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功能与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安全型依恋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

2024-01-19谢云天田兴秀邵姝菲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小班家庭儿童

谢云天,田兴秀,邵姝菲

(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一、问题提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1-2],强调促进行为者以外的人的利益获得[3]。它包括助人、利他、分享、安慰、合作、捐助以及关心等[4]。亲社会行为对个体适应、学业表现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有长期的积极影响[5-6]。儿童早期是诸如分享、助人、安慰等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7-8]。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基于各自的视角关注并研究幼儿的亲社会行为[9-11]。

(一)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the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家庭是儿童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影响层级之一。同时,家庭是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12]142,而家庭功能作为一个涵盖众多家庭因素的综合变量[13]。已有研究的结果显示,家庭功能与个体行为密切相连[14-15]。在不同的家庭功能理论中,McMaster 家庭功能模式理论(McMaster Family Functioning Mode Theory)极具代表性。该理论以家庭制度的过程为核心,假定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在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16]。要实现基本功能,家庭系统必须完成一系列任务,包括基本任务(如满足个人在温饱生活线方面的物质需求)、发展任务(如适应和促进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和危机任务(如处理各种家庭突发事件)。

社会学习理论(the Social Learning Theory)强调,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重要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形成的。如果在家庭中存在着积极合作、分享、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行为模范,儿童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表明,在家庭功能良好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沟通,可以为儿童提供积极的行为示范与反馈,从而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7]。相反,家庭暴力则对亲社会行为有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18]。最近的一项元分析结果显示,权威型育儿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而专制型育儿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呈负相关[19]。此外,亲密的人际关系基于情感、互动以及相互支持[20]。有效的沟通、合作、理解以及尊重能够增强个体之间的亲社会行为[21-22]。家庭是一个最具亲密关系的地方。如果家庭功能良好,那么家庭成员的亲社会行为也可能更多。据此,提出假设1:家庭功能与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相关。

(二)安全型依恋的中介作用

依恋理论(the Attachment Theory)认为,通过与照顾者的敏感和反应性互动的反复体验,婴儿或幼儿形成一个将主要照顾者作为“安全基础”的内部工作模型,他或她可以从这个“安全基础”中探索环境,并确信在需要时可以获得舒适和保护[23]。照顾者对幼儿依恋线索和沟通的敏感性影响幼儿安全依恋的形成[24]。而且,父母作为被依恋人物的角色是预测儿童以后的社会和情感结果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25]。

依恋可以被划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敏感/反应迅速的养育方式会促进安全型依恋取向[26],而严厉、不可靠或反应迟钝的养育方式则会促进不安全的依恋取向。这种取向有两种典型形式,即焦虑依恋(一种过度激活的策略,表现为不加节制地尝试与重要他人建立情感上的亲密关系)和依恋回避(一种去激活的策略,表现为渴望情感的独立,拒绝情感的亲密和支持)[27]。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个体具有较强的联结感和安全型感,对自己和他人具有积极的态度,通常表现出更多的积极特征,而非安全型依恋个体对他人持怀疑态度,较少能知觉、注意及回忆对方善意的信息,较多对对方行为持有负面的期待和解释,表现出更多消极的特征[28-30]。在互动理论(the Interaction Theory)看来,依恋建立在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当父母以支持性和温暖的方式回应儿童的需求时,儿童会建立一个安全和稳定的依恋关系。这种安全的依恋关系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础,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交互动,并表现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基于此,提出假设2:安全型依恋在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三)性别的调节作用

关于儿童的性别差异问题备受关注[31-32]。社会角色理论(the Social Role Theory)认为,社会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期望和角色定义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33]。在传统的社会角色观念中,男孩被期望表现出更加坚强和竞争性的特质,而女孩则被期望表现出更加温和和合作的特质。这些社会角色期望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家庭功能。性别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家庭功能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尽相同。再加上,女孩比男孩更有可能采取亲社会行为[34],且家庭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影响不同[35]。已有的研究发现,性别可以调节家庭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36-37]。据此,提出假设3:性别可以调节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具体而言,与男性儿童相比,家庭功能对女性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

此外,鉴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刚刚开始幼儿园集体生活,且身心发展的许多方面都处于敏感期[38],故本研究拟以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在生态系统理论、依恋理论等的指导下,从安全型依恋的视角,揭示家庭功能对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提出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同时为儿童的早期教育提出建议,并作出如下假设:(1)家庭功能与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相关。(2)安全型依恋在家庭功能与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性别可以调节家庭功能与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图1 理论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整群抽样,选取湖南省五所幼儿园小班的392 名幼儿为被试。发出问卷402 份,收回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7.51%)。问卷由幼儿的母亲填写。在所有的小班幼儿中,男孩202人(51.53%),女孩190 人(48.47%)。平均年龄为3.47岁(SD=0.49)。从兄弟姐妹的排行来看,排行第一的有188 人(47.96%),排行第二的有193 人(49.23%),排行第三、第四的分别有6人(1.53%)、1人(0.26%),另有4人(1.02%)的数据缺失。

