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放题命题的几点探索与思考
2024-01-20杨崇广
杨崇广 王 珍
(1.北京朝阳凯文学校普高部;2.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
一、开放题的含义
什么是开放题?先请看一个事例,在几十年前日本情报人员对大庆油田位置的研判、产量的估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开放题,其过程展示如下:
问题一:大庆油田在什么地方?
问题二:大庆油田有多大的规模?
问题三:中国炼油能力如何?
从上图可以看出,日本情报人员对大庆油田的信息获取,即问题情境,是开放的,他们不择手段,从一切可能的渠道获取直接、间接的资料;分析、推理路径是开放的,其推理过程是在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问题分析的路径是多维的,对中国大庆油田结论也是多元的,即对日本人来说,得到关于大庆油田的结论越多越好,因而,纵观日本情报人员对大庆油田的“研究”,是一个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路径开放、结论开放的问题研究,属于是一个典型的开放题。
开放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开放题是指结论不唯一的试题,广义上的开放题是指在情境、路径、结论三个方面有一个是开放的即可认为是开放题。也有学者认为,只有这三者全部开放时,才称之为开放题。现阶段,对一个试题是否能算得上是一个良好的开放题,其判断标准一般有三个:结论的开放性、结构的复杂性、情境的真实性。
二、开放题的优点
目前高考试题类型一般分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类,选择题基本都是单项选择题,即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限制性非常强,又称为客观题;非选择题又分为简答题、论述题、实验题、绘图题等,结论的书写、操作的过程都有明显的主观性,结论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当然,批阅、评价也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因而又称为主观题,有明显的开放性,因此,也称开放题。主观题都有开放性,但是开放的程度不同。一般来说,开放程度越高,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思维能力、学科素养和价值观念的检测性越强,因此,开放题在选拔性考试中备受青睐。具体的优点主要表现有:强调真实性的任务,而非虚构性任务;主张学习的建构性而非选择性;强调学习任务的时空开放性而非封闭性;注重学习目标的多维性而非单一性。
开放题一般可以分为:操作型开放题、表现型开放题、论文型开放题、问题解决型开放题。操作型开放题,如对地理实验操作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表现型开放题,如要求学生绘制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土壤剖面图、地理统计图等,学生最终呈现出来的图示形式是多样的,呈现的结果可能千差万别;论文型开放题,是用小论文的形式来表达观点,能够检测学生多种能力和学科素养,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开放性试题;问题解决型开放题,如调水方案的比较、交通线的选线等,属于考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开放题。
三、开放题设置的意义
(一)开放题设置的理论意义
人类的学习,有高级学习和低级学习之分,对于“回忆”“再认”等低级形式的学习活动,使用标准化测验,效果、效益都会很好,而对于“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高级形式的学习水平的评价,开放题显得更为有效。开放题不仅仅是一种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测量和评价工具,它更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业与人格发展的学习工具,这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开放题除了培养认知能力外,还关注学生解决实践性问题的能力,注重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支持作用,关注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养成。
(二)开放题设置的现实意义
开放题设计往往具有开放性、层次性、起点低、入口宽的特点,一个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能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习内驱力和所学知识的生命力;开放题还具有过程性、生成性,学生参与过程即为学习过程,能够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放题教学中,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利于教学目标的依次达成。
四、开放题命题规律的题例分析
近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高考命题改革也在深入发展,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开放题的比重增加、开放题的开放程度加大,同时,开放题在内部结构上也呈现更加细化、更加多样的趋势,下面从例题分析入手,进一步了解开放题命题的规律。
(一)试题内部任务设置从封闭走向开放
一个非选择题可能有多个小题,每个小题都有一个中心任务,而这些任务往往是有内在联系的,从任务设置的开放程度上看,这些任务往往从第一小题开始往后逐渐开放,它标志着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渐提升,由低阶走向高阶,对学科素养的要求也是从单一走向多元,难度由易到难。请看下面的例题分析:
【例1】(2023年6月浙江省选考,28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材料二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图1
图2
图3
(1)制约天然绿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说出山前倾斜平原上天然绿洲的分布特点。
(2) 指出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条件。
(3) 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
(4) 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
【解题思路】(1)图示区域为天山北麓,降水稀少,天然绿洲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天山冰雪融水,因此主要因素为水源,且其在山前倾斜平原上的分布特点是沿河分布。
(2)人工绿洲主要位于绿洲和沙漠的结合区域内,其土质较差,以沙土为主;水源稀少,植被覆盖率很低,固土能力很差;距离沙漠近,容易受到风沙的侵蚀,因此人工绿洲的土壤更易被侵蚀。
(3)山前倾斜平原上部坡度最大,以砾石为主,不适宜开垦,由于位于山口处,水源充足,可横向挖沟或填充客土;中部区域坡度相对和缓,但是地下水位较深,主要依托河流水灌溉,其土壤主要是砂土,其透水性和透气性好,肥力较高,因此最适合农业种植;下部区域靠近沙漠,主要为黏土和粉砂,土地盐碱化,可种植耐盐碱作物或发展畜物业。
(4)人工绿洲的扩展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首先是农田的灌溉,农耕地的不断增加,将会增大人工绿洲的面积,影响扩展的速度和方向;区域内城镇化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以及建设的方向,将影响城镇的方向,从而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区域内水源是限制性因素,因此灌溉工程建设的方向和速度,将大大影响人口和农业用地的方向,从而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和方向;人工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和方向。
【答案】(1)水源 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分布受河流水源因素影响,沿河流集中分布,且呈放射状分布;从冲积扇顶部向下游分布逐渐减少。
(2)水源来源和补给量少;植被分布比较稀疏;气候更加干旱,外力(风力)侵蚀作用强;土壤较为浅薄,被侵蚀后难以恢复;地势较为平坦,摩擦力小,风力强。
(3)上部以砾石为主,不适宜开垦,但水源充足,可横向挖沟或填充客土;中部地下水丰富,土质细腻,适宜开垦;下部土地盐碱化,不适宜开垦,可种植耐盐作物或发展畜牧业。
(4)拓展速度加快。原因: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耕地面积也会随之扩大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市和村镇建设用地面积也会随之增加;合理调节水资源使用,人工水域会变大。向下游拓展。原因:(在水源保证的情况下)下游地势平坦,土壤疏松,土地面积广。
【命题开放性分析】第(1)题,试题的结论是唯一的,限制性较强;第(2)题,影响条件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具有多维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第(3)题,对山前倾斜平原不同部位农业适应性的评价,试题开放性强,学生呈现的答案主观性强,差异很大;第(4)题,本题属于结果的开放性,人类活动包括很多,尤其是按不同标准可以做出很多的分类,与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有关的只是一部分,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的人类活动主要有:人口的迁入、迁出,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农产品的需求量,直接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城市建设影响人工绿洲扩展的速度,也影响扩展的方向;灌溉农业发展,影响人工绿洲扩展的速度与方向;水利工程建设影响灌溉农业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与方向;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人工绿洲扩展的速度与方向等。学生在作答时,并不需要说出这么多方面,说出三方面就可以得到满分,而且,还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合理的答案,所以,第(4)题的开放程度是最高的。由此可以看出,从第(1)题到第(4)题,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另外,如果我们用“思维结构分类理论”来审视这一组试题,会发现它非常契合这一理论,从第(1)题到第(4)题,恰好对应的是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创新结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命题,正是试题从限制性走向开放性最显著的标志。
(二)路径开放型试题的命题思路分析
有限的开放,也可以说是半开放,是指命题在任务设置时,给出一定的限制条件。其任务的完成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任务是有限制的开放性,开放性不高,学生要做出选择;第二阶段任务开放性更高,在第一阶段选择的基础上,深化情境分析,做出相应的答案。
【例2】(2023年6月浙江省选考,27题)(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上、中游蒸发的水汽会随大气环流输送,并在沿途形成降水。径流深度是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深度变化影响显著。
材料二图4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略图。图5为黄河中游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4
