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药”小卡片背后的检察治理
2024-01-22语斯雯頔
语斯雯頔
作为一名“90后”,我在小时候就听到过“药贩子”这个词语。在我的印象中,他们通常是脖子上挂着一块木牌在医院附近到处晃荡的人。而我与这类人的接触,也仅停留在去医院看病时擦肩而过的匆忙一瞥。甚至,当时的我并未能真正理解这些人到底是在做什么,也不懂他们木牌上写的“收药”二字是什么意思。直到2023年9月,在我采访的一起收购、销售骗保药品的案件中,我再次接触到了这一群体。现今,他们的木牌已被小卡片取代,但潜藏的罪恶仍未消失。
从小卡片到建立大数据模型
2023年9月,我到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采访了一起收购、销售骗保药品的案件。在案件中,犯罪分子从老年人手中大量收购囤积医保类药品,再经由多个层级的倒卖链条,最终通过药店等销售渠道让这些骗保药品流向全国医药市场。
采访时,我花了大量功夫去捋清收药人之间的层级关系,发现中间倒卖的层级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让我感到十分震惊,原来倒卖医保药品的灰色产业链经过多年的衍化已经发展壮大到如此地步。与此同时,我也疑惑为什么很少会在生活中看到“药贩子”的身影?正当我抱持这样的疑问时,一次“巧合”的发生,让我切实认识到原来这类犯罪可以离我如此之近。
那是在我结束采访这起案件的两周后,我在去往地铁站的路上,突然从我背后疾驰而过一辆黑色摩托车。下一秒,数不清的卡片从天而降掉落在我眼前。刚开始,我根本没有反应过来,以为是有人在随手扔垃圾。等我再走近些才发现,地面上散落的是一堆收药的卡片。当时,我的大脑就宕机了。因为我根本想不到会遇到这样的事情,甚至因为太过吃惊而忘记用手机将这些“罪证”拍下来。
这次“奇遇”,充分说明收购骗保药品的犯罪分子其实就潜伏在我们身边,他们从未消失过。事后,我也将此遭遇告诉了检察官。检察官听完后,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她说:“如果收药人抛弃了常规的通信手段,不再使用微信等程序沟通交易,那么办案机关在搜集证据时就会变得更加被动。”
检察官跟我解释,近些年,司法机关一直都在联合打击欺诈骗保的犯罪行为,为此展开了专项整治行动。但是,由于收药人之间大多都是用现金交易,一般情况下很难定位到他们的踪迹。此外,庞杂的微信群聊天内容、难以解读的暗号和术语,都使得司法机关在确定犯罪证据、认定犯罪金额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正如我的亲身经历那样,犯罪分子已经提高警惕,犯罪手段也变得越来越隐蔽。
《方圆》2023年10月下刊推出的《“药神”夫妻倒卖医保药品获利百万元》一文,讲述了检察机关是如何依法打击倒卖骗保药品的犯罪产业链的故事。
那么,想要徹底铲除这些收药人,新的突破口在哪里?
