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2024-01-20朱炳祺程东庆叶小青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产教背景应用型

○朱炳祺 程东庆 叶小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1]这一论述为应用型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价值引导和实践方向。应用型高校作为与社会发展衔接最为紧密的学校类型,应致力于在专业能力、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诉求。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更应围绕专业人才成长需要,强化与产业发展的密切联动,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热点,也是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产教融合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产出导向,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效率的提升。产教融合的目标产出导向使教育教学中的理论内容有了实践平台,是促使人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保障[2]。而应用型高校作为以专业的实践应用为人才培养立身之本的高等教育类型,一直是践行产教融合理念的先行者。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方面,产教融合对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随着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高层次、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在社会就业市场供不应求,而应用型高校正是培养与挖掘此类人才的重要据点。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机会不断前置,理论学习与实践输出的耦合性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疏通与拓宽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产教融合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舞台。应用型高校得以打破象牙塔的桎梏,实现资源整合,将实践投入到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在此背景下,打通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提升人才培养效率有了更为有力的现实支撑[3]。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

应用型高校作为一种与学术型本科和高职专科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其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培养体系的社会性、课程体系的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在实践过程中应围绕把握内涵、激活动力、促进转化三方面进行突破,从而为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学生个体合作共赢奠定基础。

(一)把握内涵,明确人才培养需求定位

把握内涵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突破切入点,只有把握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摸清需求与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教学实践及管理活动,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效果。

一方面,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在于高质量发展。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在产教融合中所涉及的管理层面、统筹组织层面以及执行层面均有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也是联动各个主体、产生有机耦合的关键。目前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各方职能相对割裂,教学单位主要承担理论教学职能,行业产业主要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而管理层面的指引相对宏观抽象,在执行中容易被形式简化导致实效难以发挥。实际上,在高质量发展中,教学单位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在生产单位中也应在实践的基础上关注理论的验证与批判性辩证思考。同时,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应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思维,这与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旨归是一致的,均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落脚点[4]。

另一方面,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指向于专业性的提升,这也是人才培养突破路径的聚焦点及其与一般性人才培养的区别之处。目前,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对产教融合的理解及实践停留于形式表面,即所谓的产教融合只是简单地由学校或教学单位联系企业,进行实习基地的签约挂牌,学生其中更多是短暂地从事可替代性较高、积累性不强的执行性工作,此类形式不利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体现。产教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内涵发展体现在能够将课堂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积极尝试、学以致用,并从实践中探寻更高效的突破口,以实践为目标导向反向指导理论的深化挖掘与理解的深入,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应通过各方的有机联动来进一步搭建平台。

(二)激活动力,营造高效优质教学条件

激活动力能够让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化被动为主动,找到内在驱动力,有效拓宽培养路径。

首先,应平衡各方话语权,促进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动力激活。产教融合背景下,公平包容的态度以及友好协作的氛围有助于激活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合作动力,但目前各主体的话语权相对不均衡,呈现一定的“内热外冷”状态。产教融合主要由应用型高校牵头,高校占据话语权的主导地位,高校行政管理及教学层面也更热衷于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而企业等社会单位组织则更多呈现被动配合的状态,部分企业甚至抱有获取廉价劳动力的心态,在产教融合中进行持续性的人才培养与专业跟踪得较少。话语权的削弱使企业在主动参与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中缺乏动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话语权,赋予其平等话语地位与职能保障。

其次,要跟进相应的设施配套,以激活动力。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虽然是大势所趋,但配套设施的相对落后也制约了动力的激活。不少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甚至沿用相对落后老旧、已经被市场淘汰的实践设备,与企业实践设备在操作上有较大的出入,导致产教难以融合[5]。同时,企业产业中虽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引进时代前沿设备,但在使用的规范性以及操作标准化推广过程中又缺乏专业系统的理论支撑与指引。产教融合中不同主体的配套设置的错位使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动力缺乏,只有盘活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组织中有效的资源设备共享,方能驱动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

最后,要保障产教融合的有效衔接,以保持动力激活的持续性。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产”和“教”相对各自为政,在适应产业发展过程中,学生主体容易延续被动接受、完成任务式的学生思维,缺乏主观能动性。产教融合要以一体化的系统性思维推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不同场合下也要保持较好的衔接度。实践中可通过学生项目制、课堂进企业、企业进学校等形式促进思维转变,确保产教融合的衔接度,明确学生主体责任,以促进动力激活。

(三)促进转化,助推人才培养成果落地

促进转化强调将应用型高校的专业科研成果转化为有助于产业产能发展的现实应用成果,成果转化是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旨归。

一方面,促进转化需要在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为索引展开教学科研。只有以此为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华而不实,成果转化才能有效落地。产教融合不是教育的终点,相反,产业实践应在教学科研的起点即有效切入,可通过合作研发、品牌共建等形式促进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水乳交融。另一方面,促进转化意味着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是终身事业。高校要持续跟进专业人才在产业中的发展,并从中获取教学科研改革的反馈。应用型高校不能机械地把学生送出校门,以完成就业指标为终点,而应以终为始,通过校友关联、校企合作等形式为专业人才持续保驾护航。同时,成果的转化也能反哺应用型高校专业品牌,不少以高校命名的产品既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突破范例,也是高校的“活招牌”。

三、协同: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然路径

产教融合背景下,各育人主体协同,政策措施配套,上下左右行为联动,才能充分发挥合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政策协同,打通纵横双向政策体系

政策协同关乎产业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有助于在宏观统筹层面推动各方的通力合作,促进各主体的有效协同,从而使各主体在人才培养中形成利益同盟,激活主动性[6]。

