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路军115师入鲁后医疗卫生工作探析

2024-01-21刘志鹏齐晓燕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军区八路军医疗卫生

刘志鹏,齐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部队医疗卫生工作是关乎部队成千上万战士生命健康和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工作。八路军115师继承了红军时期优良的医疗卫生工作作风和制度,入鲁后因地制宜改善部队医疗卫生工作,治愈了数万名伤病员,为保障山东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抗战时期各根据地与部队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学界广泛关注,有学者从医疗救护角度考察山东抗日根据地沂蒙精神的党政军民关系以及考察山东抗日根据地疫病防治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效等。针对山东抗日武装的卫勤工作,于宁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共山东抗日武装医疗机构发展变迁、医护人员来源培养以及药品获取问题。学界对八路军115师医疗卫生工作的专门研究较少,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八路军115师入鲁后的战时医疗卫生救护、部队的卫生防病工作以及统一领导下山东军区的医疗卫生工作等方面进行研究,试图清晰考察八路军115师入鲁后在医疗卫生工作方面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贡献,以期丰富山东抗日根据地史研究。

一、战时八路军115师医疗卫生救护

(一)战地救护与伤员运送救治

八路军115师是一支由红一方面军改编而来的有着优良作风和作战经验的主力部队。在医疗卫生工作方面继承了红军优势,相较于刚成立的八路军山东纵队来说,有着比较正规的医疗卫生制度。入鲁前,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战役中,部队战时的医疗卫生工作便有较为规范的组织和流程。在战场作战中,战地救护分为火线抢救组、急救治疗组、后送组、烈士埋葬组。[1]330作战开始前,师动员各团勤杂人员及随营学校学员,配合各营连卫生人员,组织战场抢救,“首先将伤员运出火线,安置在隐蔽的处所,而后再向团和师的卫生机关转送”[1]320。同时师派人员做好当地的群众工作,动员和组织当地群众,协助团和师的卫生机关迅速后送伤员。八路军115师入鲁后,与山东纵队协同作战,在115师积极影响下,山东纵队和山东军区的战时医疗卫生工作得到了很大提高。1941年9月27日,山东纵队第五旅下发《战地救护暂行工作条例》规定,“连、营、团要加强救护组织,以便尽快将伤员从火线抢下,送往医疗单位,进行早期治疗;同时,提出了‘医院要更接近火线,以便缩短后送距离’”[2]141。1944年,山东军区还明确规定了伤员后送的分工,“团以前由前向后逐级后转”,火线搬运由连炊事员、文书等组成担架组,负责将伤员搬下火线,以后再由民工担架后送。[2]142

伤员的救治与护理主要收治在部队的后方野战医院和隐蔽卫生所。八路军115师进入山东后,以师卫生部为中心,吸收招纳地方青年学生以及有一定医学基础的战士干部成立医护人员训练排。经过一定阶段的医学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以医护人员训练排为主组建扩大部队随军野战所和卫生所。后方野战医院、卫生所的选址以安全性为第一原则,以隐蔽保密为主要特点。115师入鲁后,在鲁西、鲁南地区建立了一批野战所和隐蔽卫生所,它们多分散开设在老百姓家中,或山洞、地洞、地窖、芦苇荡里,或在海滩、渔船上收治伤病员[2]132。陆房突围中,115师从战场上下来一批伤员,急需在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中救治。115师野战医院二所所长黄一民与二所护理员七人在泰肥山区岈山的五埠村组成115师挺进山东后的第一所隐蔽医院。陆房突围中受伤的七十多名伤员分别隐蔽在五埠村、岈山和牛山庄,为了不暴露伤员,隐蔽医院人员在村外的梯田下、地堰上挖洞,伤员隐藏在地下洞内治疗。115师隐蔽医院在治疗方式上,坚持中西医结合。西药在当时是奇缺紧俏的物资,特别是消炎、退烧、止痛的奎丸宁、福白龙(奎宁制剂)、青霉素、高锰酸钾、碘酒、碘片等管制药品。为了更快医治好伤兵,115师野战医院二所护理人员一方面乔装打扮潜入敌占区购买紧缺的西医药品,另一方面向当地群众学习土方偏方,“采集中草药为伤员治疗,还向老百姓学习了针灸,在治疗打摆子、止痛等方面,效果也很好”[4]84。

