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氏春秋》“老聃贵柔”说探微

2024-01-19王启才孙雪可

关键词:吕氏春秋老子孔子

王启才,孙雪可

《吕氏春秋》“老聃贵柔”说探微

王启才,孙雪可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吕氏春秋·不二》首次提出“老聃贵柔”说,并将老子置于孔子之前。这样安排顺序有何寓意?其“贵柔”说提出的背景、原因是什么?依据何在,影响如何,有何意义?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吕氏春秋》老前孔后的排序与对《老子》五千言主旨的准确提炼,有助于人们对《老子》一书的理解与接受,对提高老聃与《老子》的地位与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吕氏春秋》其自身的价值与地位也因评价、整合诸子、保存先秦史料得到了后人的认可,这对《吕氏春秋》在后世的传播与影响,亦有裨益。

《吕氏春秋》;《老子》;“老聃贵柔”

《吕氏春秋·不二》曰:“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1]308老耽,《困学纪闻》十引仍作“老聃”,即老子,“贵”,形容词意动用法,即“以什么为贵”,“老聃贵柔”就是老子以柔弱为贵。“弱者道之用”[2]226,点出“道用柔弱”之理。“老聃贵柔”说提出之后,得到后世很多的征引与认同,特别是很多论文具体论证、专门阐发老子是如何“贵柔”的,不少论文或文献勾稽、或还原史实、或理论阐述,对《老子》一书贵柔的内容、价值与现代意义写得比较充分,令人信服,有的还能给人以方法论的启迪,但极少有回归《吕氏春秋》、站在《吕氏春秋》的立场上进行审视与评价的。有鉴于此,本文拟换个角度看待评价这一问题,期待方家批评指正。

一、提出的背景与原因

《吕氏春秋》成书于先秦晚末,秦统一已为大势所趋,为配合军事、政治的统一,思想、文化的一统也成必然趋势,《吕氏春秋》是为秦统一制定治国方略的一部书,其《不二》《执一》顺应这种趋势,提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1]308,“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1]309,要求结束诸侯放恣、“百家争鸣”的局面,“齐万不同……如出乎一穴,其唯圣人矣乎”,如何做到这一点,《吕氏春秋》总览百家,着眼于治道,汲取百家之精华,于是对各家学派的优长进行了认真思考总结,各用一个字进行精炼概括,并称为“天下豪士”。对于老子学派,《吕氏春秋》倍感亲切,其主编吕不韦乃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滑县)人,早年往来经商,后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老子是春秋楚国苦县人,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室史”,二人的老家相距较近,地缘相亲,风俗文化较为一致,加之《吕氏春秋》认为老子早于孔子,孔子曾问学于老子,如《当染》曰“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思想境界也比孔子高,《贵公》曰: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复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荆人的无私仅限于族人,孔子将其扩大到整个人类,老子则将其扩大到天地万物,因为在老子看来,以道观之,天地至公、万物平等,故而荆人、孔子、老子无私的境界一个比一个高。《重言》曰“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老聃是也”,明确指出老子是圣人,如是说来,《吕氏春秋》列举天下十大豪士时把老子列为第一、孔子列为第二,老置孔前就不足为怪了,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战国末期老、孔的地位,当然也充分反映出《吕氏春秋》对老子的尊崇态度。

二、提出的依据

战国晚末,秦相邦吕不韦门客三千人,实际上在咸阳已形成了一个学术中心,《吕氏春秋》一书乃主编召集众门客集论而成,《史记·吕不韦列传》曰:“吕不韦乃使其门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3]2510其作者中老子学派学者应不乏其人,对《老子》一书的内容及其言说方式自然十分熟悉,概括其著作之要旨,采撷其著作之精义,自然会得心应手。

首先,《吕氏春秋》这种以“贵什么”来概括一个学派著述要旨的方式也并非其首创,它借鉴了尸佼的著作方式,《尸子·广泽》是尸佼的学术史论,其曰:

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若使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4]487

早在《吕氏春秋》之前,《尸子》就认为诸子百家彼此相非,实在没有必要,它主张综合各家,并对各家学派的不同主张和个性特征进行概括,目的是找到可融通、认同的方面,如“公”“去私”等。《吕氏春秋》的贡献在于:(1)补充概括了老聃及其学派的要旨,并将其置首;(2)把先秦6家扩大到10家,将孔子置于墨子之前,孔子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升;(3)承袭了4家(1),继承了5家(2),舍弃了1家(3),增加了5家;(4)各以1字概括,更加精炼;“十豪士”之语,褒扬态度更加明显。