检察官告诉我,为了有效打击和整治欺诈骗保领域犯罪行为,2023年,北京市检察机关每周都会召开医保领域的会议,大家相互交流探讨关于案件中犯罪金额认定等一系列法律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欺诈骗保领域的大数据模型——该模型是检察机关联合各大院校专门研发的打击欺诈骗保领域犯罪行为的新型手段。办案检察官会先将犯罪嫌疑人手机鉴定的数据线索汇总成表格,再将表格导入模型中,通过大数据的计算分析和相关数据碰撞,从而锁定潜在的犯罪嫌疑人。
有了这一模型,检察机关在办案时也更加便捷高效了。今年8月,通过这一大数据模型提供的线索,检察机关在某个村发现一个大型的贩卖骗保药品的犯罪窝点,公安机关当场刑拘了115名犯罪嫌疑人。因为这次打击行动收获不小,重创了一大批潜藏多年的骗保收药人,这也初步证明了大数据模型的办案效果。
检察官告诉我,目前他们手上还有多起经由大数据模型发现线索的骗保案件正在办理的过程中。接下来,检察机关也会继续借助大数据模型,不断扩大打击和整治欺诈骗保领域犯罪行为的宽度和深度。
隐形的责任
即使如前面所说司法机关在打击欺诈骗保领域已经做了诸多工作,当看到“骗保”“倒卖药品”等字眼时,多数人仍然会认为这与自己无关。
可真的无关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难过的是,很多时候,与犯罪相关的词汇在人们心中只是一个概念。它生硬、冰冷,难以理解。可如果仔细了解这些案件的来龙去脉,不难发现其中牵扯的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还记得在翻阅案件相关资料时,有一张照片令我印象极为深刻。那张照片的内容是公安机关在逮捕嫌疑人时搜索其租住的出租屋,并在屋内查获犯罪嫌疑人收购的60多种医保药品。出租屋内设施简陋,药品周围环境的温度、干湿度等诸多条件不稳定,而恰恰是这些因素有可能会导致药品变质。然而,这些药品被随意地放在快递盒内,层层叠落,几乎堆到了天花板。并且,从嫌疑人口中也未能明确这些药品已经在这里堆放了多久。他们只负责倒卖药品,根本不会去在意药品的保质期和存储标准。
当检察官告诉我,就是这些药品即将通过各地的收药人流向全国的医药市场时,我心里不禁一颤。不仅如此,我还了解到某些药店的销售人员在低价收购这类药品时,并不会做过多的区分,而是会和从正规途径进货的医保药品混合上架开售。
设想一下,当我们走进一家药店想要买医保药品时,是否也会在无意间接触或者购买到上述不合规的药品呢?如果药品在保存不当的情况下发生变质,那么它在人体服用后又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这些让我觉得不寒而栗,也让我在个人层面上充分理解了国家整治药品安全领域诸多问题的必要性。安全用药、放心购药,不能再是一句空口号。
一场漫长、持久、艰难的抗争
要想避免上述这类问题药品出现在市场上,除了相关部门出手整治,更为关键的是阻截犯罪源头。而这源头的本身,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通常情况下,“药贩子”会找那些常去医院开药的人替他们开药,从而完成初步收购医保药品的目的。例如我采访的这起案件,“药贩子”盯上的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因为这些老人享有医保报销的福利,有的甚至可以全额报销购买医保药品的费用,利用他们开药可以让收药成本降到最低。而且这些老人大多都有多种疾病,即便要求医生多开些药也不容易引起怀疑。就这样,老人将多余的药贩卖给“药贩子”,觉得自己图个小利,并不知道这属于欺诈骗保行为。
这一行为带来的危害有多严重?在检察官看来,这样做其实是在亏空国家的医保基金,侵吞别人的“救命钱”。医保卡背后象征的是国家给予人民群众的福利,不应被随意地挥霍浪费。我们应提高警惕,不把医保卡随意外借他人,不要冒用他人医保卡享受报销待遇,更不要用医保卡购买无关药品,成为被“药贩子”利用的对象。只有做到不给犯罪分子留下任何可乘之机,才能从源头断绝这类犯罪行为。
民生无小事,现在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倒卖骗保药品的灰色产业链就像是一棵有毒的大树,其根系经过长年的滋养已经扎根在土壤中很深的地方。在这个黑暗的倒卖医保药品的链条中,数不清的分支盘根错节,甚至到了根深蒂固的境地。即使是挖出一个根须,但是还会有很多末枝无法一次清除干净。潜藏的罪恶仍未消失,如果我们放松警惕,它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彻底铲除这颗危害国家医保基金的“毒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就在今年,国家医保局、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印发了《2023年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开展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这充分代表国家对于打击该类犯罪行为的决心。虽然这将会是一场漫长、持久、艰难的抗争,但是我想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