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位移句方式条件再议
——基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视域的分析

2024-01-22李婧婷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语料日语汉语

崔 言,李婧婷

(1.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旅游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2.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虚拟位移(fictive motion)是一种“以动写静”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1]99,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汉语学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近年来,这一现象更成为研究热点。然而,不少研究还受限于外语思维,认为汉语虚拟位移句基本遵循英语、日语研究得出的规律,没有注意到汉语所独具的表达特征,例如,一些研究者的自编例不合汉语语法(“铁轨已伸丘陵深处”)[2]。而基础研究若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汉语的特点,虚拟位移句的对外汉语教学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削弱汉语教学的国际传播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3]。这对增强语言学及外语研究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本研究将采用语言对比的方法,从虚拟位移表达的方式条件入手,对语料库的实际语料做出分析,旨在阐明汉语虚拟位移句不同于英语、日语的表达特征和特质。

一、方式条件相关问题

目前,在Talmy Leonard(以下简称Talmy)划分出的六类虚拟位移中,共延路径型(co-extension path)是最受关注的,Talmy[1]138将其界定为:用表示“某延展性物体沿某路径发生位移”的语言形式,来描述该静态物体的形状、方向、位置。例如(例句的汉译为直译,下同):

例1The fence descends from the plateau to the valley(栅栏从高原降至山谷).

例2The field spreads out in all directions from the granary(田圃从粮仓向四围蔓延)[1]138.

Matsumoto Yo(以下简称Matsumoto)[4]将英语和日语虚拟位移的共性归纳为路径条件与方式条件。该归纳成为后续研究者反复参照的经典规则。

路径条件:(位移的)路径的一些特性必须得到表达。

方式条件:除非与路径相关,(位移的)方式不得表达。

这里路径和方式指的是Talmy位移事件概念框架中的路径(path)成分和方式(manner)成分①。Matsumoto[4]所讨论的虚拟位移仅限于共延路径型,本文以下所述虚拟位移亦指共延路径型。

不少研究证实了路径条件,如小原京子[5]。Amagawa Toyoko(以下简称Amagawa)[6]、田中茂范、松本曜[7]220等后续研究则指出,方式条件需要修订、细化。相关意见主要针对日语方式动词“走る”[跑]的用法,并常将其与英语方式动词run相比较。这可能是因为run和走る在日语和英语中都看似不符合方式条件却使用频率极高。

现有研究对虚拟位移句中的run和走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Matsumoto[4]认为,run与走る在虚拟位移句中,方式信息受到压制(suppressed),因此不违背方式条件。此外,走る的使用是受限的,很多母语说话人都判断くねくねと[弯弯曲曲地]以及「~の回り」[……周围]与走る不能共现。

田中茂范、松本曜[7]24的表述与Matsumoto的表述整体近似而略有不同:部分说话人不认可走る与くねくねと的共现,几乎所有说话人均不认可走る与小的环形路径的共现,英语run则不受类似限制。例如:

例3a.その小道は公園の真ん中を(%くねくねと/まっすぐに)走っている。[那条小路(%弯弯曲曲地/直直地)跑过公园正中]

b.*その小道は小池の回りを走っている。[那条小路沿着小池塘周围跑][7]24

Amagawa[6]则认为Matsumoto[4]的叙述还不够完备。她指出,动词为run时,可行路线②作主体不受限制,而不可行路线必须以某种方式固定,如many books作主体可接受程度低,many books in a shelf则可接受程度高。动词为走る时,限制比run更多。可行路线作主体,必须蕴含一定的“快速”方式信息,如“高速公路”可作主体,而“走道、台阶”不能。不可行路线作主体,需满足以下条件:一是长,如“长城”作主体可接受度高一些,“墙、篱笆、水沟”则不可作主体;二是直,如“彩虹”弯曲,不可作主体;三是具备整体性,如“一排树”不可作主体。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主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Matsumoto[4]认为,汉语中像run和走る那样被用作普遍用途(general-purpose)位移动词的是“走”而不是“跑”,因为“走”能用于多种主体,包括人、笔、钟表指针,而“跑”只用于人;与此相应,“跑”不能用于虚拟位移,“走”则能。例如:

例4a.这条路沿/顺着这河走。

b.*这条路沿/顺着这河跑[4]。

Matsumoto给出的例4对汉语母语者而言,接受度并不高。针对此,本文欲探究“走”是否确为汉语虚拟位移句中的常见、典型的动词。

第二,既然需要压制方式信息,为何英语和日语选择了方式动词(run、走る),而非中性动词或路径动词作为典型的虚拟位移动词呢?

