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一致性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2024-01-19唐斌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本质一致性图形

摘 要 小学数学四个学习领域间、各领域内各主题单元相对独立而又存在着必然的学科逻辑。部分教师缺乏对数学学科本质的深度理解,“散点教、反复练”的现象仍突出,学生学到的是点状知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一致性作为“问题解决”教学的追求,是改变碎片化地教、零碎状地学的必要抓手,是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新视角。结构化的教与学是体现一致性的行为路径。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一致性;学科本质;问题解决;结构化

引用格式 唐斌.指向一致性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4(02):38-40+72.

数学教学一致性主要是将不同的数学知识通过基本概念、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建立联系,形成逻辑结构,让不同的知识或知识的不同要素构成一个整体。新课标非常关注课程的整体性和教学的一致性。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内有若干个主题单元,各知识领域、各单元知识相对独立而又存在着必然的学科逻辑。然而,部分教师因缺乏对数学学科本质的深度理解,习惯于“教教材”,导致“一个一个问题散点教,一道一道题反复练,一课一课单独学”的现象仍然突出,学生学到的是一个个缺少联系的点状知识,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教学可以以问题解决的方式统领各知识领域或知识单元的教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引导学生在一定情景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归纳数学信息,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数学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将一致性作为问题解决教学的追求,是改变碎片化地教、零碎状地学的必要抓手,是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新视角。

一、解析内容领域间的整体结构,构建问题解决教学的认知结构

问题解决教学首先应该考虑问题“从何而来”“本质是什么”“能去到何方”,结合知识结构自身的逻辑关系,以学科、学段、年级、单元为基本单位,系统审视各学习领域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体现教学的一致性。

1.理解内容结构,认识学科本质的一致性

(1)数学思想贯通数学课程内容。从新课标内容分析,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符号的认识、数的运算、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数据的分类收集整理与表达、可能性等,它们分别有各自的数学本质,但这些本质共同指向数学思想,如符号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转化思想、对应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等,以数学核心思想贯穿于各核心内容。如数的运算、图形的测量都有模型思想,图形的认识、数的认识、数量关系、数据的整理与表达都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等。

(2)结构化解析数学课程内容。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以问题解决的形式统领各领域内容的学习,前三者体现数学核心内容,以数学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安排,渗透问题解决;综合与实践体现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融合了综合与实践学习方式,主要学习概念性和方法性知识;综合与实践运用前三部分知识解决问题,主要学习应用性知识。四部分内容各有自成体系的知识点,但能找到各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在知识本质上体现一致性。

(3)课程内容的互相关联与融合。教师应在整体上把握四个学习领域间的关系,理解各领域学习内容间的关联。“知识的关联是通过学科的核心概念来实现的,核心概念是打通知识之间关联的钥匙。”[1]掌握数学核心概念,是实现数学内容认知一致性的主要路径。如以“计数单位”关联整数、小数、分数认识,以及各种运算的算理,实现对数的认识与运算本质的一致性的认识。

2.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构建教与学的认知結构

(1)将数学学习置于问题解决框架内。问题解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所有数学内容都可以以问题解决的方式教学。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就是将学习置于问题解决框架内,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基于问题解决进行数学教学,能有效控制传统视野下仅仅指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形态,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2]。

(2)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构建良好的教学认知结构。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课堂结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结构,真正实现教、学一致性。学生数学学习“源于问题解决、通过问题解决、为了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问题解决的模型,培养学生结构性思维。同时,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情境—构建模型—求解验证”的基本流程优化学习结构,建立问题信息储存、提取、筛选、重组、变换等处理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阶段目标与发展目标的统一,发展学生数学综合素养[3]。

二、把握内容领域内的学科本质,构建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结构

教师应准确把握数学四个学习领域的学科本质,以问题解决为统领,建立知识联系,结构化地教与学,实现教学一致性。

1.把握“数与代数”的本质意义,构建“建模—用模”教学结构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学习领域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三个学段间的内容层层递进,相互关联。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构建“问题形象化—问题抽象化”“建立模型—运用模型”的解决新问题教学结构,进而理解数与代数的本质意义,实现教学一致性。

(1)以“计数单位”把握数的本质意义的一致性。从数的意义角度把握整数、小数、分数的一致性:都是计数单位个数的表达。数的本质是大小关系,数量的本质是多少关系,从计数单位的角度理解“大与小” “多与少”的意义,体现本质的一致性。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都是同一个数系,表达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数的来源和组成认识数的本质上的一致性,把握核心概念。

(2)以“计数单位个数的计算”把握运算本质的一致性。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在运算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计数单位个数的计算。四则运算具有整体性: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都是单位的累加;除法是减法的简便运算,都是单位的递减;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在教学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借助小棒等实物、圆圈等图形表征算法,以横式体现运算道理,概括算理;结合竖式提炼算法,实现具体思维到一般思维的提升。

