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导管消融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2024-01-22赵钰王典博
赵钰, 王典博
(濮阳油田总医院心血管内科, 河南 濮阳 457001)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脏疾病。 调查[1]显示, 我国成年人群心房颤动发病率约为0.8%, 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80 岁以上人群中约有7.5%患病。 心房颤动发作时, 房颤节奏紊乱可致心率异常, 其持续或反复发作可引起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 临床称之为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然而多数药物在维持或转复窦性心律方面效果不佳, 且长期用药可继发多种并发症[2]。 射频导管消融为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方式, 通过电极的电热作用致使心肌细胞死亡, 发挥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3]。 射频导管消融可降低心房颤动的负荷, 恢复窦性心律, 改善患者心功能, 然而关于其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临床经验相对缺乏。 基于此, 本研究探讨射频导管消融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0 月至2022 年9 月本院收治的150 例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纳入标准: ①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 ②符合心力衰竭标准。 排除标准: ①将接受射频消融治疗; ②其他因素引起的心肌病; ③预计生存时间<12 个月;④既往接受心外科手术。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 例。 观察组年龄37 ~80 (62.43 ± 7.42) 岁; 男47 例,女28 例; 体质量指数 (23.64 ± 2.55) kg/m2; 房颤病程 (3.21± 0.55) 年; 房颤类型: 阵发性51 例, 持续性24 例。 对照组年龄35 ~80 (63.80 ± 7.34) 岁; 男50 例, 女25 例; 体质量指数 (23.40 ± 2.29) kg/m2; 房颤病程 (3.45 ± 0.62) 年; 房颤类型: 阵发性48 例, 持续性27 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 包括美托洛尔等控制心室率,必要时可联合地高辛等洋地黄类药物, 心室率控制目标为静息状态下<110 次/min, 根据CHA2DS2-VASc 评分, ≥2 分男性及≥3 分女性给予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观察组采用射频导管消融。 术前CT 检查排除心房、 心耳血栓。 患者取平卧位, 心电监护示心房颤动, 消毒铺巾, 局麻, 穿刺右侧股静脉, 置入6F短鞘和8.5F Swartz 鞘, 经6F 鞘置入冠状窦电极, 穿刺房间隔2 次, 将2 根Swartz 鞘置入左房并行左房+肺静脉造影, 将ST消融导管和Lasso 环状电极送入左心房。 在Carto3 三维标测系统下FAM 构建左心房和各肺静脉口三维电解剖图。 (A) 阵发性房颤消融: ①在离右侧肺静脉口0.5 cm 处对右肺静脉进行环形消融, 放电设置 (40 W, 35 ℃~40 ℃, 冷盐水流速20 mL/min, 各点时间10 ~20 s, 前壁AI 480 ~500, 后壁AI 380 ~400)。 ②同样方法消融左肺静脉, Lasso 电极导管检测, 肺静脉与心房达到双向点隔离为准。 (B) 持续性房颤消融: 在肺静脉电隔离基础上继续行线性消融, 步骤如下: ①行左房顶、二尖瓣峡及三尖瓣峡部线消融, 结束后房颤仍未终止者, 给予150 J 同步直流电复律。 ②验证二尖瓣峡部线、 三尖瓣峡部线及左房顶部线达到双向阻滞。 若未阻滞, 在内膜和 (或) 外膜巩固消融, 最终实现双向电隔离。 手术结束。 CHA2DS2-VASc评分≥2 分男性及≥3 分女性给予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治疗前后患者左心房内径(LAD)、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 LVEF 值 (Simpson 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N末端B 型利钠肽 (NT-proBNP) 水平。 评估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情况: Ⅰ级: 症状轻微, 对日常生活无影响, 无心源性症状; Ⅱ级: 轻度心源症状, 日常生活可出现气短、 疲劳等,不影响日常生活; Ⅲ级: 明显心源性症状, 轻度体力即出现乏力、 气促, 影响日常生活; Ⅳ级: 静息状态存在明显心源性症状, 日常生活严重受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功能指标 治疗后, 观察组LAD、 LVEDD、 LVESD、NT-proBNP 低于对照组, LVEF 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
表1 两组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
时间组别 nLAD(mm)LVEDD(mm)LVESD(mm)LVEF(%)NT-proBNP(pg/mL)治疗前 观察组 75 37.48±4.84 51.05±4.40 32.04±2.45对照组 75 37.99±3.84 50.67±4.18 32.73±2.46 t0.7150.5421.721 P0.4760.5890.087治疗后 观察组 75 31.25±4.02 44.51±4.28 28.24±1.82对照组 75 34.07±6.39 47.48±4.65 29.24±2.20 t3.2354.0703.033 805.11±145.67 837.39±116.53 1.499 0.136 235.47±43.67 416.97±80.21 17.211 P0.0020.0000.0030.0020.000 63.44±5.10 61.92±5.49 1.757 0.081 70.05±5.20 67.59±4.19 3.190
2.2 心功能分级 观察组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心功能分级比较 [n (%)]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心脏进行性疾病, 可由阵发性转变为持续性,该病长期反复发作可影响心率, 降低心排量, 引起心功能障碍, 导致心力衰竭发生。 目前关于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普遍认为心房重构引起的异常心电活动为导致心房颤动的主要元凶[4]。 临床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增强心脏功能。 此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心房重构进程, 抑制心房颤动的病情进展, 然而药物治疗仅可缓解患者的症状, 治疗后复发率较高。 因此需探寻安全、 有效的方式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射频导管消融是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微创术式, 将电极导管经静脉血管插入左心房特定位置, 确定肺静脉前庭解剖及电位传导后, 释放射频能量破坏心内膜下心肌细胞, 阻断异常心律的传导; 同时射频消融热量可致使心房肌细胞脱水、 死亡,更好地维持窦性心律, 改善心房结构与功能, 进而治疗心房颤动[5]。 对于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患者, 射频导管消融可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减少心衰恶化再入院率[6]。 射频导管消融已被广泛用于心房颤动患者, 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消融成功率>90%, 对于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消融成功率70% ~80%,且治疗并发症少[7]。 目前研究[8]表明,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可改善心房颤动合并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心功能, 降低患者住院次数, 改善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 (LAD、 LVEDD、 LVESD、 LVEF、 NT-proBNP) 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 提示与药物治疗相比, 射频导管消融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较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 (P <0.05), 表明射频导管消融可显著提升患者心功能。
综上所述,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其心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