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为什么要捣衣

2024-01-19孟晖

青年文摘 2024年1期
关键词:料子经纬线衣料

孟晖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诗句平易得像说话,却气象阔大,意境幽美。同时,也让人不由得感到好奇:古人为什么捣衣?

唐人王建有一首《捣衣曲》,讲得比较明白:“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回编易裂看生熟,鸳鸯纹成水波曲。

重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

其中“回编易裂看生熟”一句点出了“捣帛”的目的:讓衣料由“生”变“熟”。

关于丝帛,一向就有“生”“熟”之分,在唐代,新织出来的各种纺织品,要经过初步的加工工序,去除织物中的丝胶等天然杂质和污物。经过如此处理的织物称为“生”

织物、“生”料子——去除了杂质所以分量会大大变轻,同时织物的经纬会变得稀疏,轻薄透气,是为“生”。

唐人生活中,夏季服装一定用生料子制作,称为“生衣”。白居易就有《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一诗:“浅色衫轻似雾,纺花纱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

可见他特意给元稹寄去轻衫薄裤,免得好友被“热杀”。

但是,一入秋天,薄、轻的“生衣”就不适合穿了。为应对季节转换而必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用“熟衣”代替“生衣”,白居易《感秋咏意》里写:“炎凉迁次速如飞,又脱生衣着熟衣。”

捣练的目的,就是把“生练”制成“熟练”,以便制作“熟衣”。

唐代名家张萱所作的《捣练图》,画上优美的女性,正是在加工秋冬的御寒衣料。

其步骤是先给“生练”上浆,用米粉、面粉等粮食粉加冷水调成稀糊,把“生练”在其中浸泡一阵,然后还得用双手在“生练”的两面仔细涂抹粉糊,直至涂匀。接下来,将上了浆的“生练”折叠成几叠,置于砧石上,进入真正的捣练环节,反复用长杵击打。

这样,粉糊能被砸进经纬之间的空隙,让练帛变得密不透风,而且持续的捣打还能把织物的经纬线砸扁,让经纬线彼此聚拢,变得密集,从而使整幅料子成为厚而不透、结实韧牢、不易脱丝的质地。这样不仅耐用耐穿,而且保暖,同时衣料表面均匀柔和,穿着舒适。

捣练总是发生在秋夜。女人们白天为了家里家外的事情忙个不停,入夜之后,孩子睡了,鸡鸭入笼,牛羊入圈,万物都安歇了,她们才有了完整的“空闲”时间。捣练是非常耗费体力的活计,于是,或者婆婆、儿媳一起,或邻近女伴一起,采用合作互助的形式来提高效率,正如刘禹锡的《捣衣曲》写的“户庭凝露清,伴侣明月中”那样。借着月光,为一家人捣练,预备寒衣。

从南北朝文学起,与捣练相关的情形被提炼出来,成了很多诗文的主题:男人戍边,女性在与丈夫久别的情况下,为他制作寒衣,托人送往边塞。她们在失去儿子或丈夫的陪伴下,一边承担着生活辛劳,一边牵挂着远方的亲人。

文学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了这其中所蕴含的巨大矛盾,感受到那些卑微的生命所面临的问题,并把这些感受与人类的大问题联系起来加以思索。他们在心怀天下的时候,是把“国”与“民”,也就是整体与个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有了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率先由文学家们开发出的主题,很快传导到绘画领域,从唐代开始,捣练便成为历代画家反复表现的主题,理解古人的丰富情感,才能更好地感受那些优美作品的魅力。

(摘自《环球人物》2023年第17期,佟毅图)

猜你喜欢

料子经纬线衣料
我的绰号叫料子
料子太少
遇见天才
“衣料超市”
衣料用洗涤剂及关联制品的最新动向
世界家用衣料洗涤剂市场的进展
经纬线
挑衣服就看这4点
经纬线
经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