(3)以“关系结构”把握数量关系与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致性。数量关系是用符号(含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的关系或规律[4]。数量关系并不是知识性的公式,而是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构,这种关系结构(关系模型)能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称为定量推理),能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发展数学理解和数学推理能力[5]。教学时,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用基本的加法模型(总量=部分+部分;总量=过去的量+现在的量)、乘法模型(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解决问题,在应用中感悟关系模型的意义,形成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2.把握“图形与几何”的本质特征,构建“探索特征—运用特征”教学结构

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包含“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学段间的主题内容相互关联,螺旋上升。教师可以根据“探索特征—运用特征”的教学结构,逐步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等数学核心素养。

(1)“图形与几何”与问题解决的一致性。“图形与几何”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情境,学习的目的是认识、解决生活中与几何图形相关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将“图形与几何”学习内容纳入问题解决教学模型之内,在物与物、物与图、图与图间的逻辑关系中,探究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进而运用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如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两点间线段最短解决简单问题;探索圆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2)把握几何图形的特征,构建问题解决教学结构。“图形与几何”基本上属于规则性内容,它本质是一维、二维与三维间的关系,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三者间有密切关系。图形的认识是图形的测量的前提与基础;图形的测量结果,常常可以印证图形的基本特点(或属性)。学生在感悟各类图形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境判断物体的位置,继续认识图形平移、旋转、对称等特征。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置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中,与生活实际问题结合,将生活问题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经过“数学化”的过程,探索几何图形特征,运用图形特征解决数学问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3.把握“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意识,构建“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应用数据”教学结构

(1)以联系的观点把握“统计与概率”内容的一致性。“以联系的观点看待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6],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学科逻辑。一是“统计”与“概率”内容紧密关联,概率是在有条件情况下研究数据,统计是在有数据情况下推断数据来源或发展情况,蕴含了较多的不确定性,二者相辅相成。二是“数据”思想贯穿、统整“统计与概率”所有内容。从感受数据现象、体会数据意义,到形成数据意识和观念,借助生活实例渗透数据思想。三是“统计与概率”渗透到数学各学习领域。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内容有直接或间接关联,如观察物体(用“可能”描述观察结果的不确定性)、填最大数最小数、物体搭配、韦恩图分类等内容都不同程度渗透了统计与概率思想。

(2)以培养数据意识为核心,构建问题解决教学结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学生收集、分析、表达与应用数据,需要具备数据意识。现行各版本数学教材“统计与概率”学習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知识与常识两类问题。如学生的身高体重、作息时间、运动量、饮食结构、近视率等学生生活问题,以及税率、人口数、土地资源、水资源、金牌数、空气质量、雾霾天数等社会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常常需要数据支撑,并在数据的收集处理中培养学生数据意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以“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应用数据”为基本思路,构建问题驱动的教学结构;以“再现情境,明确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推断数据,解决问题—反思总结,拓展应用”为基本教学流程,建构数据统计、分析、表达与应用等学科知识体系,解决生活中的统计与概率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

4.把握“综合与实践”核心思想,以“融合”的方式构建问题解决教学结构

(1)“知行合一”是综合与实践的核心思想。“综合与实践”是数学学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重视数学性,也要重视综合性和实践性,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是“知和行”的统一。“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契合新课标“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的教学本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以“融合”的方式构建问题解决教学结构。“综合与实践”内容涵盖“综合应用”与“实践活动”两个部分。综合应用更倾向于“知”,实践活动更着眼于“行”;知识经验与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即是“知行合一”的教学过程,遵循了“实践—认识—实践”的唯物辩证观。“知即行,行即知”是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之道,真正凸显在实践中综合、以综合知识引导实践的教学特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领悟、运用知识要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而且能够创造新的知识[7]。新课标列举的15个小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与项目活动,基本上可以用“知行合一”四种学习方式(情境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及实践性学习)进行解释[8]。如“欢乐购物街”主题活动是情境性学习,在真实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曹冲称象”主题活动是研究性学习,以故事探究等量、质量单位关系等问题;“水是生命之源”项目活动是创新性学习,制订节水方案,应用方案将未知转化已知,发展创新意识;“校园平面图”主题活动是实践性学习,

将结构化知识转化为能应用的平面图。学生在尝试探索、体验创造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知”与“行”的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实现了数学知识结构化、生活化,不断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综上,教学中要厘清各个数学问题间的逻辑联系,遵循问题解决的规律、规则,进行结构化教学,突出各内容领域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致性,凸显教学本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在认识学科本质的基础上,围绕问题解决践行一致性教学,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本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聚焦核心概念 落实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结构化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6):35-44.

[2] 张齐华.以“问题解决”促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11):5-9.

[3] 唐斌.立足数学问题解决 优化概念教学结构——以“倒数的认识”教学为例[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0(Z6):45-4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7.

[5] 吕港丽,郜舒竹.如何理解“数量关系”[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2(05):4-7.

[6] 唐佳丽,李勇.“统计与概率”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01):59-63.

[7] 朱伟芳.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育“知行合一”教学之道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3):196-200.

[8] 杨志娟.知行合一理念:历史追溯、政策意蕴和实践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21(05):31-36.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本质一致性图形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分图形
找图形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