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物性结构理论的材料因子表述与配列研究

2024-01-19邵文辉袁世旭

辞书研究 2024年1期

邵文辉 袁世旭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基于辞书信息数据库的中国汉语辞书理论史研究”(项目编号18ZDA302),“中西交流背景下汉语词汇学的构建与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ZD310)。《辞书研究》匿名审稿专家与编辑部给本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摘 要 物性结构理论为词汇表征提供了基本范式,同时为名物词所用定义式释义方式“种差”的选用与配列提供了研究手段。文章对《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定义式释义进行研究,以含材料因子的定义式释义为研究对象,发现在材料因子的表述模式上,《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存在着多样化的特点;在材料因子与其他释义因子组合的配列框架上,《当代汉语学习词典》虽选用多种配列框架,但内部存在着较强的规

律性。

关键词 《当代汉语学习词典》 定义式释义 释义因子 材料因子 表述与配列

“辞书编纂和辞书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是释义问题,中外辞书编纂家和辞书学者最关心的也是辞书释义问题。”(袁世旭,郑振峰,苏宝荣 2021)张志毅(1999)提出同场同模式的释义原则,“只有掌握底层义场,才能从整体观统一场内各义位的释语模式”。

张志毅、冯海霞(2006),李智初(2007)对同场同模式、同类同模式的释义原则进一步讨论,齐红飞、王东海(2022)提出同功能同模式的释义原则,共同推动辞书释义在模式上趋向于系统化、模块化。我们对由张志毅先生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当代汉语学习词典》(以下简称《当代》)中定义式释义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统计,發现在释义模式上,《当代》各词条存在差异。如:

饼 ①一种用面粉为主要原料做成的食品,多扁而圆,可以烤熟、蒸熟或煎熟吃。

酱 ②把鱼、肉、蔬菜、水果等捣烂制成的像酱的糊状食品。

饭 ①做熟的谷类食品。

“饼”“酱”“饭”同属于“食品”语义场,但在释义模式上并不一致。三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同样含有制作词目所指所用的“材料”,但其表述模式并不相同,“饼”条以“用”字为标记,“酱”条以“把”字为标记,“饭”条则为“材料+属词”的词组;其二,同样使用定义式释义方式,“饼”条属词居中,“酱”条与“饭”条属词居后,内部的种差排列顺序也存在不同。

基于此种现象,我们采用释义因子相关理论,以《当代》含材料因子的定义式释义为研究对象,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以下简称《现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以下简称《现规》)相关词条,[1]借助物性结构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从材料因子的表述模式及其在释义中与其他释义因子组合的配列框架对释义模式展开讨论。

一、 物性结构理论的应用

(一) 物性结构理论应用的可行性

普斯特若夫斯基(Pustejovsky)于20世纪90年代创立生成词库理论(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首次把广义的生成方法从语法扩展到词库” (宋作艳 2017),为词项设计了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物性结构(qualia structure)、词汇继承结构(lexical typing structure)四项表达平面。物性结构这一概念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包括形式角色(formal role)、构成角色(constitutive role)、功用角色(telic role)、施成角色(agentive role)四个层面,分别讨论名物词所指的范畴、构成、作用、来源四个方面的内容。

狭义的定义式释义[2]采用的是类似于逻辑定义的方式,释义的过程是在属词所指范围下通过种差对词目的词义特征进行选择性凸显与合理化表述的过程。物性结构理论构建了名物词基本的认知与表征系统,它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为名物词释义可视化提供了可能。词义与定义式释义的关系及物性结构理论的应用可以参考图1:

(二) 物性结构理论应用的实际操作

1. 材料因子的概念与特征及其他释义因子的界定

袁毓林(2014)将物性角色扩展到十种,分别为:形式角色、构成角色、单位角色、评价角色、施成角色、材料角色、功用角色、行为角色、处置角色、定位角色。

参考袁毓林的十种分类,结合文章研究需要,我们首先将材料因子界定为“释文中与词目所指产生所必需与耗费的材料相关的释义因子”。材料因子与客观世界中的材料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它在释义中充当特定的角色。参考陈昌来(2003)对语义结构中材料成分归纳出的五项语义特征,我们将材料因子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五点,借以同其他释义因子进行区分。

Ⅰ. 原初性:是词目所指的最初、最本源的状态。

Ⅱ. 被用性:是词目所指产生所处置、耗费的内容。

Ⅲ. 有变性:是词目所指产生过程中外在形式或内在性质发生变化的内容。这是材料因子与构成因子相区别的核心特征。

Ⅳ. 参与性:是人造类词目所指产生所必不可少的内容,但释义时可以不出现。

Ⅴ. 与施成因子同现:材料因子转化为词目所指必然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就是词目所指产生的施成条件,包括自然和人为两类。

