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交流的逻辑理路

2024-01-20段亚青

关键词:跨文化共同体民族

段亚青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武汉 湖北430074)

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深入,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跨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是“你”与“我”的相互对话与合唱,以实现彼此的共享共赢[1]。民族传统艺术作为反映中华民族共同审美追求、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传播中华价值观念的艺术形式,其跨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更能够推动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与互鉴,进而消弭文化冲突,实现合作共赢,促进和谐发展。笔者拟从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交流的逻辑理路入手,深入探究其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进而揭示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交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交流的理论逻辑

所谓“理论逻辑”是指由一些具有同质性、共通性的规范性观念构成的思维方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交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共同体”理论的总结与践行,是我党长期以来对外文化交流政策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华民族传统“和合”哲学的吸收与应用。探究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交流的理论逻辑,可以从哲学的高度明确这一举措的思想渊源,进而了解其实施的科学性。

1.马克思关于“世界交往”“共同体”理论的总结与践行。“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在“交往”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世界交往”的概念。“世界交往”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2]166。世界交往又会促进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生产交往的世界化必然带来文化的世界化”[2]276-277,而文化的世界化有利于“打破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的狭隘性,使得各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的精神财富”[2]276-277。可见,世界交往带来世界文化交流,世界文化交流又会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而世界各民族文化要实现融合,则必须建立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将“共同体”分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三种形态。我们终究要走向的是“真正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社会机体,是荣辱与共、祸福相依的社会机体,是实现和平、合作、发展、共赢,实现全人类自由与解放的社会机体。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交往”理论与“共同体”理论,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国际局势与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民族传统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跨文化的交流既是世界文化交融大势的具体表现,又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由此可以说,新时期民族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交流是对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与“共同体”理论的总结、吸收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传播具有溯本求源的理论意义。

2.我党长期以来对外文化交流政策的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传播也是对我党长期以来对外文化交流政策的继承与发扬。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带领中国青年文工团奔赴匈牙利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幕自此拉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开放,更有文化上的对外开放,“引进来”“走出去”就是推动文化对外交流的两种方式。此后,江泽民进一步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胡锦涛则强调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明确强调:“要着眼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5]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跨文化交流问题,他强调:“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6]

显而易见,几代中国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共同体视域下,民族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交流既是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对这一对外文化交流政策的继承与发扬。

3.对中华民族传统“和合”哲学的吸收与应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交流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和合”哲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应用。

首先,“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为民族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哲学基础。《周易》中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7]。《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8]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天与人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自然不是人类要征服的客体,而是人类要效法与回归的本源。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整体的、统一的、宏观的、长远的、和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看待事物”[9],在这种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更看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不是对抗与冲突。

其次,中国文化中“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世界观,也构成了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化解冲突的思想基础。中国早期儒家思想中的“天下”观念,将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荀子》中的“四海一家”,《大学》中的“治国、平天下”,都是从一体的角度看待整个世界。《尚书·尧典》云:“百姓昭明,协和万邦。”[10]“协和万邦”强调组成“天下”的各邦国之间是睦邻友好关系,他们和谐平等,共谋交流、合作与发展,这些无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供了思想基础。

最后,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思想为民族艺术跨文化交流提供了理论支持。《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1]“和”指的是和谐共处,“同”指的是不顾差异的同一。中国文化的发展强调的是和谐共存,是学习,是丰富,而不是一方将另一方同化,不是消除差异。“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和谐共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而这正是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交流想要实现的理想图景。由此可以说,“和而不同”为民族艺术跨文化传播提供理论支撑与精神力量。

二、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交流的价值逻辑

价值逻辑是研究人们判断行为的价值、思考情境、信仰等,重点在于分析价值判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传播具有多维的价值意蕴,它既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又兼备文化价值、现实价值。

1.历史价值。中国文化史是一部跨文化的交流史。跨文化交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整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跨文化的交流史。

从西汉开始,随着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敦煌就是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艺术文化范型,它集建筑艺术、思想文化、绘画雕塑为一体,体现了文化交融的成果与魅力。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上跨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当时的中国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大食就曾前后40次派遣使者与唐王朝通好,日本、韩国及一些阿拉伯国家、欧洲、非洲国家都与唐王朝有经济、文化往来。一些汉学家甚至认为,唐朝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就来自于它的折衷主义(即把此前400年混乱的历史中各种文化统一起来)和世界主义(即对各种各样外来影响的兼容并蓄)[12]。盛唐文化在诗歌、音乐、服饰、绘画、建筑、雕塑等方面,都受到了来自域外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中国主动向西方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学习,引进马克思主义,最终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在文学领域,鲁迅、茅盾、巴金等一大批现代作家,他们之所以能够写出新文学的一系列奠基性文学作品,都是由于受到了日本文学及西方文艺潮流的影响。由此观之,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封闭自守的,而是充满着跨文化的交流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充分显示了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价值。

