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尽染山水间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石漠化治理纪实

2024-01-19吴美群

绿叶 2023年12期
关键词:罗城山泉水石漠化

文 吴美群

■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走进桂西北仫佬山乡,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立体种植的画面:山坡上,杉树、油茶、中药材郁郁葱葱;山坡间,毛葡萄漫山遍野;山坡下,甘蔗林、水果长廊一片接着一片。这是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石漠化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

罗城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境内中西部乡镇大多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长期以来,居住在岩溶地区的群众,祖祖辈辈从贫瘠的土地上刨食,从高山上砍柴烧火,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石漠化不断加剧和扩展。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2011年,罗城岩溶面积达1411.7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3.11%,其中石漠化面积637.4平方公里。石漠化已经成为罗城山区群众遭受自然灾害和致贫的重要原因,成为仫佬山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如何做到既能治理石漠化又能助力当地群众增收?罗城把目光投向了毛葡萄。

在罗城四把镇里乐村的石头山上,长满了绿油油的毛葡萄。韦凤茂是罗城四把镇里乐村土敢屯的村民,也是当地较早发展毛葡萄的种植户之一。之前由于缺资金、缺技术等,他种植的毛葡萄产量一直不怎么高,也没有摆脱贫困。经过农科部门技术人员的多次培训和实地指导,韦凤茂逐渐掌握了花期霜霉病防治、冬剪、配方施肥等技术,情况逐步好转。2013年,韦凤茂筹措资金,又得到当地政府的补贴扶持,承包荒山种植了150亩毛葡萄。3年后,毛葡萄喜获丰收,成为当地毛葡萄种植的示范户。

2002年,为了照顾家人,韦凤茂结束了在广东的打工生活,回到家里。里乐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家致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靠山吃山。韦凤茂与兄弟一合计,决定开荒种植毛葡萄。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两兄弟靠双手,硬是将300多亩的荒山清理了出来,随后贷款买来毛葡萄苗,在有泥的石头缝里种下。为了赶在葡萄长高之前搭起架子,韦凤茂兄弟又请人一起帮工,花一年时间在葡萄园里用石块垒起了2000多座约1米高的石柱。

天道酬勤。如今在石漠的荒山上,长满了绿油油的毛葡萄,勤快的韦凤茂硬是在石头缝里每年钩出了20万元的收入。

“毛葡萄根系发达,耐旱耐瘠,枝条能攀爬覆盖裸露的石头,单株覆盖面积可达几十平方米,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防止土壤沙化,是石漠化、丘陵山地恢复重建的乡土树种,而且每亩毛葡萄产量可达500公斤以上,可为农民带来3000~4000元的收入。”随行的县水果生产技术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四把镇国土面积为180平方公里,其中50%是石漠化土地,得益于毛葡萄产业的发展,全镇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该镇的毛葡萄示范区总规划面积21750亩,其中核心区2万亩,累计投入1.2亿元,带动周边5个村500多户村民脱贫。示范区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营,村民可以土地入股参与经营、按股分红,1亩产值4000多元,其中村民受益占20%。示范区还吸收周边贫困村民从事日常管护,使8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目前,示范区建设已带动四把镇2800多户村民种植毛葡萄近3万亩,户均年可增收1.5万元。中国毛葡萄(仫佬·罗城)示范区也成为自治区三星级现代化特色农业示范园区。

在各种政策“组合拳”的扶持下,罗城毛葡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种植面积8万多亩。

一棵草、一头牛、一串葡萄、一根甘蔗……从山脚到山腰,从县城到乡村,在小块地里,在石头缝里,这些寻常作物,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形成了乡村振兴特色产业。

来到位于罗城四把镇里乐村的明亿油茶基地,但见: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连绵不断。油茶树上,硕果累累,丰收在望。据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创建于2016年,核心区种有油茶树4300多亩。预计2023年油茶果产量160吨,可产茶油20吨。

这是罗城把石漠化治理与发展特色产业有机融合,拓宽致富门路的一个缩影。

罗城种植油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资源优势。近年来,罗城抓住自治区实施油茶产业“双千”计划和河池市实施“十大百万”产业工程的机遇,深入落实林长制改革措施,出台了油茶产业奖补政策,种植油茶的农户,每亩获得900元的政策奖补,相对连片种植20亩以上的,还可获得自治区油茶“双千”计划每亩1000元补助资金,低产林改造800元/亩。成功创办了明亿万亩油茶示范基地,9个千亩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及11个乡镇级示范点。实施政策扶持和示范引领,调动了群众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目前全县油茶林面积达12.1万亩。

为了加快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步伐,罗城先后实施了珠江防护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保林工程、“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等国家或自治区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共争取中央财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1.38亿元,累计完成植树造林7.3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完成造林补贴项目6.3万亩,实施巩固退耕还林荒山配套造林8.9万亩,造林总面积排在河池各县(市、区)前列;同时大力推进沼气池和农村电网建设,全县累计建有沼气池2.8万余座,每年可节柴4.5万吨,相当于保护森林3.6万亩。农村电网实现全覆盖,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5%,全县绝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电饭锅、电磁炉,以气代柴,以电代柴,节约了大量的林木资源,有效地恢复了植被、保护了生态。如今罗城的森林覆盖率已达71.4%,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