其他释义因子界定如下:[3]

形式因子:与词目所指外部表现形式相关的释义因子,包括颜色、形状等。

施成因子:与词目所指的来源相关的释义因子,既包括词目所指产生的方式,也包括词目所指产生的原因、目的等。

构成因子:词目所指的组成成分,或构成的其他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关系;包括词目所指的质地、质量、重量等信息。

功用因子:词目所指对外部其他人或物施加的影响,包括正向和负向两方面。

处置因子:指外部人或物对词目所指施加的行为。

行为因子:与词目所指自身的行为动作相关的释义因子。

评价因子:指人对词目所指的评价,一般带有主观色彩。

定位因子:词目所指所处的空间、时间、次序等级、范畴等具体或抽象的位置信息。

此外,基于《当代》的定义式释义情况,我们另提出其他三类释义因子方便讨论。

比照项因子:释文中出现的和词目所指进行对比以辅助释义的具体物。

象似物因子:释文中出现和词目所指象似以辅助释义的具体物。

補充因子:对以上释义因子进行补充说明的释义因子。

2. 基于物性结构理论的释义因子类别

(1) 核心释义因子与一般释义因子

李显赫(2021)根据各物性角色与名物词之间的关系,划分核心物性角色、一般物性角色、边缘物性角色三类物性角色。本文对释义进行讨论,认为释义是对词义非临时性的内容进行编码的结果,仅与核心物性角色与一般物性角色相关。参考李显赫的分类,我们将释义因子区分为核心释义因子与一般释义因子,二者界定如下:

核心释义因子指词目在其所属语义场下与其他词目形成区别的释义因子,具有区别性,在释义中的作用在于将不同词目进行区分。

一般释义因子指核心释义因子之外的其他释义因子,在释义中只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以“椅子”条为例,椅子的作用在于“倚靠”,它的形状是“有靠背”,它的功用是“供人坐”,材料、颜色或是其他方面的内容并不影响我们对椅子的认知与理解。如果要对“椅子”进行释义,那它的功用因子与形式因子(描述形状的形式因子)则成为核心释义因子,材料因子、形式因子(除描述形状外的其他形式因子,如颜色)则属于一般释义因子。再以《现汉》中“斗”和“升”为例。

斗 ②量粮食的功用因子器具,容量是一斗形式因子1,方形,也有鼓形的形式因子2,多用木头或竹子材料因子制成施成因子。(《现汉》)

升2 ③量粮食的功用因子器具,容量为斗比照项因子的十分之一形式因子。(《现汉》)

器具 用具;工具。(《现汉》)

用具 日常生活、生产等所使用的器具。(《现汉》)

工具 ①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刨、犁、锄。②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现汉》)

“斗”是器具,它的功用是用来“量粮食”,功用因子使其在“器具”语义场内与其他词目如“锯、刨、犁、锄”等形成区别;在“量粮食的器具”的语义场下,“斗”和“升”之间的区别在“容量”,也就是释文中“斗”的形式因子1与“升”的形式因子。[4]因此,在“器具”语义场下,功用因子与形式因子(“斗”中指形式因子1)是“斗”和“升”的核心释义因子;施成因子、材料因子、形式因子(指“斗”中的形式因子2)则为一般释义

因子。

一般情况下,核心释义因子必须出现在释文中,一般释义因子的出现是可选择的,再以“斗”为例。

斗 ①旧时定位因子量粮食的功用因子器具,一般用木头或竹子材料因子制成施成因子,多为方形形式因子1,

口大底小形式因子2,容量是1斗形式因子3。(《当代》)

斗 ②量粮食的功用因子器具,容量是一斗形式因子1,多为方形形式因子2木材料因子制施成因子。(《现学》)

斗 ③旧时定位因子量粮食的功用因子器具,多为方形,也有鼓形的形式因子。(《现规》)

“斗”的核心释义因子中,功用因子被《当代》《现汉》《现学》《现规》同时选用,形式因子“容量”被《当代》《现汉》《现学》使用而《现规》未用;[5]一般释义因子中,定位因子仅被《当代》《现规》使用,材料因子被《当代》《现汉》《现学》使用但内容与表述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词义与释义之间并不等值,核心物性角色虽然在词义中固定,但在词典释义过程中可以不出现,或者出现却只起到补充作用,即核心物性角色不一定充当核心释义因子;核心释义因子是各词目在所属语义场内通过比较得到的,一定由核心物性角色充当。一般物性角色在词义中未能固化,在释义中只能充当一般释义因子;一般释义因子不一定由一般物性角色充当,还可能由核心物性角色充当。

以“面食”及其上位义场“食品”与下位义场“饼”“馒头”为例。

食品 用于出售的功用因子经过加工制作的施成因子食物。(《现汉》)