其次,有通行王弼注本《老子》的内部依据。“贵柔”虽然贯穿于《老子》五千言,但《老子》文本中有多处显豁的表述,足以拿来概括其书的中心与主旨。虽然战国末期吕不韦及其门客看到的《老子》版本与通行本《老子》在编排与文字上会有不少出入,但以通行本《老子》的表述管中窥豹,仍能见一斑,如“上善若水,水善离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8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10章),“骨弱筋柔而握固”(第55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28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柔弱胜刚强”(第36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第52章),“弱者,道之用”(第40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第43章),“含德(柔德)之厚,比于赤子”(第55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7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78章),以上是正面阐述;还有反面告诫:“勇于敢则杀”(第73章),“强梁者不得其死”(第42章),“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第76章)。

再次,在与其他诸子比较中得出。有比较才有鉴别,《吕氏春秋》汇众家之长,就要认真思考、总结各家的特点、优长,《用众》曰:“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老聃贵柔”说,是在与孔子、墨子、列子、陈骈、阳生、孙膑、王廖、儿良九家学派的比较中得出的,应该说这既是老子学说的鲜明特点,从治国理政方面说,也是老子学说的优长之处,在《吕氏春秋》看来,是特别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吕氏春秋》之所以如此重视老子,能抓住老子的优长、特点,是因为门客中有老子学派传人,他们对《老子》有深入的研究。

翻检《吕氏春秋》一书,160篇涉及面很广,书中称引老子其人处较多,仅明确提到老子的就有5处,如《贵公》“荆人遗弓”故事之后论曰“……故老聃则至公矣”;《当染》曰“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去尤》曰“外有所重者,泄盖内掘……老聃则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独,必不合于俗,则何可扩矣”;《不二》曰“老聃贵柔”;《重言》曰“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聃)是也。”这些称引,表明了老子的权威地位和《吕氏春秋》对其的推崇。

至于不指名的暗引与间接引用,那就更多了,兹列举较明显的例子:如《吕氏春秋·贵公》“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与《老子·第2章》“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10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文义略同。《吕氏春秋·乐成》“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与《老子·第41章》“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吕氏春秋·似顺》“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与《老子·第2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第40章》“反者道之动”、《第28章》“正言若反”等相通。《吕氏春秋·制乐》“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暗用《老子·第58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的内容。《吕氏春秋·慎大》“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与《老子·第22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义同。《吕氏春秋·贵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与《老子·第13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义同。《吕氏春秋·别类》“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与《老子·第22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义同。《吕氏春秋·序意》“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袭用《老子·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吕氏春秋·先己》“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与《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略同。《吕氏春秋·君守》“故曰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窥于牖而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与《老子·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文字几同。《吕氏春秋·必己》“成则毁,大则衰,廉则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与《老子·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句式同、含义相近。《吕氏春秋·审应》“凡主有识,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与《老子·第7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第67章》“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意思一致。《吕氏春秋·行论》曰“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与《老子·第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句式一样,意思近同。

《吕氏春秋》明引暗用《老子》如此之多,以致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成书年代》说:“《吕氏春秋》作者用了《老子》的文辞和大义这等多,简直把五千言的三分之二都吸收进去了”[5],这两句话的评论是比较公允的。既然《吕氏春秋》作者这么熟悉《老子》,并袭用其大量的文辞、语句,那么对“老聃贵柔”的理解与概括应该是科学、精准的。

三、继承与影响

先说《吕氏春秋》文本对《老子》柔弱观的继承。从养生方面说,《本生》曰“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仲夏》曰“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仲冬》曰“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这些句子与《老子》柔弱观是相通的。因为在《老子》一书中高下、贵贱、强弱、躁静、刚柔都是相对的概念,“反”是道之动,也是其致思的方式。从处事方面看,《下贤》曰:“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君守》曰:“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士容》曰:“士不偏不党,柔而坚,虚而实……傲小物而志属于大,似无勇而未可恐狼,执固横敢而不可辱害,临患涉难而处义不越……此国士之容也。”《分职》曰:“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任数》曰:“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这样才能身修国安;反之,则是“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因为“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骄恣》),“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博志》),“成则毁,大则衰,廉则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必己》)。