2.文化价值。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交流是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多元、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加强民族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交流是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多元化、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动力,对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民族传统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民族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交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和传承民族的独特文化和自我价值,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跨文化交流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交流。通过民族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形式、表达方式和艺术观念得以相互借鉴和影响,从而丰富全球文化的多样性。最后,民族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3月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3]通过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民族传统艺术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和关注,促进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与此同时,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又可以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元素,融合创新,推动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3.现实价值。民族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交流对经济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及社会和谐意义重大。当今世界,全球面临种种挑战,政治危机、经济不平等、民粹主义,加之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类带来的健康威胁与认同层面的危机,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党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实现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流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加强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社会和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跨文化交流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通过民族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交流,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增加旅游收入和就业机会。同时,跨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手工艺品制作、演出和展览等。其次,跨文化交流可以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通过展示民族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国家或地区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国际影响力,并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再次,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理解,增进社会和谐。通过民族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促进社会的多元共存和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它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动力。

三、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实践逻辑

实践逻辑是指人们在实际行动中采取的方式方法。做好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应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强化价值导向,以共同性引领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交流。人类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共同价值是实现民族艺术跨文化交流的先在基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虽然面对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哲学思想、艺术形式也有差异,但人类对世界本源、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对尊重、平等、和谐等共同价值的追求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不同艺术可以被不同国家、民族人民接受、欣赏的根本所在,也是跨文化交流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

在跨文化传播进程中,以共同价值引领民族艺术的跨文化传播非常重要。它需要我们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艺术中那些具有“人类思想情感共鸣性、通约性的主流和核心价值,并与世界性和人类性的普遍性诉求予以有机融合”[14],与此同时,梳理民族文化中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精神价值与美学价值的文学艺术”[14],并将这些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审美共鸣的艺术作品传播给世界其他不同民族。我们应以平等对话的态度进行跨文化的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将代表人类共同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等带入跨文化交流进程中,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与融通,打造人类新文明。

2.拓宽传播手段,建立对话与交流的互动平台。在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传播实践中,要本着将民族传统艺术呈现给更广泛的受众,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其魅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繁荣的宗旨,不断拓宽多元传播手段,建立对话交流的互动平台。

在拓宽传播手段方面,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将民族传统艺术转化为数字化信息,通过创建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和在线展览等进行网络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民族传统艺术。其次,可以加大与其他文化机构、艺术团体或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如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艺术机构联合举办展览、演出和交流等活动,推动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播。最后,要用好用活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利用文化旅游和节庆活动的机会,在旅游景点、文化节和艺术展览中设置民族传统艺术的展示和表演环节,展示和推广民族传统艺术。

除了拓宽传播手段之外,还可以建立对话与交流的互动平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沟通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明确建立对话与交流互动平台的目标和定位,包括确定平台的主要功能、服务对象以及希望实现的效果。第二,选择诸如社交媒体、艺术网站或在线论坛为主的线上平台,或者是以艺术展览、研讨会或文化交流活动为主的线下平台,满足不同参与者的需求和期望,加大合作范围,提升互动力度。此外,还可以积极与艺术院校、文化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平台的搭建与发展。

3.培养传播人才,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跨文化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保障。如何培养传播人才?一方面要针对跨文化传播需求设计包括民族文化研究、跨文化传播理论、艺术管理与营销、语言与文化翻译等内容的课程和培训项目,组织开展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另一方面要通过与相关文化机构、艺术团体或企业合作,开展实地考察、文化交流项目或艺术展览等活动,为学员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经验,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积累传播经验。

在进行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时,要着重进行跨文化传播意识与敏感性的强化培训,注重民族文化自信的培育,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和质量。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要本着终身学习理念,持续进行学习与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打造具备跨文化意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传播人才队伍,通过他们来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4.注重数字赋能,推进中华优秀民族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当今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推进中华优秀民族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数字化平台的利用,丰富转化成果,加快转化速度,提高转化能力。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注重数字展览和虚拟体验的建设。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民族传统艺术呈现在数字展览和虚拟体验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和了解中华优秀民族传统艺术,无论他们身处何地。其二,要重视以在线教育和培训的方式进行转化。通过在线平台和应用,提供民族传统艺术的在线教育和培训课程,让更多人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民族传统艺术的技巧和知识,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承和发展。其三,要充分利用好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进行传统民族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利用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将中华优秀民族传统艺术以各种不同的、新颖的方式推广给更广泛的受众。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艺术作品、演出视频和艺术家的故事等形式,吸引更多人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关注和参与。其四,要注重数字创新和艺术的融合。通过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将中华优秀民族传统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例如,将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相结合,或将传统绘画与数字艺术相结合,可以为民族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总而言之,数字赋能可以促进中华优秀民族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使其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为艺术家和文化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和传播机会,推动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政治危机、经济不平等问题加剧,世界正面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这更需要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传统艺术为切入点,全面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增进理解、促进合作、实现共赢,为全人类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跨文化共同体民族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多元民族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