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金融史”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4-01-21李明宇史宪睿

关键词:讲授货币教学效果

闫 艳,李明宇,史宪睿

(1.黄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2.辽宁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货币金融史课程属于历史学科,开设“货币金融史”这门课程,有助于金融专业的学生理解货币和金融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此为铺垫,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金融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因为对伪理论、似是而非或流行观念的反驳、批判或校正要从历史中去寻找“证据”。例如,有些人总结出,大城市由于存在人口净流入,核心地段的房价不会跌,但历史事实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日本东京的房价被“腰斩”[1]。因此,“货币金融史”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蓄力实践准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货币金融史”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以黄山学院为例,尽管其加大了货币金融史课程教学时间的投入,但教学效果仍旧提升得并不明显。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目前,很多教师应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历史场景,以此来增加历史情境的代入感,但这些方式并未扭转任课教师一个人“独舞”的局面。因此,本文将系统分析“货币金融史”教学效果不佳的具体原因并阐述相关对策。

一、“货币金融史”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在多轮讲授货币金融史课程的基础上,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倾听他们对课程的困惑,与同行教师进行探讨,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得出金融专业本科生对货币金融史课程兴趣低下、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

(一)学生对学习“货币金融史”的认知较狭隘

很多学生认为,货币金融史课程与未来的就业与学习相关性弱,学无所用。他们普遍认为,本科毕业后的人生有两条路:升学与就业。而这两条路都同在校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息息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未来的就业与升学,而类似“货币金融史”这样的专业基础课,只是增添了学生们对金融相关知识的了解,并不会对其未来的学习与就业产生足够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产生了学习走过场,即按要求选修这门课、增加学分、敷衍了事的现象。

同时,“货币金融史”的教学内容以世界历史内容为基础,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因基础薄弱而对“货币金融史”的学习而缺乏信心。

(二)课程设置的时间不科学

货币金融史课程的开设时间与准备考研的关键时期相冲突。学院对货币金融史课程的设置,有50%的课程安排在本科生大四上学期,即第七学期。而在此学期,有大约50%~70%的本科生准备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所以学生们把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花费在准备研究生考试上,对于像“货币金融史”这类只是为了增加学分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准备考研的学生就会本着上课不缺席、不丢平时分的想法上课,同时还会充分利用“货币金融史”的课上时间复习考研课程,课堂上“人在心不在”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适用性教材缺乏

目前,学院里“货币金融史”教材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以介绍中国的货币金融史发展为主的教材;一种是立足世界的《世界金融简史》《千年金融史》等教材,两种教材的内容也完全不同。而不同授课教师决定的教材选择权,就会导致不同级本科生所接受的“货币金融史”的教学内容也不同,无法形成统一。同时,有的“货币金融史”教材,历史事件相对少,历史依据不充分,权威性有待提高,因此拉大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对本科货币金融史课程的学习适用性较差。学生历史知识的薄弱性形成了对“货币金融史”教材的依赖,所以货币金融史课程的教材独特性要求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以此来提升货币金融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相关的世界历史知识基础薄弱

金融学专业是个偏数学的专业,所以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好一些,而像历史这样的课程,基础相对差一些,学生的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高中及以前所学的课程。在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主要以中国历史为主,而有关世界历史的内容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学校对非历史专业的学生所设的相关世界历史的课程几乎为空白,这导致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对本专业历史知识的了解与掌握非常薄弱。比如,对于世界上不太熟悉的城市,学生们基本处于死记硬背的状态,降低了学习“货币金融史”的兴趣,导致货币金融史课程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相差较大。

(五)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选择上均面临两难困境

“货币金融史”是一门专业历史课程,该门课程需要有必要的世界历史知识。“货币金融史”中历史知识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中国,而应该放眼全世界,这样才可以把握历史的整体性,对金融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进行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由于世界历史的广泛性、内容的复杂性、课时的有限性、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因而历史知识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讲解的内容相机抉择。

在教学方式上,目前“货币金融史”的教学主要采用按时间顺序进行讲授,而对重点案例的重点剖析较少。同时,此课程更多注重具体知识点学习的总结归纳,对“货币金融史”的讲授完全独立于政治军事史,而未将两者进行融合[2]。对于基础性的历史知识,往往又很难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予以讨论,这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内容的生动性和讲解的趣味性,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对讲授内容进行选择和压缩。

二、提升“货币金融史”教学效果的思路

(一)以凸显实用性为切入点,转变学生们的非实用观念

货币金融史课程效果不佳的原因多种多样,不仅与授课方式、专业特点、课程定位有关,而且还与学生们的认知观念息息相关。因而,要通过实践应用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体验到,这门课程无论对就业、考研、考公以及未来事业的发展均有帮助。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将“货币金融史”定位于金融分析与实践的助推器。在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的设计上,应充分彰显其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为此,要彻底改变学生们认为该课程无用的观念,从而激发同学们自我学习的动力。

