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战略思维的逻辑基础
2024-01-22海娜南储鑫
海娜 南储鑫
[摘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思维具有深刻的四重逻辑:其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战略与策略理论,其历史逻辑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其实践逻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性考量,其发展逻辑是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战略性与策略性的辩证统一、长期性与短期性的辩证统一、前进性与稳定性的辩证统一、忧患意识与战略定力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战略思维;逻辑基础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12—07
[作者简介]海娜,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南储鑫,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科研主任,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其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了战略部署,系统运用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掌握战略主动、实施战略性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战略眼光、战略智慧,为我们在百年变局和多种风险挑战交织影响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的信心和动力,也为未来中国发展新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性保证。
一、理论逻辑:战略思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
战略问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全局性、预见性、复杂性的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它影响着事物发展的目标并制定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案系列,把事物发展目标与实现这一目标的实践方法联系起来,引导事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科学理论应具备的特征。
一般来说,战略性问题具有以下显著特征:第一,战略性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研究规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协调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并指导实践,以进行合乎事实规律、顺势而为的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现实。因此,战略影响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某一发展阶段的大方向和工作重心的部署、所采取的主要途径和计划等。这是一种较长时期的全局性的方针和路线,换言之,战略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某一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这就决定了战略的全局性,正如毛泽东从战争的角度指出:“研究带有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1第二,战略性问题是带有预见性的问题。战略一般具有较长的时效性,它是某一较长时间内的全局性部署,一旦制定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固定下来,因此,在制定战略时既要“顺应时势”又要“极目远望”,在顺应世界大势之时洞察预测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本身就具有面向未来的预见性,制定它既需要立足当下、胸怀远大理想,还要有深邃的视野和超强的目光,才能在世界的发展中把握中国,在中国的基点上放眼全世界。第三,战略性问题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战略的全局性来源于战略制定的三重依据:一是正确把握时代特点是制定战略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跳出一国范围,站位世界视角对处于时代中心的社会力量作出清晰正确的判断,以此确定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进而正确估计本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和状况,把握好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战略。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战略制定的基本依据。战略目标的确立需立足本国国情,在诸如本国社会性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关系、文化、历史等,找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方能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三是总结经验教训是战略制定的主要依据。战略作为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科学反映,实践经验是制定战略的必备土壤,只有善于总结吸收借鉴自身和他者实践斗争经验,并根据现实进行深度提炼,才能检验、发展和完善战略策略。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十分重视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2他强调革命策略要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相结合,反对凭主观制造出的革命策略。20世纪初,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策略”3,“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4。列宁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时,在“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部分中单列一节重点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方面的思想。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思想。他的战略和策略思想集中体现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在该书中,列宁对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与策略做了明确的说明:“……我们共产党的责任,就是要掌握一切形式,学会以最快的速度用一种形式去补充另一种形式,用一种形式去替代另一种形式,使我们的策略适应并非由我们的阶级或我们的努力所引起的任何一种形式更替。”5后来,斯大林评价道:“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6,“列宁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科學”7。对战略和策略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洞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魅力所在。
二、历史逻辑:战略思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历史积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战略策略的研究和把握。”1因此,我们一定要强化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明确战略方向,抓好全局性、导向性的大事,研判战略走势,做到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将谋“事”、谋“势”和谋未来协调统一,如此方能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际上,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创作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科学预判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略判断,反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论调,为处于黑暗中的国人指出了光明的前途。结合此时历史阶段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先后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关于工商业政策》等阐明了党在这些问题上的战略和策略,后来,毛泽东在1948年为中共中央写的党内通报中做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重大论断,要求“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2。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即在思想上破除教条主义桎梏,经济上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战略思想。在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方针,作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战略判断,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为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指导。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曾集中阐明战略思维的核心内容,要求“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3。在这个战略思维的指导下,我们党确立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实施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战略,从局部到整体,从当下到长远,对我国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构出综合、长远的精心规划,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的飞跃。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战略和策略问题,并围绕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党,进行的是伟大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要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调整斗争策略”4,并把“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放在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六种思维能力之首,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略和策略思想。在实践上,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战略擘画,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极大升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说,战略性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最新特征与最新成果,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带有根本性、预见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行动旗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南。
三、实践逻辑:战略思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光辉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并且要求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战略和策略思想的基础上,对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进行了系统把握和科学预判,必将为我国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战略性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政治保证”。2可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到至关重要的根本性作用,同时,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回顾百年党史,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扭转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命运并取得伟大的历史成就。作为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以领航者和掌舵者的身份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党继续带领人民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在此基础上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高度,取得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发展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建构者和开创者的地位不可动摇,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强基固本、沉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辟治国理政新高度,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研发、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世纪疫情的抗击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彰显了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获得最终胜利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能够自信而沉着應对当前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关键因素和现实依据,更是向着宏伟目标奋勇前行的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战略性制度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这片古老大地,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倍受人民群众拥护,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意愿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制度体系,在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层次分明、系统完备,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民主集中制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在国家治理中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制度效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挑战愈发严峻,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挥我们国家的最大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显著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战略性价值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1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刻画了人民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使命和社会如何发展的道路方向性问题。