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来瘦”不一定是好事

2024-01-20赵春梅

健康之家 2023年21期
关键词:肌少症骨骼肌慢性病

赵春梅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年纪大了身体消瘦真是健康的表现吗?实际上,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通常伴随进食量、活动量减少的情况,但如果时常感觉疲劳,走几步路就累得直不起腰,还非常容易生病,感冒、咳嗽等小病不断,就需要高度警惕“肌少症”。

什么是肌少症

肌少症全称是骨骼肌减少症,近年来已经成为老年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力减退、骨骼肌质量减少。现阶段,国际对于肌少症的定义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即“渐进性和普遍性的骨骼肌容积丢失、生活质量下降、力量下降伴有躯体失能的综合征”。在人体的运动系统中,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来源,即任何活动都依赖于骨骼肌的收缩。骨骼肌又称为横纹肌,约占人体总重量的40%,可以储藏蛋白质和肌糖原,及时补充身体所需。人体衰老的标志之一便是骨骼肌的萎缩和衰老,一旦出现肌少症,非常容易因摔倒或磕碰造成骨折、关节损伤。肌少症还会导致代谢功能紊乱,诱发多种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此外,肌少症患者的器官功能也会出现异常,甚至会因心脏衰竭而死亡。

肌少症的诊断标准

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肌少症,并不能简单凭借外观消瘦来确定。有些人只是“看上去很瘦”,实际上骨骼肌并不存在减少、萎缩和衰老的情况。经医学研究发现,骨骼肌容量受到人种、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根据亚洲肌少症研究组的研究结果,如果男性的骨骼肌指数低于7.0 kg/m2,女性骨骼肌指数低于5.4 kg/m2,意味着骨骼肌容量减少;男性握力低于26 kg,女性低于18 kg,意味着肌肉力量不足;行走速度低于0.8 m/s,意味着肌肉功能不足。由此可见,肌少症的诊断标准是骨骼肌容量减少、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不足。现阶段,诊断肌少症的标准和评价方式未能统一,但从多个医学研究的结果能够看出,肌少症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因此可以明确的是,老年人是肌少症的高发群体,且发病率与年龄增长成正比。

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是周而复始的,随着旧肌肉的分解,会不断生成新肌肉。在人年轻时,新陈代谢的类型主要是合成代谢,也就是随着肌肉块的增加,肌肉的力量会越来越大,人体会显得比较壮实,通常在30岁左右会达到骨骼肌生长的高峰。之后,骨骼肌的合成速度减慢,分解速度逐渐加快。到了50岁之后,肌肉容量呈下降趋势,每10年下降大约15%。到了70岁,肌肉容量下降速度加快,每10年下降30%,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减弱,肌肉块变小,出现“蝴蝶臂”。

肌少症的病因

随着年龄增加,人体的骨骼肌容量、质量和肌肉力量会出现下降,属于自然老化因素。上了年纪后不愿意经常运动,也会导致肌肉流失。有医学研究表明,超过年龄超过60岁者如果卧床超过1周,就会造成约5%的下肢肌肉流失。很多老年人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在饮食上比较清淡,虽然对控制基础慢性病比较有利,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营养不足,进而引发肌少症。

此外,如果人体存在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且未能尽快治疗,会促进机体的代谢和分解,使得肌肉的消耗和分解速度变快。现阶段,我国很多肌少症患者往往是多种因素并存。

肌少症往往伴随着慢性病

肌少症的症状主要有步速缓慢、易感疲劳、体重减轻等,尤其伴有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等时,应当及时到医院的老年病科进行检查和评估。很多肌少症患者同时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受到肌少症的影响,慢性病的控制效果较差。比如王大娘患有類风湿关节炎,常常因为怕痛而不愿意离床活动,在患病后半年内体重减少了7 kg,全身多处肌肉萎缩。经治疗后,王大娘仍然生活无法自理,还时常发生感染,后到医院老年病科进行检查和评估,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肌少症。医生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础上,增加了1.2 g/kg体重的乳清蛋白,并嘱咐王大娘对身体各个部分进行抗阻力运动。经过半年的治疗,不仅控制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肌少症的症状有所减轻,患者基本能够生活自理。

通过这个病例可以看出,肌少症患者会在自然衰老的基础上,增加衰弱、失能程度。

肌少症的评估

肌少症的评估要考虑多个方面,具体包括:(1)肌肉质量的评估,方法主要有肌骨超声、CT、MRI、肌围度测量、生物电阻抗分析、外周骨定量CT和双能X线吸收仪;(2)肌肉力量评估,通过电子握力计进行;(3)日常生活功能的评估,方法有日常步速评估、爬楼试验、站立-行走计时测试;(4)简易机体功能评估;(5)6 m步行试验;(7)身体机能失能指数和身体活动能力试验。

肌少症的预防

引发肌少症的因素非常多,有遗传、自然衰老等不可抗拒因素,也有可变因素,如不良饮食、缺乏运动等。因此,预防肌少症的发生,需要从改变可变因素做起。

增加蛋白质摄入

在肌肉中,蛋白质的重量占比达到20%,因此老年人每天应当保持摄入1.0~1.5 g/kg体重的蛋白质。简单来说,就是体重为60 kg的老年人,每天应当至少摄入60 g蛋白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包括瘦肉、深海鱼、鸡蛋和牛奶等。患有慢性基础病的老年人应当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每天应摄入1.2~1.5 g/kg体重的蛋白质。在肌肉蛋白质的组成中,亮氨酸是非常重要的氨基酸,在乳清蛋白中的含量较高,因此老年人可以多摄入奶制品,或者使用乳清蛋白补充剂,为肌肉合成提供原料。

增加抗阻力运动

很多老年人患上肌少症是由于平时运动较少,肌肉出现萎缩。进行抗阻力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这种情况,提升肌肉力量,维持肌肉容量。建议每周应当至少进行3次抗阻力运动,每次持续时间控制在20~30 min。抗阻力运动主要有快走、慢跑、举哑铃、坐位抬腿、俯卧撑等。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实际情况不同,应当采取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增加维生素D摄入

医学研究表明,维生素D能够有效增强肌肉力量。老年人可以多到户外晒太阳,并在饮食上适当摄入蛋黄、鱼肝油等食物。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

药物治疗

一般来说,肌少症可以采用雄激素和肌肉抑制因子阻断剂治疗,以促进肌肉合成,增加肌肉容量和力量。

结束语

老年人作为肌少症的多发群体,应当格外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近期出现易疲劳、走不动路、情绪低落、食欲减退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的老年病科就诊。同时,要注意控制慢性基础病,以免慢性病与肌少症相互影响,对健康产生更严重危害。

猜你喜欢

肌少症骨骼肌慢性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2019亚洲肌少症诊断共识下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评估
肌少症对脊柱疾病的影响
运动预防肌少症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8-羟鸟嘌呤可促进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骨骼肌细胞自噬介导的耐力运动应激与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