(3)有专家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引水有利于黄河中上游流域的种植业发展。你是否赞同? 试从水循环角度,说明你的理由。
【解题思路】赞同的原因可以沿以下思路分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水引入黄河,增加了黄河中上游的水量,为沿线的农业增加水源,同时增加了区域内水汽的蒸发量,使得区域内的空气更加湿润,更易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不赞同的原因可以沿以下思路分析:黄河中上游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区域,蒸发量大,过度灌溉会导致该地区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碱化加剧,土地退化,种植业减产。
【答案】(3)赞同。“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可以增加黄河中上游径流量,增加灌溉水源,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灌溉增多使流域蒸发量增大,提升再降水,可降低种植物灌溉频率。
或不赞同。黄河中上游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区域,蒸发量大;过度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蒸发量增加,次生盐碱化加剧,土地退化,种植业减产。
【试题开放性分析】选择赞同和不赞同,表示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就进入了不同的问题情境,赞同这个观点要阐释工程可能带来的好处,不赞同这个观点,要分析指出工程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按照地理逻辑,从选定的角度加以说明。而本题的设置,两个路径的分析在难度上是不对等的,选择不赞同,思维更加开放,同学们在作答的时候更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
(三)“表现型开放题+问题解决型开放题”的命题分析
表现型开放题是指任务的完成结果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形式,如对某个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可以用图、表、文字、视频等不同形式。这类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有多个呈现方式的选择,实际上,当学生选择了任意一种方式之后会发现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在不同形式之间游移、切换的情况出现,最终他们会发现,完成任何一种形式的任务都是很不容易的事。问题解决型开放题是指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地理问题,在寻求解决时发现其方法、措施往往是多方面的,这些方法和措施,是可以有选择地呈现的,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以下例题中,第(2)题可以看成是表现型开放题,第(3)题可以看成是问题解决型开放题,具体请看例3及分析:
【例3】(2023年北京市等级考,16题)(节选)某校中学生赴蛇鱼川流域进行野外研学。图6(a)为该流域示意图,图6(b)为某同学撰写的考察报告。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6(a)
任务二 探究水环境变化
查阅文献,获取到图中采样点河水氮含量监测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2)绘制统计图,概括采样点河水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并说明理由。
任务三 调研流域生态治理
以“清水下山、净水入库”为目标,当地对蛇鱼川流域开展生态治理。
(3)在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从保护水质的角度列举该地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解题思路】(2)可以绘制成折线图、柱状图等;变化特征可以从不同季节变化的角度说明;理由从不同季节人类农业生产活动施用的化肥、农药多少不同进行说明。
(3)甲地是河流上游山区,因而要保护水质,退耕还林,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乙地是河流下游平原地区,注意减少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工业生产污水的排放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答案】
或
变化特征:先增后降呈单峰变化,8月中旬河水氮含量最高(或夏秋季节河水氮含量高)。
理由:2—4月降水少,径流量小,冲刷地表带来的氮元素少;而7—8月降水量多,暴雨冲刷土壤中的氮元素进入河流中;7—8月正值农作物生长旺季,使用的化肥农药多,增加了河流中的氮含量;9—10月雨带南退,降水减少,冲刷带来的陆源氮元素减少,河水氮含量下降。
(3)选甲,甲位于蛇鱼川上游,可通过封禁治理、生态移民和生态补偿等措施,减少人为活动和干扰,恢复山区生态环境,提高山区水源涵养功能,实现自然保水;加强宣传教育,共同保护上游的水质。
或选乙,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节水灌溉等措施,节约用水,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或减少农田污染物对水体污染);通过污水治理措施,防止污水直接进入河流与水库;采取适当的生物和工程措施,恢复和建设河道及水库周边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质。