面食 用面粉材料因子做的施成因子食品的统称。(《现汉》)

饼 ①烙熟、烤熟或蒸熟的施成因子面食,形状大多扁而圆形式因子。(《现汉》)

馒头 ①面粉发酵后材料因子蒸成的施成因子食品,一般上圆而下平形式因子,没有馅儿构成因子。(《现汉》)

材料角色“面粉”是“面食”的核心物性角色,但是在“面食”语义场下,“饼”“馒头”都是面食,释义中,材料因子“面粉”便不具有区别作用,属于一般释义因子。对同处于“面食”语义场的“饼”和“馒头”而言,二者的区别在于施成与形式上,“馒头”是“蒸成”的,“饼”是“烙熟、烤熟或蒸熟”的,“馒头”是“上圆而下平”的,“饼”是“扁而圆”的,释义中施成因子与形式因子则为“饼”和“馒头”的核心释义因子。而食品语义场下的各词条中,“面食”和其他食品词条相比,材料因子“面粉”具有区别性作用,为核心释义

因子。

(2) 中心释义因子、外围释义因子与次中心释义因子

根据与词义的亲疏关系,即各项物性角色是否有外部其他人或物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可以将各类物性角色区分为中心物性角色、外围物性角色与次中心物性角色,三者界定如下:

中心物性角色是围绕名物词所指本身,不以名物词所指之外的人或物为转移的物性角色,包括形式角色、构成角色、行为角色。三者与名物词所指外部人或物无关,但人可以通过观察得到。

外围物性角色与中心物性角色相反,指与名物词所指外部人或物相关的不以名物词所指本身为转移的物性角色,包括处置角色、评价角色、定位角色。处置角色与名物词所指外部的人或物施加的行为相关,评价角色是以人为中心提出的,定位角色指与名物词相关的外部位置信息,三者聚焦点均在名物词所指外部。

次中心物性角色是与名物词所指相关的同时又包含了外部人或物参与的物性角色,包括材料角色、功用角色和施成角色。功用角色从名物词所指自身出发,其最终的作用目标是名物词所指外部的人或物;材料角色转化成名物词所指需要一定的外力参与,它与施成角色組合表示事物的来源,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的外部行为或目的。

从中心到外围,名物词所指外部其他人或物的参与程度逐渐增加,物性角色与名物词所指的亲疏程度逐渐降低。各物性角色与名物词所指的亲疏程度可大体概括为:构成角色>形式角色>行为角色>材料角色>功用角色>施成角色>处置角色>评价角

色>定位角色。

中心释义因子、外围释义因子和次中心释义因子与中心物性角色、外围物性角色和次中心物性角色相对应。中心释义因子表示与词目所指密切相关的释义因子,包括构成因子、形式因子、行为因子;外围释义因子是从个人出发给出的距离词目所指相对较远的释义因子,包括处置因子、评价因子、定位因子;次中心释义因子指处在中心释义因子与外围释义因子中间地带的释义因子,包括材料因子、功用因子、施成因子。

二、 材料因子表述模式及分析[6]

(一) 材料因子的各类表述模式

《当代》定义式释义材料因子表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7类,其中,“X”表示材料因子,括号中的数字表示语料数量。

1. 用+X[+处置]+施成因子+的+属词(99)

该模式为材料因子的基本表述模式,以“用”字为标记介引材料因子,有时包含对材料的处置。

该处的“处置”与处置因子不同,处置因子表示人或物对词目所指的处置,该处的“处置”表示对材料施加的处置,属于补充因子的一种。

包含处置的如:

酒 用粮食、水果等经发酵制成的饮料。一般分白酒、黄酒、红酒、啤酒等几种类型。

“粮食、水果等”是酿造“酒”的材料,“发酵”是对材料“粮食、水果等”的处置。

不包含处置的如:

钞票 ①用纸印制的货币;纸币。

版 ①上面有文字或图形的供印刷用的底子,以前用木板,后多用金属板、胶片,现在可以不用制版直接印刷。

“钞票”条,“纸”是“钞票”的材料因子;“版”条,“木板”“金属板”“胶片”是“版”的材料因子。

2. 把+X+处置+施成因子+的+属词(7)

这一类释义模式是用介词“把”介引材料因子,释义中有对材料处置的内容,如:

炭 ①把木材跟空气隔绝,加高热得到的黑色固体燃料。

面包 ①一种松软的食品,把面粉加水等揉好,发酵后烤成。

“炭”条的材料因子是“木材”,“跟空气隔绝”表示对材料因子的处置;“面包”条,“面粉”“水”是材料因子,“揉”“发酵”都是对材料的处置。

3. 以/用+X+为(主要)原料[+处置]+属词(4)

“以”字做介词可以起到介引工具或材料的作用,在释义中,可以做材料因子的形式标记。如:

化肥 以空气、水、矿物等为原料,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制成的肥料,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发育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

“以”后面也可以加对材料进行处置的内容,如:

巧克力 一种食品,以可可粉为主要原料,加糖、牛奶、香料等制成,可加工成各种形状,也可作为制作蛋糕、冰激凌、糖果等的原料。

“可可粉”是制作“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加糖、牛奶、香料”是对材料“可可粉”的

处置。

“以”也可以替换为“用”,《当代》中仅1例:

饼 ①一种用面粉为主要原料做成的食品,多扁而圆,可以烤熟、蒸熟或煎熟吃。

4. X[+处置]+施成因子+的+属词(18)

从形式上看,该模式省略了标记词“用”“把”“以”。根据材料因子和施成因子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

施成因子与材料因子无动宾关系,如:

卡 ①纸、塑料、磁性材料制作的硬质片状物,可以记录资料、存储信息,用作出入、交通、交易等的凭证。

施成因子与材料因子存在动宾关系,材料因子是施成因子的受事,如:

丁2 肉类、蔬菜等切成的小方块儿。

陶瓷 ①黏土等经高温烧制而成的物品。

“丁2”条,材料因子“肉类、蔬菜等”是施成因子“切”的受事,属词“小方块儿”[7]是成事;“陶瓷”条,材料因子“黏土等”是施成因子“高温烧”的受事,属词“物品”是施成因子的成事。

材料因子和施成因子无动宾关系时,该模式可以简化,表示词目的属性,《当代》有2例,如:

拐棍 走路时辅助用力的工具,多为木制。手拿的一头多是弯曲的。

5. 由[+修饰语]+X+施成因子+的+属词(7)

该模式以“由”字为标记介引材料因子,材料因子前可以出现修饰语对材料因子进行修饰。如:

咖啡 ①一种深棕色的饮料,味道微苦,由一种植物的种子炒熟后磨成的粉末制成,有提神作用,也可以作为制作食物的原料。

咖啡 ②由炒熟的咖啡种子制成的粉末。

“咖啡”义项①,“粉末”作为材料因子,“一种植物的种子炒熟后磨成”作为修饰语,描述材料因子的来源,“咖啡”义项②,“咖啡种子”作为材料因子,“炒熟”作为修饰语描写材料因子的状态。

6. X+属词(10)

该模式实际是通过“材料因子+属词”形成词组,重新划定属词所指范围,如:

磁带 涂有磁性物质的塑料带子,用来记录声音、影像等。

钉 用来固定、连接物体或悬挂物体的细金属棍儿,一头扁平,另一头尖锐。

7. 其他释义因子+X(3)

该模式是由材料因子代替属词进行释义,表示“由‘X’制作的东西”。如:

瓜子 经过烘、炒加工,作为零食的西瓜、南瓜的种子。

钻 ②经过加工的金刚石或宝石,可用来做首饰等。

馅 面食、点心里面包的糖、豆沙或细碎的肉、菜等。

“西瓜、南瓜的种子”是制作“瓜子”的材料,“金刚石或宝石”是制作“钻”的材料,“糖、豆沙或细碎的肉、菜等”是制作“馅”的材料,在释文中都居于属词的位置代替属词进行释义。

(二) 材料因子的表述模式分析

以《当代》材料因子的整体情况来看,材料因子在表述模式上存在差异。以食品(食物)语义场为例,各词目释义如表1所示:[8]

从数量最多的“用”来看,“用”是典型的介引材料成分的标记词。“‘用’介引动作行为发生所耗费的材料的用法,上古已出现”,“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使用”。(钟芳剑 2020)“用”介引材料成分一般作为状语出现在动词前,材料之后可以接表示对材料进行处置的成分,形成类似于“把字句”的处置式结构。

“‘把’的动词义‘握、持’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此项动词义,后演变为处置介词。”(钟芳剑 2020)王力(1944)首先提出“处置式”的说法,认为“‘把’字所介绍者乃是一种做的行为,是一种施行,是一种处置。‘处置’表有控制力的事物对某个对象做出处理、施加作用”。

“‘以’作为工具格介词,上古时期从伴随格扩展成为工具格介词,主要具有介引动作行为进行的工具、方式、依据、凭借等。”(钟芳剑 2020)“以”可以介引材料因子,也可以在材料因子后增加对材料因子处置的成分,表示处置义。

朱德熙(1982)认为处置式与受事主语句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把”字式与一部分“用”字式和“以”字式表述模式包含对材料因子的处置,当“把”字、“用”字或“以”字省略时,材料因子的表述模式转化为“X[+处置]+施成因子”的新模式,成为一个受事主语句,在语义上由处置式变为对受事的状态描写,这就为“由”字式材料因子前加修饰语的使用提供了可能。

