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教育和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协同发展研究
2024-01-20王欣欣何广
王欣欣 何广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国情教育和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設成为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议题。文章从国情教育和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内容、意义和发展现状等方面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探讨了如何在协同发展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加强教育主体和载体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资源管理,实现国情教育和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国情教育∣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协同发展
引言
习近平强军思想开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新境界,为高校军事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时代引领。[1]党的十九大以来,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与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要求。自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出台,明确了全民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要求加强军事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提出要加强现代文化传承和国情教育,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这些文件均明确了加强国情教育和军事教育的重要性和任务,要求各部门共同推进国情教育与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协同发展。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
一、国情教育的意义
(一)概述国情教育概念
国情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增强人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提高全民的爱国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民族自豪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情教育包括但不限于历史常识、政治经济情况、民族文化特色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真实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国情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因此国家对国情教育的重视尤为关键。国情教育与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起着重大作用,对于全国各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发展的推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进行国情教育是一项重要措施,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对国家情况的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成为有良好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的人才。
(三)国情教育的实践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于国情教育的推广不断地完善和加强。以大学为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了大学教育体系的国情教育。近年来,一些高校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将政治课程、人文课程、专业课程相结合,达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学科跨越式的教育模式;同时,政府还加强了中小学教育工作,弘扬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积极开展非遗传承和民俗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教育活动。总的来说,随着国情教育工作不断深入、不断富有内涵和外延的发展,中国将会直面国内外环境变幻带来的挑战,在风云变幻中脱颖而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的梦想。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意义
(一)概述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概念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是指高等院校在军事领域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它是为适应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理论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而开设的课程之一。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涵盖了防卫和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3],包括军事历史、军事地理、军事战略、军事地形学、军事后勤、作战法则、战争指挥、军事心理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目的是为大学生提供军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使他们能够了解国家安全形势,掌握安全战略和国家武装力量发展的趋势,具备基本的防卫能力和国防观念。此外,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还旨在通过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军事素养和爱国主义思想。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现实意义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建设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现实意义包括提高学生的军事素质、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三)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学科发展
随着国防和军事力量的重视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培养和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支持和推广,不断对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此外,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也在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武警部队及边防警察、反恐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已经逐渐涵盖到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再加上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也将更加注重信息化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供更加全面和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式,为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国情教育与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协同发展
(一)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国情教育和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作为两个重要的方面,其有机结合对于青年学生的军事素质和国家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两者有机结合需要高校积极采用新的教育方式和载体,例如将国情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程贯穿整个学生学习的体系,并有选择地推进实践环节,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认识国家情况和军事实力,加强爱国主义和拥军情感的培养。
(二)教育主体和载体建设的加强
教育主体和载体的建设是实现国情教育和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有机结合的关键。培养出精准目标、专业能力、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的国防和军事人才,需要高校和军队加强资源共享和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国情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载体。可通过建设模拟实训基地、教育实验室,开设国情思政课程平台等途径,构建具有学术深度和实践性的教育载体,为学生提供国情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平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国家情况和军事力量知识。
(三)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的深化
如何让国情教育和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有机结合需要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的深化。高校需要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国家的安全需要,合理地设计教育课程。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如建立教育实验室、构建国情思政课程平台、开展在线学习和互动讨论等,深化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以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资源管理的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资源管理是国情教育和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两者有机结合的关键,高校需要加强教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积极引进军队和政策领域的专家,拓宽教授和学生的视野,为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提供支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大学教育教师学科素养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师德教育理念,完善军地双方互派教师和企业商业界参与课程服务等机制,实现军队、行业、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
四、结论
军事理论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更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荣誉感、增强国防观念、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手段[4]。国情教育与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协同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高校和军队在教育主体和载体建设、教学改革和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资源联合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形成整体化推进国家安全建设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周贝贝.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高校军事理论课建设:价值、原则与路向[J].邯郸学院学报,2023,33(01):65-70.
[2]杨明.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06):166-168+172.
[3]曹方建.高职院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2):67-68.
[4]甘振丽.课程思政融入军事理论课的策略探究[J].武夷学院学报,2023,42(01):89-92.
(作者单位:王欣欣,遵义师范学院;何广,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