战后伤员的转移与救治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配合帮助。战斗中受伤的战士多分散隐蔽在老百姓家中进行救治与护理,部队的后方医院或隐蔽所多设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庄或地区。八路军115师入鲁后,取得了一系列战斗胜利,老百姓看到“陕北的老红军来到山东打鬼子,保卫老百姓安宁”,自然而然地去爱护主力、帮助主力。有的老百姓听说八路军来了,主动腾出新房屋给部队卫生所做手术室。[3]4311940年春,白彦战斗结束后,鲁南野战医院第一所接收了一批伤员,当时医护人员少,伤员较多且分散安置在群众家中,因此除了换药、服药、打针治疗由一所医护人员主管外,其他做饭、喂饭、看护料理等大量的工作都被群众主动承担了。同时八路军115师取得战斗胜利时,群众还积极热情慰问伤病员,“抬着整猪、整羊、鸡、蛋和当地盛产的山果慰问伤病员,积极主动地为部队医疗工作提供方便,使不少伤病员很快痊愈”[5]。

(二)药品采购与来源

八路军115师入鲁时,国共关系开始走向紧张,国民政府时常停发八路军军饷。八路军115师入鲁后几乎再未从国民政府手中领过军饷经费,在经费供给方面115师转为以自筹自给为主,包括药品采购补给等方面。在药品获取上,八路军115师主要通过卫生部门组织采购、战斗缴获和自己开办药厂等方式,还辅以募捐捐献以及山东分局提供经费支持等渠道。

由于没有国民政府拨发军饷经费,八路军总部经费预算也有限,八路军115师进入山东后吃住困难,随着部队发展和战斗的消耗,部队财粮也逐渐消耗待空。因此,八路军115师每到一地便积极与当地群众、士绅、地方抗日武装以及国民党进行统战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从而缓解115师财粮供给的困难。其中,稀缺的药品是最为紧缺的。1939年冬八路军115师进驻鲁南时,在师后方政治部负责统战工作的靳怀刚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为115师搞到了一批价值四千多元的药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部队急缺药物的困难。[6]当地民间医生亦积极援助115师医疗卫生工作。115师入驻鲁南后,当地颇有声望的陈信亭老先生主动为抗战服务,多次协助115师野战医院一所收治八路军伤员,并将自家的陈家医院以及治疗骨折外伤的中医秘方捐献给八路军115师部队。[3]440

随着115师在山东逐渐扎根,115师在药品采购方面也逐渐展开。115师的药品采购工作主要由部队各旅团卫生部门组织采购,多由商人送到部队。1942年一年来,八路军115师购买药材及医疗器械共“182341066元西药,1595386元中药,103099205元材料”[1]187。除了通过采购获取药品,115师还自己开办药厂进行制药工作。1942年一年便制出了四千余磅成品药材,供给前后方部队之需。[1]187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有时药品无法获得又无法生产,115师鲁南隐蔽所一所便学习地方土验方,自制药品,“把猪骨头和干馒头烤煳压成面,让伤员冲服,治疗消化不良,后来同志们就把这种自制药品取名叫‘消化散’”[3]436。医疗器材缺乏,便自制竹镊子代替铁镊子、用土织粗布代替纱布等方式,缓解药品器械短缺问题。

由于部队中专门研究药物生产和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多数制药人员和卫生工作人员医学水平不高导致制药厂产量和质量与部队实际需求有不小差距。针对部队采购能力欠缺、采购方式不完善以及制药人员医学、药学基础薄弱等问题,师卫生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几点建议。首先,必须大批地派人赴敌占区,进行统一的购买,这样才有可能大批购买到省钱便宜的药材,而不是之前被动地接受由商人送往部队的药材。其次,针对采购人员以及医疗卫生人员医学基础薄弱问题,各旅团应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医学教育培训,同时扩大抽调各旅团有医务知识的人才汇集起来,虚心研究,提高整体的药材生产开发水平和技术。[1]189如此,提高部队药品采购能力和生产制药水平。