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概括出“由”的用法,其中之一为“表示方式、原因或来源”。胡晓(2015)对“由”的语义变化进行梳理,认为“由”由“经由”义引申出“起点”义。从深层语义上看,从材料到詞目所指是一个变化过程,材料是起点,是来源,词目所指是终点,是结果。“由”字表述模式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可能。

“X+属词”的表述模式可以理解为定中结构的词组“X+的+属词” 隐现“的”字的结果。“de的句法功能是区分了两种语法成分——词和词组。”(陆烁 2017)这一类情况表现出一种“单词化”(朱德熙 1956)的倾向。“X+属词”是通过取“X”与“属词”的交集,划定了一个新的集合,重新划分属词范畴。

“材料因子”代替属词则是直接通过材料因子划定属词范畴。

现将以上各类表述模式及侧重点总结如图2所示:

三、 材料因子组合的配列框架及理论分析[9]

材料因子组合的配列框架是指材料因子与其他释义因子组合时的先后顺序。《当代》材料因子在释义中的配列框架复杂多样、并不一致,但内部存在较强的规律性。

(一) 材料因子组合的配列框架

1. 规律1:以属词为中心,构成因子与外围释义因子距离属词最远

构成因子相比于其他释义因子较难观测,即便与词目所指密切相关,但与属词的距离相较于其他中心释义因子而言相对较远,一般居于属词之后。如:

白酒 中国特有的一种饮料,用粮食或果品酿造,酒精含量较高,一般无色透明。

化肥 化学肥料的简称。以空气、水、矿物等为原料,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制成的肥料,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发育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

外围释义因子包括处置因子、评价因子、定位因子。处置因子一般由动词性短语充当,它的出现与其他释义因子产生排斥,一般出现在属词之后。

桨 划船用具,用木、竹等制成,上端为长的圆杆,下端为板状,常装置在船的两旁。

帐 用布等做成的可以用来遮挡的用具,通常有顶,要张挂或支起来。

评价因子是人对词目所指的评价,可以单独和属词组合,带有语文性特征,可以在释文最前,也可以在释文最后。如:

布 ①最常见的纺织品,多用棉、麻或人造纤维织成,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品。

馒头 一种食品,形状上圆下平,用面粉发酵后蒸成,是中国北方人的主食之一。

定位因子指词目所指的位置信息,是词目所指外部的内容,距离属词较远。如:

白酒 中国特有的一种饮料,用粮食或果品酿造,酒精含量较高,一般无色透明。

汤 ⑤中医指药物加水煮出的汁液。

2. 规律2:材料因子+施成因子+功用因子+形式因子+属词

这是材料因子的基础配列框架,以属词为中心,施成因子、功用因子、形式因子与属词的亲密度递增,认知难度递减。对于一个物来说,它最直观的特点首先应该是外形,其次是它的作用,最后是它的来源。问题在材料因子的位置上。材料可以理解为抽象的起点,从起点出发符合一般人的认知理据,《当代》释义时也使用“用”“把”“以”等作为标记词将材料因子提前,最后形成物的产生(材料因子+施成因子)、物的功用(功用因子)、物的外形(形式因子)、物的范畴(属词),即来源、作用、形状、所属上位义场的释义配列框架。如:

筷子 用竹、木、金属等材料因子制的施成因子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功用因子成对的形式因子1细长形式因子2

棍儿属词。

基础模式也可以稍做变化,将材料因子置于形式因子后,作为定语直接和属词组合,省略“的”,表示一类物品,如:

钉 用来固定、连接物体或悬挂物体的细金属棍儿,一头扁平,另一头尖锐。

3. 规律3:个别释义因子从基础框架中提出置于属词之后

该情况是受音节限制与释义因子复杂程度的影响而形成的。被单独提出的释义因子并非由词典编纂者主观随意决定,而是具有一定规律性。

(1) 核心释义因子保留,一般释义因子置后

释义时,一般释义因子可以不出现,当一般释义因子出现会导致释文过长时,一般释义因子会被提出置于属词后。如表2所示:

“冰棍儿”的形式因子“多为长方体或圆柱体”为一般释义因子,《当代》使用而《现汉》未使用。《当代》使用,但是受到音节的限制,将该释义因子提出置后。

同样,《当代》将“带”的一般释义因子功用因子提出置后;将“纽扣”条一般释义因子材料因子提出置后。

(2) 简单释义因子保留,复杂释义因子置后

《当代》会将简单释义因子保留,选择性地将个别复杂释义因子提出置于属词后。这里的复杂程度指释义因子长度与释义因子内部的语义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当代》与《现学》部分词条对比

词目 释义 复杂释义因子 词目来源

钉子 ①用金属等制成的细棍形的东西,一端有扁平的头,另一端尖锐,主要起固定或链接作用,也可用来悬挂物品等。 “一端有扁平的头,另一端尖锐”

