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挑战及其提升路径
2024-01-19赵永明张游游
赵永明,张游游,郑 芮
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挑战及其提升路径
赵永明,张游游,郑 芮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对维护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守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前青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着思想困境、网络困境、话语困境以及政治困境等多重现实问题。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应当充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并自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将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根本性任务,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立足于总体国家安全,深入做好意识形态斗争和防范工作,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关键是解决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赞同、接受和遵从[2]。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关乎自身的成长成才,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更关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如期推进。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一、新时代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提升的过程,是个人以至整个群体思想道德观念升华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将主流意识形态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革命情怀、民族精神等思想精髓传递给青年大学生,既能有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也能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育人实效性,更能启发新时代大学生自觉把小我的个人理想融入到大我的国家和民族伟大事业之中。
(一)维护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九大正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十分严峻。马克思认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170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各国密切交往的同时,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西方国家利用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等优势,在思想文化领域逐渐加强对我国的渗透力度,试图侵占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升级、结构调整进入到关键期,开放局面复杂严峻,各种非主流思潮不断滋生蔓延。针对当前的现实特征,中国共产党依然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切实发挥好主流意识形态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促进青年学子健康成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是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然要求,有利于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抵制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打下坚实且牢靠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赓续党的红色基因、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巩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强的精神保障。因此,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识变、应变中维护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二)守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客观要求
高校作为传授科学知识、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是否筑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行为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4]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就是要将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真正塑造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忠实拥护者和有力建设者。面对多元多样的现实问题,若不用马克思主义去守牢大学生群体思想领域的底线和红线,便会使得各种“非马”“反马”的思潮甚嚣尘上。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转移国内矛盾和危机,对我国进行持续的“污名”话语攻击,不仅使得大学生对西方话语产生“无意识认同”,阻碍其正确认知力、科学判断力和自我决断力的生成,而且严重影响到高校践行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使命。这种后果不仅脱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因此,立足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安全观,也有助于高校发挥好前沿阵地的示范作用。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处于“追梦”的青春年华,拥有各式各样的美好憧憬和远大理想。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在高校中愈演愈烈,加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青年学子在生活、工作、精神、情感等方面产生困惑、迷茫和焦虑的情绪,以致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层面出现动摇和怀疑。“梦想”与“现实”的落差经常使其陷入迷茫和困顿的漩涡,在“追梦”“圆梦”之路上受到阻碍。而处于缺乏理智判别的情况下,若不及时对青年大学生施以正确引导,则会使其产生理想信念缺失、政治立场不定、沉迷享乐主义等负面倾向和情绪。因此,在大学生道德品行塑造和价值观念养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其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信念,对于青年学子的人生选择和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仰,将激发其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求和向往,唤起在民族复兴伟大实践中的勇气和热忱。在新的征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真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自觉踊跃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建设当中,才能不断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之困
新时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总体上仍保持自觉认同,但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多元网络舆论的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创新不足、青年学子政治参与热情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
(一)思想困境:西方意识形态观念的渗透
“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5]328青年大学生拥有探寻和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的旺盛精力,但由于经验不足、认知局限等客观原因,使他们对不同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缺乏理性辨别能力。近年来,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形式更加多样、手段更加隐蔽、内容更加全面。在政治方面,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以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为攻击议题,不断诋毁党和国家的形象,抹黑社会主义制度。在网络方面,外部势力以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为媒介,将西方的价值理念逐步渗透到我国社会尤其是高校当中,试图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企图。出现少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对党和政府产生信任危机等现实情况。在文化方面,西方国家通过输出电影、音乐、文学等带有资本主义价值色彩的文化作品,潜移默化地破坏我国青年学子的精神世界。目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多种错误价值观念在校园中不断蔓延,使得部分青年过度沉溺在错误的生活方式以及浮夸的物质利益享受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在提高大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基础上,增强其勇于斗争的本领。
(二)网络困境:网络舆论多元多样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拓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时空场域,而且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得非主流意识形态有了生存的空间,加大了在网络空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难度”[6],网络媒介视域下多种社会思潮的碰撞愈加复杂和激烈。首先,部分境外资本通过网络媒体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对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大学生进行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方面的煽诱和渗透,使其渐渐丧失理智辨别能力。其次,网络媒体赋予全员主体化的角色和身份。部分网民肆意对主流文化进行戏谑性、歪曲性地解读和剖析,以娱乐形式解构主流价值观,偏离了诠释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这种情况极易影响大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逐渐消解了青年学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仰。最后,网络负面信息肆意扩散。具有强烈非理性和逆反性特征的负面信息和舆论广泛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再加上一些网络公众人物对其作出片面化的解读,使得非主流的思想内容甚嚣尘上,而主流意识形态所宣传的正面信息不断被弱化,在网络上并未唱响主旋律和发挥主基调,反而成为非主流和反主流意识形态攻击的目标。
(三)话语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亟待完善
话语作为日常沟通交流的媒介和信息共享的渠道,其本质上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或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载体,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良好沟通的桥梁和纽带”[7]。在新时代背景和教育发展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多元化的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之间的矛盾。当前,各类社会思潮以多种方式不断影响着青年一代,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虽已呈现多种表达,但总体上仍以政治话语、权力话语以及文件话语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单一的话语表达与多元的价值观念发展相脱节,以致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可上很难和大学生产生共情共鸣共振。另一方面,生活化的大学生价值追求与经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之间的落差。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自我意识强烈,他们渴望回归生活世界去探求生命的价值。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虽已借用多种教学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仍过分注重对教材理论的阐释,内容过于理想化,远离大学生学习生活,对社会的本质关注不深入,最终导致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内容与青年学子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