战斗缴获与山东分局提供经费支持。八路军115师在山东境内作战勇猛,仅1941年一年大小战斗共计1418次,缴获一批军用物资与武器弹药,但药品器械相对来说较少,主要有“防毒器材568具,注射器8副,药品11担”[7],虽然药品器械通过战斗缴获并不能大量补充部队医药所缺,但战斗缴获的日伪军药品器械多较为先进,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部队药物仿制、研发以及救治水平的提高,比如115师在平型关战役中缴获的一套手术器械,除开颅手术外,其他手术都能做。陆房突围后,师卫生部部长谷广善使用这一套手术器械成功完成了在山东的第一例截肢手术,手术后伤员的伤口很快就愈合了[4]85-86。进入抗战反攻阶段后,山东军区不断攻占主要城市、交通线和据点,医疗物资的缴获随之增多。除此之外,八路军115师入鲁后,八路军山东纵队和山东分局在财政经济上给予八路军115师极大帮助。[8]

二、八路军115师卫生防病工作

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常年流行多种传染病,主要有疟疾、回归热及斑疹伤寒、痢疾、黑热病、流感、疥疮、霍乱等多种流行疫病。[2]138-141八路军115师进驻山东后,多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如果当地疫病流行,很容易传入部队,造成部队的非战斗减员,降低部队战斗力。因此,八路军115师进入山东后非常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一系列医疗卫生工作。

(2)创新学分管理模式。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在实践过程中具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取得的突出成绩纳入创新学分的认定中,通过开展传统课程安排外的课程实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建立各级卫生委员会,开展卫生宣传工作

115师入鲁后,各级单位相继建立了卫生委员会,专门负责卫生宣传工作。同时在基层建立“卫生委员会”、卫生宣传小组等群众性组织,开展各种卫生宣传活动。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八路军115师在宣传内容和方式上各有侧重。在卫生宣传工作中,各级部队把炊事员和伙食管理人员作为重点宣传教育对象,把住病从口入关,“针对炊事员、司务长和管理员着重向他们讲解食物烹调对营养素损失的影响,提高烹调技术,注意食品卫生,防止发生营养缺乏病和肠道传染病”[2]136。1942年,115师师直及各旅,利用战斗间隙还举办了炊、管人员训练班,提升炊事员和伙食管理人员的卫生文化水平和重视卫生防病意识。除此之外,115师入鲁后,从师到各旅团领导都十分重视对卫生防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在1940年至1945年期间,旅(支队)以上军政首长签发有关卫生防病的指示、命令、通令、训令就有40多件次。进入冬季,战士多有冻伤、眼疾问题,115师教导二旅下发《冬季卫生防病工作》训令,给战士宣传讲解如何预防和治疗冻伤、眼疾等问题,并给部队配发油膏,战士洗脸后用于擦手、擦脸;要求战士严格分盆、分水洗脸,不合用毛巾,来防止和治疗冻伤、眼疾等问题。[2]135

115师在宣传方式上,除定期上卫生课、讲解战伤自救互救、卫生防病知识外,还根据战士和群众情况采取多种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卫生宣传。一是使用标语口号宣传,通俗易懂,传播范围广,深入人心。如夏季行军时,在水井旁写上“井水虽然凉,病菌里面藏”;冬季行军时则在沿途休息地点张贴“为了防感冒,不要随便脱衣帽”等标语。[9]还发动战士编写有关卫生防病知识的黑板报或墙报;进行化装宣传或演出活报剧以及举办实物展览等。[2]136二是创办卫生报纸报刊进行卫生知识宣传。1941年,115师和山东纵队印发了《卫生管理规则》,胶东军区编印了《夏季卫生常识》《大练兵卫生教育参考资料》《冬季防病常识》。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山东军区卫生部印发卫生资料3000多份(册)。[2]136三是设卫生月,集中宣传卫生知识。1943年开始,山东军区将每年的4月12日至5月12日作为卫生月,每年集中开展一次卫生月宣传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卫生防病工作的深入开展。[10]228

