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向度

2024-01-22任祥伟曹小丽

兵团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价值论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

任祥伟 曹小丽

[摘要]为了推进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需要从四个向度了解其演进、把握其脉络、掌握其要义。从历史观上看,需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源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教训,又是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开拓创造。从认识论上看,需要明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滋养,主要包括作为理论源泉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和作为文化源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方法论上看,需要坚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普遍性与特殊性、守正性与创新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从价值观上看,要认清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价值内涵,坚持人民至上超越资本主义的贫富两极分化、坚持绿色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的物欲膨胀、坚持和平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的国强必霸。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50—08

[作者简介]任祥伟,男,厦门大学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党史党建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曹小丽,女,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为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开辟了一条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主题、根本价值、基本特征和思想方法等都呈现出丰富的内涵,想要进一步全面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就需要从不同的维度了解其演进、把握其脉络、掌握其要义。为此,笔者试图从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等向度出发,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有之义,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以期推进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

一、历史观: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

(一)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教训

以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西方世界率先拉开了现代化发展的序幕,以资本为驱动的现代化浪潮表现出暴力胁迫、殖民侵略和资源掠夺等典型特征,人类历史伴随着落后国家被裹挟进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而转向了世界历史阶段。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就符合这种“被现代化”的典型特征。鸦片战争以降,中国的宗法制社会组织在西方的船坚炮利面前逐步土崩瓦解,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此,马克思曾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1从那时起,中国农耕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产生联系、发生冲突,中国被动地开启了现代化的征程,近代国人正是在这种文明碰撞中苦苦寻求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变革理念,注重技术和器物层面的现代化,但却固守于封建的传统思想而拒斥现代性的理念、文化和制度,最终王朝自救的美梦在甲午海战中破灭。戊戌变法效仿日本明治维新,辛亥革命着眼于推翻封建王朝后的制度性探索,二者都注重移植和模仿西方制度的现代化,但民族独立和赶超式发展的现代化诉求在特殊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下都被束之高阁。新文化运动中,抛弃传统、重新“西化”成为知识分子追求文化现代化的宗旨,“打倒孔家店”标志着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之路走向了全盘西化的极端。民国时期国民党政权冀图以政治上的独裁统治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变革,但究其本质而言,这是买办资产阶级攫取利益的现代化变革,既没有改变对外来势力的依附,也没有真正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仅仅 “师夷长技”并不能 “制夷”,也不足以挽狂瀾于既倒。近代的历史已经证明,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等诸多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无法引领中国走上现代化发展的正确轨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2。回溯历史,从历史中总结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历史规律和内在必然性。因此,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强国之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这是总结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的客观结论。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开拓创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主要考量的是工业化发展水平。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现代化建设的内容进行了新的规划和阐释,“现代化”不再局限于“工业化”,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新发展内涵。在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4后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5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中国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启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进程,为后续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国家战略向经济建设的重心转移,这标志着现代化建设新一轮的号角已经吹响。虽然此时国家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已经比较完整,但是总体上基础薄弱,比例失调,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甚至温饱问题都没有妥善解决。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考量“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等现实国情,“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6。随着80年代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深入,邓小平逐步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目标明确为小康社会,即“到21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1从此,中国式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等说法深入人心,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奔小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目标和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

党的十八大以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步入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顺利达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的目标更加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特征更加鲜明。其具体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把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二、认识论: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滋养

(一)作为理论源泉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

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肯定视角看,马克思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所形成的文明成果,尤其强调现代化的工业化生产对推进全球性的物质贸易和社会交往具有基础性意义。首先,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生产“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运用机器的现代化生产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的衣食住行相关联的社会物质产品迅速得以积累。其次,当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现代化生产促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5,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互动开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取代,封闭保守的价值观念被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所取代。最后,为满足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不同的地域属性和文化传统的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国际性的贸易关系,“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6,地域性经济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变为国际性的经济全球化。