(二)研究工具

1.家庭功能量表

采用Epstein等编制、李荣风等[39]修订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中的一般功能分量表。共包括12个条目。采用李克特四点计分,从1“很像我家”到4“完全不像我家”。本研究将反向计分的题目正向计分,正向计分的题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家庭功能越好。在本研究中,该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1。

2.亲社会行为量表

采用Goodman编制、Du等[40]修订的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的亲社会行为分量表。共包括5个项目。采用李克特三点计分,从0“不符合”到2“符合”。得分越高,表示亲社会行为倾向越大。在本研究中,该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3。

3.安全型依恋量表

采用吕紫菁编制、叶晓璐[41]修订的幼儿依恋量表。共包括30个条目。采用李克特四点计分,从1 表示“从不”到4 表示“总是”。得分越高,表示安全型依恋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1。

(三)研究程序

研究者通过线上(问卷星)、线下两种方式发放问卷。在征求小班幼儿的母亲同意后,问卷由小班幼儿的母亲填写。问卷回收后,采用JASP 0.17.2.1 进行描述分析、相关分析、差异检验以及验证性因素分析,并绘制雨云图(Raincloud plots)。采用SPSS 中的PROCESS 4.2 宏程序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首先,对单因子模型(将家庭功能、亲社会行为以及安全型依恋三个变量合并为1 个因子)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因子模型拟合效果很差,χ2/df=3.71,CFI=0.36,TLI=0.33,RMSEA=0.08。然后,采用Harman单因子分析方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12 个,第一个因子的解释变异量为13.63%,小于40%。以上结果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相关分析和差异检验

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表1),性别(0=女,1=男)和亲社会行为、安全型依恋均为显著负相关。家庭功能、亲社会行为以及安全型依恋两两之间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两独立样本t 检验的结果显示(表2,图2 至图4),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和安全型依恋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具体而言,女孩的亲社会行为得分、安全型依恋得分均显著高于男孩。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表2 家庭功能、亲社会行为以及安全型依恋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图2 家庭功能的性别差异

(三)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应用PROCESS 宏程序中的模型5 检验安全型依恋的中介效应和性别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表3),在方程1 中,家庭功能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p<0.05。在方程2中,家庭功能显著正向预测安全型依恋,p<0.001。在方程3 中,家庭功能依然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p<0.05;安全型依恋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p<0.01。安全型依恋的中介效应值为0.04,BootSE=0.01,95%CI=[0.01,0.07]。这说明安全型依恋在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且为部分中介效应。此外,家庭功能和性别的交互项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见表3 中的方程3)。这说明性别显著调节了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为了更加直观、有效地解释性别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绘制了简单斜率图(图5)。结果显示,家庭功能显著正向影响小班女孩的亲社会行为,B=0.09,p<0.05,95% CI=[0.01,0.18],而家庭功能对小班男孩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B=-0.04,p=0.27,95%CI=[-0.12,0.03]。

图5 性别对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调节

四、讨论分析

基于McMaster 家庭功能模式理论和依恋理论,探讨了家庭功能与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检验了安全型依恋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生态系统理论和依恋理论,对于促进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发现,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1。家庭功能越好,亲社会水平越高。这和已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7,42]。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系统。家庭功能良好意味着家庭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当家庭遇到困难或挑战的时候,良好的家庭功能可以帮助家庭成员协同合作、共同商讨,寻求解决方案,并积极采取适当的行为。在这种积极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儿童可以学习到如何有效地应对困难和挫折。这将进一步促使他们更加愿意与他人合作,并表现出更多的友善、关心和支持行为。而且,良好的家庭功能还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更加紧密、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感受,容易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互信和共鸣。通过家庭成员的积极沟通和情感交流,儿童能够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感受到他们的关爱和关心。这种积极的亲密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对他人的敏感和关注,并激发其展示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因此,家庭功能运行良好,不仅意味着家庭拥有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表明家庭成员情感联系紧密、沟通交流顺畅深入,相互之间了解更多,家庭氛围也比较融洽[43]。在家庭功能发挥良好的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积极有效,相互之间提供情感支持。这为儿童提供了积极的行为示范与反馈,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44],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5]。此外,在家庭功能良好的环境中,父母和其他关键家庭成员展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例如友善、合作、分享等。这些行为被儿童视为行为示范,并通过模仿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行为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表现出友善和支持的行为。