《吕氏春秋·审分》曰:“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再从治国方面看,守弱意识表现尤为明显,如《慎大》曰:“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周书》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并以赵襄子攻翟一朝下老人、中人两城而有忧色为例说明,赵襄子曰:“……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赵襄子知守弱,所以能昌盛长久。同样的事例还见于《适威》篇: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

魏武侯与李克的问答,把不能守弱而逞强的后果揭示得非常清楚。《似顺》篇中宁国对庄王认为陈国“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可攻且胜的理由亦是如此:“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外强中干,“大则衰”,不堪一击,故《观世》曰:“……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日慎一日,以终其世。”

《淮南子·缪称训》曰:“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6]549《淮南子》是一部受《吕氏春秋》直接影响而产生的新道家之作,其中对《老子》的推崇与征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据杨栋《<淮南子>引<老子>的文本特征及文献价值》一文统计,《淮南子》明引《老子》文句58 例,暗用或化用《老子》文句者 38 例[7],有的例子出自《吕氏春秋》,后面又征引了《老子》的话加以归结证明,可谓受到了《老子》《吕氏春秋》的双重影响。在柔弱观方面,《淮南子》表述更为具体丰富,如《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弱而能强,柔而能刚……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所谓志弱而事强者,柔毳安静,藏于不敢……是故贵者必以贱为号,而高者必以下为基。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刚,用弱而强,转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是故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之弊。是故柔弱者,生之干也;而坚强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穷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靡坚,莫能与之争。”“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利贯金石,强济天下……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柔弱者,道之要也;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用也。”“是故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俯仰,恬然而纵之,迫则用之。”《本经训》曰:“则四时者,柔而不脆,刚而不贵……优柔委从,以养群类。”《主术训》曰:“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所以心欲小者,虑患未生,备祸未发,戒过慎微,不敢纵其欲也;……尧、舜、禹、汤、文、武,皆坦然天下而南面焉。当此之时,氵专鼓而食,奏《雍》而彻,已饭而祭灶,行不用巫祝,鬼神弗敢祟,山川弗敢祸,可谓至贵矣。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道应训》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应待无方。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下面又多次用列举故事加老子评语的方式加以说明,如白公胜得荆国不以府库分人而被擒,故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赵襄子“能为社稷忍羞”而打败智伯,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谿。”赵襄子攻翟一朝下两城而有忧色,善持胜者,以强为弱。故老子曰:“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惠孟以爱利之心贤于勇有力说宋康王,故老子曰:“勇于不敢则活。”越王勾践国破身亡后卧薪尝胆,终于擒吴王于干遂。故老子曰:“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罔两问景”寓言说太阳的光辉虽照耀天下,但一旦关起门窗,仍有照不到之处;神明虽不被发现,但天下、海外无所不至,化育万物而人不觉。故《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淮南子》以继承为主,但也有发展,如《淮南子·汜论训》曰:“故圣人之道……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刚柔相济才恰到好处,才是得道的根本。

至于《淮南子》前后的《新语》《新书》《黄帝四经》《春秋繁露》《论衡》《说苑》等书,河上公《道德经注》、严遵《老子注》、王弼《老子注》、张道陵《老子想尔注》等对《老子》柔弱观的继承与发展情况,限于篇幅,不再展开论述。