(四)政治困境:政治忽视现象的多层冲击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思想认同、政治认同、话语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有机统一的整体集合,而政治认同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基和支撑。政治认同的目的是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提高自身政治参与主动性,积极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实现个人行为和社会要求相统一,并防止任何篡改、曲解、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滋生。但是近年来,由于多种社会思潮以及网络舆论的冲击和影响,再加上大学生在专业背景、思想动态、学业生活等方面出现个体性差异,青年学子对于政治活动逐渐呈现出一种远离甚至逃避的消极倾向,突出表现为参与政治的兴趣缺乏、情感冷漠,更多关注与自身兴趣和利益密切有关的政治或娱乐现实。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的主观享受,网络政治的参与仍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的点赞和评论功能上,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活动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主力军,如果缺乏正确的政治参与态度和情感,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到意识形态建设,而且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路径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不仅是大学生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而且是促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前进指引。新时代推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从表层的自我认知过渡到深层的情感认同,改善当前弱化的现状,必须聚焦问题、精准施策。
(一)注重引领:充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8]10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作用,对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强化宣传引导工作。伴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快速融合发展,宣传引导也要坚持线上与线下的统一,做到同频共振。在线下牢牢把握政治主线,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主旋律。通过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舆论引导,使主流价值观占领社会舆论,从而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线上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环境的净化。主流媒体要做到“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9]317。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利用多种网络媒体平台发挥正面引领效应,用正能量占领网络阵地。同频共振既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又构建起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其次,发挥先进模范人物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模范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在青少年中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10]281先进模范人物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学习和践行的楷模和榜样。高校可以通过先进模范人物及其感人事迹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的方式,使大学生以先进模范为行为榜样,从而实现自身道德层面的自觉遵守和践行;还可以把范围扩展到基层,善于从普通群众中发现典型、树立典型,让大学生从身边微小的人和事感悟到榜样的人格力量、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
(二)坚持导向: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养的主阵地、主渠道。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1]2022年 4月 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进一步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2]这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高标准。具体而言,一是开展有深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最新的理论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并且要做到深入理解教材,将教材内容联系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引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二是紧抓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必须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论坛研讨、开办讲座、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积极进行人才培训,形成高校思政教师培训学习的常态化机制,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激发思政工作队伍的智力、活力、潜力。三是抓好课程思政建设。高校需要改进传统教育方式,不断探索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方法,积极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思政课和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纲要和课程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将主流意识形态所涵蕴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以及道德情操等思想精髓和价值观念融入教学全过程中,进而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277,汇聚更加强大的育人合力。
(三)优化环境:积极构建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悠久长远的无声力量,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要“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大学文化”[14]。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大学生情感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这才是大学校园文化应遵循的价值旨归。首先,积极推动校园文化与环境相互交融。将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特征的校风、校训、校史等元素,以及体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英雄人物事迹融入学校教学楼、图书馆、雕塑、楼道走廊等人文景观建筑中。以多元多样的校园文化设施为载体,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知史爱国、崇德向善。其次,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以多样化特色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为载体,深入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效果显著的教育活动。如积极组织举办爱国主义诗词书画创作、红色电影展播、入党誓词学习等主题活动,为诠释主流意识形态注入新活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解,促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达到情感上的高度认同。
(四)积极践行:自觉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作用
作为认同主体,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提升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才能实现其发自内心的接受和认可。具体而言,一要加强自身辨别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大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各种校园红色宣传教育活动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武装头脑。此外,在上网浏览相关信息时,对于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应加以学习,对于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进行正面反驳和批判,进而不断增强自身信息甄别能力。二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大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学习者、继承者与传播者,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自信自强的文化心态,坚定对中华文化的信仰与认同。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年智慧和青春力量。三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踊跃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同时,大学生应通过学校、社会、大众媒体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从而养成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政治参与的使命感,使其真正体会到正确价值观导向给自身带来实践中的满足感和精神上的获得感。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 17(1).
[2]聂立清.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策略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0(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王永贵,路媛.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及其路径创新[J].理论探索,2019(3).
[7]林洁,马建青.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着力点[J].思想教育研究,2020(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12]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1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0(1).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3.06.15
G641
A
2096-9333(2023)06-0100-05
2023-07-08
安徽省研究生名师工作室“赵永明研究生名师工作室”(2022msgzs039);2022年度阜阳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非联合)“推进阜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研究”(FYSK2022FLH03);阜阳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2021SKY16)。
赵永明(1976- ), 男,安徽阜阳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游游(1997-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郑芮(1999-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