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否定视角看,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异化了的现代物质生活关系,试图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冲突解释社会现实,揭示出资本现代性的秘密。首先,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矛盾表现为一种异化劳动。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状态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7。在这种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生产中,工人的对象化劳动本身是异化的,劳动产品是异化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异化的,人的类本质是异化的。这种异化劳动在造成工人的全面异化的同时,资本家看似满足了某种感性的欲望,实则与其自我实现相背离而陷入一种对资本增殖的狂热和偏执之中。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现代性的内在逻辑及其对抗性关系,认为异化劳动是资本逻辑的必然产物。“如果说资本起初在流通的表面上表现为资本物神,表现为创造价值的价值,那么,现在它又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取得了它的最异化最特别的形式。”8马克思以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去分析资本运作和增值的过程,认为资本逻辑是赋予商品以支配人的神秘力量的罪魁祸首,资本现代性造成一种盲目奴役人的力量,这种奴役人的力量阻碍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客观分析,虽然肯定了资本的“积极”一面,但重心在于揭示资本的“消极”一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文明由资本逻辑所支配,必然会呈现出一种对抗性矛盾,“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1。为此,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诉求就是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内在超越和现代文明的合理转型,其主要办法就是试图在社会层面上建构一种劳动逻辑来超越资本逻辑。这种劳动逻辑旨在重新进行社会分配以及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建立新世界,从而为现代文明的转型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劳动逻辑的视阈下,人的异化以及社会的对抗性矛盾将得到解决,不同民族实现现代化的自主性将自动确立,现代化的发展将呈现出多样性。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2从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中汲取养分,中国式现代化以历史和实践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以资本现代性为内核的西方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中生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机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马克思对现代文明转型的期待”3。

(二)作为文化源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彰显时代价值。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抵御西方现代化有可能给我国带来的文化同化危机。伴随着西方国家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东西方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差距导致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对等性。”4在现代化发展的全球背景下,为了防范外来文化同化的危机,我们必须自觉守护、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弥补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社会的文化局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强调现代技术的作用是“人对自然的征服”,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生态理念的建构和矫正“人类中心主义”“科技理性”的偏执等方面,显示出积极的正面价值。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动力。作为祖先的宝贵遗产和思想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刻激励我们党和全国人民锐意进取、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打破西方现代化的独断模式,用“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蹚出现代化发展的中国道路。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呈现优秀文化内涵。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惟邦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智慧,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思想智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的绿色发展道路,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思想智慧,以时代潮流为导向,以全人类共同價值为引领,坚持走和平发展与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思想智慧,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永不懈怠的精神,在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不断求取进步。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完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的文化需求为导向,通过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或文化产业形式积极推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民能够广泛地参与其中并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观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

三、方法论:坚守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和各国现代化一样,表现出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世界现象和范式转变,呈现出各国对现代文明要素的选择、发展、传播、创新的一般过程、共同特征和普遍规律。从技术结构看,工业革命之后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等技术结构方面。从社会形态看,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表现为由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生产力先进的工业社会的转变,由慢节奏的乡村生活向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转变。从福利水平看,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建立和健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人们生活品质显著提高。从政治形态看,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表现为政治越来越民主,社会法治程度越来越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从开放程度看,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表现为国家越来越开放,国际的交往、交流和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发展不断增强。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特殊性。现代化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或标准。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各国的现代化发展“落脚于不同的土地,就结出许多不同的果实”2。西方国家较早地步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并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这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借鉴并非是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而是扬弃地吸收其宝贵经验。新时代以来,“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3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走符合自己国情、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党结合中国国情成功推进和落实了现代化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构建了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4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特殊性又总是表现出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好现代化进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努力在遵守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切实推进与自身条件的结合程度。这样才能激发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最大潜能,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遵循守正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首先,守正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第一,守正就是必须遵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守马克思主义之正。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依托矛盾分析法科学地分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就意味着我们能够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就意味着我们能够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第二,守正就是必须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坚持现代化发展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华儿女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现代化夙愿,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

其次,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第一,坚持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理论创新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寻求理论的进步、发展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必须建立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前沿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具体而生动的实践经验,以新话语、新认知和新理念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增添新内容,从而能够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3。第二,坚持实践创新,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强劲活力。新时代的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议题上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攀升。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4。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立论基础。创新是守正的飞跃,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坚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实践创新,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前进动力。

(三)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合规律性,是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现代化。社会基本矛盾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通过具体的社会矛盾表现出来,而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被推向前进,其发展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是一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范畴。经過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量变引起质变,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到“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关系全局、影响深远,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对社会矛盾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遵循。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合目的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现代化。一个国家选择何种现代化道路,取决于该国政党和人民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积极行动与主动作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决定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这就给人们自主选择现代化发展模式划定了范围和提供了可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及其成功实践,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艰辛探索。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有赖于作为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具有自觉而强烈的现代化使命意识,推动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属于政党领导、使命驱动”5。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有赖于作为主体力量的中国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期许,是人民群众自觉选择的结果,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从唯物史观看,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都必须从现实的社会存在出发,都必须符合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主选择和主动作为的结果,体现了符合中国人民意愿的合目的性,从而能够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价值观:认清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内涵