魏晋六朝时期,《老子》成为三玄之一,影响更为广泛。《金楼子·著书篇》说“老聃贵弱”[8]1039,与《吕氏春秋》之说意思相似,可见对《吕氏春秋》的认同。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接受《老子》《吕氏春秋》学说影响的是杜预,其《守弱学》堪称典型。杜预(222—284),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人,杜甫的先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30卷(后收入《十三经注疏》)的作者,也是明之前唯一同时进入文庙、武庙之人。杜预因其博学多才,尤善谋略,有“杜武库”之称。《守弱学》虽是后人辑出的,但能反映出杜预的思想与处事态度。《守弱学》共分九卷,分别是敬强篇、保愚篇、安贫篇、抑尊篇、守卑篇、示缺篇、忍辱篇、恕人篇、弱胜篇[9],诠释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进而达到“强者守弱,强者恒强;弱者守弱,由弱变强”的人生智慧。如《敬强篇》卷一曰:“世之强弱,天之常焉。强者为尊,不敬则殃……弱须待时,明者毋掩其弱。奉强损之,以其自乱也。示弱愚之,以其自谬焉。”《抑尊篇》卷四曰:“智尊者未必强,名实弗契也。霸者存其弱,胜败无常焉。弱不称尊,称必害。强勿逾礼,逾则寇。不罪于下,祸寡也。”《守卑篇》卷五曰:“卑不弄权,轻焉。宠不树敌,绝焉。陋不论道,暴焉。堪亲者非贵,远之不辱也。毋失者乃节,恃之者必成矣。”《示缺篇》卷六曰:“求人休言吾能。悦上故彰己丑。治下不夺其功。君子示其短,不示其长。小人用其智,不用其拙。”《忍辱篇》卷七曰:“强而无仁,天辱之。弱而不振,人辱之。辱不灭人,灭于纵怒。大辱加于智者,寡焉。大难止于忍者,息焉。”《弱胜篇》九卷曰:“名弱者,实大用也。致胜者,未必优也。弱而人怜,怜则助。劣而人恕,恕则幸。庸而人纳,纳则遇。以贱为耻,其人方奋。以拙为憾,其人乃进。无依者自强,势所迫焉。”

纵观以上论述,以弱、愚、抑、忍、卑、敬、恕为基调,通过示弱、抑己恕人而终胜人达己,既能看出受《老子》《吕氏春秋》的影响,又反映出时代投影的变化,原本侧重探讨的治国养生之道,向智慧处事之术转变。

四、认识与价值

自《吕氏春秋·不二》提出“老聃贵柔”说以后,这一观点不断得到后人的认同,从汉代的陆贾《新语》、刘安《淮南子》、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到唐代魏征《群书治要》、宋洪迈《容斋随笔》,再到近现代的梁启超、柳诒徵、谢无量、胡适、许地山、冯友兰、任继愈、熊铁基、严灵峰、陈鼓应……再到日本的池田知久、武内义雄等,强化者不乏其人,征引者不绝如缕,不胜枚举,这不仅证明了《吕氏春秋》概括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也有助于深化对《老子》的认识,对于《老子》在后世的传播与接受,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另一方面说,《吕氏春秋》本着兼采百家为我所用的开放态度,讲《老子》学派贵柔,是想采用其优点用以治国养生,以与其他学派互补共治,并不是一概肯定“贵柔”没有缺失,如《荀子·天论》就认为“老子有见于诎(屈),无见于信(伸)”[10]340,受《吕氏春秋》影响的《淮南子》也是这样,它虽然征引、接受了老子柔弱的观点与主张,但也主张治国养生要刚柔相济。东汉以后,老子这种柔弱观逐渐由“务为治”转向了养生、处事。

经《吕氏春秋》概括、强化的《老子》柔弱论,原本是一种治国之术。这就涉及到《老子》一书是写给谁看、受众是谁的问题,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3]2141老聃著《老子》乃是应关令尹喜之求,《老子》后世又称《老子五千言》或《道德经》,其关注、回答的自然是治国救世之道。再就通行本《老子》一书内容分析看,有统计表明:五千言《老子》,“圣人”一词凡25见;“侯王”“人主”指君上之“上”之类词句凡22见;只有圣人、圣君方敢当其称的“我”“吾”,凡24见;再就是“为天下”“托天下”等“天下”之词,凡63见。这三项共计310余字,占全书的6%。由此看来,《老子》进说对象是“上”“圣人”“侯王”“人主”“天下王”“社稷主”等为政者[11]174。这就说明老子是站在强者一方立言的,对照马王堆帛书《老子》甲“友弱胜强”[12]13,《列子·说符》“故善持胜者以强为弱”[13]261,昭然可信。

既然老子是为强者立言,“弱者道之用”,其义就是向“道”学习,“知雄守雌”,虽强大亦守弱、示弱,收敛锋芒锐气,谦下低调,不逞强好胜,目的是保持强大或为了强者更强,而不是“反者道之动”,刚强轻易被柔弱代替或击败,特别要警惕的是,“强梁者不得其死”,迅速走向衰亡或毁灭。至于后来站在弱者一方立言,从《老子》柔弱胜刚强一语中受到鼓励,坚定了信心,或者批评《老子》话说得绝对,比如鸡蛋不敌石头、快刀可斩乱麻,现实中刚强一般胜柔弱,柔弱胜刚强是一种趋势,需要“时”和“势”,这是汉语词汇意蕴丰富可作多样理解的结果,恐非老聃立言之本义。