(形式因子) 《当代》

钉子 ①金属或竹木等制成的一头平一头尖的细条形物件,主要用于固定、连接物体或悬挂物品等;一般指铁钉。 “一头平一头尖”

(形式因子) 《现学》

梳 整理头发、胡须的用具。下面有齿、上面有背,多用角骨、竹木、塑料等制成;梳子。 “下面有齿、上面有背”(形式因子) 《当代》

梳子 带齿儿的、整理毛发的用具。 “带齿儿的”

(形式因子) 《现学》

咖啡 ①一种深棕色的饮料,味道微苦,由一种植物的种子炒熟后磨成的粉末制成,有提神作用,也可以作为制作食物的原料。 “由一种植物的种子

炒熟后磨成的粉末”

(材料因子) 《当代》

咖啡 ③用咖啡粉末或块状物制成的饮料。 “咖啡粉末或块状物”(材料因子) 《现学》

“钉子”条的形式因子“一端有扁平的头,另一端尖锐”、“梳/梳子”条的形式因子“下面有齿、上面有背”相对较长,《当代》选择将其提出置于属词后。《现学》则在长度上将其缩短,保留在属词前。

“咖啡”条的材料因子“一种植物的种子炒熟后磨成的粉末”,语义关系相对复杂,《当代》将其提出置于属词之后,《现学》则将其精简置于属词之前。

(二) 材料因子组合的配列框架理论分析

冯海霞、卢东民(2011)借助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对语文词典动物类名物词个性义征的排列顺序进行考察并提供合理化建议。本小节参考冯海霞、卢东民的观点,采用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尝试对材料因子的释义配列框架进行理论分析。

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包括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时间象似性。

1. 距离象似性

距离象似性指语符距离与概念距离存在象似关系,概念上离得越近,语符之间的距离就越近。

上文规律1与规律2,释义因子的配列围绕属词分布。以属词为中心,释义因子与属词的亲密度越低,距离属词就越远。即便是受释文的音节限制与复杂程度的影响,释义因子的位置发生调整,调整后的释义因子配列依旧符合这一理论。

纽扣 可以把衣服等扣起来的功用因子东西属词,有球状、片状或条状等形式因子,可以用塑料、金属、布等材料因子制成施成因子。

馒头 一种食品属词,形状上圆下平形式因子,用面粉发酵后材料因子蒸成施成因子,是中国北方人的主食之一评价因子。

“纽扣”的形式因子、材料因子、施成因子都为一般释义因子,居于属词后,他们的排列顺序以属词为中心,先形式因子再材料因子再施成因子,与属词亲密度递减。

“馒头”的形式因子“上圆下平”、材料因子“面粉”、施成因子“蒸”、评价因子“中国北方人的主食之一”同为核心释义因子,与属词的亲密度递减,在属词居前的情况下,距离属词渐远,评价因子距离属词最远。

2. 数量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指语符的数量与信息量存在象似关系。语符数量越多,傳达的信息也越多。

当传达的信息过多,语符数量增加,释文过长,导致释义理解上产生难度时,词典一般会考虑将释义因子配列式进行拆分,个别释义因子提出置后,缩短释文长度,减少语符数量与所传达的信息量。以“钉子”条释义为例。

钉子 ①用金属等材料因子制成的施成因子细棍形的形式因子1东西属词,一端有扁平的头,另一端尖

锐形式因子2,主要起固定或链接作用,也可用来悬挂物品等功用因子。(《当代》)

钉子 ①金属或竹木等材料因子制成的施成因子一头平一头尖的形式因子1细条形形式因子2物件属词,主要用于固定、连接物体或悬挂物品功用因子;一般指铁钉。(《现学》)

《当代》“钉子”条释义,属词前只保留了形式因子1“细棍形”,形式因子2“一端有扁平的头,另一端尖锐”长度较长,置于属词后。也可将这一形式因子置于属词前,《现学》就是如此,但《现学》也意识到属词前语符过多、释文过长、信息量过多的问题,将内容进行了压缩。

3. 顺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是指语符的排列顺序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人的认知时间顺序相关。一般时间越靠前,相对应的语符就越靠前。

材料因子可以理解为词目所指的抽象的起点,在进行释义时,《当代》会将材料因子提出置于释文最前和施成因子配合表示词目所指的来源,形成上述规律2“材料因子+施成因子+功用因子+形式因子+属词”的基础配列框架。

四、 《当代》定义式释义因子表述及配列修订启示[10]

