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语境、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向
2024-01-22王霂凡
王霂凡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斗争精神,他指出“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1],“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2]。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敢于斗争”列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纳入“三个务必”,将斗争精神提升到了新高度。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在历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党抓住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精神法宝。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面对民族复兴路上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赓续发扬斗争精神。基于此,探析斗争精神的生成、价值及践行理路,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开展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语境
斗争精神作为党百年斗争实践的思想凝练与价值表达,是“在主动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进而有效化解矛盾的实践过程中对共产党人主体能动意志的精神展现”[3]。它的出场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是理论观照实践的双向互动。
(一)思想语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基因
斗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要素”,寓于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全部历程,体现了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化解时代难题、解决社会矛盾的决心与信心。斗争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鲜明品格,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诸多思想和实践中蕴含着其斗争精神的萌芽。
其一,斗争精神体现在马克思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终生的斗争立场中。马克思的毕生使命就是为了全人类解放而斗争,在目睹了工人的贫苦生活后,他毅然决然抛弃优渥的家境和稳定的工作,以“正义之笔”与普鲁士政府做斗争。早在《莱茵报》工作时期,他就关注到《林木盗窃法》对待农民的不公正条文,公开批驳议会仅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而后在长期指导工人运动、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实践过程中,他阐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论述了以暴力手段进行阶级斗争的必要性。他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阶级斗争是解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在于消灭阶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其二,斗争精神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者批判错误思想的斗争思维中。马克思十分注重理论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过程中,他勇于批判错误思想学说,批判改造了黑格尔的法哲学、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性论以及鲍威尔的唯心史观等。恩格斯也认为矛盾“总是以斗争来解决的”[5],斗争是革除旧因素、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他批判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存斗争不是历史的主线,阶级斗争才是,生存斗争只是阶级斗争中的普遍现象,其本质仍是“围绕物质利益而展开的阶级斗争”[6]。列宁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基因,他在写给阿尔德曼的一封信中指出:“你瞧,这就是我的命运。连续不断的战斗——反对政治上的各种愚蠢思想和庸俗见解,反对机会主义等等。”[7]他批判经济派将工人解放寄托于单纯的经济斗争,并将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分离的错误观点,认为经济派未能认识到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实质,进一步指明了工人阶级作为领导俄国革命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艰巨任务,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对俄国革命的指导作用。
其三,斗争精神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斗争理论中。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的集大成者,早在1938年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就使用了“伟大斗争”一词。在《论联合政府》中,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8]1949年8月,毛泽东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又指出“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9]。这些都表现出毛泽东坚持斗争、敢于斗争、敢胜必胜的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与革命时期不同的形势,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10]。毛泽东的斗争精神不仅表现在多本著作和多次讲话中,也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体现出毛泽东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斗气昂扬的精神状态。正是在毛泽东同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带领下,中国革命才得以顺利展开并胜利。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进行了当代意义的重塑与再现,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出场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历史语境: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11]这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持续开展伟大斗争的历史,斗争精神是伴随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发展的实践产物,也是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精神秘籍。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斗争实践,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出场奠定了历史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精神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淬火而生,团结带领人民开展反对错误倾向和推翻“三座大山”的英勇斗争。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与反动势力展开殊死搏斗。这一时期,我们党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斗争道路,发展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统一战线等斗争形式。在艰苦卓绝的拼搏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愿景。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斗争精神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为改造社会贫穷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开展全方位的顽强斗争。这一时期,党的首要任务就是巩固新生政权、强化工业基础建设、恢复农业生产,但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新中国的发展,在政策上对新中国实施了“政治孤立、技术封锁、军事威胁”的战略,与此同时,国内由于长期战争,也面临着经济凋敝、技术基础薄弱、劳动环境艰苦等困境。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重重阻碍,勇于同危害国家政权和独立安全的反动势力、扰乱经济秩序的投机分子、党内错误倾向、贪污浪费等敌人和行为做不屈斗争,以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推进完成了“一化三改”,顺利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党和人民树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斗争目标。
