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试题解读与思考
——以2023年新课标卷为例

2024-01-20马道宏张冬妹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标考查

马道宏 张冬妹

(1.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第一中学;2.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

2023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卷,包括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和新课标卷共三套试题。安徽省过去使用全国乙卷,2023年调整使用新课标卷,实质属于新教材旧高考模式。下面,笔者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聚焦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评析,着眼提升“教—学—评”一体化质量,探寻高考地理的价值取向和中学地理教学的导向要求,提出2024年高考备考策略。笔者一孔之见,仅供研讨交流。

一、宏观甄综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以下简称“144”体系,具体内涵见表1)构成。其中,“一核”主要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为高考的核心功能;“四层”主要回答“考什么”的问题,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四翼”主要回答“怎么考”的问题,为高考的考查要求。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同全国乙卷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删除了非选择题中的选做题(环境保护与旅游地理)部分。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在题型结构、试题风格、呈现形式、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等方面延续了近年的命题特点。从宏观上看凸显“整体平稳,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质”的特色。下面,笔者基于“144”体系,对比解读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征。

表1 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基于“144”体系对比解析

续表

续表

由此可见,恰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所言,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已从过去的“知识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评价转变。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所提供的情境材料均是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方面的真实场景,力求试题情境化层次设计与学生认知水平的高度契合,突出必备知识、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追求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还特别注重从不同要素、不同角度、不同时空尺度和不同人地关系程度考查地理过程,体现了地理学科思维与方法。

从设问角度来看,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既体现了问题链的层层深入,关注“四翼”维度的考查,又注重“四层”之间的相互关联,而且巧妙植入了“立德树人”德育元素和跨学科的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因此,可以说该地理试题达成“一核”掷地有声、“四层”并举、“四翼”齐飞的目标。如此基于“114”体系的高考地理试题,不仅考查功能较为全面,而且有利于助推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学生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举国瞩目的高考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育人功能。高考试题需融入德育元素,注重培根铸魂,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二是启智功能。高考试题既要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又能检测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三是选拔功能。高考试题的命制要控制一定的难度系数,服务选才,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可以说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区分度和效度,其高考功能彰显得臻善臻美。

二、设计价值

(一)核心价值引领,厚植家国情怀

笔者始终认为德育并非思政教师的专利,《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围绕生活、生产、生态、传统文化和时代背景等进行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和核心价值。

第1~3题组以河北省馆陶县禽蛋交易市场的选址与迁址为典型案例,考查了服务业区位选择及其变化,关注民生“菜篮子工程”,融入家国情怀;第9~11题组“青藏高原的草毡层与生态安全”和第37题“洪泽湖等湖泊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的时空差异”,均根植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利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渗透了党的二十大精神。

再如:第36题以泰国北部山地茶房村从腌制酸茶→引种新茶→新建大型茶叶加工厂→融合旅游业,形成茶叶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作为真实情境,通过考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联系与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间接折射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乡村振兴”与优秀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融合旅游业等新发展理念)。借助异域的“家国情怀”,传递“中国好声音”,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展现无遗,全球视野透视东方大国的格局担当。

(二)考查关键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明确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表现,并在课程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中分别提出“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和“在地理情境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重视考查学生解释生活现象、服务生产实际、解决身边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通过层层关联性、递进式的设问,重点考查学生必须具备的、动态的、可迁移的必备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助力关键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落地。

第4~6题组以我国某县城的国道布局变化为例,结合示意图和图例,既可以推测国道从穿城到绕城的变化缘由和新国道通车后通行效率的变化,又能够逆向思维追溯新国道通车前旧国道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说,这组试题立足问题式解决思维线条,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情境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等关键能力,在动态的区域认知的基础上,关注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两大核心素养达成程度的评价。再如,第36题(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通过农业(大叶种茶树种植)区位因素和生活习俗(吃酸茶)的考查,不仅落实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两大核心素养的考查,更强化了人地协调观(泰北山地地势起伏大,出行劳作易出汗、疲劳,对清凉、提神的酸茶需求量大;该地纬度低,地处热带,气候炎热,酸茶能起到清凉、提神的功效;该地属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分明,旱季空气干燥,利于酸茶腌制、保存;当地气候炎热,平地少,蔬菜种植少等)三大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还渗透了劳动意识的教育。

(三)精选情境素材,强化学科价值

“无情境不命题,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成题”已成高考命题的重要准则。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均精心遴选真实情境,通过巧妙的命题视角,彰显地理学科在促进经济发展、盘活生产要素、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价值所在。