安全型依恋在家庭功能与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显著,验证了假设2。安全型依恋在家庭功能与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起到桥梁作用。依恋理论强调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社会行为的影响。良好的亲子依恋可以提供给个体更好的心理环境[46]。当孩子与父母建立了安全的情感依恋关系时,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亲社会的行为。安全型依恋的幼儿更容易理解和关注他人的感受与需要,并且更愿意主动帮助他人。他们在互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合作性,善于分享和协作,从而能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当幼儿产生不安等消极情绪时,会本能地向依恋对象(比如父母)寻求安慰,从而获得支持和力量。而良好的家庭功能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进而对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性别在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从而验证了假设3。具体而言,相比较于男孩,家庭功能对女孩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更大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可能是导致家庭功能与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应存在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社会文化对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47]。与男孩相比,女孩被期望为更敏感、更温柔、更热情、更具有爱心和更有教养[48]。根据社会角色理论,人们对性别角色的预期会影响到行为结果。以往研究发现,父母更倾向于对女孩的社交行为给予更多正向反馈,而对男孩更注重学业或者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些期望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化方式。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发现小班女孩的安全型依恋和亲社会行为得分都显著高于男孩。对于这些结果,还需要得到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在检验安全型依恋的中介效应时,主要检验了母子安全型依恋在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没有考虑父子安全依恋的作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分析父子依恋在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关系中的作用。其二,本研究的对象是小班幼儿。研究结果是否适合其他年龄段的幼儿仍有待检验。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扩大被试的年龄范围,比较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其三,因为本研究是一项横断研究,难以推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纵向研究设计来考察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其一,家庭功能与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其二,家庭功能既可以直接影响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安全型依恋间接影响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其三,与男性幼儿相比,家庭功能对女性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现从家庭功能、安全型依恋以及性别差异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积极改善家庭功能

首先,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家庭需要提供一个积极、支持和温暖的环境。家长应该尽量保持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并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其次,营造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儿童的行为受到家庭周围环境、与父母的互动以及他们在家庭中体验到的联系的影响[49]。父母应该通过亲密关系和积极的沟通来树立良好的家庭模范。幼儿可以被引导参与家庭活动、一起分享经历和表达情绪,从而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再次,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指导。家庭能够为幼儿提供基本的社会行为教育和指导。父母可以教导幼儿如何分享、合作、尊重他人和解决冲突。针对幼儿的行为和表达出来的心理需求,父母应该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激励,鼓励幼儿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复次,建立积极的家庭规则。制定积极的家庭规则可以帮助幼儿了解社会行为的预期和要求。这些规则涉及礼貌待人、文明出行、分享合作等方面。而且,父母应该以身作则,遵守这些规则,并通过积极的评价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最后,鼓励社会交往。父母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幼儿在社交环境中交往。可以安排一些亲友聚会、社区活动或亲子活动等,帮助幼儿培养与其他人互动和合作的能力。

2.促进安全型依恋

首先,建立安全型的情感连接。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非常需要与依恋的成人之间建立安全型的情感连接。为此,父母和其他照顾者应该提供稳定的、温暖的和关怀的亲密关系,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这种安全型的连接可以促进儿童对他人的信任和亲善行为的发展。其次,积极响应幼儿的需求。幼儿的需求涉及生理、安全、尊重以及爱等。父母应该及时、敏锐地捕捉并响应幼儿的需求,尤其是在幼儿表达情感困扰或不安时给予及时的积极关注、安抚和支持。这种关怀和回应有助于幼儿建立安全型的情感依恋。再次,提供稳定的环境。稳定的环境有助于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父母和其他照顾者应该为幼儿提供稳定的日常生活,如规律的作息时间、规律的饮食习惯以及其他生活安排等。稳定的环境可以给予幼儿安全型感和信任,支持他们积极参与社交互动。复次,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对于安全型依恋的发展至关重要。父母和其他照顾者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安抚和情绪表达。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和积极的沟通,帮助幼儿建立和发展健康的情绪调节能力。最后,提供安全型的探索环境。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感和探索欲。父母和其他照顾者应该提供安全型的边界和支持,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合作型游戏和社交活动,促进他们安全型依恋水平的提升。

3.重视性别差异

首先,培养合作意识。可以通过培养不同性别幼儿的互助合作意识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合作学习的任务和活动,鼓励不同性别幼儿搭档合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技能和团队意识。其次,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注重培养不同性别幼儿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和友善行为。再次,鼓励探索和表达自我。要注重鼓励不同性别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材料,让不同性别幼儿都有机会展示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不断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动力。最后,指导解决冲突和争议。幼儿在社交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冲突和争议。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掌握解决人际冲突的技巧和策略,教导他们积极、合理地表达观点和解决问题,强化他们的亲社会意识,促进他们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小班家庭儿童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