为了实现这一执政使命和方向性大问题,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相联系,并贯彻到国家发展的具体行动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以深入贯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加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4如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价值保证。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战略性体制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5在改革开放这个伟大创造中,一方面,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找到了復兴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形成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变革衍生出一些“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6。其中,不乏涉及深层次体制性机制的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挑战,因此,过去那种为求表面稳定而牺牲长远发展和改革的做法难以为继,改革到了需要猛击一掌加速前进的时期。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7,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我们进一步提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发展信心、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战略性体制保证。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战略性信念保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用什么样的过硬本领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者坚守的精神底色,亦是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因此,斗争精神是一种信念,是共产党人为人民创造幸福安定生活的信念、为中华民族谋取伟大复兴的执着信念、为人类开拓伟大社会进步不懈探索的执着信念;斗争精神是一种责任,是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钢铁意志和侠骨柔肠的具体展现;斗争精神是一种艺术,是共产党人运用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而实现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高超艺术;斗争精神是一种格局,是共产党人胸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坚持局部服从全局的无私胸怀。以信念为支撑、以责任为担当、以艺术为手段、以格局为眼界,我们才能坚守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善于并敢于斗争,披荆斩棘、压不垮、难不倒,勇于面对一切风险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勇前行。
总的来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性根本保证、战略性制度保证、战略性价值保证、战略性体制保证、战略性信念保证等五个方面,深刻把握了我国面临的战略性有利条件,是战略判断也是战略谋划;既回答了新时代我们为什么成功,也揭示了未来我们怎样继续成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保证。
四、发展逻辑:战略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法论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在各种重大斗争中,我们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1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三个相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法论之一。我们在实践中就要厘清几对辩证关系,进一步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便更好地坚持与运用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毛泽东曾说:“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原则,这是一种对立面的统一。”2原则性是不容动摇的,同时也要具备为实现原则性更好地实现所必须的灵活性。换言之,原则性是基础、是方向,而灵活性是方法、是策略。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毛泽东还说过:“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3这即是在指明无产阶级政党在制定战略时既要始终保持原则的坚定性立场,还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灵活性则是指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必须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意味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总体战略目标,在必要的条件下依时依势兼顾灵活性,做到既不放弃原则,也不将之教条僵化,在统筹原则与灵活的方式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在把握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同时,要认识到,这些条件不是墨守成规、定于一尊的,而要在实际运用中注意灵活性,在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中运用好战略性有利条件。
把握好战略性与策略性的辩证统一。战略和策略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科学,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战略策略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和肯定,认为战略研究的问题是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筹划和指导,而策略是遵循战略指示,拟定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办法。战略是全局与长远,策略是局部与当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在某种程度上一致,战略决定策略,策略服务于战略。评价策略是否得当,应当从其对实现战略任务的作用来衡量,而非从策略本身来考虑。因此,只要战略准确且得当、主动且科学,党和人民的宏图大业就有希望。同时,战略与策略的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一定范围内的战略任务,可以是另一更大范围内的策略任务,但在另一更小范围内也可以是战略任务。概言之,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战略规定并制约着策略,策略又体现和影响着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方面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另一方面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根据不同阶段的现实需要进行谋划,确立相应的策略重心,努力做到战略性与策略性相统一,体现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科学规划,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结合。
把握好长期性与短期性的辩证统一。“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中的定语“战略性”决定了其不仅表现为事关长远、全局的战略谋断,也体现其涉及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战略谋划。“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成功,也指出未来我们如何才能继续成功,换言之,“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既体现了战略的长期性与短期性的统一,也统筹规划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相结合。因此,充分理解和深刻认识“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也是充分理解和掌握我国当下与未来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好“战略性有利条件”就能占据战略主动制高点、乘势追击、迎难而上,再创辉煌,实现我们的宏伟战略目标。
把握好前进性与稳定性的辩证统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短时间内走完了西方国家数百多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稳定是发展的压舱石,只有社会稳定,改革才能持续向前,离开了稳定这个基础,不仅改革无法推进,以往我们取得的改革成就也会失去。反过来,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仍旧成立。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发展中的不确定性的增多和不充分问题的凸显,唯有不断改革、继续改革、深化改革,持续冲破体制机制的桎梏,才能平安越过改革深水区。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了平安中国的发展进程,创造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有序的良好局面,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的伟大成就,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奇迹,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进步伐不停息,真正实现了前进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协调发展。
把握好忧患意识与战略定力的辩证统一。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进行建设和改革,党的领导集体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和超强的战略定力,从宏观大局出发,充分了解国情,摸清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前提下,面向未来、居安思危、着眼长远,制定战略方针。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获得疫情防控伟大胜利的同时,也切实感受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美西方对我国科技的“卡脖子”、芯片供给的苛刻条款,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危机就在眼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已成为真实的存在。今天的中国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增强忧患意识,同时,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战略定力是指能够独立自主分析客观形势,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并做出科学判断和正确选择。战略定力是冷静的思维能力也是坚定的行为动能。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强大的战略定力,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今天的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如此,才能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担大任、把大局。进入新时代以来,各种不确定风险增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打响、打赢多起世纪风险袭击,快速恢复我国经济发展并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应该说,忧患意识和战略定力相统一是“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综上所述,战略思维是具有战略性质的、事关全局、根本、长远的一种思维方法。因此,更显弥足珍贵的战略机遇期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抓住机遇期,用好有利条件,就能乘风破浪,把握主动,迎来事业大发展;反之,则深陷被动,步步落后,甚至错过上百年。只有用好战略性有利条件,我们才能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有效应对和驾驭复杂局面,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责任编辑:张洋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6日。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6日。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4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6页。
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5《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6《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7《斯大林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4页。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7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4页。
4习近平:《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载《人民日报》2022年1月16日。
1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8月21日。
2习近平:《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载《人民日报》2022年3月7日。
3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载《求是》2020年第1期。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6日。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8日。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6日。
5《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737页。
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6日。
7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6日。
1习近平:《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载《人民日报》2019年9月4日。
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页。
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