(一) 释义因子表述模式的确定

以材料因子为例,不同的材料因子表述模式具有不同特点。“用”既可作为材料介词介引材料因子,起到标记作用,同时也可以用来表达对材料的处置,“把”字、“以”字同理。“用”“把”“以”省略后,形成的“材料因子[+处置]+施成因子”表述模式,从语法上看行得通,但是并没有起到标记材料因子的作用;“由”表示抽象的起点义,从释文的深层逻辑上说是可行的,但是“由”作为材料介词在现代汉语中的通用程度和其他材料介词存在区别;“材料因子+属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词典经济性原则,但可能会影响用户的理解;材料因子直接充当属词与典型定义式释义要求相违背,又是否有其存在的道理。

材料因子的表述模式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一是词目的常见性,二是材料因子在释义中充当的角色及复杂程度,三是用户的认知水平与词典的性质要求。不同词目对材料因子表述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用户群体的认知水平也是不同的。材料因子是否给出,给出之后以何种的表述模式进行释义,恐怕需要进行多方对比调查才能确定。

(二) 释义因子配列框架的选择

1. 核心释义因子与一般释义因子的判断

核心释义因子是借用语义场理论判断给出的动态性释义因子,在复杂程度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出现在属词前,起到凸显作用,《当代》中个别词条核心释义因子的位置与其他词典略有不同。例如:

椅子 供人坐的家具,通常用木、竹、金属等制成,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当代》)

椅子 有腿有靠背的坐具。(《现汉》)

椅子 用木头、竹子、铁管儿等制成的有靠背的坐具,有不同的种类和样式,常用的有扶手椅、太师椅、躺椅等。(《现学》)

椅子 有靠背可倚的坐具。(《现规》)

“家具”语义场下,“椅子”的核心释义因子是形式因子“有靠背”与功用因子“供人坐”“可倚”,《当代》选择以“家具”为属词,释义时使用功用因子“供人坐”并将其置于属词之前,选用形式因子“有靠背”并将其置于属词之后。《现汉》《现学》《现规》选用“坐具”为属词,“坐具”中已经包含“椅子”的功用角色“供人坐”,《现汉》《现学》《现规》释义时未使用这一功用因子,《现规》释义时使用功用因子“可倚”,三部词典都选用形式因子“有靠背”并将其置于属词之前。

2. 复杂释义因子与简单释义因子的判断

释义因子的复杂程度受语义关系与释文长度影响。但这个复杂程度该如何判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就材料因子而言,从底层语义关系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独使用材料因子,一类包含对材料因子的处置。当材料因子中包含对材料的处置时,《当代》倾向于将这一类材料因子置后,另有部分含处置的材料因子置于属词前。

馒头 一种食品,形状上圆下平,用面粉材料因子发酵后处置蒸成,是中国北方人的主食之一。

面包 ①一种松软的食品,把面粉加水等材料因子揉好,发酵后处置烤成。

肠 ③把肉、淀粉、调料等材料因子塞进肠衣里处置制成的食品。

酱 ②把鱼、肉、蔬菜、水果等材料因子捣烂处置制成的像酱的糊状食品。

同样含有对材料因子的处置,“馒头”条和“面包”条将材料因子置于属词之后,“肠”条和“酱”条则将材料因子置于属词之前。

从释文的长度即字符量来看,以形式因子為例,简单的二字格(如“柱形”)、三字格(如 “细条形”“长条形”)等置于属词之前,四字格及超过四字的形式因子则置于属词之后。《当代》有部分形式因子字符数量大于四而在属词之前,如:

馒头 一种食品,形状上圆下平,用面粉发酵后蒸成,是中国北方人的主食之一。

饼 ①一种用面粉为主要原料做成的食品,多扁而圆,可以烤熟、蒸熟或煎熟吃。

磅 一种用金属制成的秤,底座上有承重的金属板。

以上“馒头”“饼”“磅”的形式因子置于属词之后。

针 ①细长、有尖儿,能够扎或穿刺的东西。多用金属制成,也有用竹子或塑料等制成的。

镜子 ①一种用玻璃等制成的,有光滑的平面,能照见形象的器具。

“针”“镜子”的形式因子置于属词之前。

五、 结 语

“辞书释义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袁世旭,郑振峰 2017),释义形式包括释义方式与释义模式。文章对《当代》定义式释义进行讨论,深入释义微观层面,从材料因子的表述模式与释义配列框架两部分对释义模式进行探讨。以材料因子为研究对象打破了语义场的限制,但以表1为例,哪怕同是食品(食物)语义场,其材料因子表述模式与释义配列框架也是不同的。词典定义式释义各释义因子应选用何种表述模式最为合适,在判断释义因子的复杂程度时又应该如何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词典释义微观层面的规范性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附 注

