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倜书法复古表现及价值探究

2024-01-18张芸瑞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赵孟頫

摘 要:李倜《跋陆柬之文赋》技法精熟,在元代复古风潮下不为时代所掩,且在今日看来并不逊色于赵孟頫。然而李倜在元代以后书名式微,后世鲜有人提及。对李倜的书法风格进行分析,细究其复古书学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并探讨其作为一位以追求复古为最终旨归的书家,对当下书法发展有何价值。

关键词:李倜;《跋陆柬之文赋》;复古观;赵孟頫

一、李倜生平与其书法复古观

李倜,字士弘,号员峤真逸、员峤山人,太原榆次(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人。父李昱,官至成都路防城军民总管,后追封冀宁郡公,谥忠敏。李倜生卒年目前无确切定论,但多数专家认为其应生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至元中统元年(1260年)之间,卒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之前。

李倜少时随父亲在成都,直到至元十二年(1275年),其父李昱去世。之后李倜在朝任集贤院学士,与同在集贤院的赵孟頫相交,二人在此期间有大量的往来活动。例如:赵孟頫曾为李倜作《李倜士弘真赞》一文,对李倜的评价极高;至元三十年(1293年),赵孟頫为李倜书《道德经》一卷;元贞元年(1295年),李倜请赵孟頫为父亲李昱作行述。可见,李倜与赵孟頫两人的情谊深厚。赵孟頫的复古书学思想在元代影响广泛,李倜在书学观念上同样主张复古,应与两人频繁交往有关。

李倜于大德元年(1297年)任临江路总管,之后复官还京,仍任集贤院学士。大德五年(1301年),他在《陆柬之文赋》上题写了第一则跋语,大德九年(1305年)再跋《陆柬之文赋》时,他已不在京城,落款的地点为“寿春郡斋”,即今安徽寿县。大德十年(1306年)冬十一月,南剑路顺昌县双峰书院重修,从《刘将孙集》中可知,李倜当时已任南剑路总管。皇庆元年(1312年),李倜于杭州任两浙盐运史。延祐二年(1315年)正月,由《靳同知墓碑》碑文的落款“集贤侍讲学士臣倜书丹”可知,当时李倜已经重返集贤院。之后关于李倜生平的资料较少,在柳贯为其所做的谥文中有“晚还朝廷,郁为寿俊”句,可知李倜晚年回京后,终老于此。

李倜的后世声名并不显赫,但在元初时为人所熟知。李倜诗、书、画皆能,其书师法晋唐,以“二王”为最高准绳,在元初书家评论中的地位不亚于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子山等人。钱良右评其书曰:“今人临帖,自松雪翁后便到员峤真逸,谓皆有晋人风。”又曰:“今再观员峤所临,兼无位置之失。”李倜不仅在书学方面力追晋人风范,直追“二王”堂奥,他还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拟晋斋”,在生活上也向晋人看齐。戴表元《拟晋山房记》评其曰:“稍暇则取晋右军纵笔拟为之,所居山房之窗壁、几格、砚席诸供具花物,皆奕奕有晋气。”可见李倜如此用功与痴迷,身体力行地深入其中,积极研习古人法帖,与当时的复古风尚相合。

二、李倜《跋陆柬之文赋》的艺术风格及复古书学思想的表现

《陆柬之文赋》后有两则李倜的题跋,第一则全文8行,共76字(图1),第二则全文10行,共101字(图2)。两则题跋书写时间相差四年,但技法特征类似,风格相对统一,可将两则题跋视作一件作品进行研究。