(二)完善卫生制度,开展卫生运动

部队医疗卫生工作单靠卫生宣传是不长久、不扎实的,在卫生宣传基础上不断健全卫生制度,以行政手段推进部队卫生管理,形成一套规范有效的卫生制度,是推进115师和山东军区医疗卫生工作强有力的措施。八路军115师继承了红军时期的优良传统,各项卫生制度比较健全,但115师入鲁后在以往卫生制度基础上,结合山东战场实际情况进行了部分修订。1942年,115师343旅下发《关于夏季整军中卫生工作》训令,对公共卫生、个人卫生等做了详细规定,要求战士“每周洗澡一次、烫洗衣服一次、剪指甲一次;每日刷牙一次;每月理发一次”[2]136。115师和山东纵队还先后建立了体检制度以及干部保健制度,加强对部队干部、战士的健康检测和管理。1945年,山东军区正式颁发了《部队暂行卫生制度》,对环境、厨房、室内外,个人、马厩、病人等卫生管理都做了详尽规定。从八路军115师入鲁至取得抗战胜利期间,115师、山东纵队、山东军区出台颁发了一系列部队卫生制度规定,115师及山东军区医疗卫生工作在战火中逐渐规范、科学,一步步向着正规化发展。规范化的山东部队医疗卫生工作延长了战士的生命、减轻了伤员的痛苦,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进一步保障了山东革命的胜利。

开展卫生运动是部队进行卫生防病的重要手段。部队中的卫生运动主要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展开个人卫生、公共卫生运动。部队中卫生运动一般在春季举行,这个时候气温回暖,是细菌最易增生活跃的时候。在春季卫生运动中,师后勤部对各旅团营连提出要做到“挖厕所要一米九深,一米宽,每人都要洗澡,拆洗棉衣,剪头,要特别注意厨房卫生”[11],师部还发出“关于部队健康运动的指示”,动员全师做好战士健康卫生运动。115师开展卫生运动时,师旅团各卫生机关的卫生人员积极动员驻地群众,与驻地群众一同开展卫生运动。部队每到一地,即帮助驻地居民打扫庭院街道、整顿驻地环境卫生,同时深入群众,在群众中宣传卫生防病知识,为贫苦抗日军人家属和群众诊治疾病。同时,还帮助驻地群众扑灭传染病疫情。1941年至1942年,鲁南爆发疟疾,115师驻鲁南部队立即组织医疗组,帮助群众治病防病,很快控制住了疫情。

(三)积极防治流行性传染病,改善战士给养

针对山东抗日根据地流行性传染病,115师积极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入手解决传染病对部队战士健康的影响。首先,对患有强烈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病人住房进行卫生整顿,有条件的进行环境消毒。如防治回归热及斑疹伤寒时,“用蒸笼蒸汽灭虱,衣服烫洗”;防治疥疮时,“将疥疮患者与健康人分开睡,不合盖被子,不互相换穿衣服”;预防天花及水痘时,“按时种痘是最好的预防办法”,除此之外,部队每到宿营地以后及时进行本村及附近居民的卫生调查,如发现有传染病流行应迅速通知卫生机关,并告知各单位负责同志,可建议上级于可能范围下转移驻地。[12]其次,在治疗上中西医结合,由于西药紧缺,更多是使用中药治疗。1942年至1943年间,115师部队中流行疟疾,115师686团将疟疾病人集中于团卫生队或营卫生所,用中药常山、柴胡煎剂治疗。部队治疗痢疾则由于缺少磺胺药物,多用黄连、黄柏、白头翁水煎剂;也有用马齿苋蒸煮和大蒜一起食用或单用蒜泥治疗。[2]139-140除了使用药物治疗传染病,许多部队还采用针刺疗法治疗疟疾和痢疾等传染病,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中西医结合下,部队在传染病救治方面取得了不错效果。