“老聃贵柔”本是一种治国之道、柔性管理智慧,当然,也是一门处事的艺术,因为在《吕氏春秋》时代,“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养生治国一理相通,西汉《淮南子》时代还保留着《老子》“君人南面术”的特征,但东汉以降“贵柔”的治国之道作用在减弱,个人修身处事之术的作用在增强。在中国文化史上,“老聃贵柔”对中华民族阴柔性格的养成,起了很大作用,它和孔子、《易传》自强不息的有为性格互为补充,使古代士人进退不失其据,永远保持着健全的人格心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至于“老聃贵柔”在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增添了道、反、动静、虚实等范畴,对女性形象书写与礼赞,永葆赤子之心,崇尚素朴自然,主张阴柔之美,强调柔静与健动、实写与虚拟、有形与无形的结合,以及逆向思维、反向思考、出其不意的构思、出人意外的结局,否定的言说方式,优游不迫的气度,飘逸婉约的风格,其作用与贡献,非本文篇幅所能容纳,拟另文探讨。

战国时期思想多元,百家争鸣,其中儒墨为显学,成书于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第一次将老子至于孔子、墨子之前,并认为老子先于孔子,且是孔子的老师,在公正无私的境界方面高于孔子,其《不二》篇以“贵柔”准确概括了《老子》五千言的宗旨、要义,并得到了后世的认可与反复征引,“老聃贵柔”现在已成为高频词,这在客观意义上,有助于人们对《老子》一书的理解与接受,对提高老聃与《老子》的地位与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吕氏春秋》以开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收并蓄的态度,客观求是的评价,其自身的价值与地位也因评价、整合诸子、保存先秦史料得到了后人的认可,且这种作用与认可,较之过往有提高的趋势,这对《吕氏春秋》在后世的传播与影响,亦有裨益。

(1)“田子贵均”与“陈骈贵齐”是一个意思,“陈”“田”古通,陈骈即田骈,又称田子。“齐”“均”同义,《庄子·天下》曰:田骈“齐万物以为首”。

(2)“料子贵别囿”中“料子”疑为宋子,即宋钘,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宋尹学派创始人及代表人物,其提倡“接万物以别宥为始”主张。“见侮不辱”说,《吕氏春秋》有“去宥”“去尢”篇目,有“见侮不辱”的故事记载,但没有单独列出。

(3)“皇子贵衷”,《庄子·达生》曰“齐士有皇子告敖者,与桓公论鬼”,皇子因无著作流传,班固《汉书·诸子略》失载,现已不可详考。

[1]吕氏春秋[M].高诱,注.毕沅,校.余翔,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第四十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司马迁.史记[M].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

[4]黄帝四经 关尹子 尸子[M].张景,张松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20.

[5]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成书年代[J].史学年报,1932(4).

[6]刘安.淮南子:上册[M].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7]杨栋.《淮南子》引《老子》的文本特征及文献价值[J].老子学刊,2021(2).

[8]萧绎.金楼子校笺[M].许逸民,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1.

[9]杜预.守弱学[M].马树全,译注.合肥:黄山书社,2010.

[10]楼宇烈.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11]尹振环.帝王文化与《老子》——唐玄宗变《老子》南面术为人生哲学[J].中州学刊,2008(1).

[12]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3]列子[M].叶蓓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Exploring the Theory of “Lao Dan Gui Rouin

WANG Qicai,SUN Xuek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firstly puts forward “Lao dan Gui Rou (Lao Zi advocates softness), and places Lao Zi before Confucius. What does this order suggest? What is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 of the “Gui Rou” theory? What is its basis, impact and significance? These are worth discussing.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sequence of placing Lao Zi before Confucius inand the accurate extraction of the five thousand words ofare helpful to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and have a certain promoting role in improving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Lao Da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value and status of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 because of the evaluation, integr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pre-Qin historical materials, which has also been beneficial to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in the later generations.

;; “Gui Rou”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3.06.03

B229.2

A

2096-9333(2023)06-0015-06

2023-09-20

2019年度省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淮河文化论坛’名栏建设研究”(SK2019A0304);2021年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重大项目“中国经学诗学史”(GXXT-2021-045)。

王启才,男,安徽阜阳人,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孙雪可,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老子孔子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吕氏春秋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养生之道
智者老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