纵观李倜的两则题跋,最令人惊叹的就是其精熟的用笔。其点画内部动作丰富,线条形态各异,起笔多用露锋,将毛笔入纸后多不驻笔,在行笔中迅速调整笔锋,笔画干净利落,形态流丽圆润。另外,他起笔处的点画形态也大不相同,如第一则题跋后四行的“有”“全”“大”“倜”等字的撇画起笔,虽然用笔动作相似,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有的轻灵婉转,有的结实醇厚,有的线条表现力丰富。李倜用笔动作之丰富不只体现在起笔上,其行笔动作也十分多样。他在行笔的过程中常伴隨着微妙的调锋动作,不断地在中锋与侧锋之间来回调整。中锋取质,侧锋取妍,中、侧锋并用能使线条在醇厚的质感之外又增添了一分妍媚。这继承了晋唐时期的经典法帖,也是李倜“拟晋”的复古书学思想的实践结果。虽说是“拟晋”,但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其笔法特征更加贴近唐代书家。

图3是褚遂良的《临王献之飞鸟帖》,与李倜的《跋陆柬之文赋》相比,两帖在用笔细节上极为相似。李倜在用笔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灵活多变的起笔,二是妍质相间的线条质感。这在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中都可见到。除此之外,两帖还有一个共同的笔法特征,就是大部分短促、细小的点画都呈“前尖后圆”的形态。这能使短小的点画更加饱满,尽量避免因点画细碎而产生凌乱感,体现了一种崇尚完整、圆融、典雅的书法审美追求。这与宋代的“尚意”书风和明代中晚期思想解放风气影响下的书风不同,这两个朝代在书法的表达上更追求个性与自我情感的抒发,追求“无拘无束”。

“二王”书法虽已是行草“极则”,但仍然保留着些许隶意。如今所见的“二王”法帖,字法多宽博,字形外轮廓多为方形与宽扁矩形,瘦长字形在作品中不占多数。虽然献之较羲之而言,书风更流丽,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妍美瘦长的字形,并引领一时风气,但魏晋行草书的字法还是未脱隶意,整体风格仍以沉稳敦厚为主。

反观《跋陆柬之文赋》,其字形外轮廓多呈长方形,字势多瘦长,全篇结字体势相对统一,这使《跋陆柬之文赋》的风格与“二王”书风差异极大。图4是唐玄宗的《鹡鸰颂》,此帖的字法已经不像魏晋时期那般宽博,呈现一派平稳中正的姿态,其字形外轮廓以长方形与正方形为主,上下气息贯通。这应是唐人在继承魏晋书法时对多变的字法进行了规整和统一的结果,李倜的字法应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三、李倜《跋陆柬之文赋》的书法价值探究

(一)正确看待李倜书法的精熟与桎梏

李倜《跋陆柬之文赋》的整体风格端庄严谨,温婉平和,与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气息温润之类的书法风格相近。然而若以魏晋时期书法品评的两个关键标准“功夫”与“天然”来衡量其书法的话,则《跋陆柬之文赋》在“功夫”上可称得上精熟,但在“天然”方面就要差许多。李倜在这方面的缺陷可用董其昌评赵孟頫的言论来说明:“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李倜在线条方面的均匀规整、在结构方面的端庄平和、在章法方面的均匀舒朗都是构成其总体书风中正典雅的要素。然而正是这些要素,使其不能跳脱“呆板”“单调”的桎梏。董其昌所言的“作书必不作正局”“以奇为正”,我们在《跋陆柬之文赋》中却无法看到。

(二)深度挖掘李倜书法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徐利明在其《中国书法风格史》中谈到:“唐人学习、研究和继承‘二王法度,取弃自由,保持了自身鲜明的个性色彩。这时的古典主义是积极向上的,充满了创造精神。而浪漫主义也兴于唐代,大盛于宋、明。古典主义在宋、元转为消极的继承,重法度而轻个性,缺乏创造精神,于是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极端倾向之间,出现了相当一批持折中立场及创作态度的书家。这些书家在五代以后的各个时代起着一定的平衡作用,把握着守法的尺度和纵情的尺度,也可谓是积极的古典主义。”徐利明认为唐代及其以后的书法始终在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这两条发展道路上徘徊。而其中有些书家持折中立场,在两条发展道路之间保持平衡,把握尺度。这一类书家有很多,如宋代的蔡襄、明代的文征明、近代的白蕉等。他们贯穿于书法史的发展,有的声名煊赫,有的籍籍无名,但都在书法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不论是在法度狂乱还是在法度不彰的时代都能为习书者提供参考,李倜也属于此类书家。