为了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罗城创新“基地+农户”油茶产业模式,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基地,目前已建成万亩油茶示范基地3个、千亩油茶示范基地10个。创新水果产业发展模式,创建千亩以上连片“三特”水果基地20个,东门镇经黄金镇至龙岸镇的柑橘等水果产业形成“百里水果长廊”,有效推动全县扶贫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创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建成38个糖料蔗“双高”基地和河池市首个甘蔗二级良种繁育基地,推动糖料蔗产业增点扩面、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县特色产业面积为280多万亩,覆盖农户93.03%。中国毛葡萄(仫佬·罗城)示范区、四把镇明亿万亩油茶种植示范区、龙岸金玉柚产业核心示范区被认定为自治区三星级示范区,全县创建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累计达232个,形成了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铺天盖地”的“立体种植”新格局。

“在林下种植草珊瑚,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增加收入,达到了‘双赢’的效果。”来到罗城洞敏村生态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生信心满满地对我们说。

2017年,黄生牵头成立洞敏村生态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林下资源和高山的独特环境,在天然林下种植草珊瑚。截至目前,该合作社种植草珊瑚面积达1000亩,其他药材200亩。基地与科研院所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和安全管理体系,在产地种苗、原料工艺和产品质量上严格把关。合作社优先安排脱贫群众在基地务工,带动30户农户一起种植草珊瑚,每户平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2022年,该合作社被认定为河池市第一批中药材示范基地。

近年来,罗城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来抓,充分发挥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的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群众在石漠化地区种植中药材,利用林下资源间种套种中药材。目前,全县种植中药材3万多亩,2022年产值达7467万元,中药材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重要产业。

在仫佬山乡,像洞敏村生态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样的中药材示范基地还有很多。如果说黄生是利用林下资源间种套种中药材的典型,那么覃凤琼则是带领群众在石漠化地区种植中药材的又一个典型。

覃凤琼是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民族村党总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她带领当地群众在荒山野岭种植茶辣(当地群众对传统中药材吴茱萸的俗称)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在仫佬山乡广为流传。由于表现突出,覃凤琼先后被评为广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池市优秀共产党员,当选广西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2022年2月,她又被评为“2021年度广西三八红旗手”。

覃凤琼的父亲曾是一位老屯长,早在1969年就带着整屯乡亲搬出大山,可以说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早期尝试。如今,她接过父亲的担子,带领村民们种植茶辣,在曾经荒芜的土地上硬是开辟出了一条致富路。

悬崖峭壁把困厄层层封锁,唯一的出路就是搬出大山。1969年,覃凤琼的父亲覃志光作为党员和屯长,肩挑手扛,带领整屯群众搬出大山,但由于土地归属问题没能解决,有的村民居无定所,有的又重新搬回深山。直到1996年,罗城扶贫办协调安置用地,将该县天河镇、四把镇、怀群镇的10多个偏远村屯移民搬迁至小长安镇民族村,从此,那些山缝缝里的极贫村屯才从地图上“消失”。这一年,16岁的覃凤琼随家人搬迁到小长安镇,同四把、天河、乔善等乡镇大石山区的70多户群众,被分为3个移民组安置在民族村。

当时,安置点还是一片荒坡。勤劳是山里人的本色,覃凤琼同乡亲一道,在坡岭上围起工棚,开垦荒地,种植沙田柚,几年下来,这里郁郁葱葱,成为果场。

“不用多说,我还是带你到茶辣基地去看一看吧!”来到民族村,初识覃凤琼,我感觉她是个爽快的人,为人快言快语,做事雷厉风行。在覃凤琼的引领下,小车在硬化了的山坡间的水泥路穿行,穿过一片又一片的甘蔗地和茶辣地,约莫半个小时,终于来到了大风岭茶辣基地。

走进基地,“罗城大风岭中药材产业示范区”及“罗城党员能人创业示范基地”的标志牌格外显眼,引人注目。沿着水泥阶梯,我们拾级而上,来到了基地高处的观景台。

站在观景台上,环视四周,绿意盎然,映入眼帘的尽是那绿油油的茶辣。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那层次分明的茶辣,在高低不一的山坡上,延绵不断,伸向远方。微风吹来,犹如一条条绿色的飘带在山坡上欢快地飘荡。这是盛夏时节的大风岭,那苍翠的茶辣树上,结出一盘盘像向日葵一样的淡黄色的茶辣果实,散发着一阵阵芬芳馥郁的香味。

“看来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成呀!”跟我一起站在观景台上的覃凤琼,看着眼前丰收在望的一片片茶辣,满心喜悦地对我说。

摄影作者:韦如代(罗城县委宣传部)

覃凤琼最初的创业是从种植水果开始的。她和丈夫辛苦种植的5亩沙田柚2001年开始挂果,当年卖果收入2800元,这是她掘得的“第一桶金”。然而,仅靠这几亩沙田柚,难以走上致富路。2004年,覃凤琼和丈夫到别的村租地种了35亩甘蔗。每年产值达8万~9万元,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2011年7月,勤劳能干的覃凤琼当选为民族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当了村干部,就要为民办点实事。”就在这一年,有个外地老板在当地种茶辣,长势很好,但价格低迷,气得这位老板连根拔掉,改种其他作物。“他不要,我要!”覃凤琼从中看到了机会。