(二)将现实素材与货币金融历史相连,培养历史分析思维

通过货币金融史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与掌握货币和金融发展的历史演进,培养其正确的历史思维,使其具备从历史的、更广阔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非历史专业、历史知识薄弱且缺乏历史思维的同学而言,将金融学的一些理论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将历史思维融入金融学理论的学习中,可以为其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驱动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思考能力。

三、提升“货币金融史”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从事大学本科“货币金融史”教学的教师需要先了解教与学的现状及课程结构设置,然后还要弄清教学模式,从而有的放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3]。教学方法的改进围绕面对现实问题通过逻辑分析和历史知识来探索答案的思路,以问题驱动模式为讲授框架,以案例分析、多媒体技术、课堂讨论等手段实施教学改革,具体改进方法如下:

(一)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扭转“无用论”观念

观念影响行为。改变学习“货币金融史”用处不大的观念不是说教,而是应该通过“真刀真枪”的实践效果来体现其价值。为此,在讲授导论部分,任课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学习“货币金融史”不仅是要掌握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学习通过历史结合金融知识进行思考的方式,提升辨识和思考的能力。以此为导向,在接续的课程学习中,循序渐进地扭转学生“无用论”的观念。例如使用问题驱动法,选择当前大家关注的问题,例如2022 年末头条上出现了楼房断供的信息;2022 年末的研究生考试报名创造历史新高,这些现象如何从金融的角度去解读?在课程中后期,可以侧重对已有案例(过去的现实问题)的学习和解读,通过案例的学习和讨论,让同学们逐渐掌握将历史的思维应用于金融问题分析的方法。

问题驱动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较高,该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应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因此,任课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提升自我素养,与此同时,学院可以组建教学团队,通过团队互助、经验共享完成教学任务。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历史情境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图像资源,通过对学生展示网络上古迹、古物图片等,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Mayer 和他同事的两项研究表明:学习者获得主动的控制,会加强其认知上的参与度,使其在控制与接收的互动中,能更主动地处理学习内容,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4]。因此,授课教师在准备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授课内容精良,又要有积极的情感,同时还要侧重参与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满足参与者的归属感、尊重感,使其具有高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满足学习者的个体价值需求并实现自觉行为[5]。图像也是可以利用的使历史再现的手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向学生展示出人物的照片,这样的视觉效果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赵晓芳[6]指出,近年来,学者们已经发现图像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加以利用。

(三)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场景互动的学习模式

通过参与模拟历史人物的场景过程,会使学生亲身体会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例如:在讲授复利的出现这一章时,主要是苏美尔的两座古城——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的战争赔款,由战争赔款可以充分地证明,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复利的出现。由于学生们对拉格什和乌玛完全陌生,那么授课教师可以在展示这两座城的地图的基础上,选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两座城的城主,由城主协商战争后的事宜,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引导其返回历史场景,将场景与所学知识点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感受到立体的人物和生动的历史,实现现实与历史的零距离,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注重教材的合理运用

《中国货币金融史》(姚遂主编)围绕信用、货币,通过其产生和历史变迁,展现了自先秦至今浩瀚的金融发展和演变过程。但该书的内容只局限于中国,而“货币金融史”这门课程应该立足于世界,有更广阔的范围。为了整体把握更准确,补充国外相应知识的教材可参见戈兹曼的《千年金融史》一书。该教材以翔实的史料及真实的考古发现为依据,以重点案例为核心,书中一些考古的发现人员及一些史料研究者要么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要么是世界著名的史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大师,所以此书对“货币金融史”的历史考古发现及案例研究既客观又权威;同时,此教材内容鲜活生动,主要以故事为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觉得历史更加亲近,场景性更强。例如:在第十一章讲授的圣殿骑士团与金融这一章,以故事的形式讲授了圣殿骑士团的由来。

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突破单一教材的局限,教师要注重不同教材的综合运用。考虑到授课内容的完整性、生动性、鲜活性,应以《千年金融史》为主线,并辅助补充“货币金融史”的国内教材,当然还要符合教材选用相关政策的要求。

(五)提升“货币金融史”教师的业务能力,拓宽金融史教师的历史范围

为了充分利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货币金融史”有亲切和熟悉感,“货币金融史”教师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与业务能力。同时,授课教师还要在平时补充一些世界地理及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瓢水”。而对于相关“货币金融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拓宽教师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渠道来实现。例如,可增加学校图书馆有关历史书籍的数量,做到满足所需,从而提高相关历史专业老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提升“货币金融史”教学效果的措施已在最近学期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升。本课程现实案例的设计均以热点事件和日常现象作为金融理论的切入点,从理论(课本)驱动模式切换为问题驱动模式,在问题驱动的框架下应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自由探索、多媒体技术等组合手段,通过“货币金融史”可以解决现实问题这一表现来改变“货币金融史”无用论观念;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同学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从课程的过程考核结果也可以看出,学生的过程考核和课程大作业成绩提高明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本门课程将现实事件思考和分析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实施过程凸显了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问题的交流与讨论。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打破了“货币金融史”无用论的观念,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养成历史分析的思维方式后,可逐渐掌握将历史的思维应用于解决金融问题的方法,最终实现该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讲授货币教学效果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