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航天工程师的太空伦理责任研究
2024-01-20陈首珠于旭雅
陈首珠 于旭雅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以建设航天强国作为奋斗目标,坚持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航天事业发展之路。在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征程中,中国航天工程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当代航天工程的特点以及中国航天工程师队伍发展现状,从德性论、契约论、道义论、功利论等不同的伦理立场对中国航天工程师的太空伦理责任进行探究,高度肯定了中国航天工程师的太空伦理责任担当。
【关键词】新时代∣航天工程师∣太空伦理责任∣伦理责任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缘起
航天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当今时代,航天技术在综合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当今国际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航天技术的较量。为此,我国始终高度重视航天工程的发展。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震撼了全世界,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在航天领域继续探索的信心。自此,中国航天工程师在航天路上越走越远,无数的科技壮举在新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取得了“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宫揽胜”“墨子传信”“天问揽星”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既得益于中国科教兴国战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又得益于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责任化自主创新的探索,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
二、当代航天工程的特点
当代航天工程不仅包括各种卫星、火箭、飞行器的制造和发射的空间技术,还包括空间应用、空间科学探索等,涉及领域广,内容丰富,具有过程复杂、投资巨大、影响深远、政府主导、队伍素质要求高等特点。
(一)过程复杂
与其他行业的工程项目相比,航天工程建设过程相当复杂,主要指系统复杂、技术密集、周期漫长。航天技术是尖端核心技术,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综合性很强。以中国为例,我国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创新,众多航天工程师不断突破,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此外,我国高度重视航天工程可靠性、安全性、可维修性等质量特性,尤其是载人航天工程,更是以“零缺陷”为目标,建立多次反馈的质量循环系统,确保工程可靠性。不仅工程研制周期长,后期还需要进行测试、模拟实验、工程整改等诸多复杂的环节。
(二)投资巨大
航天工程由于规模巨大、涉及领域广泛、建设周期漫长,因此该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经费。航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而航天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高新技术,需要大量科研人员的投入,会消耗大量科研经费。航天工程建设产生的费用包括航天技术的研发、航天设备的制造、航天员的培训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要投入巨大资金。据2021年10月12日的《参考消息》报道,2020年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支出达到132.8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5%,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同年,美国航空航天局获得的预算为518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
(三)影响深远
航天工程的建设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其次,把握科技革命新趋势。加快发展航天事业工程,有利于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抢占科技制高点,以科技领先优势塑造国际竞争优势。再次,增强国防实力。太空由于其独特的空间优势,在信息获取、精准定位、健全军事信息系统等方面具有其他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因此,大力发展航天工程有利于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四)政府主导
航天工程由于其投资巨大、过程复杂、影响深远等特点,决定了它被上升为国家意志,必须由政府来主导。以中国为例,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提出航天强国的发展愿景。航天系统工程规划和建设一般都由政府来主导,具有鲜明的国家行为特征。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政府有关部门参与决策、指挥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对航天事业的坚强领导是建设航天强国的最大政治优势。实践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发展航天事业的制胜法宝,是建设航天强国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航天梦的根本保证[1]。
(五)队伍素质要求高
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离不开一支高知识、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的潜心研究,对人才队伍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以宇航员为例,他们是载人航天飞行中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太空科技活动的直接实践者。因为他们要适应太空的特殊环境,其选拔难度极大,对宇航员各方面的素质要求极高。中国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2]。航天工程师是国家航天事业的先锋和主力军,建成航天强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航天工程师、科技领军人才和顶级首席专家。
三、中国航天工程师队伍发展现状
1960年11月5日,中国的第一枚“1059”导弹在酒泉发射试验基地成功发射,这是中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3]。“1059”导弹的仿制成功为后续航天型号的研制奠定了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北斗、探月、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推进,调集培养了大量航天技术骨干人才,从而促成了我国航天工程師队伍的规模增长正向化、训练过程科学化、年轻化、独立自主创新等特点。
(一)规模增长正向化
航天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是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基石和重要保证。为此我国高度重视航天人才队伍的吸引、培养和建设。通过利用相关社会公益活动、与高校密切联系吸引人,多渠道个性化培育人等方式不断扩大航天工程师规模。例如,航天四院四十一所和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特种动力武器系统研究中心”, 成立课题组、合作项目、设立研究基金、共享人才资源等扩大人才后备力量[4]。近些年来,大量高素质人才进入航天领域,使我国得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太空项目,航天工程师规模总量不断增长。
(二)训练过程科学化