一方面,需要打通纵向维度的政策协同路径。教育部门应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当地产业特点与专业人才结构,制定相应的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指引政策,从师资队伍与学生人数配比要求、场地设备要求、财政支持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同时,指引政策由于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应该充分调研、深入论证并经过公示试行等环节再广泛推行,避免朝令夕改破坏协同性。其次,学校、企业等统筹层面也结合自身特色进一步以上位政策为指引进行操作性政策的细化,进一步厘清协同流程、验收标准、职责划分等内容。该层面的政策具有较为鲜明的时效性,其往往需要随着产教融合客观现实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例如,通过相应的政策解释、执行办法等,结合实际执行问题进行补充完善。在纵向线条上,不同层级的政策制定要保持相应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这需要产教融合各大参与主体深入领悟政策内容,并做好彼此之间的交流互通工作。

另一方面,横向维度的政策协同也应保持一致性。产教融合在横向层面的同一层级内主要涉及以学校和教学单位为代表的“教”维度,以及以企业为代表的“用”维度。作为在行政层级上平行且不相隶属的独立单位,学校和企业在政策制定中的协同性较为考验双方的合作默契。双方在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时,应开诚布公、充分讨论、勇于担责。政策制定应以一定的原则为底线,如根据资源需求对资金、场地、技术等投入较大的一方倾斜更多的决定权重,对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培养的专业人才制定就业录用绿色保障政策等。此外,横向政策协同应侧重鼓励性政策的落实与保障。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和企业单位都相继出台了不少针对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福利性政策,但由于宣传口径不一、覆盖面与影响力有限,使得政策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导致了政策资源的浪费。横向层面的信息互通有助于政策的推广落实,如可通过政策规定具体管理办法、规定宣传平台管理,打通企业投放的横向科研项目直接对接相应的应用型高校乃至具体学院学科的路径。同理,也可通过政策明确学院学科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情况为企业推荐就业人才的跟踪培养保障等。

(二)队伍协同,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队伍协同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保证,也是决定政策协同路径能否落实以及后续评价协同是否有效的关键点。

一方面,队伍协同强调师资队伍的协同。培养双师型队伍是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首先,双师型旨在强调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多面手教师。应用型高校在引进专业教师人才时,除了以学历和专业为标准设置相应的门槛,还需要关注教师的综合能力。据此,可从教师的实践经验以及具体的项目产出成果中了解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同时,应用型高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搭建中还应避免以材料取胜、纸面经历一刀切、“吃老本”等现象,应关注教师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情况,可通过社会服务等要求推进教师在专业实践与技能提升中的持续发展,确保学校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协同。此外,还可通过引进行业人才、高校教师进企业等形式,打通产教融合的双向互通路径,聘请行业人才为校外导师、高校教师为企业顾问,以此为切入点促进产教融合的教师队伍达成共识,协同合作。

另一方面,队伍协同还要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学生作为在校内接受教育的对象,在产教融合中需要以更主动的身份投入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因此,学生队伍的协同有助于其角色转换与尽快适应。首先,校内可参照产业发展的脉络框架,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实践平台,可通过翻转课堂、产业策划比赛、模拟市场等活动或项目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校外的企业产业实践中,应为学生提供专业发挥的机会,对学生所提供的具有创新创造性的想法思路保持开放性的态度,以此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表达、积极实践验证,并进一步由校外导师等专业角色带领学生进行可行性验证与实践转化。此外,还可通过包干制等形式,将企业产业中的部分与校内教学中的实践内容有机结合,打通校外与校内实践的学分互认、实践证明等渠道,以此推进产教融合在专业内涵上的真正落地。

(三)评价协同,打造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协同有助于检验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果,通过规范评价的内容、标准以及形式,评价协同得以更科学严谨地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反馈。

首先,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协同,要充分实现内容上的协同。内容协同并不意味着不同主体对相同的内容进行重复评价,而是要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各主体间的评价内容呈现较好的立体度和互补性。学校主体可从理论知识及实践参与的积极性与完成度方面展开评价,而企业组织中则可从实践的效率以及产出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学生作为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的主体,也可从个体角度出发进行专业进步程度的自我评价,还可自下而上对培养计划的可行性与操作性进行评估。而管理层面的政策制定主体也可通过定期的督导检查,把握产教融合背景下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以及有效性。

其次,评价协同还包括评价标准的协同。产教融合下的各主体在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应达成评价共识,推进评价互信互认。一方面,可通过积分制、成果转换制等标准打通评价标准的协同路径。根据课程难度、实践强度等,经过学校、企业、学生代表各方的共同研讨与第三方专家的意见整合,为产教融合中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环节设定相应的量化标准,并根据时间跨度和专业性折算成相应的积分、学分等数据。同时,在保障专业性的前提下,产教融合中不同的评价成果应在一致性的范围内有自由转换的弹性。如教师参与产教融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指导成果可转换为相应的工作量指标用于职称评定,学生在产教融合中的专业积分能作为获取就业机会的优势凭证等。另一方面,评价标准的协同还应与时俱进,根据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如根据行业证书资质的考核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企业产能变化与专业要求进行调整,等等。

最后,评价形式的协同也是评价协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评价形式更多采用打分的形式,而产教融合的评价协同既要开拓评价的多元化形式,也要保持其具有指向专业的内在一致性。可在评价中留有主观评语的空间,通过评语的反馈为评价结果提供解释性更强的反馈,也可通过动态交错互评、去除偏离标准差的结果等形式,提升评价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效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高校应始终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等重要部署开展工作,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联动其他主体,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驱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背景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