单以书名来说,这类保守继承的书家或许不如米芾与黄庭坚等在书法风格上进行突破的书家,似乎这类“继承派”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性也远远不及“突破派”书家,但“高峰”往往要站在“高原”之上,才能“一览众山小”。宋代初期,百废待兴,在书法方面有所建树的人也寥寥无几,无数无名的书家默默地继承了唐人法度,默默地发展着属于宋人的“尚意”书法,直到庆历之后“宋四家”齐出,“尚意”书风高潮来临。明代也是如此,国朝初始是继承元代的复古书风。在书家慢慢积淀之后,明中晚期“吴门书派”与“云间书派”相继引领风骚,直至晚明时期,人们在思想解放风气的影响下,突破了书法原有的桎梏,开创了书法风格的新境界。而风格的突破往往是对前代经典的有效继承,是在拥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产生的。由此看来,李倜这类保守继承的书家在书法技法传承与发展中的价值仍有待挖掘。

(三)李倜“宗法晋唐”的探索对当代书学者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不断提升,在书法方面,随着印刷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天下一等真迹”的法帖复制品进入了广大书学者的视野。一时间,各种优秀的古代经典字帖爆炸性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这应是书法史上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唐代以后的书法以晋唐经典为宗,以“二王”书法为最高旨归,帖学占据主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古代经典墨迹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由于没有了取法的对象,帖学逐渐凋敝,进而碑学兴起,但今时不同往日,以往深藏于典府秘阁的法帖平等地展现在每一位书学者面前。这本应是帖学发展的幸事,但众多法帖却使当下的书学者不知如何下手,往往是今日学一家,明日学另一家,对古代经典法帖的挖掘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从当下的各种展览作品也可看出,其中的大多数作品只是“徒具古人形,不见古人神”。如何更深层次地汲取经典法帖中的营养是当下书法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李倜作为一个“继承派”书家,似乎能够为我们指明一条深入经典的道路。

元代的赵孟頫发起了复古运动,主张回归古法书风。然而当时除了有名望的书家以外,有相当一部分书家的书法技巧似乎是直接承袭赵孟頫等人,并不是“宗法晋唐”,而是在“宗法赵孟頫”。究其原因,元代普通书家习书很难接触到古人经典法帖,退而求其次只能选择同时代较有名望的书家进行学习,甚至能获得一件赵孟頫的作品进行临习已是幸事。

李倜虽然推崇赵孟頫的复古理念,但并没有步趋赵孟頫。他只是在复古观念上与赵孟頫相合,具体的书学实践技巧源于他自己对古法的探索。如今,有些书家为了能在短时间之内达到效果,会直接临习当下已经风格成熟的书家作品,这种做法极不妥当。虽然学习今人书法能快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但对未来探索自我书法风格会产生极大的限制。我们可参照李倜对待赵孟頫复古理念的实践方式,深入学习其书学观念,贯彻其学习书法的方法,而并不是直接临习其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重复他人的书法实践,但要通过实践总结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技法表达语言。当下的书坛仍以复古为主调,但不能急于求成,要坚实地迈出追求复古的步伐,在复古中追求创新,推动书法发展从“高原”走向“高峰”。

四、结语

李倜《跋陆柬之文赋》的书风醇古,技法精熟,他给当代书学者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对古代经典进行深入学习。李倜书法受赵孟頫的影响极深,但与赵孟頫的书法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同时,他还表达出毫不逊色于赵孟頫的复古风韵,这应是我们当代书学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除了李倜书法的艺术风格价值外,他还作为一个书家样本为当代书学者如何发展自己的书学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修生.全元文[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8.

[2]董其昌.画禅室隨笔[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3]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张芸瑞,硕士,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书法学专业助教。研究方向:书法史研究。

猜你喜欢

赵孟頫
赵孟頫的传世书迹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赵孟頫“惭”什么?
赵孟頫《汉汲黯传》
趙孟頫書畫全集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