我国航天工程师的训练过程具有科学性。中国制定了预备航天员和教练员的选拔标准,从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到身心素质,要求其能对航天器及其舱载设备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操作、照料、维护和修理,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完成飞行任务;而且还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高度的思维和应变能力[5]。不仅要求其身体素质好,也对航天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中国对航天工程师队伍的训练坚持以重大工程为牵引,在工程实践中造就人才。将大量的青年科技人才安排在工作一线,承担实际研制工作,边工作边学习,使他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工程项目的状态、特性、原理,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迅速成长[6]。
(三)航天员队伍年轻化
航天科技创新的希望在青年才俊。近年来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进入航天工程领域,成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力军。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仅38岁;嫦娥一号顺利升空时,嫦娥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孙泽洲仅37岁;神舟七号成功飞天时,副总设计师何宇仅37岁;天宫二号成功飞天时,天宫二号上行控制副主管设计师申聪聪仅29岁;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顺利发射升空时,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副总设计师童瑶海仅37岁。国新办于2022年1月28日举行了《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新闻发布会。根据中国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介绍,“嫦娥团队”“天问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的成员平均年龄在30-40岁之间。由此可见,中国航天员队伍年轻化表现明显。
(四)独立自主创新
从1960年“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开始,中国航天事业步入了快车道,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向强的跨越。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中国历代航天工程师坚定信念、群策群力、顽强拼搏、不断钻研,在学中干、干中学,始终坚信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使中国航天事业不受制于人,在世界高新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实现祖国发展和安全兼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天宫、天眼、悟空、墨子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嫦娥三号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更彰显了中国航天工程师的独立自主创新,是货真价实的“中国制造”。
四、从不同的伦理立场考察中国航天工程师的太空伦理责任
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侧重考察社会共同体中人与人、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强调做人的道理,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的。责任,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以其特定的角色应该承担的任务。因此,要探讨中国航天工程师的太空伦理责任,就是要关注航天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的态度与行为。
当前航天技术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太空伦理问题,如太空的环境保护问题、太空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问题、太空军事化问题等。航天工程师肩负着重要的太空伦理责任。中国要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既需要技术精湛的航天工程师的生动实践,同时又对航天工程师在伦理层面提出了严格要求。本文将从德性论、契约论、道义论、功利论等伦理立场,考察中国航天工程师的太空伦理责任。
(一)从德性论立场来考察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刷新纪录,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这其中不乏航天工程师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德性论的践行。德性论又称“德行伦理学”,主要关心的是人品德的养成,是把关于人的品格的判断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判断的理论。德性论强调行为者本身行善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外在的行为规则,主张以“行动者”为中心,注重“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伦理学中义务与德性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有德性的人无疑是那些比较完美地履行了道德义务的人,反之亦然,强调义务与道德的互相蕴含[7]。
中国航天工程师始终在实践中践行“德性论”,助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程师高利琴为例,她1997年毕业后放弃安逸的工作,选择留在了西北荒芜的戈壁滩,在火箭瞄准岗位坚守二十多年,努力为中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还有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高帅和,他长期从事卫星导航和空间链路的研究,为了早日突破技术难题,曾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成功突破了北斗三号星间链路载荷关键技术,解决了诸多难题。此外,还有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工艺师刘爭、“数据女王”何京江等等,正是他们在中国航天领域中倾注了全部心血,做有德性的人,才能不断实现航天技术的突破。
(二)从契约论立场来考察
契约论认为人们在平等基础上达成的契约,是人们行动所依据的道德和政治原则。契约伦理的核心和实质不仅在于双方订立契约的自由自主性、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分配性,更在于双方或多方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积极履行契约所订立的各项义务,乃至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契约所规定的任务[8]。
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以“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快航天事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后,党的十九大作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决策部署,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我国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中国政府与航天企业、工程师形成了“契约关系”,达成了默契。从契约论的视角看,政府为航天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企业给予航天工程师自主的科研平台。由此,中国航天工程师也积极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严格把关,坚持自主创新、自力更生,努力实现航天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助力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例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车著明,在1993年毕业后,不忘初心,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决然来到川西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直坚守中国航天事业。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第一个数学专业的研究生,他曾带领团队,通过建立数学建模,编制应用程序,成功开发出“火箭遥测信息快速处理系统”,接着又研发出航天发射数据快评系统,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9]。
