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2024-01-21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专业课程

邓 坤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一系列方法措施的制定,既有顶层架构又有专门部署,各自既相对独立又内在统一,有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地落细落实。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加强,成效显著,改变了以往由专门的思政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授课的单一模式,开始向全员育人转变,由开设单一思政课模式向包含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在内的全课程转变,充分做到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也与“三全育人”理念不谋而合。“三全育人”是对高校育人问题的有力回应。在落实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外语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相比有因其自身的特点,在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中还存在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剖析课程思政内涵,并进一步查找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通过提出相关途径以凸显教师在提高综合素养和学生语言技能方面身正为范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人才教育培养质量。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近年来,学者们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有着不同的理解。刘建军指出,课程思政就是通过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来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1]张晨宇等指出,课程思政是以各类学科课程或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为载体进行的思想、观念、精神与价值等方面的隐性教育过程。[2]研究者只是理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课程思政强调所有课程都应具有提升能力及思政教育双重功能,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也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即在“三全育人”的教学过程中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换句话说,“课程思政”与所有课程有关,与教书育人有关,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3]

课程思政是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他课程必须与思想政治课程协同发力、同向同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使受教育者能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培养和提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相辅相成,是一个共同体,都是我国高校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都是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外语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认识不到位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教师的引领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能够体现整个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水平,这也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实现。目前,有些外语教师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对课程思政存在着一些误解,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尚未树立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理念。这些错误的认识严重影响了外语专业教师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甚至会拖累整个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实现。

2.外语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在外语专业课教学中,外语教师都非常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课业务水平,但是忽视了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这就难以落实课程思政工作,部分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教师虽然能够在教材中找到一些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但挖掘的深度还不够,挖掘思政元素能力欠缺,没有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思政的内容,缺乏理论深度,离实现育人的效果还有一定的距离。

3.外语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专业课程这个载体。课程思政建设一定要和专业课有机融合,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挖掘外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是达成育人效果的最终目标。目前,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课程”+“思政课”两张皮现象。部分外语教师为了完成“思政”任务,在课堂上把专业课替换为思政课,究其原因,是外语课程体系缺乏协调性,授课教师各自为政,课程思政缺乏一体化建设。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1.转变传统观念,强化外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意识,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外语教师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宗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育人的才智,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时刻把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融入教学过程中,要克服畏难情绪,时刻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的切入点,要不断总结思政融入的经验,挖掘课程思政潜力,提升育人能力。学校要不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在学校内部打开壁垒,不定期地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活动,通过教研活动教学相长。组织年轻教师参加现场教学观摩,开展经验介绍沙龙活动,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培训,举办课程思政教案设计大赛等活动,成立传帮带的教学团队、专业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

2.培养外语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

大学外语课程是我国高校文科教育的组成部分。语言的文化属性决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既要注重工具性,也要兼顾人文性。[4]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资源开发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关键。[5]无论是工具性教学,还是人文性教学,都可以在教学中发现“课程思政”元素,都能找到学生三观相联的思政素材。

教师在挖掘出“课程思政”元素后,不能够生搬硬套。例如,在讲到俄罗斯地铁时可以把我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建设的成绩融入课堂中来。当讲俄罗斯国情知识时,可以把俄罗斯文化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的文化做一对比;讲到中俄关系时,可以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介绍给学生;讲到俄罗斯航天员时,可以把近年来我国航天员取得的成绩介绍给学生,还可以给学生观看航天员在太空给学生授课的视频。在讲授“理想”时,可以把我们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融入课程中。

3.完善思政教学内容同向同行目标的供给方式

高校承担育人使命,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发挥育人作用。专业课是传授知识的主干课。因此,专业课的建设一定要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为国家建设服务,要符合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课的设置要在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上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外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外语专业要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开放视野与家国情怀,学校、社会、家庭要全员参与,相互协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为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俄语专业课程,积极实施课程改革。2018 年2 月,俄语系教师积极参加了“课程思政”讨论会,商讨并落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思想要求,依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项目,坚持三全育人理念,积极开展思政育人工作。通过提升教师素养、调整教材内容、更新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改进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立俄语专业课程思政资料库、邀请思政教师开展协同备课等方式,促使俄语学科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形成知识互补效应,提升了相关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学校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内容。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外语教师应坚持育人导向,认清外语教学的新形势,突出价值引领。高等外语教育要为国家战略培育英才,要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掌握外语的各类人才。随着国家逐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外语专业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外语专业课程作为实践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家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我国国情、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责任。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强化课程建设、做好智育与德育顶层设计,最终实现大学外语课程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专业课程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