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异地高考,探选题策略之山东“风”味
2024-01-20朱利国
朱利国
(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全国各地的高考样态由“分”慢慢呈现出“合”的姿态,例如,2023年6月高考语数英科目进一步推进全国卷模式。地理学科在全国各地区出现不同教学“流派”,教材、教法、试题均存在较大差异,但随着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规范,又似乎是进行了“合”的统一,教法交融、试题互鉴也日趋频繁。
高考余热未过,笔者在“尝鲜”之余回味,“品”题如品菜一致,色香味形皆具的才是“上品佳肴”,尝一尝异地口味,有时会打开新的教学“味蕾”。
鲁菜属自发型菜系,儒家学派奠定了饮食注重精细、中和、健康的价值取向。山东省等级考同鲁菜一样,以创新著称,题目注重精巧、中庸、科学,与浙江省选考不谋而合,借鉴意义大,现以2023年山东省等级考第17题为例,一探山东“风”味。
一、原题呈现
【例1】(2023年山东省等级考,1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图1)。图2为某年1月28日在A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B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14:00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30左右开始移动。
图1
图2
(1)指出A观测点焚风出现的时间(地方时)。
(2)分析AB段地形对焚风发展变化的影响。
(3)解释B处锋面形成的原因并指出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
【答案】(1)7—8时
(2)AB段为南北走向的山谷,地势北高南低,焚风大致为偏北风;AB段山谷北部狭窄且坡度较陡,产生狭管效应,风力较强;南部山谷变宽且坡度较缓,风力减弱。
(3)锋面北侧受焚风影响,气团温暖干燥,为暖气团;锋面南侧气团受湖泊影响,气温低,湿度大,为冷气团;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且在15:30后向北移动。
二、讲礼序——以食喻礼,以题喻理
品尝鲁菜时讲礼数,有遵循。高考卷出题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地方教材多样化的情况下,《课程标准》便是最重要的原则。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地区地理高考题指向地理核心素养,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考查学生发现地理规律、构建地理思维以及所形成的实践综合能力。
本题第1小问考查焚风效应及影响,第2小问考查地形对焚风效应的作用,第3小问考查锋面的形成过程,各小题之间相互关联、环环相扣,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学识,并能及时调用、处理,考查了学生析题、辩题、破题、诉题的综合能力。
以食喻礼,亦是一种传统。山东省等级考在综合题中考查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近几年形成的出题默契。笔者统计了山东省自新高考改革以来,2020—2023年山东省等级考对于大气环境相关知识的考查内容,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气运动是历次山东省等级考必考的重点内容,而与“风”“锋面”的相关知识的考查又是其核心考点。这其中有两点山东特色,一是将对于大气运动的考查“搬入”综合题,多维度进行考查;二是不同于对知识的一般运用和考查,山东省等级考更为强调以绘图形式为主的地理实践力的考查,且更强调推理过程而非最终结论,这便为备考工作提供了方向。
三、挑食材——五味调和,要素融合
齐鲁大地背山临海,食材丰裕,可烧制出多番风味。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在众多考查面中,大气圈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密切关联,相关内容一直是核心模块,是可以做出不同体验的好“食材”。
鲁菜的烹调技艺,用水、火、醋、酱、盐等来烹制食物,非常重视不同味道的融合与和谐。本题的设计也是如此:以“焚风”“锋面”等为素材,将多种考查要素进行调和,考查学生的多维能力,如图3所示。
图3 本题涉及的考查要素
此题多方位融合考查要点,在选材上有创意但不偏,对相关知识进行合理整合,吻合新高考要求,符合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契合地理学科发展方向,题目综合性强。
四、拼技法——食不厌精,“题”不厌细