传染病和各种疾病在山东部队中流行,一方面是当时卫生条件差,战士卫生意识弱造成的,另一方面当时抗战条件艰苦,战士给养很差,“部队日常吃的都是煎饼,是用高粱面或其他面糊糊在平底锅上摊成的,煎饼中的糠很多,吃下去容易便秘。当地蔬菜十分罕见,战士们时常将柳树叶子腌一腌卷在煎饼里吃”[13],导致战士营养缺乏和免疫力低,更易遭受疾病侵袭。因此,部队中除了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外,还应该积极改善战士给养,增强战士免疫力。115师入鲁后,一直致力于改善后勤供给工作。后来115师号召部队各旅团进行生产节约运动,1941年5月,师首长号召全师鲁南部队生产节约一百三十万元(从1941年5月到1942年春)[14],鼓励部队自己动手开荒、种菜、搞合作社、发展贸易,拓宽经济来源,自力更生努力改善供给。经过1942年、1943年的生产节约运动,115师部队后勤供给和战士给养得到了明显改善,到1943年部队供给标准达到“菜每人每日十二两至一斤,油盐各五钱,猪肉每人每月十二两,住院之休养员、学校学员每人每月一斤半;麦子,机关每人每日二斤六两,战斗部队每人每日二斤半。杂粮,机关二斤四两,战斗部队二斤六两”[15]。

针对改善战士给养问题,部队除了增加菜金、粮食供应数量,还注意到如何让战士更好地吸收菜、粮中的营养。师管理处的同志想出将豆子磨成豆汁给战士们喝,将“三分之一的黄豆和三分之二的小米分别泡好,再分别磨成糊浆,用布过滤好,然后将豆浆煮开再放米糊”[16],增加战士的营养。有的营部还对粮食吃法上进行调剂搭配,使营养更加丰富,“教导团一营营部在地瓜干多的时候,就设法从菜金上少买菜,多买点猪油加菜喝油肉菜汤或鸡蛋汤”[17]减少部队患病人数。大部分营连成立给养合作社,专门负责改善给养。战士给养的改善以及食物营养的增加,增强了战士抵御疾病的能力,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三、统一领导下的山东军区医疗卫生工作

1943年3月,115师与山东纵队合并,改为山东军区司令部(115师、山东纵队名义仍保存),各司、政、供卫机关与(军区)军分区合并[18],二者卫生机关合并为山东军区卫生部。统一领导下的山东军区卫生部进一步促进了115师及山东军区卫生医疗工作的发展。

(一)医护培训与医护救治的正规化

山东军区成立前,八路军115师的医训班与山东纵队的卫生教导队举办过多期医护培训,为部队培训了一批医护人员。但培训班的举办较为分散,培训内容多以应急救护为主,缺乏系统化。山东军区成立后,将115师的医训班与山东纵队的卫生教导队合并,成立山东军区卫生学校,使得山东军区的医护训练逐渐走向正规化。山东军区卫生学校校长由卫生部副部长刘放兼任,邓太山任教务主任,邱国光为队长。山东军区卫生学校建立后,共举办了三期训练班,培养学员380余人[10]227。学校培训课程内容主要有:麻醉学、外科学、诊断学、药物学、战地卫生勤务、检验学等,还根据不同批次学员情况有针对性补习文化、军事政治等内容。[19]此外,还举办过短期专题训练班,如滨海军区卫生部举办了内科医生、化验、调剂班,为期15—60天,其他军区也举办过类似短训班。[2]1451943年,奥地利籍著名泌尿科专家罗生特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卫生部顾问[20],帮助山东军区开展卫生工作。罗生特看到山东抗日根据地专业医护人员紧缺,积极帮助山东军区卫生部创办卫生学校培训医护人员,并亲自担任学校讲师到卫校讲课。罗生特向军区的医务人员讲解了大量的医学专业技术知识以及指导学员进行医学临床实践,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医务工作人员,使军区卫生工作有了很大提高。