在改革开放时期,斗争精神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为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勇于同国内错误腐朽的思想和行为做坚决斗争。“文化大革命”以后,面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驳和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推动了思想解放。同时,伴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党的斗争策略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举措,强调改革开放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开创的伟大事业,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这为改革开放注入了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实践勇气和开创性的实践智慧冲破了思想束缚,克服了前行道路上的阻力和障碍,向人们展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党形象,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开启了宏伟篇章。
新时代以来,斗争精神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于同一切重大风险挑战做攻坚斗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斗争目标和斗争方向更具时代性。面对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现实矛盾,党持续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反腐败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等斗争,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12]83。中国共产党以崇高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冲向斗争最前沿,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党建等各方面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磅礴力量。
(三)现实语境:凝练于党治国理政的斗争需要
新时代斗争精神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命题,而是对于新时代党治国理政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实践应对。基于此,党总结历史经验,遵循新时代“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主题和内容,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审视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现实语境。
从世情来看,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日益提升,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版图开始发生剧变,推动着科技革命及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深度重塑,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中国迎来战略机遇期,但是相应地也面临许多挑战和风险。当前仍有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秉持“冷战思维”与中国展开战略博弈,以各种方式干涉中国香港和台湾内政问题,这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国家遏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手段。同时,国外局势不稳定因素更加突出,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民族主义盛行,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时有突发,逆全球化思潮兴起。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迟滞甚至扰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使得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际斗争形势。伟大斗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实践的产物,使党能够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程中把握“不变”之内容,以“不变”应“万变”之风险,推动不利风险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从国情来看,国内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新时代的崭新篇章,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时代意味着新机遇、新挑战和新作为,这鼓舞着广大劳动人民敢争一流、奋楫勃发,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淬炼发展能力、开阔眼界格局。但在前行道路中,党依旧面临许多艰难险阻。例如,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矛盾清晰地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诉求已不仅仅限于温饱等基本生存需求,而更注重“美好”,即看重生活质量、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诉求;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绿水青山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由于时代所带来的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的影响,党必须因时因事因势开展不同内容的伟大斗争,以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状态回应和解决时代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从党情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自身建设向纵深发展,反腐败斗争已取得压倒性胜利,党员干部在专业知识储备、斗争本领、斗争激情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但受国内外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党内面临的“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依旧没有彻底解决。拜金主义、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时有出现,导致部分党员干部缺乏自我斗争的勇气和恒于斗争的意志,影响了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初心使命的坚守,出现了贪污腐败、脱离群众等不良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13],以斗争精神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坚决同一切危害我们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行为做斗争,不断提高党员干部与恶劣环境、自身缺点、敌对行为做斗争的本领,使我们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以更加主动自信的姿态砥砺前行。
二、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价值逻辑
斗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是新时代迫切需要的精神力量。它既是推进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精神武器,也是党应对新时代重大风险挑战的内在驱动力,亦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密码。
(一)推进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精神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富有斗争智慧和斗争经验,始终坚持以自我革命锤炼自身,从而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实现”[14]。自我革命作为党成功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它和斗争精神都是推动新时代强党兴党的动力源。