【试题开放性分析】第(2)题,要求将表中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统计图的形式多种多样,这就意味着此题的结果不是唯一,无论是柱状统计图、折线图等,绘制正确均可得满分。对地理事物“表现方式”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第(3)题,从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问题的设置具有选择性,属于半开放试题,学生选择不同区域,就意味着选择的问题情境不同。接下来,要求列举治理措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问题,基于各自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列举多项的措施,而最终的评分细则也是“五选三”或“五选四”等即可得满分,体现出对作答结果的开放性要求。
(四)论文型开放题的命题与评价特点的分析
论文型开放题是目前纸笔考试模式下开放程度最高的试题,它的情境往往是开放或半开放,信息多而杂,分析路径多有限制性,即给定一些分析“角度”的限制,而结果的表达是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对学生地理知识原理的运用和论证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都很高。最重要的是,它的评价也是开放型的,因为没有任何两个学生的小论文是一模一样的。评价时,是先分等级、再量化,实际操作时,评价结果带有评价者的主观性,操作难度大、费时耗力,但是,这种评价可以考查出学生的多种能力、多项核心素养,与当前推行的“等级考”十分契合,备受命题者的青睐,是高考命题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具体见以下例题:
【例4】(2023年北京市等级考,20题)小微绿地是斑块状散布在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图7示意我国不同区域小微绿地的探索和实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功能区小微绿地行点商业区多位于商业街区入口或主要商店的门前空地,透视性好,花卉类植物造景与小雕塑结合,设置休息座椅、移动货亭等服务设施居住区利用社区闲置、零散空地,因地制宜,种植便于养护的乡土植物,建有游乐、健身、社区文化展示等设施,可作为社区议事场所工业区在工业园区干道两侧或企业入口街角,选择除尘降噪效果好的乔、灌、草等植物多元增绿,并利用数字媒体墙等进行工业文化展示
结合实例,论述不同区域尺度合理利用小微绿地对拓展城市空间的意义。
【评分参考】
表现水平水平描述水平4紧密结合区域,视角丰富,实例恰当,逻辑自洽、严谨,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准确运用地理术语水平3能结合区域,视角较丰富,实例恰当,逻辑自洽、较严谨,条理较清晰,结构较完整,运用地理术语水平2与区域结合不紧密,视角单一,实例较恰当,缺乏逻辑,无条理,结构不完整,无地理术语水平1不结合区域,无视角,无实例
【解题思路】本题审题的关键点:一是结合实例进行论述;二是要从不同区域尺度进行分析论述;三是要有论述的过程;四是要从论述中得出意义。答题思路应该是“不同区域尺度的实例+地理论述过程+意义(或好处)”,大多数的学生在作答时,只有最后一项意义,而没有结合不同区域尺度实例,没有分析过程,就会被认定为水平2的层次,如果本题满分是7分,那么这样的答案可能就是1~2分。
【试题开放性分析】情境材料复杂,有较大的开放性,思维路径是开放的,在学生作答时,可以从不同城市中选择实例分析,也可以从不同功能区中选择实例分析,结论是多元的,虽然答案差别很大,但是都可能是满分。评价是多元的,先是等级评价,然后再做具体分值核定。
五、应对开放题的策略
(一)积极开展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特别关注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就是开放程度很高的开放题,用以引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形成独特的思维,最终达成不一样的结论,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设开放题作业
设置开放题作业,允许学生处于不同背景下,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方法独立或合作完成作业任务。例如,教师布置“流水侵蚀的影响因素实验” 课外作业,学生可以自选场景、器材,在不同时间完成,结果可以是实验报告文本、可以是PPT分享,也可以是实验视频等,允许小组合作完成,在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可以及时与教师联系,教师及时提供解决困难的参考意见供学生选择,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探索、实践的好习惯。
(三)用大概念统领教学,突破开放题
大概念是指有组织、有结构的科学知识和模型,能反映学科的本质,体现学科关键思想,将许多分散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联结。大概念具有核心性、可迁移性、深层性、多元性等特点,运用大概念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大概念,围绕这个大概念,学生容易认知、评价区域开发、利用出现的问题和利弊,提出不同的解决措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多个核心素养。
(四)用思维结构评价引导教学
“思维结构分类理论”将学生学习结果表现出来的思维状况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思维结构理论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高考命题之中,因而,教学中要把学生表现出的思维结果分类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运用开放性的视野和地理联系的观点,多维度思考与分析问题,促进思维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成长变化,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应对开放性的情境、寻找开放性的路径、形成开放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