第三,Matsumoto[4]与Amagawa[6]的讨论都以内省式方法开展,没有进行数据统计。那么,从实际语料看,run在虚拟位移句中是否真的几乎不受限制?若是,这是否意味着典型的英语虚拟位移句不在语言表述上对实际位移与虚拟位移做出区分?

二、英语、日语、汉语虚拟位移句的典型动词

结合前人相关研究和基于语料库的统计,对英语、日语、汉语虚拟位移句中的典型动词做出分析与归纳,旨在解决问题一,并为问题二、三的分析奠定基础。

受Talmy位移类型学影响,位移事件的研究常常将动词分为路径动词、方式动词和中性动词,但划分标准尚无定论。一些学者使用7级量表[8]对其进行界定,另一些学者则设置语义标准对其进行界定,其中Rojo. A &Valenzuela. J[9]对路径动词和方式动词的规定是同类研究中最为详尽的。本文以此为划类基准,并将不包含路径及方式信息的“移る”“行く”等归为中性动词③。根据这一分类,可将英语、日语、汉语虚拟位移句中高频、典型的动词归纳如下:

第一,英语——run。根据韩玮[10]对小说与散文集中英语虚拟位移的统计,run(70次,13.3%)在方式动词乃至动词整体中使用频率最高。不少心理实验研究也以run句为虚拟位移句的代表[11]67,说明run句在母语研究者心目中亦属典型。本文在COCA语料库检索road所得语料中,最高频的动词也是run。

第二,日语——走る。小原京子[5]以“国道は”④为检索词,但未能在BCCWJ语料库中搜集到足量语料。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国道”的使用范围不够广,因此在BCCWJ中检索了日语“道”和“道路”作主语或话题的句子,即检索“道は、道が、道路は、道路が”四种格式(pattern),得到180句虚拟位移。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式动词有(动词后圆括号中数字表示词频,下同):走る(51)、のびる[延伸](30)⑤、曲がりくねる[曲折](5)、曲る[弯曲,转弯](4)等。走る的使用占整体动词使用率的25.25%,位居第一。

第三,汉语——延伸类动词。本文在CCL语料库中检索“路”,经过人工筛选,随机抽取出180条虚拟位移句。相比日语和英语,汉语虚拟位移中没有像走る和run那样占据绝对高频的动词,但有一类动词在语义上极为接近,包括伸(24)、延伸(17)、伸展(5)、伸延(4)、绵延(3)、延长(1)、延(1),使用频率合计达到20.9%。“伸”在方式动词和动词整体中使用频率皆最高。考虑到“伸”是单音节动词,且可作及物动词,较难用于虚拟位移句的检索,本文取“延伸”为其代表,将相关动词称为“延伸类动词”,相应的虚拟位移句称为“延伸句”。

在本研究所收集的语料中,“走”仅出现2次,且其中一例为诗歌。为进一步考察母语者的语感,笔者以北京高校12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让他们阅读较难明确推断“走”的动作发出者的句子,然后说出对“走”这一动作发出者的第一反应,如“山势不陡,小路在山腰间盘旋而上,走着走着,好像路已到了尽头,但转过一个山包,忽然一阵花香扑来,沁人心脾”(姚雪垠《李自成》)。结果显示,仅有一人回答“路”。这意味着,在有生命体存在可能的情况下,即使道路充当了句子主语,母语者仍倾向于将“走”的动作发出者归为人或交通工具,而不大容易认为是道路。

综上,就问题一而言,“走”虽是汉语实际位移句的普遍动词,在虚拟位移句中却不具有普遍性,典型的汉语虚拟位移句应是延伸句。那么,其语言表现与以方式动词为典型动词的英语、日语虚拟位移句有何异同?下文将对三种语言的典型虚拟位移句,即英语的run句、日语的走る句和汉语的延伸句进行对比。

三、run、走る、延伸句的跨语言对比分析

(一)虚拟位移句主体的特征考察

本节所使用的语料,英语来自COCA语料库和前人研究所引用的小说;日语来自BCCWJ语料库;汉语来自CCL语料库。检索词分别为英语动词run、日语动词走る和汉语动词延伸。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选,并去除不合格的用例,如实际位移句、表抽象意义的句子。为便于比较,语料均经过随机抽选(COCA自带定量随机抽样功能,BCCWJ、CCL检索所得语料导入Excel表进行随机抽样),各抽取130例。基于前人研究所关注的几个特征,对虚拟位移主体做以下6种考察,所得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run、走る、延伸句主体的6种特征对比