其一,自我革命与斗争精神同根同源,具有悠久的沿革历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持斗争精神,敢于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伤”修正自身错误,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强化党组织的制度制约和监督,以强烈的政治勇气和勇于担当的政治自觉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其二,斗争精神有利于推动党员干部时刻保持“自我警醒、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状态。“斗争”既表现为与外界恶劣环境和不良因素“斗”,也体现为与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斗”。经常性的自我反思、查缺补漏、补足短板,使自我斗争成为一种常态化活动,有助于淬炼党员自身品格,增强党性修养。其三,中国共产党需要以斗争精神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在新时代,自我革命是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形式,从根本上推动党员干部明确使命、树立目标、增强本领。党一贯重视自身建设,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了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党的政治生态受到污染,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为此,加强党的建设,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思想文化斗争,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越是艰险越往前的斗争精神,激励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斗争状态,将伟大斗争和自我革命结合起来,既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新时代伟大斗争,又以推进伟大斗争有效应对党的建设道路中出现的风险挑战,在实践中获得奋斗不止、精进不怠的动力源泉,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向前发展。
(二)应对新时代重大风险挑战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夙愿与使命,这条复兴之路不仅充满机遇,也布满荆棘。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必须锻造斗争精神,增强敢于斗争的勇气、恒于斗争的毅力和善于斗争的能力,在斗争中促改革、求发展。
其一,敢于斗争是战胜风险挑战的逻辑前提。战胜风险挑战需要有强烈的斗争勇气,具有勇敢的品质是进行各项斗争的逻辑前提。树立斗争精神,有助于培育敢于斗争的勇气,准确识别风险挑战的类别,科学研判风险的发展趋势,使我们能够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时代征程中准确识变、灵活应变、虚心求变,主动斗争并赢得胜利。其二,恒于斗争是战胜风险挑战的基本要求。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对繁重艰巨的改革任务和时代使命,需要具备坚定的斗争意志,既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也要提高艰苦斗争的毅力。树立斗争精神,有助于推动我们以坚决斗争的定力、长期斗争的耐力、艰苦斗争的毅力,在思想和行动上排除干扰因素,战胜党内党外、国内国外、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困难挑战,取得更好的斗争实绩。其三,善于斗争是战胜风险挑战的必要保证。从新时代党的斗争实践来看,党紧紧依靠人民,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高屋建瓴的战略远见和创新举措,战胜了许多挫折和困难,破解了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思想硬化、机制老化和利益固化问题,夺取了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双胜利”,谱写了中国之治新篇章。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掌握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权,增强斗争本领,才有可能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可以说,斗争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精神密码,党凭借着敢于斗争的勇气、恒于斗争的毅力、善于斗争的能力,探寻出一条与西方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三)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
斗争精神见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呈现了社会改革发展进步的方向,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增添了创新动力和实践力量。
一方面,斗争精神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担当力量。斗争精神是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形势下产生的应然特质,是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必然动力,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抵御风险、破解难题的价值追求。其精神实质不仅是对勇于斗争、敢于斗争、乐于斗争的内涵释义,更是关于新时代“责任与使命”的再度定格,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中,是构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基石,有助于激励我们承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奋斗初心,以“为人民服务”为落脚点,以崇高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同一切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做斗争,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最大限度凝聚起现代化的奋斗力量。另一方面,斗争精神激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力量。斗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精神品格,在实践中表现为一种面对困难坚韧不拔、面对挑战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于个人而言,斗争精神能够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日常实践中凝聚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创新力。于社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民族复兴之路,它是一种“中国现象”。党的百年实践证明,党和人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顽强斗争中赢得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继续向前发展,必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实践、制度和文化创新,展现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不同的新图景。
三、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实践路向
斗争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斗争实践中回应历史主题、解决时代难题而生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旗帜和思想资源,是时代任务和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为了夺取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必须在实践中养成并自觉践行斗争精神。
(一)“破立并举”强化斗争意识
强化斗争意识是新时代践行斗争精神的基础,解决的是“懂不懂”“愿不愿”“敢不敢”斗争的问题。当前,很多人“不懂斗争”,误认为斗争就是“好斗”“争夺”,将斗争等同于“阶级斗争”;还有的人虽然理解斗争的时代内涵,却以躺平姿态面对人生,“不愿斗争”;也有人畏惧权力、惧怕强势、随波逐流,“不敢斗争”。为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坚持问题导向,以破立并举的战略举措,夯实斗争精神的思维之基。
其一,破“不懂斗争”,立斗争之底气。斗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趋向与手段,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范畴,过去常被用于“阶级斗争”等较为激烈的情境。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了系统纠正,斗争逐渐摆脱了“左”“右”倾向的纷扰,不再以暴力形式出现,更多地成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起到行为批判和精神激励的作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具有更加明确的内涵和指向,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提升都是在伟大斗争实践中实现的,伟大斗争与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一起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工作的总抓手。其中,伟大斗争是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集中要求,斗争精神是伟大斗争的精神动力。只有保持奋楫笃行、拼搏进取的精神面貌,具备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才可以使全党时刻保持自我革命的勇气担当,自觉地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和利益藩篱,进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纵深发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概言之,新时代伟大斗争不仅具备原有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意涵,还突出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自我革新、争取胜利的精神斗志。