[1] 以下若无明确说明,语料均来自《当代》。

[2] 对于定义式释义方式的界定,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区别在于属词与词目之间的关系。一些属词(如下位词、同类词等)虽然不符合逻辑上种差与属的定义,但就词典释义来看,这一类属词实际是根据与词目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关性指称其背后的一类物质,如下文的“丁2”条,“肉类、蔬菜等切成的小方块儿”,属词“小方块儿”与词目“丁2”在形式上存在相似性,实际指称的是“形式为小方块儿的东西”。

[3] 单位角色指名物词所指的计量单位,与词典释义关系不大,本文不做讨论。

[4] 容量與质地、质量、重量不同,前者描述的是词目所指大小,应属形式因子,后者同词目所指的内部组成部分的排列组合与数量相关,描述的实际应是词目所指的内部构成,属构成因子。

[5] 《现规》并未选用与“斗”的容量相关的释义内容。通过对比,其他三部词典出现了该项释义内容,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核心释义因子在释义中的价值。

[6] 本文举例只给出词典相关的定义式释义部分,为节省篇幅,其他释义部分省略。

[7] 指形式为“小方块儿”的东西。

[8] 本文共统计出《当代》“食品(食物)”语义场下含材料因子的定义式释义20例,介于篇幅,该处仅列举其中5例。

[9] 笔者对《当代》所有定义式释义进行统计,共有上千条语料,受篇幅所限,无法对其逐一说明。故本文以含材料因子为限定条件对《当代》定义式释义配列框架进行讨论。虽通过增加限定条件缩小语料范围,但下述三项规律在《当代》定义式释义中普遍适用。以不含材料因子的其他定义式释义为例,“肠:①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像管子,上端连着胃,下端通肛门。分为大肠和小肠”,配列框架为“属词+形式因子+象似物因子+定位因子+构成因子”,构成因子距离属词最远;“案:③分类保存以备查考的文件;记录”,配列框架为“处置因子+功用因子+属词”,处置因子距离属词最远;“奥秘:高深的、不容易被人认识或理解的事物和道理”,配列框架为“评价因子+处置因子+属词”,评价因子距离属词最远;“边:②物体最靠外的地方画上或另外加上的条状装饰物”,配列框架为“定位因子+施成因子+形式因子+属词”,定位因子距离属词最远,符合下述规律1。又如,“癌:一种因体内细胞非正常生长形成的威胁生命的肿瘤”,配列框架为“施成因子+功用因子+属词,“案”条义项①的第二个子义项“b) 切菜、切肉或做面食等用的长木板”,配列框架为“功用因

子+形式因子+属词”,“丹:②根据成方制成的颗粒状或粉末状的中药”,配列框架为“施成因子+形式因子+属词”,符合规律2等,不再一一举例。

[10] 本文参考以往研究成果,引入物性结构理论对《当代》含材料因子的定义式释义进行讨论,旨在从理论层面对《当代》的释义情况与形成原因进行说明,是张志毅先生(2015)所说“理念演绎辞书,理念领跑辞书,理念提升辞书”的一次尝试。因此本文暂就《当代》含材料因子的定义释义情况进行简单描写,对其释义规律进行大体总结与归纳,借以对词典编纂与修订给出一定的启示,而未从实践层面指出《当代》定义式释义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昌来.关于语义结构中材料成分的几个问题.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4).

2. 冯海霞,卢东民.语文词典中动物词条系统释义的考察及释义模式的优化.辞书研究,2011(6).

3. 冯海霞,张志毅.《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体系的创建与完善——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国语文,2006(5).

4. 胡晓.认知视角下汉语同义介词“从”“由”“自”的语义比较.现代语文,2015(10).

5. 李显赫.基于物性角色的汉语定中结构新探.世界汉语教学,2021(1).

6.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7. 李智初.现代语文辞书释语的同场同模式原则.辞书研究,2007(3).

8. 陆烁.汉语定中结构中“的”的句法语义功能——兼谈词和词组的界限.中国语文,2017(1).

9.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 齐红飞,王东海. 同功能同模式下传信副词的系统化释义研究. 辞书研究,2022(6).

11.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2. 宋作艳.从语言关联看生成词库的认知取向.北京大学学报,2017(2).

13.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上海:中华书局,1944.

14. 袁世旭,郑振峰.语文辞书中动物类名物词释义的演变研究.中国科技术语,2017 (3).

15. 袁世旭,郑振峰,苏宝荣.汉语辞书理论史研究展望.古汉语研究,2021(3).

16. 袁毓林.汉语名物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和运用案例.当代语言学,2014 (1).

17. 张志毅主编. 当代汉语学习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18. 张志毅,张庆云.现代语文性辞书的整体观.中国语文,1999(4).

19. 张志毅,张庆云. 理论词典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1. 钟芳剑.汉语工具格介词的来源及发展考察.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22. 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1956(1).

23.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河北师范大学 石家庄 050024)

(责任编辑 马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