1.可行路线与不可行路线的占比

本文对路线可行/不可行的划类判断与前人基本一致。不过,Matsumoto[4]、Amagawa[6]都认为长城属于不可行路线。但在汉语母语者的百科知识(encyclopedia knowledge)中,长城可供人马交通,可行程度较高,因此将汉语语料中的长城计入可行路线;在英语、日语语料中,则依据已有分类,将长城计入不可行路线。在三种语言的语料中,“长城”的用例都很少,对整体统计影响极小。

2.可行路线中,与快速有内在联系的主体占比

从Amagawa[6]所举的步道[人行道]、阶段[台阶]可知,Amagawa将超过人类自然行走的速度视为“快”。例如,英语的highway、日语的自动车道[机动车道]、汉语的高速公路等均为“与快速有内在联系的主体”。

3.短主体

实体长度的认知极其依赖于说话人的主观意识和所描述的情景(situation)。对语料和Amagawa[6]例句中的主体做出观察后,遵循人体本位认知原则,将一般意义上短于人体长度的实体归入短主体。

4.弯曲的主体

语料中的主体是否弯曲,可根据主体本身、并列谓语、状语、背衬等语言表达方面的提示,综合判断。

(1)主体本身的名称及其定语,如例5:Thiscurvedflowerbed, which runs along the edge of the gravel parking area, is 41/2 feet wide and 66 feet long. [弯曲的花圃沿着砾石路面的停车区域延伸,长66英尺,宽4.5英尺(COCA)]

(2)并列的谓语,如例6:青翠的藤蔓盘上旋下,一直延伸到右侧小小的石雕阳台。(解波、程裕祯《右乳锃亮的朱丽叶铜像》)

(3)状语,如例7:傷はジグザグに底を走っていた。[伤痕呈之字形爬过底部](『バド·ウィギンズ氏のおかしな人生』ブルース·ワグナー著 柳下毅一郎訳)

(5)其他上下文,如例9:大きな矢印の示す方向に跡津川断層が走っている。それに沿って,谷が同じ向きに屈曲している。[迹津川断层朝着大箭头所示方向行进。顺着其轨迹,山谷也朝着同一方向弯曲。](『動く大地を読む』松田時彦)

5.离散性主体,即由离散的个体构成的主体

Amagawa[6]称之为伪线性实体(pseudo linear entity)。

6.方式状语的使用

参照方式动词的标准,将“方式状语”界定为:表达了运动模式、位移速度、态度、力动态、路径的形状、运动介质、工具及社会功能相关信息的状语。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能表示“不发生弯曲(的行进)”,日语的まっすぐ(に)和英语的straight还能表示“径直,直接趋向目的地”;汉语的“一直”还能表示“一路、始终”之意,相当于英语all the way,有时即使参照上下文,也很难判断这几个状语是否提供了方式信息。图1中的(6)对计入了这3种状语的数据用灰色柱体表示,未计入的以黑色柱体表示。

(二)跨语言差异分析与归纳

根据以上统计,可以看到:

第一,前人认为,只有极少不可行路线能用于日语虚拟位移。但数据显示,日语语料中不可行路线的使用占比高于英语语料,从“岩脈”“断层”到“龟裂”“筋”,种类颇多;汉语延伸句对主体可行性的要求最低。无论哪一种语言,不可行路线都占据了相当的数量,因此,和以前研究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可行性(travellability)并非预测主体能否进入虚拟位移句的可靠指标。

第二,与Amagawa的看法一致,日语走る句中与快速有着内在关联的可行路线明显比其他两种语言的虚拟位移句式要多。

Whether in cooling or in energy generation mode, the efficiency of a thermoelectric devi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figure-of-merit of the used thermoelectric semiconductors. The latter is written as[1]:

第三,与Amagawa的看法相反,日语走る句对主体长度的要求不如英语run句严格,语料中常见的短主体包括:神经、皱、ヒビ[裂痕]、伤跡等。

不过,在虚拟位移句中,主体是长抑或是短,有赖概念化主体的判断。本文倾向于将“主体较长”的感知视作虚拟位移句产出与接收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认知效果:一方面,较长的实体有助于说话人将其认知为虚拟位移的主体,因为短物体很难引发沿着该物体构型(configuration)进行位移的体验;另一方面,“较长”的认知在阅读虚拟位移句后也会产生,虚拟位移的语言表述引导受话人想象沿着某物的构型发生位移,从而将该物体认知为较长的实体。Matlock Teenie[11]67-85进行了系列绘图实验,实验1发现,被试在描绘自己对虚拟位移句的理解时画出的物体(如A birthmarkrunsbetween her ankle and knee),比描绘对单纯静态句的理解时画出的相同物体更长(如A birthmarkisbetween her ankle and knee)。实验2将句子主体换成了更长的物体,如公路、轨道、山脉,结果和实验1一致。

因此,仅从语料来看,日语句的主体更不受默认长度的限制,但由于主体“较长”的感知还受主观认知的影响,其间是否存在跨语言差异,需进行心理实验方能确定。

第四,弯曲主体出现最少的是英语run句,最多的是汉语延伸句。由于Amagawa、Matsumoto文中的相关规定比较模糊,主体曲度也较难基于共识进行统计。并且和长度不同,曲度更难依据百科知识。比如,“走廊”一般认为是长主体,“曲折的走廊”是弯曲主体,但“走廊”就很难判断是弯还是直,相关信息是空缺的。因此,我们根据图1中的(4)归纳:能相对自由地表达出弯曲构型的是汉语延伸句,而英语run句最少提供相关语言线索。

第五,对于整体性,英语和日语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尤其是日语走る句,语料中没有出现离散性主体的用例。汉语延伸句则明显要宽松得多,即使由离散的个体构成,只要能大致视为一个直线形聚合,就可用于虚拟位移句。例如:

例10走进大门,两边各有50多座小屋,上挂全国各地出版社、书店的大招牌,整整齐齐地向远方延伸。(1993年《人民日报》)

例11近处,“国立中山大学”坐落在半山腰,一栋栋乳白色的教学楼、宿舍楼错落有致,一直延伸到海边。(1996年《人民日报》)

例12走进玉市,市场里数百个摊档分成四大排,沿着桥体长长地延伸,规模很是不小。(2001年新华社报道)

第六,就方式状语而言,无论黑色还是灰色柱体的统计都显示,汉语的方式状语使用率远高于英语和日语。英语run句的方式状语使用极少,而汉语延伸句出现了不少违背了方式条件的用例,如:

例13先出现的是奔马留下的蹄印,它在一片渺无边际的大沙漠中孤独地向天边延伸。(《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14那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眉毛又细又浓,柔柔地几乎延伸到鬓际。(《读者》)

例15甲根铁路大桥的部分桥墩没入到昏暗的雾霾里,另一些则紧贴着昏黄的牧场边缘,往那曲方向朦胧地延伸过去。(搜狐新闻)

例16罗辑站起身走到窗前,从这里可以越过防沙林带眺望外面的沙漠,黄沙覆盖的华北平原在正午的阳光下静静地向天边延伸,时间的巨掌已经抚平了一切。(刘慈欣《三体II》)

可能有些论者会认为,相关用例是文学化的表达,但汉语语料中文学类的占比低于英语(12.3%<21.5%),英语的文学类语料并未出现类似用法。

(三)虚拟位移句表达策略比较与研究展望

从上述差异出发,进一步把握英、日、汉三种语言虚拟位移表达的整体特点。以上比较不仅仅关涉方式条件,更反映出三种语言的说话人对虚拟位移的表达策略是有所不同的。

英语run句和日语的走る句,谓语动词可通用于实际位移和虚拟位移表达,因而在主体选择、方式表达方面对实际与虚拟做出区分:一方面,主体限于较为平直的、整体化的实体;另一方面,位移抽象化程度高,表现为默认位移方式为直线前进,与弯曲方式的兼容性下降。这两种语言之所以选用方式动词为高频虚拟位移动词,或许是由于run和走る本身包含的“快速”语义信息能帮助人们在认知中对位移表达进行主观化处理,因为在体验层面,快速移动的物体更难被肉眼捕捉,也就更容易被认知为直线形。

同时,英语run句和日语走る句的不同又体现出两种语言表达策略的细微差别:日语走る句对主体的限制更强,当主体为可行路线时,大都是与快速有内在联系的实体,并且对主体整体性要求极高;而英语run句对伴随性的行进方式限制更严格,相关表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均不如日语走る句丰富。