(三)从道义论立场来考察
道义论又称“义务论”“务本论”,义务论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的神圣性以及履行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即判断一个行为道德与否,不是看这个行为带来的后果,而是关注这个行为的动机是否出自“道义”[10]。平等、公平、正义是道义要强调的主要内容。
当科研人员得知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有悖于伦理道德,有可能危害人类社会时,应该遵循公平正义的道德理念,做出负责任的行为实践,及时中断所参与的工程活动,决不可以牺牲人类的整体利益作为代价。从道义论的视角重新审视航天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以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前提,加强航天工程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由于航天事业的特殊性,道义论不仅要求航天工程师具备雄厚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及很好的心理素质,在理论和实践中履行好太空伦理责任。以中国航天“大总师”孙家栋为例,在一次发射任务执行过程中,卫星在转运途中不慎发生了轻微碰撞,现场试验队员顿时慌了阵脚。接到紧急报告后,近80岁高龄的孙家栋立刻从北京赶到了西昌,下飞机后就直奔卫星试验厂房,在简单了解现场情况后马上钻到了卫星底下,认真研究起卫星的受创部位,最终排除了有关风险,他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航天工程师的责任与担当[11]。
(四)从功利论立场来考察
功利论是以功利作为道德标准的学说。英国哲学家边沁是功利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看来,人类的行为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就被视为恶。“功利”一词在现代汉语里包括“功”和“利”两层含义,“功”指功劳、功绩,“利”指利益,功利论强调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还包括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追求“最大的幸福”,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12]。
从功利论的视角来看,首先在工程实施前,航天工程师要开展充分的事前评估,要重点论证立项必要性、资源投入经济性、目标合理性、工程的可实施性等,由于航天工程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他们比其他人能更准确研判工程项目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能提出预案;其次在工程实施中,航天工程师要积极承担在工程活动中的责任,行使个人权利,对工程提出有效的意见。同时针对工程实施中的问题采取及时的应对方案,通过有效管理,按质、按量完成相关任务;最后,航天工程师应该充分把握、有效评估他们付诸实践所带来的风险和后果,关注工程是否促进人类航天事业进步,是否促进人类社会和宇宙的可持续发展等。既然太空探索与开发活动本身就是道德事实且具有道德属性,与人类的美好生活、社会公正与宇宙的关系有关,作为新时代中国航天工程师,不应该局限于追求真理,应从价值原则上更注重工程技术的成果价值,既追求真理尺度,又不忽视价值尺度[13]。当代中国航天工程师为缓解航天技术的太空伦理问题,努力为减少空间碎片做努力,加快建立空间碎片检测体系、完善数据库系统、提高风险预警能力,保证航天事业安全有序开展。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飞船工程师团队,是一群被称为“影子航天员”的斜杠青年,他们有男有女,平均年龄38.4岁,各个身兼数职,他们代替航天员参与测试,熟练每一项操作动作和每一条手控指令,保障了飞船的发射任务和飞船研制的地面测试任务,也保证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14]。
五、总结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时期。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当充分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航天科技为人类服务的理念,大力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在迈向航天强国的征程中,中国航天工程师将大有可为。
本文从不同的伦理立场出发,考察了中国航天工程师的太空伦理责任,肯定了中国航天工程师的太空伦理责任担当。新时代中国航天工程师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先锋和主力军,要在实然和应然中、承担起新一代航天人的重任,对工程安全、人类安全、太空安全负责,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继续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北斗精神,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真正获得“最大的善”,实现人类“最大的幸福”。
参考文献
[1]袁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J].红旗文稿,2021(12):7-10.
[2]叶金鑫,韩钰,张江龙,刘科生.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校企协同机制构建探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22(06):50-56.
[3]王亦玲,岳增云,骆春来,徐艳.中国航天首批工程师晋升始末及其启示[J].航天工业管理,2016(11):38-40.
[4]单云,张琳,贾玲.对航天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以航天四院四十一所为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5):137-139.
[5]黄伟芬.中国航天员选拔训练回顾與展望[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03):175-181.
[6]陈国宇.建设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助力航天事业创新发展[J].中国人才,2020(09):23-25.
[7]孙小玲.义务论与德性论的视界交融——一种康德式的德性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版),2022,64(05):111-121.
[8]李欣隆.交易伦理视阈下公民道德责任强化研究——契约论、义务论、美德论的视阈[J].道德与文明,2022(02):170-176.
[9]倪光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车著明:护航 为火箭飞翔[N].人民日报,2014年8月15日06版
[10]王泽应.论义利问题之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4):15-21.
[11]胡喆.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航天大总师[N].人民日报,2019年9月22日02版
[12]龙翔.工程师的功利观对环境伦理的遮蔽[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06):59-64.
[13]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4]刘淮宇.一群被称作“影子航天员”的斜杠青年——走进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飞船工程师团队[N].中国航天报,2021年10月16日03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当代航天技术与太空伦理的协同建构研究”(21YJC720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首珠,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技术哲学。于旭雅,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