民族村果场土质以沙石为主,种甘蔗、沙田柚技术要求高,但适合种茶辣。覃凤琼便和果场一组的梁仁富等人一起,把外地老板丢弃的茶辣拉回果场,扩大种植规模。

当时村里乡亲们种植甘蔗和柚子收益不佳,覃凤琼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和几个村民用3头牛,来回走了200多公里,不花一分钱拉回了3000株茶辣树苗。

“那时为了拉回这3000株茶辣树苗,我们3头牛的牛蹄都脱了一层皮,休息了大半年才能够下地。”回想当年的事,覃凤琼感慨不已。

后来茶辣价格逐渐回升,果场群众纷纷仿效,发展茶辣种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覃凤琼就把掌握的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村民,指导群众种植茶辣。

在覃凤琼的带领下,谢年远和其他村民也开始种植起了茶辣。起早贪黑地劳作,1200多个日夜的付出,终于在第4个年头迎来了累累硕果,那一年正巧赶上茶辣价格飙升,一斤卖到了150元,总共换来约300万元的收益。曾经荒芜贫瘠的石山悄然变了模样。

如今,家门口的融河高速通车,茶辣销往自治区内外中药材市场的脚步又快了一些。现在,民族村家家都盖起了楼房,80%的村民都购置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摄影作者:韦如代(罗城县委宣传部)

2015年,覃凤琼牵头成立飞凤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原来分散的茶辣种植户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模式。2016—2019年,共带动贫困户37户163人脱贫。经过几年的发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民族村茶辣种植面积3800多亩。2022年茶辣产量达78万斤,产值1460万元,成为该村巩固脱贫成果、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重点产业。该基地先后被评为广西巾帼科技示范基地、河池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罗城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把治理石漠化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把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找准石漠化治理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开辟了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新路径。

罗城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共整合发改、林业、畜牧、农业等部门的资金5000多万元发展毛葡萄等林下养殖,在技术上对养殖农户进行指导和帮助,建立畜牧担保基金,帮助养殖大户进行担保贷款,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同时,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群众发展林下养殖产业,带动产业发展。目前,全县饲养量万只以上的林下生态规模养殖场有24个。

在罗城东门镇冲洞村群山环绕之中,是一大片甘蔗林。这是村民的“绿色银行”。

这个冲洞片区“双高”糖料蔗基地总面积为1600多亩,实施时间是2018—2023年,总投资600多万元,涉及两个自然屯共258户984人。

政府积极推动,农民踊跃参与,小块土地合并成大块土地,“双高基地”顺利建设。接着,统一规划路网、水网、调种,确保每块土地通车通水;统一整地、开行,确保基地实施全程机械化;统一听从调配和安排,确保片区建设开展正常性;自主成立机械、种植合作社带领农户,以机械化指导推进建设。目前,罗城全县甘蔗种植总面积巩固在18.5万亩。

罗城在治理石漠化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还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生态旅游和优质天然山泉水产业的发展。

2017年,罗城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广西悦投置业有限公司投资3.2亿元开发棉花天坑。作为旅游项目,项目包括“天坑大剧场景区”、中国仫佬民俗特色村寨景区、长生洞奇观景区3个板块。从2018年国庆假期试营业以来,景区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

“现在我们养的土鸡,种的蔬菜、芋头、红薯都不用拿到街上卖,在景区就能销完。”深洞屯吴才明夫妇过去在外地务工,景区开放后,他们回到家乡,开办了“欢记农家菜馆”。

随着棉花天坑景区的开发,当地农民以土地入股获得分红,小洞屯、深洞屯等自然屯群众通过集体土地资源入股获得固定分红、土地流转获取租金等收入300多万元。

罗城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优质天然山泉水,山泉水产业已成为罗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希望产业,并培育了九千万、野·芭蕉、纳翁泉等优质、知名的天然饮用水品牌。“十四五”期间,罗城将重点推进“六个一”工程,编制一个山泉水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一个“罗城山泉”公共品牌,组建一个山泉水产业联盟,制定一个山泉水产业地方标准,完善一个山泉水供应链体系,讲好一个山泉水文化故事,做强、做优、做活山泉水产业链条,重点培育一批全国、全区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全力促进山泉水产业提档升级,力争到2025年,全产业链年产值50亿元以上,实现打造50亿元级山泉水产业集群目标。

绿水青山不仅是罗城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变成了当地群众的“绿色银行”。

仫佬山乡风光美,绿色尽染山水间。罗城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围绕“毛葡萄产业+”的新模式,着重推动农业+旅游、林业、电商、山泉水、康养健身等产业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交响乐,在桂西北的仫佬山乡大地上激越奏响!

猜你喜欢

罗城山泉水石漠化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井冈的山泉水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河北承德矿泉水(山泉水)资源优势分析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听蝉
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罗城的实践与启示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揭秘山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