汉语采用与英语、日语不同的表达策略。汉语的延伸句,谓语动词很少通用于实际位移表达,即汉语通过词汇上的选择来区分实际位移和虚拟位移,因此在主体与方式表达方面相对不受限。从语料表现上看,汉语虚拟位移句与离散性主体的兼容性高,方式表现丰富多样,有不少超出方式条件限制的用例。此外,与延伸类动词意义非常接近的“蜿蜒”“逶迤”“绵亘”等动词,使用范围更为狭窄,故而本次分析未将其归入延伸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动词最典型地用于虚拟位移句,而极少用于实际位移句及抽象变化句。这很可能意味着,在汉语中,有一类动词常常用作虚拟位移句谓语,汉语母语者凭借这类动词来区分实际位移与虚拟位移。这一设想是否成立,值得未来做出进一步统计与探析。

此外,通过本文对实际语料的分析,对于虚拟位移表达的研究,我们进一步提出以下研究展望:

第一,实际位移表达的语言类型特点未必与虚拟位移表达相一致。英语被认为是方式动词丰富的语言,但Rojo. A &Valenzuela. J[9]的调查显示,英语说话人叙述虚拟位移时所使用的方式动词十分有限。本文收集的汉语语料也显示,实际位移表达中的高频动词“走”鲜见于虚拟位移句,与此相对,“逶迤”等动词则最典型地见于虚拟位移句。

第二,虚拟位移研究中的动词分类未必与实际位移研究一致。位移事件常用的动词分类可能导致研究者忽视一些高频出现但较难归类的虚拟位移动词,如日语のびる和汉语延伸类动词。为与前人研究比对,本文的分析尚未超出这一分类体系,未来需进一步扩大考察范围,增加语料数量,扩展要分析的高频、典型动词范围,以对虚拟位移中方式信息的表达做出更全面的考察。

第三,虚拟位移句的对外汉语教学值得关注。目前,尚无对外汉语教材给出虚拟位移的例句或讲解,但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虚拟位移句在各类新闻语篇、小说作品中颇为多见,其表达也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质,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完全回避。在中低级汉语教学阶段,课文、长阅读中遇到虚拟位移句时,教师可以巧用示意图对句子的含义做出解析,优先保证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在高级汉语教学阶段,教师不妨进一步对虚拟位移句包含的空间信息做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汉语虚拟位移句和学生母语中的虚拟位移句在动词使用、主体选择、方式信息、路径信息的传达等方面有哪些异同,充分加深学生对汉语特质的认识。

四、结语

本文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视域下,结合语料库中的用例,对英、日、汉三种语言虚拟位移句与方式条件有关的问题,做进一步的验证与分析。研究发现:

第一,汉语虚拟位移的典型动词不是“走”,而是延伸类动词;

第二,从实际语料看,run在英语虚拟位移句中也受到不少限制,并不像前人认为的那样与实际位移句等同;

第三,run和走る被用作各自语言虚拟位移句的典型动词,可能是由于其原型语义中所包含的“快速”信息有助于激活体验层面物体位移轨迹与线形实体的关联;

第四,在虚拟位移句中,run句和走る句在表达限制上的差异可以理解为母语者表达策略的差别。比如,虽然有更多的主体可以进入run句,但进入run句后,其行进方式的表述受限程度高于走る句。

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而归纳了英、日、汉三种语言虚拟位移表达的整体表达策略,并提出了虚拟位移表达在动词分类体系、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展望。

新时代新形势下,虚拟位移研究应当做到教研结合,充分把握汉语特征,彰显中文特质,唯其如此,方能真正地为加快中国话语构建、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添砖加瓦。

注 释:

① TALMY LEONARD提出位移事件的概念结构包含六个成分:主体(figure)、背衬(ground)、位移(motion)、路径(path)、方式(manner)和原因(cause)。

② MATSUMOTO YO根据人类能否在其上移动、交通,将主体分为travellable path与untravellable path两种,前者如道路、走廊,后者如电线、排水沟。为了与位移事件概念成分的路径(path)相区别,本文译为可行路线与不可行路线。

③ ROJO A,VALENZUELA J将在起点-路径-终点意象图式中指示方向的动词视为路径动词;将不是路径动词,并且在运动模式、速度、态度、力动态、路径形状、介质和社会功能方面,对动作给出限定的动词视为方式动词。

④ 为行文简洁,日语单词可以从字形推断大致中文义的,不一一注明汉译。下同。

⑤ のびる包括汉字书形作延びる与伸びる的,其用法略有差别,但均可表示空间性的延伸。

猜你喜欢

语料日语汉语
学汉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