其二,破“不愿斗争”,立斗争之志气。在现实工作中,党内外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躺平”现象。部分人在思想上躺平,精神懈怠凸显,表现为斗志不足、不想干事、因循守旧,满足于混日子,凭感觉办事;在工作中躺平,拖拉敷衍不作为,表现为干事不尽责、不出力,“不争先,不垫底”,对群众利益问题推诿拖延,没有工作热情;在心理上躺平,奉行好人主义不担当,表现为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原则,面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敢讲,工作中对于棘手问题不敢碰。这实质上是缺乏斗争精神的表现,因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破除传统观念,树立“愿斗争”的意识。首先,要破除“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观念[16],树立实干思维。既要以脚踏实地的实践行动,在新时代伟大事业中敢于出击、迎接风险、抵御挑战,也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改革创新中服务人民,提升人民美好生活水平。其次,要摒弃“一劳永逸”的观念,树立忧患意识。要抓住专业核心领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所学知识融入每一轮工作环节中,并尝试开拓专业所属领域,争取把工作做优做强。最后,要打破“因循守旧”的观念,靶向提升创新能力。不断适应新时代新需求,在复杂的斗争中淬炼思想、锻炼工作能力以寻求突破时机,探索斗争新策略。
其三,破“不敢斗争”,立斗争之骨气。树立斗争精神,要求破除“畏惧权力、惧怕强势、随波逐流”的现象,坚持“不畏上”“不畏强”“不惧众”。“不畏上”意即对待上级或者权威专家的错误观点敢于发声,面对他们的错误思想敢于批判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主见;“不畏强”意即勇于与比自己强势的对手斗争,旗帜鲜明地积极维护自身权益;“不惧众”意即不随波逐流,坚决抵制错误的社会思潮例如新自由主义、浪费主义等,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新时代践行斗争精神,要认识到伟大梦想的迫切性,致力于敢想敢做敢斗,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增强信心和力量,厚植斗争意识,从而做到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频。
(二)“主次兼顾”明确斗争方向
明确斗争方向是新时代践行斗争精神的基础,解决的是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及斗争精神指向何处的问题。它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并持续推进伟大斗争的先决前提,不仅决定了新时代斗争实践的内容,也是激励中国共产党奋楫笃行、履践致远的动力源泉。
其一,在解决主要矛盾中实现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加强战略谋划,把握大势大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科学排兵布阵,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12]80斗争有轻重缓急、主要次要之分,何时进行斗争以及怎么进行斗争必须根据当时形势进行客观分析和逻辑演绎,将矛盾问题放在整体全局中去考察。面向新时代,斗争主要表现为:在社会主要矛盾方面,“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斗争;在个人方面,与自身不足的斗争;在经济上,与复杂的经济形势的斗争,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弱项的斗争;在政治上,与影响我国政权稳定的因素的斗争;在文化上,与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思潮、错误观点的斗争;在社会建设领域,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斗争;在生态上,与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非绿色”行为以及自然灾害的斗争;在党的建设方面,与党面临的“四种危险”的斗争等。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抓住不同领域斗争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将矛盾按照轻重缓急划分层次,靶向解决阶段性主要矛盾,进而助力整体矛盾的解决。
其二,坚持“人民至上”,同时抓住关键少数。“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伟大斗争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历程中,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倾听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依托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伟大斗争筑牢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党也十分重视各层党员干部在斗争中的突出作用,党员干部来自人民、依靠人民,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抓住关键少数,正是为了“最大化”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引领人民群众适应新时代,提升美好生活水平。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加强斗争历练,既要立稳“人民至上”原则,也要靶准斗争方向,反对一切危害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行为,破除所有危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和伟大梦想发展的难关,不断使新时代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更快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时势互通”淬炼斗争本领
淬炼斗争本领是新时代践行斗争精神的核心要求,解决的是“会不会”斗争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斗争本领,指出新时代“要根据形势需要……及时调整斗争策略”[17]。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应准确把握时代形势,增强斗争本领。
其一,坚持因时而变,在历史与现实相统一中遵循斗争规律。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应遵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一方面要从党的百年斗争实践中汲取历史斗争经验,从历史性成就中获取斗争信心,并结合时代新发展新语境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斗争举措;另一方面要科学判断世情、国情和党情,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现状,历史、辩证地看待新时代伟大斗争,正确研判当前面临的风险挑战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措施。
其二,坚持因势而定,在“有理有利有节”中提升斗争策略。面对新时代复杂的斗争形势,要汲取毛泽东同志的斗争经验,结合新时代斗争情况创新斗争策略。“有理”即从事实出发,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自卫原则;“有利”即胜利原则,坚决抵制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敌对势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善于在斗争中转危为机,在发展中谋求团结合作;“有节”即把握斗争火候,要适可而止,避免矫枉过正。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要坚持灵活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切实以高超的斗争策略赢得胜利。
其三,坚持因事而化,在实践中淬炼斗争能力。首先,要加强思想淬炼,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筑牢思想根基,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斗争实践中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辩证看待“斗”与“争”,把握斗争的广度和深度。其次,要加强政治历练,保持政治定力,提高辨别是非、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18]。最后要加强实践锻炼,党员干部要应时代需要,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人民中去,切身体会发展中的难题,多做对人民群众有益的事,为人民群众解忧排难。
四、结 语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持续开展伟大斗争的历史,斗争精神伴随着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成为促进党久经磨难而奋楫勃发的精神秘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应牢牢把握斗争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在实践中践行斗争精神,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