山东军区成立后,各战略军区以及下属军分区经过精简合并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山东军区医疗救治和卫生工作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1944年2月10日,滨海军区召开卫生干部会,总结一年来卫生工作,卫生处长黄乎和政委刘代均一致表示滨海军区卫生工作有了很大进步和成绩,这表现在“部队病员减少,治愈期缩短;残废者减少,四二年残废者伤员占18%,四三年占9%,减少一半;死亡率大为减少,全年死亡率为0.2%”[21]。同时各战略区都涌现出不少卫生模范工作人员和模范事迹,如“自己生疟疾还积极照顾伤病员的鲁中三所看护员张甲门,在战场冒着炮火进行战场救护的滨海模范卫生员郑辉增,熟悉全营战士的胶东军直医生姜铁川,一边救治一边战斗的鲁南医护人员”[22]。除此之外,山东军区战场救护体系和救护组织也更加完善。在胶东军区讨赵战役中,进行了充分的战前救护准备工作,“各兵团、连队补充足够药品敷料以备战场救治使用;对各兵团卫生人员进行‘急救教育’培训,提高卫生人员战场救护技术;对伤员进行突击治疗,减少病员,保障各所收容能力”[1]339-340等措施,努力保障战场救护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二)加强卫生部门思想整风,完善卫生部门建设

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十分重视山东军区的卫生工作,关心伤病员的情况,时常到医院慰问伤病员,检查医院卫生工作并具体指示医院改进问题[23],进一步提升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和质量。在山东军直卫生工作人员开会纪念国际护士节时,罗荣桓一再强调要有群众观念,不能只做医疗工作还要做好护理工作,指示医生、所长、院长、一切医务卫生人员都要作护理工作,照顾好战士伤病员。[24]1944年冬,山东军区集合各战略区的卫生干部召开了全军区卫生工作会议。会议上,罗荣桓指出卫生工作是有成绩的,治愈了大批伤病员,连队的卫生工作也开始活跃。特别是在卫生干部很缺乏、技术低劣,药材又困难情况下,治愈了2万以上的伤病员,这是一件大事情,可以说是护理与治疗工作上的奇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医疗卫生工作上还存着强调客观困难,单纯的医务观点与脱离群众的现象。[1]161针对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罗荣桓从干部思想、卫生部门的组织领导、行政工作、党政工作、医务教育工作等方面深刻分析了山东军区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强调加紧医务干部的整风学习,反对医务干部思想中的自由主义倾向和单纯的技术观点。

为进一步规范山东军区医疗卫生工作,山东军区司令部下发《关于医务工作人员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训令》,对所长、医生、看护长、司药长做出工作规范条例,严格医务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并对医务人员失职等行为做出奖惩条例。1945年,山东军区司令部发布卫生部门今后建设方针指示,要求卫生部门建设要做到“行政工作与医疗工作结合起来;医疗与护理结合起来;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坚持预防在前,治疗在后,急救在先,手术在后原则,积极开展部队卫生工作;重视材料工作;开办和加强卫生训练队;适当开展社会卫生工作”[1]169-170,努力提升山东军区医疗卫生工作水平,保障军区部队战士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在组织建设方面,至抗战胜利时,山东军区卫生部门组织建设更加完善,“鲁中、鲁南、胶东、滨海、渤海军区卫生处升级为卫生部,8个师均编设卫生处,各辖一个休养所,12个警备旅亦编设卫生处,各军分区编设卫生处或卫生科。团设卫生队,营设卫生所,连配卫生员”[25]。山东军区医疗卫生建设的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山东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结语

总的来说,八路军115师入鲁后在财政经济供给困难情况下,积极发挥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部队每到一地积极与地方合作,吸收地方医护人员参与伤病员救治,紧密联系群众。在医药紧缺的情况下,使用地方土方、验方,积极自制药物与医疗器材。山东军区成立后,115师从独立的医疗卫生系统融入到山东军区医疗卫生工作系统中,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115师政委罗荣桓成为山东军区司令员,一定程度上标志着115师医疗卫生工作在山东军区中处于领导地位。在整个山东军区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山东军区的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向着正规化与地方化发展,既朝着正规化方向发展又兼具地方特色。

猜你喜欢

军区八路军医疗卫生
湖南省军区幼儿园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江苏省军区
内蒙古:建立首个省级“医疗卫生云”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关于西南军区成立时间的考证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