(一)坚持人民至上,超越资本主义的贫富两极分化

西方现代化和文明形态有其历史局限性。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是伴随着“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诞生的,它的“生产的每一进步 , 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1。西方现代化以资本增殖为驱动,对内表现为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对外表现为对落后国家的殖民掠夺。因此,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榨取构成了资本主义現代化的典型特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及其文明形态以“资本增殖逻辑”为主导,其在本质上必然是对立的和对抗的。无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何种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在何种程度上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无法解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无法解决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其结果就是,在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愈来愈悬殊和社会两极分化愈来愈严重。西方式现代化这种维护少数人利益的现代化模式注定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2。

马克思主义的愿景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以“人的发展逻辑”为主导,将人民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参与主体、变革力量和价值归宿。“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就是江山”“为人民服务”等独特的价值理念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张张靓丽的名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4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超越了西方维护少数人利益的现代化,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而超越了西方贫富两极分化的现代化。

(二)坚持绿色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的物欲膨胀

从社会历程来看,西方现代化推崇的是增长性至上的狭隘经济理性,遵循的是“越快越好”“越多越好”的发展逻辑,形成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西方现代化只强调人对自然界的主宰、征服和无限度攫取,大自然变的满目疮痍和千疮百孔,而“资本家却获得了肮脏的财富”5。追求利益最大化逻辑所支配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释放了人性的自私、贪婪和欲望,人类理性被片面的“经济理性”所主导,盲目而不计代价地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恩格斯曾警告世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胜利”,要警惕“自然界对我们报复”6。但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强调最大化的财富占有、绝对的自我自利和片面的经济效率至上,在人性欲望和物化逻辑的双重钳制下,不仅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扭曲,而且人自身的生存意义也丧失殆尽。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各执一端的理论窠臼,超越了资本主义物欲膨胀和普遍物化的畸形现代化。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着现代生态伦理学上的道德关切,承认自然界的有机整体性和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内在统一性,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应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并将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类利益至上的独断和偏见,主张“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就等同于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权益的保护。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遵循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逻辑,强调良好生态环境对民生福祉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旨在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有机统一。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既注重生产实践和经济建设,又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力求“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2,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三)坚持和平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的国强必霸

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外扩张和暴力掠夺的历史,总是蕴含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和国强必霸的权力逻辑和现实主义思维。“西方大国只要崛起就必然追求霸权”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因为这就意味着能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和满足自己扩张的野心,就能在国际上强行推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政治规则和经济秩序。出于对这种丰厚收益回报的强烈愿望,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常常枉顾国际道义而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并对不同的国家予以区别对待。当前美国主导的自由主义霸权秩序就包含了“对非殖民化的漠视甚至反对,对独裁统治的支持,直接或间接的军事干预,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及国际多边主义的选择性支持和敌视”3。以国强必霸为特征的西方现代化倒行逆施,实行单边主义、无视主权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制造修昔底德陷阱,阻碍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与国强必霸的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开放、包容、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蕴含的是一种兼济天下、协和万邦、美美与共的和谐世界的发展逻辑,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强必霸和西方中心论的陈旧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之路充分证明当今“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4,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国际秩序的维护者”5。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坚持国际交往的地位平等,主张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和贫富,彼此之间一律平等。第二,坚持国际交往的文明互鉴,认为文明只有区域差异而无优劣之分,彼此应相互学习借鉴。第三,坚持国际交往的互利共赢,提出将团结合作和互利共赢作为各国现代化发展应遵循的价值理念和根本原则。第四,坚持国际交往的包容发展,强调世界各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杨建平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商谈伦理学的道德应用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ZXC00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范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1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04页。

2《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9月6日。

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6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84页。

5《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页。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2习近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载《人民日报》2017年9月30日。

3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载《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7期,第54页。

4任祥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中文化自信的叙事逻辑》,载《湖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第130页。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页。

2C.E.布莱克:《现代性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0页。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页。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页。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14页。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页。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7页。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0页。

5李海青:《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与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新时代的分析视域》,载《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第1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197页。

2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页。

5大卫·哈维:《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刘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8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

3阿米塔·阿查亚:《美国世界秩序的终结》,袁正清、肖莹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页。

4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3月29日。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猜你喜欢

价值论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论防卫限度一一基于结果无价值论角度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被害人承诺表示之反思——以行为无价值论为基础
习近平的历史观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