路。草坪区域由教学楼旁的香樟树和自然草坡组成,形成一片绿色空间。然而,草地缺少维护,植物种植缺少合理配置,不能构成具有视觉美感的观赏景观,且场地性质不明确,致使此空间利用率极低。
3.2 设计目标与原则
当前,改造区域并不支持频繁的社交互动,而此区域作为教学楼间场地,师生来往频繁。因此改造方案核心目标是创建一个具有互动性和高参与度的活力空间。
在改造设计过程中注重挖掘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打造既能体现学校文化又具有现代感,符合现代大学生需求和审美的景观空间。同时,融入体育运动、休闲娱乐、观赏互动多种景观设施,创造一个包容多种参与需求的舒适、宜人环境,鼓励师生积极参与。
设计首先秉承校园规划的开放性原则,通过取消围栏、隔墙等视觉阻碍元素达到无障碍视觉连续性和空间流动性的设计效果。同时,将可持续性原则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确保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场地维护的可持续性。此外,采用适地适树的原则,保留场地现有大型乔木,减少大树移植。植物配置以适应性好的本土植物为主,降低植物养护需求,创造一个美观且易维护的校园绿化环境。
3.3 设计手法
在空间布局设计中,北面区域保留了原有的大乔木植被,同时铺设了可供人们踩踏的草坪,打造出一个独立的草地区域。此设计不仅维护了自然环境的美感,还为参与者提供了能进行多种参与性活动的多功能场所。而在南面的三角区域,该部分延伸至屋顶平台,形成一个硬质区域,并配备了一系列参与性设施。这为参与者创造了多样化的互动体验机会,无论是单独探索还是与他人互动,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乐趣。该设计思路使校园空间布局的多样性得以体现,满足了不同参与者的需求,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与自然互动的机会,增强了整体的参与感和体验度。
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草地区域遵循开放性原则并融入兼顾参与性的设计细节。植物配置方面,除现有靠近教学楼的香樟树保留之外,在道路及停车场边缘种植了观赏性行道树。草坪部分则采用了更耐踩踏的百慕大草,从而提升了场地的耐用性。该区域在功能上被定义为多用途休闲空间,利用草坡的自然坡度创造类似露天剧场的聚集场所。同时,区域内靠近教学楼侧的种植池被专门规划为中草药种植区。这不仅丰富了生态多样性,也为植物研究与教育实践提供了场所。
东南侧的硬质区域致力于创造多元交互体验,该空间被打造成一个集体育健身、主题展示、交互社交于一体的参与性综合体。例如,主入口的展示墙不仅陈列学生作品、学校建设特色等内容,还通过AR 技术提高展示内容的互动阅读性和阅读趣味性。同时在屋顶平台区域外侧搭建了VR体验互动区,师生在这里既可享受交互的乐趣,又能深入了解学校文化。改造方案平面图,如图2 所示。
图2 改造方案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4 结语
校园景观作为学校文化的展现媒介和师生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现代高校校园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很多高校在景观设计上仅考虑景观的视觉要素,出现了景观同质化、场地功能单一、景观参与度低等问题。参与性景观改造是避免景观同质化、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方法。参与度高的校园景观应根据场地特点合理设置参与性设施,根据使用者的参与需求融入个性化的参与性活动。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的景观改造实践根据场地特性,融合了互动性设施,增设了参与性活动场所,增强了场地的参与度,从而为高校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