食不厌精,意思是五谷所做的饭不妨将谷米择得精一些,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出题亦是如此,需对材料进行精简,对图幅进行精制。而在出题中,小切口的设问对于学生能力的考查最为到位,也最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小切口设问往往能“雕刻”出有“立体感”的题型,正所谓越细越精。
本题以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焚风的性质、锋面的形成、河流流向与地势高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等小切口知识点,考查学生对于小范围大气运动的推演过程。
【详解】第1小题:指出A观测点,焚风出现的时间(地方时)。
焚风的性质是干热风,由气流下沉引起。读图2可知,该日7—8时A观测点风力开始增强,气流转为偏北风,顺地势下沉;同时气温开始增高,相对湿度开始下降,因此焚风出现的时间为地方时7—8时。
第2小题:分析AB段地形对焚风发展变化的影响。
A处山谷狭窄,具有“狭管效应”,坡度较陡,风速较快;AB为南北走向山谷,地势北高南低,焚风应为偏北风;B处位于山谷出口,山谷变宽,坡度较缓,风速较小。
第3小题:解释B处锋面形成的原因并指出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
锋面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冷气团、暖气团的交界面。寻找锋面位置的基础是辨识冷暖气团,即锋面→冷暖气团交界面→冷暖气团的位置→冷暖气团的形成。图中B位于湖泊沿岸地区,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当日地方时14:00左右)湖泊增温速度较慢,气温较低;陆地增温较快,气温较高,湖泊冷气团和陆地的暖气团在B处相遇形成锋面。图中焚风为偏北风,15:30后焚风减弱,并被南风取代,南侧冷气团推动锋面北上。
本小题的难度其实并不大,但突破了学生对于锋面形成的常规考法,题目不再从气压图中去寻找锋面,也不考查锋面的影响,而是从锋面的形成这小切口着手,考查锋面形成的基本原理。
需要注意的是,本小题易错点在于山谷风、湖陆风的原理与题干信息是相悖的。按日常教学理论,白天时应当盛行谷风与湖风,即在图示区域应当是偏南风,但实际却是偏北风,干扰性强。
因此本题的精华在于考查学生细致的推理过程逻辑。在解题的过程中,须在结合材料的背景下,综合所学,排除干扰,找到衔接点进行思维推演,这便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思维,那么在日常学习的实践演练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比较遗憾的是,今年并没有把绘图这一环节设计成其中一问。
五、留余香——同嗜知味,同“试”知“未”
同嗜是说人们的口味偏好具有普遍性,知味是说真正会吃的人,能在寻常瓜菜中发掘出别样的风味。好的题目有共通性,不拘泥于教学又不脱离教学,能够提供细节、制造冲突、创新形式,淡化技巧的同时又注重思维。
据悉,2023年全国高考产生了18份地理高考卷(含浙江两次选考),各地高考相互切磋的同时,彼此间又相互参考。例如,以地理实践、国家安全、开放论点为主题的题型呈增多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中地理学科未来考查的变化趋势。
在卷帙浩繁的地理题海中,笔者认为在精选题目时应当注重以下原则:
(一)注重科学性
保障题目科学无误是最重要的前提,目前来讲,各地高考卷作为选拔性试卷,经过专家团队多次推敲磨炼,基本是没有原则性问题的,应当是首选好题。各地的模拟卷也不乏好题目,选题时应该有多位老师共同审核。经典好题应当让学生反复操练,并形成校本题库。
(二)注重层次性
一是题目本身的思维层次性。好的题目应该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能一步一步探视学生的能力底线,起到分层选拔、逐步提升的作用。
二是试卷整体的题型层次性。一份好的试卷应该在知识点考查、难度考查、方式考查等方面角度全面又有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三是基于学段的水平层次性。高一、高二的新授课,高三的一轮、二轮复习所对应的知识体系和难度等级是不一样的,应当结合学段学情,选择匹配对应阶段的题目。
(三)注重方向性
抓好高考方向,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要注重研究,分类汇总,预测下阶段地理学科的主要考查方向。在选题时,不能一味执着于情境新颖、紧贴热点的创新题,也不要沉浸在材料高大、学术性强的论文题,要多从基础题出发,找一找符合学生学情段位的启发题。
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应当注重学生高频错题的收集,同时也可以适当选取不良结构题型,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一餐一饮,皆是历史沉淀;一卷一题,皆需日常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