第1~3题组和第4~6题组,均以真实的生活、生产实践场景,分别考查了学生服务业区位及其变化和交通布局的变化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9~11题组以“青藏高原的草毡层与生态安全”为典型案例,重点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国家生态安全观念。第37题以“洪泽湖等湖泊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的时空差异”为例,不仅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更渗透了对水环境与水资源安全意识的考查。由此可见,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通过情境素材的精心选取和问题的精心设计,突出地理学科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等方面的实用价值。

(四)把控时空尺度,凸显地理过程

地理过程是地理事象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课程标准》提出,对“地理过程与变化”一类内容的考查,要突出对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等学科思维模式、探究方法与技能的运用。在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中“时空观和地理过程”的考查,可谓彰显得淋漓尽致。该套地理试题思维脉络大多以“时间过程→空间结构→地理效应”为逻辑线索,从不同时空尺度,将地理学科思维模式与探究方法深度整合,考查了地理联系与地理过程(表2)。

表2 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时空尺度与地理过程设计梳理与统计

另外,第7,8题组围绕莲花盆景观的发育环境、形成过程,考查学生对独特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演化过程的理解,且蕴含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

(五)注重教考衔接,引领教学导向

据表1可知,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不仅充分体现“144”体系中“一核、四层、四翼”的基本要求,而且关注《课程标准》,优化情境设计,强化地理学科价值,彰显立德树人,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量。充分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教学导向,引导学生减少死记硬背、机械刷题和“题海战术”,有效助推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和备考方法的改革。

三、备考方略

高考试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研究高考试题是为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只有厘清高考评价的价值导向,才能提高高三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高三复习备考必须立足“教—学—评”一体化,着眼高考备考提质增效。

(一)教——重视教法选择,要在“研”字上下功夫

1.学习研读

高三教师必须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作为高三复习备考的行动指南,务必认真研读。而且要读原文、悟原理,学深悟透,要把“144”体系和《课程标准》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在高考备考的全过程。

2.比较研究

高中地理目前共有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和鲁教版等四个版本教材,高中地理教师特别是高三地理教师应关注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的体例之变、内容之变、案例之变、活动之变,要树立“大教材观”,优化整合教学设计,用《课程标准》统领教材,以提升高三一轮复习的效率。

3.订阅研修

“欲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池清泉”。因此高三地理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积极订阅《教学考试(高考地理)》《试题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国国家地理》等教学专业期刊,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准和业务技能,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高三地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国内外地理、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或科技成就方面的文献。另外,高三地理教师还要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和近年地理及其相关专业的高校教材。因为这些都有可能是高考命题的情境素材的来源。

(二)学——关注学法指导,要在“导”字上下功夫

1.演好角色

教师一定要明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角色定位,绝对不能错位。在高考备考的“连续剧”中,教师始终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学生才是备考的“主角”。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强化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大胆而智慧地将时间留给学生,诱导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有效性,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2.记好笔记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善于做好课堂内外的学习笔记,记录所听、所看、所思、所悟;记录重点、难点、知识盲点、高频考点、能力素养关键点、新闻时事热点;记录课堂内外遇见的经典习题、优质模拟试题和高考真题。注意笔记要常翻常添、温故知新。

3.做好纠错

在高考备考阶段,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纠错反思的良好习惯。要及时将历次考试或模拟练习时做错的“好题”,再誉抄到纠错本或错题订正本上,可以只写或剪贴题目和参考答案,不需要抄写具体的解题步骤或过程,但必须做好两件事。其一,要分析错因或失误的缘由,避免重蹈覆辙,利于走出误区;其二,要再附加补充至少一道类似的习题,加以巩固强化。

(三)评——撬动评练杠杆,要在“效”字上下功夫

1.评测

考试和练习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质量评测的有效手段。但是,在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考练一定要讲究策略,注重实效。既要控制考练频次,又要严把考练质量。提升考练质量,就必须研究高考试题,明晰教学导向与要求,遴选高质量、可信度和区分度高的试卷,达到“试”半功倍的功效。

2.评讲

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无论考试还是练习,绝对不能“一考了之”“一练作罢”,教师一定要在试卷或习题讲评课上狠下功夫。在评讲之前,务必研究题目的质量与难度,研究学情与考情,特别要明晰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要进行重点评析,透析错因,找准对策。只有如此,方可提升备考效率,达成备考目标。

3.评价

教师要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视域下,对复习备考的质量进行信息反馈和反思评价,及时调整优化教法,提升复习效能。学生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与考练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评价,及时调整优化学法。同时,教师要在《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厘清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以提高备考质量。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标考查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